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1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柄菇属中国新记录种韦林加光柄菇(Pluteus vellingae)
1
作者 张勇 王静怡 +2 位作者 李青 刘淑琴 王术荣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以山西省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的2份光柄菇属真菌标本为试材,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并基于rDNA ITS区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研究了其宏观、微观形态特征... 以山西省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的2份光柄菇属真菌标本为试材,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并基于rDNA ITS区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研究了其宏观、微观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以期对我国光柄菇属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有所补充。结果表明:该物种的典型特征是子实体较小,菌盖黄棕色,菌肉白色,菌褶浅黄色,菌柄淡黄色至亮黄色,菌柄内部菌肉黄色,孢子球形、近球形或宽椭圆形,(5.8~7.5)μm×(5.1~6.3)μm,具有发达的缘囊体、侧囊体和柄囊体。该物种与模式物种韦林加光柄菇(Pluteus vellingae)的序列聚为一个分支,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高度支持形态学研究结果。结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物种为中国新记录种韦林加光柄菇(Pluteus vellingae),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属于北温带分布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柄菇属 鉴定 新记录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铕掺杂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薛山 刘璐 +3 位作者 戴建升 李晴 冯泽 李意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3,共7页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_(4)正极材料因其多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其低温和倍率等性能。元素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正极材料倍率、低温等性能的有效策略。采用固相法合成了...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_(4)正极材料因其多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其低温和倍率等性能。元素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正极材料倍率、低温等性能的有效策略。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稀土金属铕掺杂的Li Fe_(1-x)Eu_(x)PO_(4)/C正极材料,并研究了铕掺杂量对Li Fe PO_(4)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铕掺杂能够改善Li Fe PO_(4)/C的电化学性能,其中Li Fe_(0.97)Eu_(0.03)PO_(4)/C表现出最佳的倍率、低温和循环性能,其组成的纽扣电池在20C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95.1 m A·h/g(较Li Fe PO_(4)/C提升57.7%),在低温(-20℃、0.1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81.5 m A·h/g(较Li Fe PO_(4)/C提升73.8%),1C下经2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96.43%(较Li Fe PO_(4)/C高出2.46%)。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铕的掺入能增大Li Fe PO_(4)的晶胞体积,降低Li和O原子之间的结合能,从而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Li Fe_(0.97)Eu_(0.03)PO_(4)/C表现出最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最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其锂离子扩散系数比未掺杂的Li Fe PO_(4)/C高出2个数量级,这解释了其出色的倍率、低温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_(4) 锂离子电池 铕掺杂 倍率性能 循环性能
下载PDF
基于SAO-LightGBM算法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预测方法
3
作者 李庆 龙训荣 +2 位作者 吴秀慧 程子洋 杨天翔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4期9-14,86,共7页
孔隙度是评价储层物性的关键参数,四川盆地中部NC地区钻井取心资料有限,储层孔隙度直接获取难度大,而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传统孔隙度预测方法误差大、精度低。为了明确NC地区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为研究... 孔隙度是评价储层物性的关键参数,四川盆地中部NC地区钻井取心资料有限,储层孔隙度直接获取难度大,而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传统孔隙度预测方法误差大、精度低。为了明确NC地区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机器学习算法SAO-LightGBM;使用该算法分析了孔隙度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之间的深层次潜在关系,指出了研究区储层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地层电阻率和自然伽马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基于以上测井参数建立了孔隙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SAO优化算法独特的双重种群机制、高效的探索与利用策略,可以快速寻找到LightGBM的最优超参数组合,提升了模型的预测能力;②在测试数据集上,SAO-LightGBM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37%,决定系数为0.92。结论认为,较之于其他常规模型,SAO-LightGBM具有更为可靠的预测能力,能够高效完成目标层位孔隙度的预测工作,对NC地区的储层研究和后期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度 雪消融优化算法 轻量梯度提升机 机器学习算法 预测模型
下载PDF
Biotin-modified Galactosylated Chitosan-gene Carrier in Hepatoma Cells Targeting Delivery
4
作者 程明荣 张锋 +1 位作者 李清 王华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22-531,共10页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ccessfully grafted biotin and galactose onto chitosan(CS)and synthesized biotin modified galactosylated chitosan(Bio-GC).The optimum N/P ratio of Bio-GC and plasmid DNA was 3:1.At this N/P ...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ccessfully grafted biotin and galactose onto chitosan(CS)and synthesized biotin modified galactosylated chitosan(Bio-GC).The optimum N/P ratio of Bio-GC and plasmid DNA was 3:1.At this N/P ratio,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in the hepatoma cells was the highest with a slow release effect.Bio-GC nanomaterials exhibit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reventing the gene from nuclease degradation,and can target the transfection into hepatoma cells by combination with galactose and biotin receptors.The transfection rate was inhibited by the competition of galactose and biotin.Bio-GC nanomaterials were imported into cells’cytoplasm by their receptors,followed by the imported exogenous gene transfected into the cells.Bio-GC nanomaterials can also cause inhibitory activity in the hepatoma cells in the model of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mice,by carrying the gene through the blood to the hepatoma tissue.Taken together,bio-GC nanomaterials act as gene vectors with the activity of protecting the gene from DNase degradation,improving the rate of transfection in hepatoma cells,and transporting the gene into the cytoplasm in vitro and in vivo.Therefore,they are efficient hepatoma-targeting gene c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vect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NOPARTICLES sustained release gene therapy
下载PDF
Significant lake expansion has accelerate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5
作者 li qingpeng liU Wenhui +6 位作者 liU Hairui ZHOU Guanghao SONG Xianteng li qing LUO Bingnan SONG Bangxu ZHANG 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68-83,共16页
In recent years,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become more responsive to climate change. In September 2011, Zonag Lake in Hoh Xil experienced sudden drainage, the water eventually flowed into Yanhu Lake, whi... In recent years,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become more responsive to climate change. In September 2011, Zonag Lake in Hoh Xil experienced sudden drainage, the water eventually flowed into Yanhu Lake, which caused Yanhu Lake to continue to expand. The potential collapse of Yanhu Lake could directly threaten the operational safety of the adjacent Qinghai-Tibet Highway, Qinghai-Tibet Railway.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expanding lakes on the surrounding permafrost, we selected Hoh Xil Yanhu Lak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ke expansion on permafrost degradation. Th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in the Yanhu Lake basin from October 2017 to December 2022 was inverted using Sentinel-1 satellite image data and 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 SAR) technology. Additionally, permafrost degradation from February 2007 and February 2010 was analyzed using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phased array-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LOS PALSAR) satellite images 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mafrost around Yanhu Lake experienced accelerated degradation. Prior to the expansion of Yanhu Lake, the average annual deformation rate along the line of sight(LOS) direction was 6.7 mm/yr. After the expansion, the rate increased to 20.9 mm/yr.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maps of surface subsidence, Wudaoliang borehole geothermal data, meteorological data, Yanhu Lake surface area changes, and water level changes supports the assertion that the intensifie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lake expansion rather than the rising air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around Yanhu Lake could impact vital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he adjacent Qinghai-Tibet Highway and Qinghai-Tibet Rail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expansion SBAS-InSAR D-INSAR Permafrost deformat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Appropriate Supply of Ammonium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ate Reduces Cadmium Content in Rice Seedlings by Inhibiting Cadmium Uptake and Transport
6
作者 HU Yunchao YAN Tiancai +13 位作者 GAO Zhenyu WANG Tiankang LU Xueli YANG Long SHEN Lan ZHANG Qiang HU Jiang REN Deyong ZHANG Guangheng ZHU li li li ZENG Dali QIAN Qian li qing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587-602,I0062-I0064,共19页
Reasonable nitrogen(N) applicatio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ducing crop cadmium(Cd) toxicity. However, the specific form of N and the required amount that affect Cd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in rice remain uncle... Reasonable nitrogen(N) applicatio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ducing crop cadmium(Cd) toxicity. However, the specific form of N and the required amount that affect Cd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in rice remain unclear.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fertilizer forms(NH_(4)NO_(3), NH_4Cl, and KNO_(3)) and dosages on Cd tolerance and uptake in Cd-stressed N-sensitive and N-insensitive indica rice acces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d tolerance of N-sensitive indica accessions is more robust than that of N-insensitive ones. Furthermore, the shoot Cd content and Cd translocation rate in both N-sensitive and N-insensitive indica accessions decreased with an appropriate supply of NH_(4)NO_(3) and NH_4Cl, whereas they were comparable or sligh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KNO_(3). Unfortunately, we did not find significant and regular differences in Cd accumulation or translocation between N-sensitive and N-insensitive rice access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reduction of shoot Cd content, the addition of NH_(4)NO_(3) and NH_4Cl also inhibited the instantaneous root Cd^(2+) uptake.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Cd transport-related genes under different N forms and dosages suggested that the decreased shoot Cd content,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supply of NH_(4)NO_(3) and NH_4Cl, is likely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OsNRAMP1 and OsIRT1. In summary, our findings reveal that an appropriate supply of NH_(4)NO_(3) and NH_4Cl could reduce Cd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rice seedlings, suggesting that rational N management could reduce the Cd risk in ric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sativa CADMIUM nitrogen ammonium nitrate ammonium chloride
下载PDF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BRAF-V600E基因突变和Cyclin D1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韩义明 李红娟 +3 位作者 李庆 范婉婷 丁莉 郑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8期719-722,共4页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Cyclin D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3年7月荆门市中心医院诊断的5例LCH,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并...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Cyclin D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3年7月荆门市中心医院诊断的5例LCH,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并随访及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6~59岁(中位年龄20岁)。组织病理学:肿瘤细胞呈片、巢状分布,胞质丰富、淡染,细胞核呈肾形、咖啡豆样、有核沟,背景伴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呈CD1α、Langerin、S-100、Cyclin D1阳性。BRAF-V600E基因突变率:1例病例检测到BRAF-V600E基因突变。结论LCH是一种具有复杂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少见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肿瘤性疾病,容易误诊、漏诊,Cyclin D1蛋白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可作为LCH辅助诊断指标,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BRAF-V600E基因 Cyclin D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稀有和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五福 王涛 +16 位作者 王秉璋 张新远 谭运鸿 袁博武 王春涛 韩晓龙 金婷婷 郑英 曹锦山 王泰山 张焜 付长垒 陈健 刘建栋 李青 张启龙 陈丽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9,共12页
稀有、稀土元素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碱性岩类相关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近年来对其勘探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东昆仑中段大格勒地区首次发现了稀有... 稀有、稀土元素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碱性岩类相关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近年来对其勘探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东昆仑中段大格勒地区首次发现了稀有和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含尖晶石磷灰石蛇纹石化橄榄岩、含磷灰石金云母霞石单斜辉石岩、橄榄辉长岩、含磷灰石金云母角闪石岩、磁铁矿化含橄榄石磷灰石碳酸岩等,其中含矿岩石为碳酸岩、橄榄岩、辉石岩等。矿石矿物主要为烧绿石、铌钽铁矿、磷灰石、独居石、钛铁矿。现初步圈定Nb、P矿体一条,矿体厚3.8~56.56 m,Nb_(2)O_(5)品位最高6.9%,平均0.71%;P_(2)O_(5)品位最高14.5%,平均品位5.6%,Ta和REE也伴有矿化,显示了很好的含矿性。这一发现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稀有、稀土矿的找矿空间,为发现新的、优质的稀有稀土矿产提供重要启示,具有重要的找矿和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杂岩体 稀有金属 稀土矿 大格勒 东昆仑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富铌碳酸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泰山 李五福 +16 位作者 王秉璋 王涛 李积清 薛万文 李玉龙 林艳海 王春涛 张鑫利 曹锦山 袁博武 郑英 李青 张新远 赵志逸 金婷婷 马林 韩晓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3,共17页
大格勒碳酸岩是东昆仑地区新发现的火成碳酸岩,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对该碳酸岩开展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研究,初步探讨其岩石成因。大格勒碳酸岩的化学组成以CaO和MgO为主,CaO含量为24.17%~30.40%,MgO含量为15.56%~18.91... 大格勒碳酸岩是东昆仑地区新发现的火成碳酸岩,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对该碳酸岩开展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研究,初步探讨其岩石成因。大格勒碳酸岩的化学组成以CaO和MgO为主,CaO含量为24.17%~30.40%,MgO含量为15.56%~18.91%,SiO_(2)含量为0.61%~6.25%,CO_(2)含量为25.09%~36.09%,其CaO/(CaO+MgO+FeO^(T)+MnO)(CCMF)在0.41~0.51之间,属于镁质碳酸岩。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REE在515~1863μg/g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284~589),无明显的Eu、Ce异常(δEu=0.89~1.23,平均1.01,δCe=0.96~1.11,平均1.05)。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样品明显富集Nb、Sr、Th、U、Pb、P,相对亏损Rb、K、Ti元素,Ba、Zr、Hf及HREE等元素接近原始地幔,Nb含量在126~5009μg/g之间(平均1568μg/g)。碳酸岩样品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i值(0.703718~0.703964)和低ε_(Nd)(t)值(-1.07~-0.33),δ^(13)CV-PDB值为-8.5‰~-5.7‰,δ^(18)OV-SMOW值为8.9‰~14.4‰,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其具有幔源特征,并在碳酸岩形成过程中受到了热液蚀变作用,可能与东昆仑早泥盆世碰撞后伸展作用导致的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SR-ND同位素 C-O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特征 大格勒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富铌橄榄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积清 王涛 +7 位作者 王秉璋 李五福 王泰山 薛万文 李玉龙 李青 金婷婷 袁博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碳酸岩-碱性杂岩富铌稀土矿化的发现,对青海省优质稀有稀土矿产的勘查及综合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大格勒杂岩体中蛇纹石化富铌橄榄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矿物学分析显示,富...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碳酸岩-碱性杂岩富铌稀土矿化的发现,对青海省优质稀有稀土矿产的勘查及综合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大格勒杂岩体中蛇纹石化富铌橄榄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矿物学分析显示,富铌橄榄岩中铌矿物主要为铌易解石(Nb_(2)O_(5)=50.33%~52.50%)、铌钙矿(Nb_(2)O_(5)=48.20%~50.27%)、褐铈铌矿(Nb_(2)O_(5)=42.80%~43.45%)、Stefanweissite矿(Nb_(2)O_(5)=33.14%~34.78%),次为钛铁矿(Nb_(2)O_(5)=3.45%~4.89%)。样品具低SiO_(2)(20.16%~29.20%)和K_(2)O+Na_(2)O(0.02%~2.47%)含量,高Mg O(22.88%~27.69%)含量和Mg^(#)值(74~82),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772~1807μg/g),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强烈富集LREE、亏损HREE,Eu异常不明显(δEu=0.87~1.17)。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样品富集Nb、Ta、Th、U、Sr、Pb,Nb含量高,为981~1753μg/g,平均1378μg/g,可能与晚阶段碳酸岩侵入流体交代作用有关。样品的(87Sr/86Sr)i值为0.70378~0.70396,ε_(Nd)(t)值为-0.49~0.31,岩浆源区可能为EMⅠ型地幔端元。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大格勒岩体中富铌橄榄岩的形成可能与该地区拉张环境下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铌橄榄岩 矿物化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大格勒
下载PDF
Starlink 星座应用现状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羽 李清 +4 位作者 李克军 蒋长林 王野 江勇 徐明伟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2023年第2期93-102,共10页
Starlink星座计划是目前全球最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随着Starlink星座部署规模扩大,其高频次的发射及批量卫星部署,多样化卫星宽带服务提供,全球终端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军事应用的潜在支持和增强能力等应用潜... Starlink星座计划是目前全球最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随着Starlink星座部署规模扩大,其高频次的发射及批量卫星部署,多样化卫星宽带服务提供,全球终端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军事应用的潜在支持和增强能力等应用潜力逐步显现。首先分析Starlink的在轨运行现状,并将其互联网服务与其他卫星宽带服务提供商进行对比;然后重点研究Starlink星间激光链路的应用特点及技术挑战,探讨Starlink的军事应用现状及演化趋势;最后总结Starlink的综合应用优势及面临的技术挑战,为我国卫星网络设计提供依据。总体而言,巨型LEO星座的建设及其应用不仅是卫星平台的实现,还涉及卫星设计及工业化生产、发射能力支持、星座的运维、卫星组网、地面站配套等一系列的工业链能力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链 低轨宽带卫星星座 激光星间链路
下载PDF
人机协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东波 赵帅 +2 位作者 李卿 孙建文 朱晓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是实现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个性化教育的智能化评价是衡量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针对传统个性化教育评价中数据采集获取难、评价过程环节多、指标数据粒度粗、实时反馈... 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是实现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个性化教育的智能化评价是衡量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针对传统个性化教育评价中数据采集获取难、评价过程环节多、指标数据粒度粗、实时反馈效果差,难以应对规模化、过程性、全方位、个性化发展评价难题,提出人机协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评价方法。首先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内容,然后提出了人机共建个性化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人机协同实施过程,最后展示了人机协同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典型案例。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评价手段,具有全天候、超时长的服务能力,可大幅提升评价的效率与质量,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评价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教育评价 个性化教育 智能化评价 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基于集群划分和LightGBM-KDE的区域风电中期概率预测
13
作者 陈冠初 阿力马斯别克·沙肯别克 +2 位作者 焦春雷 李青 张元赫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7-104,110,共9页
随着新能源保供电重要性日渐增强,调度人员对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需求程度也进一步加深。针对气象资源时空分布时序差异性波动大以及随着预测前瞻时间的延迟,区域风电功率预测不确定性合理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集群划分和LightGBM-KD... 随着新能源保供电重要性日渐增强,调度人员对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需求程度也进一步加深。针对气象资源时空分布时序差异性波动大以及随着预测前瞻时间的延迟,区域风电功率预测不确定性合理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集群划分和LightGBM-KDE的区域风电中期概率预测。首先对空间气象特征参数进行有效识别,并对风电集群出力波动性进行研究,利用减法聚类对风电场集群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基于集群划分结果,利用LightGBM算法建立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最后对功率预测误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计算概率密度分布,最终建立基于集群划分和LightGBM-KDE的240 h区域风电中期概率预测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区域风电中期概率预测中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划分 聚类分析 LightGBM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区域中期概率预测
下载PDF
黄土地基中能量桩群桩承载变形性状模型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卫平 李庆 +2 位作者 赵敏 李清源 罗龙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422,共8页
基于室内缩尺试验研究了含能量桩群桩在4次冷热循环过程中的桩身热力学特性及桩基承载变形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冷热循环对桩土温度、承台沉降、桩顶荷载及桩身摩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过程中能量桩较浅位置处桩身及桩侧土温... 基于室内缩尺试验研究了含能量桩群桩在4次冷热循环过程中的桩身热力学特性及桩基承载变形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冷热循环对桩土温度、承台沉降、桩顶荷载及桩身摩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过程中能量桩较浅位置处桩身及桩侧土温度始终高于较深处,热循环过程中能量桩的传热效率高于冷循环过程。冷热循环会使承台顶面的工作荷载及群桩中各基桩的桩顶荷载发生往复变化,相应地引起承台发生往复倾斜,热循环引起的承台倾斜稍大于冷循环。热循环引起的能量桩桩身上部摩阻力为负,下部为正,冷循环时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黄土 模型试验 承载变形性状 冷热循环 传热效率 承台
下载PDF
工科类课程思政体系与教学实践体系构建——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国霞 李擎 李希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21-24,共4页
在新工科建设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文章首先探析了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系统性不足、缺乏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分离等;其次,根据自... 在新工科建设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文章首先探析了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系统性不足、缺乏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分离等;其次,根据自动化专业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的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最后,为保证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构建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体系与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课程思政体系 教学实践体系 保障体系
下载PDF
lncRNA 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青 崔发财 +1 位作者 杨红杰 赵伟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405-3411,共7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GEPIA在线数据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检测lncRNA 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SW...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GEPIA在线数据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检测lncRNA 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SW480、SW620)及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NCM460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LINC00460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LINC00460过表达质粒及阴性对照(pcDNA3.1-LINC00460和pcDNA3.1-NC)转染HCT-8细胞,将LINC00460小干扰RNA及阴性对照(si-LINC00460和si-NC)转染SW620细胞,分别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yclin D1、p21、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和NCM460细胞相比较,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结直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SW480、SW620)中高表达(均P<0.05),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Ki-67增殖指数呈正相关(均P<0.05);下调LINC00460表达引起p21和E-cadherin表达增加,cyclin D1、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上调LINC00460表达引起p21和E-cadherin表达降低,cyclin D1、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增加,增强HCT-8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结论:lncRNA LINC00460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沉默或过表达LINC00460可减弱或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0 结直肠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融合执行力与适应性: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晴 刘海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基层是国家制度传导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是制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公开、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彰显不足。制度优势向治理效... 基层是国家制度传导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是制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公开、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彰显不足。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是国家治理的应然逻辑,转化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信任关系都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效果。单纯以制度执行力评判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略显偏颇,制度之所以具备优势,在于其能体现公平正义、呼应人之需求。而不同人的利益追求、目标取向、认知结构均不相同,这导致基层治理中制度出现适应性问题。经由理论层面的合理补充与实然层面的动态修复,融合执行力与适应性,有望打通制度优势、运行机制、信任支撑、治理效能的闭合回路,从而加快制度优势向基层传导,并反向以基层治理效能倒逼各类制度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执行力 适应性
下载PDF
门诊、日间和住院3种不同模式宫腔镜手术的比较
18
作者 陈丽梅 全培青 +6 位作者 张宏伟 李燕云 曹远奎 李清 周奇 汪清 隋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2-748,共7页
目的探讨门诊、日间和住院3种不同模式的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宫腔镜的管理模式。方法通过查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电子信息化系统和宫腔镜中心每个月的质控报表,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中心门诊、日间和住院宫腔镜的手... 目的探讨门诊、日间和住院3种不同模式的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宫腔镜的管理模式。方法通过查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电子信息化系统和宫腔镜中心每个月的质控报表,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中心门诊、日间和住院宫腔镜的手术量、Ⅳ级手术占比、手术种类分析、并发症、计划外二次手术等数据。结果2019—2021年共纳入门诊宫腔镜患者5162例、日间宫腔镜患者15331例、住院宫腔镜患者5942例。住院宫腔镜患者年龄大于门诊、日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日间宫腔镜的比例逐渐升高,住院宫腔镜比例逐渐下降(P均<0.001)。Ⅳ级宫腔镜手术占比12.9%,其中住院高于日间、日间高于门诊(P均<0.001)。宫腔镜术中并发症和意外发生率为0.117%(31/26435),包括子宫穿孔17例、宫腔镜失败7例、术中大出血3例、液体超负荷2例、肠道损伤1例、麻醉意外1例。其中门诊、日间、住院宫腔镜发生率分别为0.020%(1/5162)、0.137%(21/15331)、0.151%(9/5942)。结论门诊、日间和住院3种不同模式宫腔镜手术均安全可靠。门诊、日间宫腔镜可提高医疗服务效能,逐渐成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 日间 门诊 住院 并发症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隐性断层特征与发育模式
19
作者 金江宁 易泽军 +5 位作者 李青 王海学 屈元基 姜涵博 李志豪 何韫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0-767,共8页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能否有效识别隐性断层直接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然而,由于膏盐岩层的影响,盐下构造的地震分辨率较低,使用地震属性方法识别隐性断层难度较大。本次以大北地区为例,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思路,在钻井与地震属性方法识别的3条隐性断层基础上,通过断距—距离曲线分析主干逆冲断裂的分段性,并结合应力分析,建立了两种隐性断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隐性断层的形成受局部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控制。主干逆冲断层构造转换带是隐性断层优势发育位置,随着断层发生分段生长连接,构造转换带将由挤压应力状态逐渐变为走滑应力状态,形成的隐性断层走向也将发生变化。区域应力的走滑分量则是控制北东向隐性断层远离主干边界断层后走向,维持稳定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成果将为库车坳陷隐性断层的识别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逆冲断裂 隐性断层 断距—距离曲线 发育模式
下载PDF
环境风险治理的制度化与“制度化自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玉琼 李清 《行政与法》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制度化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有效路径,但制度化也会因为“制度化自反”而成为新的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治理制度化体现在认知理性化、行为规范化和组织系统化等方面,获得了科学认知并开展有序的治理行动。但面对高度复杂性和高速流动性的环... 制度化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有效路径,但制度化也会因为“制度化自反”而成为新的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治理制度化体现在认知理性化、行为规范化和组织系统化等方面,获得了科学认知并开展有序的治理行动。但面对高度复杂性和高速流动性的环境风险时,制度化路径失效了,反而在应用中出现制度化的自反,制度化的路径成了新的环境风险的根源。环境风险治理中制度化自反表现为:风险认知理性化引发风险认知偏见,参与程式化带来民主形式化,组织规范运行却出现异化。总体来看,环境风险治理需要从制度主义转向行动主义,在行动主义框架下消除制度化的自反。具体来说,需要确立合作行动的治理理念,健全风险治理规则,构建合作行动组织体系,优化技术治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治理 制度化 “制度化自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