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腔内支架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连利珊 张喆 +1 位作者 刘彬 冯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1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5例SISMAD行腔内支架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的白... 目的:探讨1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5例SISMAD行腔内支架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D-二聚体进行比较;对患者入院时的腹痛时间、YOO分型、肠系膜上动脉至腹主动脉的角度、保守治疗时间、手术时间、支架的类型及长度、血管的重塑率及支架的远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同一变量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5例患者的白细胞、NEUT%、D-二聚体在术后第3天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腹痛时间为24.0(15.0,78.0)h;YOO分型中的IVS型占46.7%,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角度≥60°占66.7%;在腔内治疗前接受保守治疗时间为(34.0±8.6)h,介入手术平均时间为(153.0±37.8)min;支架的类型以自膨式裸支架占85%;支架长度≥60 cm占50%。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血管重塑率为(89.7±9.7)%。支架的一期通畅率为91.7%。结论:自膨式薄壁支架置入处理IVS型SISMAD具有理想的血管重塑率及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支架 治疗应用 夹层
原文传递
6例肠系膜上动脉瘤的诊治经验
2
作者 连利珊 赵宁 +5 位作者 杨洋 吴志远 刁永鹏 冯海 陈学明 李拥军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的诊治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和北京医院两个中心的6例SM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真性动脉瘤,包括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动脉瘤2例及SMA分支...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的诊治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和北京医院两个中心的6例SM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真性动脉瘤,包括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动脉瘤2例及SMA分支动脉瘤2例;另2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通过盆腹腔增强CT确诊,其中腹痛4例,均为脐周隐痛。SMAA瘤体直径为(25.0±3.7)mm。总结分析患者的病因、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解剖特点及治疗方法等。结果6例患者中,2例分支动脉SMAA,其中1例保守治疗,另1例行瘤体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例主干SMAA,行SMAA切除加人工血管重建及SMAA成形术及肝总动脉-SMA自体大隐静脉重建;另2例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行假腔弹簧圈栓塞及真腔支架重塑,1例行两层裸支架植入。4例腹痛患者术后症状缓解。随访时间为(19.1±5.2)个月,随访期内复查CT血管造影可见SMA支架、人工血管及自体静脉桥均通畅,无再发SMAA。结论症状性SMAA且直径超过2 cm,应积极手术干预,但具体的手术方法应根据SMAA的解剖部位及交通动脉的评估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瘤 腹痛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原文传递
互动微信群结合CBL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睿 冯佳淑 +5 位作者 连利珊 张志文 刘彬 郭晓博 张喆 冯海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3年第10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探讨互动微信群结合病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 CBL)在血管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随机分组的128名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的7年制学生分别实施互动微信群结合CBL(试验组)和单纯CBL(对照组);用统一的考核方法评估两组学... 目的探讨互动微信群结合病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 CBL)在血管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随机分组的128名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的7年制学生分别实施互动微信群结合CBL(试验组)和单纯CBL(对照组);用统一的考核方法评估两组学生接受专业理论及临床知识的情况, 评价两种教学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教学效果。用SPSS 22.0进行t检验。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为(86.36±7.42)分, 临床考试成绩为(88.44±7.62)分, 高于对照组的(84.71±6.72)分和(86.22±6.41)分;试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团队精神共5方面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互动微信群结合CBL能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病例教学法 微信群 教学
原文传递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连利珊 张喆 +3 位作者 张志文 于宏志 陈学明 冯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427-432,F0004,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腔内支架组(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YOO分型中的IVS型显著多于保守组;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保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手术组。腔内支架组患者均无肠坏死发生。随访24个月,手术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率高于保守组;腔内支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87.5%,二期通畅率为100%。1例保守组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转行腔内治疗。结论临床上大部分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腹痛持续加重同时YOO分型为IVS型患者,如果不伴有腹膜炎的严重表现,建议尽早行腔内支架置入开通血运,同时,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具有较理想的远期通畅率及血管重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血管重塑 支架 通畅率 肠系膜上动脉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increases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opulation and induces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a type 1 diabetic mouse with hindlimb ischemia 被引量:3
5
作者 Diao Yongpeng lian lishan +4 位作者 Guo Lilong Chen Houzao Chen Yuexin Song Xiaojun Li Yong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0期3623-3629,共7页
Background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has been shown to promote blood vessel growth and improve tissue perfus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giogenesis. However, it has side... Background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has been shown to promote blood vessel growth and improve tissue perfus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giogenesis. However, it has side effects that limit its therapeutic utility in vivo, especially at high concentration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zinc finger VEGF-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modulates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 and promotes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a hindlimb ischemia model with type 1 diabetes. Methods AIIox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was used to induce type I diabetes in C57BL/6 mice (n=58). The ischemic limb received ZFP-VEGF (125 pg ZFP-VEGF plasmid in 1% poloxamer) or placebo (1% poloxamer) intramuscularly. Mice were sacrificed 3, 5, 10, or 20 days post-injection. Limb blood flow was monitored using 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VEGF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examined using real-time PCR and ELISA, respectively. Capillary density,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were examin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PC population in bone marrow. Two-tailed Student's paired t test and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ZFP-VEGF increased VEGF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at 3 and 10 days post-injection, and increased EPC in bone marrow at day 5 and 20 post-injection compared with controls (P〈0.05). ZFP-VEGF treatment resulted in better perfusion recovery, a higher capillary density and proliferation, and less apoptosi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P〈0.05). Conclusions Intramuscular ZFP-VEGF injection promotes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an ischemic hindlimb model with type 1 diabetes. This might be due to the effects of VEGF on cell survival and EPC recrui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zinc finger protei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giogene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