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丽花 尹为玲 +3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连玉珍 郭丰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29-4038,共10页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著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著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叶片 枯落物 养分含量 化学计量
下载PDF
磁化水灌溉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刺槐林地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阎腾飞 刘秀梅 +4 位作者 刘合满 王华田 洪弦 贺闯 王壮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5-142,共8页
[目的]探明磁化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滨海盐碱地磁化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河口区新营造刺槐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淡水灌溉(FW)、磁化淡水灌溉(MFW)、地下浅表层微咸水灌... [目的]探明磁化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滨海盐碱地磁化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河口区新营造刺槐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淡水灌溉(FW)、磁化淡水灌溉(MFW)、地下浅表层微咸水灌溉(GW)和磁化地下浅表层微咸水灌溉(MGW)4种措施下土壤盐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 2种磁化处理灌溉方式均能降低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不同灌溉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均值皆表现出:GW>CK>FW>MGW>MFW,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①磁化水灌溉能够降低土壤盐分表聚,尤其在春、秋季适时采用磁化水灌溉,能够抑制土壤返盐,在20-40 cm土层效果更明显一些。②通过磁化地下浅表层微咸水进行适度灌溉,可以为该地区节约用水资源,有效地促进盐碱地土壤脱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水 滨海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刺槐林地 土壤盐分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红 扶胜兰 +3 位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曹舰艇 郭丰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23,共9页
【目的】明确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高度(3 000,3 200,3 500,3... 【目的】明确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高度(3 000,3 200,3 500,3 700及3 90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5,5~10,10~20,20~30,30~40,40~50cm土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SOC、ROC及TN含量,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及剖面土壤SOC、ROC及TN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述SOC、ROC及TN含量的海拔及剖面效应。【结果】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上,SOC、R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主要集中在表层(0~5cm)土壤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ROC/SOC)总体呈增加趋势,而土壤C/N(SOC/TN)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SOC和ROC平均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均呈增大趋势;除3 500m海拔高度TN含量较低外,其余各海拔的TN含量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ROC/SOC随海拔增加总体呈减小趋势,而C/N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色季拉山森林SOC、ROC和TN主要储存于表层土壤和高海拔区域土壤中,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区域表层土壤将成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潜在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森林土壤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全氮
下载PDF
色季拉山西坡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小尺度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连玉珍 曹丽花 +1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9,共10页
【目的】对小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尺度下高寒土壤碳储量的精确估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200~4400 m的苔草高寒草甸(CA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 【目的】对小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尺度下高寒土壤碳储量的精确估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200~4400 m的苔草高寒草甸(CA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10 m规则格网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借助GS+和ArcGIS软件以分析不同植被类型SOC和SOCD的空间结构性、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表层SOC平均值达100.97 g/kg,表现为RAS(146.45 g/kg)>CAM(95.60 g/kg)>RTS(60.43 g/kg),SOCD平均值达6.28 kg/m^2,表现为CAM(7.34 kg/m^2)>RAS(6.32 kg/m^2)>RTS(4.80 kg/m2),均高于全国0~10 cm土壤水平(24.56 g/kg、1.21 kg/m^2)。(2)除RAS外,该区域SOC、SOCD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为1.46%~12.51%,表明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RAS的SOC、SOCD结构比达100%,空间依赖性较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SOC、SOCD空间自相关尺度在17.44~30.29 m之间,并且SOC>SOCD,CAM>RTS,这表明植被类型可能是影响表层SOC和SOCD空间变异及格局的主要因素。(3)克里格插值表明,CAM表层SOC、SOCD的高值斑块与高土壤含水率相对应,低值斑块与沟壑位置相对应,RTS的SOC、SOCD呈高低值斑块交错分布,与地面覆被物(灌丛、草本、裸地)的镶嵌性分布对应,表明土壤含水率、微地形、植被覆盖等是影响研究区表层SOC和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pH、全氮是影响3种植被类型SOC、SOCD含量及空间异质性的关键要素,其次是机械组成、坡度,全磷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色季拉山SOC含量比较丰富,小空间尺度下枯落物量、微地形、土壤性质(含水率、土壤密度等)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影响SOC、SOCD的空间分布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连玉珍 曹丽花 +1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目的】探究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4 400 m区域为研究区,选择苔草高寒草甸(CAM)、嵩草沼泽化草甸(KSM)、林芝杜鹃灌... 【目的】探究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4 400 m区域为研究区,选择苔草高寒草甸(CAM)、嵩草沼泽化草甸(KS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40、40~60 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SOC、TN、TP、TK含量。【结果】1)SOC、TN、TP含量随土层加深而下降,TK则呈升高趋势(KSM除外),空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51.99%、55.52%、4.55%、18.58%,SOC、TN表聚特征明显,TP、TK垂直变化相对稳定。不同植被类型SOC、TN、TP、TK变化范围分别为53.41~338.72、2.89~15.02、0.57~1.00、5.59~18.22 g·kg-1,CV分别为95.58%、84.57%、26.03%、42.21%。2)土壤C∶P、N∶P随土层加深而降低(KSM除外),C∶N比呈升高趋势,垂直变异系数分别为37.40%、37.39%、12.81%,表明区域土壤TP相对稳定,SOC随土层加深的变化稍滞后于TN。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C∶P、N∶P分别在13.85~28.16、73.34~553.13、4.26~29.15之间,CV分别达29.11%、108.85%、111.16%,即由植被类型不同造成的立地条件差异深刻影响着土壤C∶P、N∶P。3)研究区SOC、TN均值分别达139.65、6.74 g·kg-1,显著高于全国0~10 cm土壤平均水平(24.56、1.88 g·kg-1),TP均值为0.73 g·kg-1,略低于我国0~10 cm土壤水平(0.78 g·kg-1)。与全球0~10 cm森林土壤的C∶N(12.40)、C∶P(81.90)、N∶P(6.60)水平比较,4种植被类型的C∶N、C∶P均较高,N∶P较低(KSM除外),C∶N除RAS外均小于25,表明SOC易分解,KSM的C∶P大于200,表明其土壤P的有效性较低,同时KSM的N∶P高达29.15,可能存在P限制。4)相关性分析表明机械组成、容重是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内在因子,其中C∶P、N∶P主要与容重、黏粒、粉粒负相关(P <0.01),与砂粒正相关(P <0.01),C∶N则主要与pH值负相关(P <0.05),与容重、机械组成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环境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及循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林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4
6
作者 连玉珍 刘合满 +2 位作者 曹丽花 韩晓浩 马和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53-1360,共8页
为揭示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八一镇耕地(FL)、蔬菜大棚(VG)、撂荒地(AL)、草地(GL)、次生林地(SF)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分析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 为揭示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八一镇耕地(FL)、蔬菜大棚(VG)、撂荒地(AL)、草地(GL)、次生林地(SF)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分析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基本以≥2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大致表现为GL、AL高于VG和FL,表明与农用地(FL、VG)相比,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较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整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大团聚体(≥0.25 mm)高于微团聚体(<0.25 mm),并以≥2 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高,碳汇能力较强。结果说明,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较好,草地、林地的开垦行为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草地、林地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发挥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高寒地区农田土壤呼吸日动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红 次仁央金 +3 位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连玉珍 郭丰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3-142,共10页
【目的】研究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温度、体积含水量响应特征,为科学评估西藏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周转和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西藏农牧学院试验农场幼苗期青稞农... 【目的】研究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温度、体积含水量响应特征,为科学评估西藏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周转和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西藏农牧学院试验农场幼苗期青稞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增温(2.0±0.5)℃和对照两个处理,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于2017年5月6日、5月8日-5月13日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幼苗期青稞农田昼、夜间土壤呼吸速率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对增温的响应特征。【结果】(1)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就土壤温度而言,增温处理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对照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两者最低值均出现在00:00-07:00。就土壤体积含水量而言,增温处理和对照日最大值均出现在02:00-09:00;最小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增温处理出现在14:00-17:00,对照出现在14:00-19:00。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16:00和15:00-17:00;最小值均出现在07:00-09:00。(2)17:00-07:00两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08:00-16:00两个处理速率变化滞后效应表现不同。(3)通过双变量回归模型拟合土壤呼吸与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复合关系可知,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协同影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结论】增温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促进有机碳分解,加大土壤CO 2排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体积含水量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及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1-378,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高度(4 606,4 110,4 000,3 900,3 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5,5—10 cm 2个层次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 为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高度(4 606,4 110,4 000,3 900,3 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5,5—10 cm 2个层次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落组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探讨了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真菌数量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海拔高度无明显变化规律;5个海拔高度下共检测到真菌4个门、18个纲、47个目、74个科、93个属;在门水平上优势真菌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纲分类水平上担子菌门下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相对丰度最高。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低海拔区川滇高山栎林和高海拔区高寒草地土壤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均较高,海拔3 900~4 110 m的中部海拔区的雪山杜鹃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则较低;冗余分析发现,在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真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分布可能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海拔高度 不同类型植被 土壤微生物 真菌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对短时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1 位作者 李江荣 杨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354-8363,共10页
为阐明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对短时降雨的响应,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析短时降雨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为阐明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对短时降雨的响应,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析短时降雨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60 cm层次内,土壤CO_(2)浓度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显著增加(P<0.01),二者之间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R=0.9764,P<0.01);短时降雨脉冲使表层5 cm土壤CO_(2)浓度显著下降,而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显著增加;在降雨和水分再分布阶段,5 cm与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之间极显著负相关,10、20、40 cm和60 cm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 cm层次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0—60 cm剖面CO_(2)浓度,降雨阶段,二者之间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而水分再分布阶段,二者之间符合极显著幂函数负相关(P<0.001)。即降雨引起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快速增加,显著提高土壤剖面CO_(2)浓度,而降雨停止后,有利于土壤CO_(2)向土表的释放;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CO_(2)浓度的影响效应在各层次之间表现不一致,除40 cm均为正效应外,其他各层均表现为相反的影响效应。这些结果表明,短时降雨使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增加,减少土壤表面CO_(2)释放量,使下层土壤体系中CO_(2)浓度升高,在分析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时,应考虑短时降雨对不同层次土壤CO_(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短时降雨 土壤CO2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生物炭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莉 马国珠 +3 位作者 谷彩花 赵敏 刘合满 付国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83-1290,共8页
为探明生物炭不同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扬麦13为材料,研究了旋耕生物炭不还田(CK)、生物炭旋耕还田(XG)、常规翻耕还田(FG)和深翻还田(SFG)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XG、FG和SF... 为探明生物炭不同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扬麦13为材料,研究了旋耕生物炭不还田(CK)、生物炭旋耕还田(XG)、常规翻耕还田(FG)和深翻还田(SFG)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XG、FG和SFG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其中XG处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比CK提高4.97%,二者间差异显著,而FG、SFG处理与CK间无显著差异;XG、FG和SFG处理对冬小麦强、弱势粒灌浆起始势和灌浆活跃期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冬小麦强、弱势粒快增期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V_(max)),缩短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_(max)),以XG处理效果最明显,其强、弱势粒V_(max)分别比CK提高16.41%、6.49%,T_(max)减少6.69%、12.97%,差异均显著;XG、FG和SFG处理能优化产量构成,其中XG处理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产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3.63%、8.19%、17.01%、14.27%,差异均显著。因此,在小麦-玉米轮作雨养无灌溉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旋耕还田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提高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增加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还田方式 冬小麦 灌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高寒森林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红 柳文杰 +1 位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7-618,共12页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寒森林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回流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森林类型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各部分...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寒森林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回流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森林类型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各部分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表现为新叶>老叶>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老叶>新叶>枯落物>土壤。土壤、枯落物、新叶和老叶的碳(C)、氮(N)和C、磷(P)与C、钾(K)的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可见针叶林更有利于C的累积,阔叶林则有利于N、P、K矿质营养元素的累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N、P的化学计量比分布在2.87~5.27之间,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0),说明本研究区域为明显的N元素限制类型。N、P、K养分回流率均为正值,总体上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本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叶片 枯落物 土壤
下载PDF
西藏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的土壤碳排放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红 柳文杰 +1 位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212,246,共11页
为探究玉米田养鹅模式(RGC)对高寒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以藏东南玉米田养鹅模式下高寒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进行实地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和碳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但在峰值... 为探究玉米田养鹅模式(RGC)对高寒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以藏东南玉米田养鹅模式下高寒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进行实地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和碳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但在峰值和谷值出现时间上存在差异,即土壤呼吸速率滞后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整个生育期内,土壤碳排放速率均表现为RGC>CK,说明玉米田养鹅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碳排放效率,但从空间变异性(变异系数CK>RGC)和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值表现为CK(1.19~1.38)>RGC(1.12~1.30))来看,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壤呼吸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降低高寒区域农田土壤温度敏感性;双变量拟合模型显示,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极显著响应于土壤温度与体积含水量的协同变化(0.862<R^(2)<0.981),但不同测定日期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RGC>CK,但变异系数表现为CK>RGC,说明CK的土壤呼吸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高寒区域农田玉米田养鹅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碳稳定性、降低土壤碳排放速率温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养鹅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体积含水量 土壤碳排放特征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及温湿度响应
13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_(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60 cm>20 cm>10 cm>5 cm,平均值分别为5094、4965、4613、4119和3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在日变化尺度上,5和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分别呈现“V”字型和“单峰型”特征,5 cm土壤CO_(2)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23:00和12:00-13:00之间,10 cm层次分别出现在16:00-17:00和00:00-01:00之间,其他各层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对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曲线,其中表层5和10 cm呈现近似“椭圆”的响应曲线;(4)表层(5和10 cm)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含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下层(40和60 cm)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结论】温度和含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最终影响土体CO_(2)的传输和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森林土壤 土壤CO_(2)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分布特征
14
作者 曹丽花 杨红 +1 位作者 刘合满 连玉珍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随海拔的下降先下降后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2)5个海拔共检测到细菌38个门、122个纲、255个目,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细菌门总数的10.53%,而相对丰度占89.47%;纲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种群为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41.73%和14.59%;(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全氮、含水量、有机碳和海拔共分别解释细菌分布的68.44%和67.40%,土壤全氮和含水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4)在一级和二级分类水平上分别检测到细菌功能通路7条和40条,其中一级通路中代谢作用功能群占比最高(46.10%~51.86%),代谢作用功能通路中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群占比最高。结果表明:山体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细菌分布格局可能受采样空间点的连续性及区域土壤、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海拔 土壤细菌 相对丰度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
15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92,101,共9页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果】1)色季拉山高寒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以糖类碳为主,平均峰强度分别为1.13和0.80,其次为脂肪族甲基(CH3)和亚甲基(CH2),芳香族碳含量相对较低,森林和草地土壤峰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22;2)土壤有机碳分子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主要集中在表层0~20 cm,下层则相对含量下降;3)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的构成,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分子均表现为森林>草地,且糖类碳差异最大,5个土壤层次峰吸收强度差值分别为0.34、0.36、0.31、0.09和0.56;4)土壤脂肪碳/芳香碳比在0~30cm层次表现为森林>草地,而30~40和40~50cm层次土壤为草地>森林,即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较草地低,而下层则具有更强的化学稳定性;5)土壤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含量与总有机碳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易氧化有机碳之间呈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P<0.05),而糖类碳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高寒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化学构成及稳定性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植被类型 有机碳分子 有机碳稳定性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farmland and adjacent natural grassland in Tibet 被引量:2
16
作者 liu heman Cao Lihua +2 位作者 Xu Changchang Yang Hong Li Bao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6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Land-use significantly affects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nitrogen cycling,eventually lea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cold and arid climate conditions in Tibet are not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of SOC and nitr... Land-use significantly affects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nitrogen cycling,eventually lea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cold and arid climate conditions in Tibet are not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of SOC and nitrogen.Hence,research on SOC and nitrogen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in Tibet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assess th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potential in the land ecosystem of this area.This study aim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two land-use patterns,namely,farmland and grassland,on SOC and nitrogen contents in the cold regions of Tibet.This study also seek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gricultural and grass production system.To achieve these goals,the changing features of total nitrogen(TN),mineralized nitrogen(nitrate nitrogen(NN)and ammonium nitrogen(AN)),and SOC were analyzed in different soil depths(0-5,5-10,10-20,20-30,30-40,and 40-50 cm)in farmland and adjacent natural grassland.The differences in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between the farmland and grassland of the main agricultural area of Tibet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combined field survey and lab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OC,TN and mineralize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and farml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mainly in the surface with depth of 0-20 cm.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on the contents of SOC and TN were primarily evident in the 0-10 cm surface layer.The contents of SOC and TN in the farmlan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assland,with mean reduction by 28.36%for SOC and 20.76%for TN.When the soil layer is deeper than 10 cm,the contents of SOC and TN in the farmland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grassland.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grassland to farmland in Tibet mainly influenced the SOC and TN in the 0-10 cm surface layer.Moreov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ment of carbon in the deep soil layers of the farmland partially offsets the SOC loss from the surface because of cultivation.The ratio of mineralized nitrogen to TN in the farml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assland(p<0.001).Mineralized nitrogen in the farmland mainly existed in the form of NN,with a mean content of 2.7%in the 0-50 cm surface layer.By contrast,the difference in the ratio of AN to TN between the grassland and farmland was not significan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and-use pattern in extremely cold agricultural areas mainly affects the contents of SOC and nitrogen in the 0-10 cm surface layer,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s beneficial in increasing the SOC content in the deeper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FARMLAND GRASS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total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ammonium nitroge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