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人学意蕴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华初 王瑜聪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为人类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还能拓宽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因而内含深刻的人学意蕴。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为人类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还能拓宽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因而内含深刻的人学意蕴。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应用,体现出鲜明的人学内涵。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人的需求为动力和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目的,这充分彰显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人学价值;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不仅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夯实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且通过绿色生产力、数字化生产力的融合与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人的发展空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人的自由时间增多,这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在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积极作用、彰显其马克思人学价值时,我们也应关注易被忽视的劳动者个体需求及其主体性,以及人与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人学意蕴 人的解放与发展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海南省三所高校的留学生调查样本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谢君君 董东栋 刘华初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83-98,127,共17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的出台,海南省愈发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来华留学生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由于海南自身经济基础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的出台,海南省愈发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来华留学生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由于海南自身经济基础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为了较为深入地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情况,本文选取海南省三所高校共331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素分析,获取了学校日常管理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学校服务满意度、新生接待满意度、社会交往、后勤服务、课外活动和奖学金8个维度的影响因子。通过对满意度问题的调查分析,建议政府和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教育管理理念,从创新留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机制、加强留管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留学生教育投入、出台吸引来华留学生激励政策和搭建中外留学生文化交流平台6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南省 留学生 教育管理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层次性哲学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华初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层次哲学观看来,人类意识现象及其活动具有层次性,有的层次基于逻辑推理与运算,是工具性的,可以通过计算实现而且已实现得很好;有的层次是认知或知识性的,亦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实现而且...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层次哲学观看来,人类意识现象及其活动具有层次性,有的层次基于逻辑推理与运算,是工具性的,可以通过计算实现而且已实现得很好;有的层次是认知或知识性的,亦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实现而且有实现价值。此外,还有两个更深的层次:理性反思层次与人生体验式的实践层次,它们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所在。正是因为这些更深层次的奥秘还远未被实质性地把握到,所以整体而言,超越人类心智的所谓强AI仍遥不可及,并且也缺乏伦理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层次观念 认知语言 具身性 伦理建构
下载PDF
试论历史意识的整体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华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66,255,共8页
在历史哲学的视野中,历史的整体性首先在于历史意识的整体性,也与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果、历史意义密不可分。与之对应,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可以进行规律性叙述与阐释的整体,其内在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维度上... 在历史哲学的视野中,历史的整体性首先在于历史意识的整体性,也与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果、历史意义密不可分。与之对应,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可以进行规律性叙述与阐释的整体,其内在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维度上的整体历史性,地理空间上的全球性,文明本身的分层次的整体性。因而,在整体性历史意识下,要探索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还需要具有层次性的文明历史结构的细化了解,它也是人类历史意识是否健全的重要特征;而且,历史意识自身的历史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历史意识的整体性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整体性观念 层次模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辩证解读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华初 刘睿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5,共9页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社会批判中运用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平等批判”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借助范畴辩证法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平等交换”之不平等本质的揭露;经由社会历史辩证法可以澄明马克思“不平等批判”...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社会批判中运用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平等批判”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借助范畴辩证法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平等交换”之不平等本质的揭露;经由社会历史辩证法可以澄明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价值尺度;通过否定辩证法则可以理解马克思对实现普遍平等的主体与现实路径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质疑与诘难作出回应,建构起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正确认识,并以此认清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意识形态本质。这也为守正创新地阐释共同富裕的平等意涵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平等思想 唯物辩证法 共同富裕
下载PDF
恩格斯住宅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阐释与发展
6
作者 刘华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6,共9页
恩格斯住宅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城市空间维度的延拓与发展。恩格斯早期就曾关注城市工人居住状况,后期专门针对当时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带来的住宅问题,结合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分析进行了深度剖析,对资产阶... 恩格斯住宅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城市空间维度的延拓与发展。恩格斯早期就曾关注城市工人居住状况,后期专门针对当时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带来的住宅问题,结合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分析进行了深度剖析,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停留于现实层面寻求解决方案进行了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其根本原因,揭示资本逻辑制造了城乡对立与城市住宅短缺。这是对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的时间向空间向度的阐释延拓,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在多重维度上的解释力,提升了唯物史观的空间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住宅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逻辑 空间阐释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层次探析及其现实意义
7
作者 刘华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0,287,共8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多层次内涵构成其整体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既在于其克服黑格尔头脚倒置的历史辩证法,从与世界历史相关的几个不同核心层次上进行了逻辑论证;也在于马克思面向资本社会复合层次,对世界市场、社会政治经济的不...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多层次内涵构成其整体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既在于其克服黑格尔头脚倒置的历史辩证法,从与世界历史相关的几个不同核心层次上进行了逻辑论证;也在于马克思面向资本社会复合层次,对世界市场、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行了科学性的实证分析。从其科学性与革命实践性相结合的整体视野看,隐藏在世界历史思想背后的层次递进的思想,为我们当前正确理解、恰当处理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思想 实践 层次分析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有机结构观及其现实意义
8
作者 刘华初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9,共8页
马克思通过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进行结构性分析,运用生产力等概念及其层次结构关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社会有机整体的结构观实现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历史观的颠覆。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体,其基... 马克思通过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进行结构性分析,运用生产力等概念及其层次结构关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社会有机整体的结构观实现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历史观的颠覆。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体,其基本要素之间的矛盾与辩证作用既包含一种整体观的社会内容,也是社会有机结构体运行的结果。这种动态性的社会有机结构的整体观为我们正确处理当前各种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根据,增强了从整体上处理问题的结构性风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有机结构观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内在张力及当代价值
9
作者 刘华初 刘睿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事实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真实揭露,指出资产阶级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僵化认识导致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意识形态性质。因为社会历史的运动必然使事实经历由简单到复杂... 事实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真实揭露,指出资产阶级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僵化认识导致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意识形态性质。因为社会历史的运动必然使事实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适用于简单事实的价值原则必然随之逐渐失效而退化为虚假意识,所以只有有事实支撑的价值才是科学的和值得欲求的。马克思进而在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层次地阐明了共产主义平等原则,重构了平等的价值内涵。马克思还根据事实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将无产阶级确认为实现普遍平等的主体。主体所经验到的事实决定了其价值目标的性质,只有不享有任何特殊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普遍平等的要求。而事实不会自动趋向价值,马克思在对危机的分析中认识到实现平等需要主体性力量的介入,只有对现存社会抱有最为坚决的革命态度的无产阶级才能与危机这个资本自我否定的事实结合起来推翻资本统治,消除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把握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内在张力,不仅有助于形成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正确认识,还能有效回应部分西方学者的误解与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与价值 辩证法 马克思平等思想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人学意蕴探析
10
作者 刘华初 徐少敏 《思想理论战线》 CSSCI 2024年第5期71-80,141,共11页
新质生产力范畴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意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重塑劳动主体的地位,使其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主体,彰显人的存在的主体性;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促进人们... 新质生产力范畴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意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重塑劳动主体的地位,使其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主体,彰显人的存在的主体性;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促进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彰显人的存在的社会性;推动人化自然的生态化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共同体提供新的路径和动力,彰显人的存在的生态性。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深入挖掘新质生产力的人学意蕴,对于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更加清晰、更加科学地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方式 新型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华初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当今世界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而且作为技术手段给现代教育赋能,并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如何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当今世界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而且作为技术手段给现代教育赋能,并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如何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新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为学生解疑释惑的教学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存在四个关键问题,即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达到或超越人的意识,是否具有类人的主体性、价值与审美的判断,是否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它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否违背“两个必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对这些问题做出思考与回答,从而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更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工智能 经典原著
原文传递
SPECIAL ISSUE: A DISCUSSION ON THE SOURCE OF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Introduction
12
作者 liu huachu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4期141-144,共4页
Through such ideas a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and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actually, "the birth of the critic"), 20th centu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broke down authors' monopoly over the me... Through such ideas a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and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actually, "the birth of the critic"), 20th centu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broke down authors' monopoly over the meaning of works, and announced that as readers, they themselves constructed the literary work and its meaning. However, does the meaning of a literary work originate in the author, the text, 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literary meaning, should one start with the personality and times of the author, or stick to textual connections and the intertextuality thus formed, or make one's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ra in which the receptor/reader lives? As Professor Zhang Jiang,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s pointed out, both authorial intent and the inherent implications of the particula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in an ontological sense, tell us that texts and authorship are always unknowingly represented in language, style, textual structure and "unseen" planning. This acknowledges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authorial intent is a basic prerequisite for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exts and exploring the sources of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There has been a variety of theories of the sources of literary meaning, but the problem lies not in choosing between concepts but rather i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ursue a work's meaning through clues that have hitherto been passed over, and how to allow the sources of its complex structures to be revealed as they are read and critiqued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i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作品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化语境 语篇结构 扩散过程 复杂结构 作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