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同舫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具有战略性的伟大构想,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和解释框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实践中,共同体理念与文化构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共同体理念决定文化构建的起点及其发展导向,而文化构建在文明论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具有战略性的伟大构想,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和解释框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实践中,共同体理念与文化构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共同体理念决定文化构建的起点及其发展导向,而文化构建在文明论意义上对共同体理念加以约束与调整,使得共同体理念契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共同体合法性的生成和确证是同一过程,社会共同体及其文明发展观在“人类主体”维度上的现实生成体现了人类共生关系的普遍性和世界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表现形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指导,形成了“世界性”的文明特质,在目的维度上指向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历史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构建 逻辑进路
下载PDF
重释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2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204,共10页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发挥本质性作用奠定根基,使得辩证法的批判性在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根基上获证自身的本质地位;马克思在深入社会历史总体以揭示资本主义生成逻辑的过程中,呈现了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论指向在于历史总体的批判性思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运用中,马克思揭露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对立,并在审视人与人之间差异性统一关系中形成了应然批判的现实运用方式。只有回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实践语境中,才能获得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充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法 “批判”本质 批判实践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3
作者 刘同舫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239,共10页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历史发展和反思资本主义文明提出的时代命题与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规训资本逻辑的恶性竞争,引导资本有序...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历史发展和反思资本主义文明提出的时代命题与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规训资本逻辑的恶性竞争,引导资本有序参与市场,推动资本力量的创造性转化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体性,始终将党的领导摆在首位,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文明新形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高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以此持续赋能规训资本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 驯服资本 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与历史突破
4
作者 刘同舫 《观察与思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依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得到具体化表达。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以全面解放和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依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得到具体化表达。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以全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并根据时代需要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制度保障,展现了国家治理制度层面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从改革开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展现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创新,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出伟大理论,集中体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创新,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历史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经济制度 国家治理制度 社会主义运动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性困境
5
作者 刘同舫 《理论视野》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资本主义文明在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衍生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代性问题,具体呈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发展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逻辑不断增殖与反噬自身的历史,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在微观领域的劳动异化和宏观层... 资本主义文明在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衍生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代性问题,具体呈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发展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逻辑不断增殖与反噬自身的历史,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在微观领域的劳动异化和宏观层面的生存异化的经济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所宣扬的自由与平等是对市民社会现代性诉求的抽象表达,其囿于政治解放的维度而沦为虚假的意识形态,陷入自由平等的形式与实质断裂的政治困境。资本主义文明的精神困境则集中表现为理性的自我矛盾,理性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精神内核却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异化为操纵人的工具理性而必然走向虚无主义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文明 现代性 困境
下载PDF
基于透明黏土的取土器贯入扰动变形试验研究
6
作者 刘同芳 吴跃东 +1 位作者 周云峰 刘坚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了解取土器贯入过程中黏土体的扰动变形特性,采用由Aristoflex AVC制成的新型透明黏土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通过可视化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尺寸的取土器贯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取土器贯入过程中各截面不同位置处的土体变形规... 为了解取土器贯入过程中黏土体的扰动变形特性,采用由Aristoflex AVC制成的新型透明黏土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通过可视化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尺寸的取土器贯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取土器贯入过程中各截面不同位置处的土体变形规律基本一致,距离管壁越远,变形越小;取土器下部土体整体性较好,且距离中轴线约0.19倍取土器内径范围内的土体剪应变较小,室内试验可切取这部分土体;取土器贯入引起的土体扰动变形主要由侧壁摩阻力及刃脚挤土效应引起,增大取土器内径能有效减小取土器内土体的压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黏土 PIV技术 取土器 贯入深度 扰动变形
下载PDF
“资本来到世间”的真实写照与资本蕴含的辩证法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同舫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I0002,I0003,共9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论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始积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又是“资本来到世间”的真实写照,马克思形象地描摹出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面目和充满罪恶的掠夺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论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始积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又是“资本来到世间”的真实写照,马克思形象地描摹出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面目和充满罪恶的掠夺史。“资本来到世间”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现代性的生成与资本的历史出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资本来到世间”的过程就是现代性的生成过程,资本现代性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突破“资本原罪”的理论局限,科学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在社会历史视域中展开对资本的理性解构,在认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过程中超越资本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积累 资本原罪论 辩证法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同舫 张乾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为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累积了必要条件。从历史语境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依据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与长期性。无...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为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累积了必要条件。从历史语境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依据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与长期性。无产阶级专政赋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双重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表现为实现生产力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国际关系建构方面呈现为和平发展与超越当下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世界治理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政治制度创新和政治价值创造的建构意义,在实践中满足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内蕴的国内与国际双重需求,从而推进对政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政治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 现代化
下载PDF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哲学规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同舫 《宁夏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23-28,共6页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没有回答人如何从自然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没有回答人如何从自然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并在揭露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进程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社会关系的动态性、实践性、多样性以及有机构成性等多重哲学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一场终结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哲学革命,这一论断对认识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和具体的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现实性 社会关系 总和
下载PDF
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同舫 刘田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4,F0002,177,共10页
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西方中心论话语霸权的理性反思,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总结,深刻呈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 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西方中心论话语霸权的理性反思,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总结,深刻呈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辩证统一。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原发性理论创新,学界的理论探索为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良好开端,但创建之路仍面临中国自主性概念和理论范畴相对欠缺,以及学界已有成果难以达成共识的现实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投入与实践变化为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深厚基础,但“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建从一种可能转变为现实,还必须把握学术共同体应有的内在原则,即呈现共同的理论旨趣与学术命题、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以及具备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创性 学术共同体 可能性 可行性
下载PDF
马克思辩证法的“叙述方式”及其特殊呈现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健 刘同舫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反思资产阶级基于理性观念所展开的宏大叙事,确认观照现实实践的“叙述方式”对辩证法在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内在驱动作用。伴随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融合,马克思揭露出庸俗经济学家将辩证法先验规定...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反思资产阶级基于理性观念所展开的宏大叙事,确认观照现实实践的“叙述方式”对辩证法在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内在驱动作用。伴随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融合,马克思揭露出庸俗经济学家将辩证法先验规定成专制性叙事来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实质,澄明了辩证法作为改造资本主义现实力量的理论意义,并恢复辩证法作为社会历史总体推演、自我超越、感性实践以及突显本质与意义的四种“叙述方式”。为唤醒人们在现存社会中所具备的辩证本性,敦促人们通过辩证活动在社会生产中不断积聚本质性力量,马克思辩证法的“叙述方式”采用了“隐喻式”的独特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法 “叙述方式” 特殊呈现
下载PDF
水果中农药残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起兵 刘同方 +3 位作者 李淑娟 张国文 董海胜 于燕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90-94,共5页
为了建立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过氧化氢和浓硫酸处理制备疏水化的硅片基底,采用静电吸附法将金纳米粒子组装到硅片基底表面,形成硅片/金纳米粒子复合基底,将水果中残留的福美双、百草枯和啶虫脒等3种农药经抽提后滴加到复... 为了建立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过氧化氢和浓硫酸处理制备疏水化的硅片基底,采用静电吸附法将金纳米粒子组装到硅片基底表面,形成硅片/金纳米粒子复合基底,将水果中残留的福美双、百草枯和啶虫脒等3种农药经抽提后滴加到复合基底上,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福美双、百草枯和啶虫脒的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0.20~2.00、0.05~0.50、0.20~2.00 mg/kg,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20、0.05、0.20 mg/kg。该方法应用于苹果、橘子和梨等水果的农药残留量分析,回收率在94.5%~12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5%以下。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适用于水果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 农药残留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快速检测
下载PDF
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破解“西方中心论” 被引量:27
13
作者 赵坤 刘同舫 《理论视野》 CSSCI 2021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文明优越 文明共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的逻辑必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同舫 刘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38,共9页
百年探索史、奋斗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其背后蕴含历史、现实与理论的深刻逻辑必然性:它... 百年探索史、奋斗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其背后蕴含历史、现实与理论的深刻逻辑必然性:它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光辉传统予以承继的历史必然;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哲学思维有效化解改革发展问题的现实必然;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与方法论意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持久的指导作用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看家本领 逻辑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共9页
全球治理体系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制度性回应,隐含在其背后的资本扩张本性伴随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而逐渐显露。全球治理体系利用制度化、技术化的手段,在实践中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远非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万能灵药”。由... 全球治理体系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制度性回应,隐含在其背后的资本扩张本性伴随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而逐渐显露。全球治理体系利用制度化、技术化的手段,在实践中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远非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万能灵药”。由于受自身理论内在单一的统治意识、实践中的利益冲突以及参与主体之间话语权失衡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忽视甚至无视世界历史运行规律和全球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缺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从人类历史的具体性阶段和总体性维度相统一的视角,实现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通过增进全球价值共识、树立共同利益至上的意识、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保障参与主体平等协商的权利、划定责任范围以及搭建全球治理的实践平台等手段为全球治理秩序的良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体系 历史性重构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艳 刘同舫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共7页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构想,将社会主义视作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不仅包含理论解释,还指向现实的社会实践,即"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作为科学理论、社会制度以及现实运动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陷入纯粹话语斗争而无法准确指引人类未来道路的抽象理论和社会思潮。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理论继承和丰富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观 个人所有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70年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3,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实践形式与文明载体。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革命性阶段,意味着“改变世界”的革命斗争之路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开启;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实践形式与文明载体。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革命性阶段,意味着“改变世界”的革命斗争之路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开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制了开放性模式,擘画出“政治革命”向“改革开放”的主题转化、“中国特色”与“世界向度”接轨的宏大图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秉持人类发展的文明立场,助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重构进程,反映出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实践形式。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矢志以中国道路为主体支撑,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地为促进国际社会与多元文明发展带来理论效应与实践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人类文明 中国道路
下载PDF
技术进步中正义困境的生发与消解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同舫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1,254,共11页
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正义观演进的基本主题。技术进步促使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冲突转变为生产领域中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经济正义之间的对立形式。技术进步中正义困境形式的变化导源于其所依托的技术理性逻辑。... 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正义观演进的基本主题。技术进步促使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冲突转变为生产领域中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经济正义之间的对立形式。技术进步中正义困境形式的变化导源于其所依托的技术理性逻辑。技术理性逻辑与资本增殖逻辑的合谋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强制操控,忽视了人类理性的固有局限在技术进步中滋生异化的必然性,造成物质财富生产与人本质力量发展的悖反、人工智能场域中社会正义观念的迷失以及人生活意义的幻灭等现实危机。面对技术进步中生发的正义困境,必须推动技术理性实现从统摄资本与劳动根本对立的现实逻辑到突显劳动自我矛盾和自我超越的辩证理性逻辑的转向,并在此前提下扬弃技术进步,构建正义实践,还原劳动属人的本质力量,建构与人的本源性存在方式相契合的正义性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正义性的总体逻辑中实现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正义困境 技术理性 正义实践
下载PDF
重思“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经典命题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1,共7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马克思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以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探讨“哲学家们”...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马克思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以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探讨“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马克思视域中的“哲学家们”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在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诉求上,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解释世界”,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知意义上的“解释世界”;在“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上,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对继承与发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释世界 改变世界
下载PDF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反思与建构——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同舫 李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234,共9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文本的写作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正面批判,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早期对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还原与质疑乃至建构。通过批判黑格尔主谓颠倒的表达形式,马克思强调"...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文本的写作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正面批判,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早期对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还原与质疑乃至建构。通过批判黑格尔主谓颠倒的表达形式,马克思强调"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还原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对黑格尔国家制度观点的批判,马克思得出"私有财产是国家制度的支柱"这一重要结论,也表明他开始质疑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根基;马克思不满于黑格尔所维护的君主立宪制度和古典自由主义倡导的现代国家制度,进而建构了"真正的民主制"的政治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古典自由主义 还原 质疑 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