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1
作者 王莉 任增果 +7 位作者 杨科 秦利涛 娄桂予 郭谦楠 张冰 霍晓东 廖世秀 刘宏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 明确2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揭示疾病发生机制,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2个耳聋家系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等,绘制遗传图谱。... 目的 明确2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揭示疾病发生机制,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2个耳聋家系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等,绘制遗传图谱。从2个家系先证者及相关成员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对检测到的基因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OSBPL2基因存在首次报道的c. 564_565 ins G突变;家系2先证者POU3F4基因存在首次报道的c. 520G>T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诊断标准,突变位点均为致病性,且符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现象。结论 基因检测结果为上述两个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有力依据,首次报道的突变丰富了人类耳聋基因突变数据库。家系1检测结果可作为OSBPL2基因与耳聋发生相关的临床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性耳聋 全外显子组测序 OSBPL2基因 POU3F4基因
下载PDF
中国汉族ADRP一家系RHO基因变异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玉薇 娄桂予 +3 位作者 杨科 阳琳 朱青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8-713,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中国汉族RP一家系,纳入该家系4代20名成员,包括9例患者和11名表型正常者,对部...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中国汉族RP一家系,纳入该家系4代20名成员,包括9例患者和11名表型正常者,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视力、视野和眼底检查。收集该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提取DNA,采用I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对先证者进行包含43个与RP相关基因的外显子靶向测序,采用PCR和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采用在线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蛋白功能预测。采用ClustalW2多重比对程序对变异位点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分析变异的致病性。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男,26岁,自幼双眼夜盲,视力右眼0.25,左眼0.5。双眼视网膜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盘颜色变淡。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暗适应a波和b波峰值降低,明适应a波和b波峰值重度降低。其余家系成员患者均于7~10岁开始出现夜盲,约50岁时周边视力完全丧失,眼科检查均呈典型RP改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视紫红质(RHO)基因(NM_000539.3)5号外显子中存在1个杂合错义变异c.982delC(p.L328fs)。该变异可导致编码的RHO蛋白第328位氨基酸以后的21个氨基酸改变,使编码区由348个氨基酸增加到358个氨基酸,RHO蛋白结构发生改变;多个不同物种之间蛋白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高度保守。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具有1个非常强的致病性证据PVS1,2个中等致病证据PM2,3个支持致病证据PP1、PP3、PP4,属于致病性变异。结论RHO基因c.982delC变异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在中国汉族家系中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基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 基因突变 家系 二代测序
下载PDF
一个B1型短指/趾畸形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青青 卞莎莎 +5 位作者 王圣然 娄桂予 王鑫 秦利涛 郝冰涛 廖世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9-342,共4页
目的:研究一个B1型短指/趾畸形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采集3例正常亲属和5例B1型短指/趾畸形患者的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2742个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基因突变位点后对家系患者及正常亲属... 目的:研究一个B1型短指/趾畸形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采集3例正常亲属和5例B1型短指/趾畸形患者的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2742个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基因突变位点后对家系患者及正常亲属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患者的手足外观均可见双手大拇指宽大畸形,2~5指短小、末节指骨明显缩短或缺失,中、末节指骨关节处皮肤纹理消失,畸形指/趾的指甲小而且发黑;所有患者足部均有受累;X线片显示双手大拇指末节指骨发育畸形,第2~5指骨末端缺失,部分中节指骨发育不良及中、末节指骨融合;双足X线片显示双足第2~5趾均有中节趾骨缺失,部分末节趾骨发育畸形。在该家系所有患者中均发现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基因上c.2290delG(p.A764fs*10)杂合突变,而在正常亲属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ROR2基因的c.2290delG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型短指/趾 ROR2基因 二代测序 ROR2蛋白
下载PDF
一个Cockayne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娜娜 卞莎莎 +4 位作者 王青青 杨科 娄桂予 霍晓东 廖世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0-795,共6页
目的:分析一个Cockayne综合征家系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分析该家系成员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2742个基因靶向捕获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对患者... 目的:分析一个Cockayne综合征家系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分析该家系成员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2742个基因靶向捕获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属的致病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先证者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特殊面容以及脑萎缩、钙化等表现;其弟弟临床表现类似。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为ERCC8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c.394-398 delTTACA(p.L132fs*6)的缺失移码突变和c.37G>T(p.E13*)的无义突变,分别来源于表型正常的父亲和表型正常的母亲;其妹妹为ERCC8 c.394-398 delTTACA突变携带者,表型正常。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ERCC8基因c.394-398、c.37均为野生型,新生儿随访表型正常。结论:先证者的发病基础为母源性和父源性的ERCC8基因突变,该研究可为Cockayne综合征的遗传学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ayne综合征 ERCC8基因 高通量测序 产前诊断
下载PDF
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娄桂予 田向永 +5 位作者 张玉薇 杨科 刘红彦 张晓梅 曹慧霞 王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208-2213,共6页
目的对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致病性突变,为防治方法及产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7-2020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3个多囊肾家系的病史及临床资料;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品提取DNA,利用靶向扩... 目的对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致病性突变,为防治方法及产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7-2020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3个多囊肾家系的病史及临床资料;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品提取DNA,利用靶向扩增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检测,筛查可疑致病位点;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进行验证及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会制定的基因变异致病性评估标准,分析变异的致病性。结果家系1、2、3先证者超声结果诊断均为多囊肾,临床分期分别为G1、G3a和G5,在PKD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基因分别发现c.5933delA(p.Asn1978fs)缺失移码突变、c.6871C>T(G2291X)无义杂合突变和c.894_897delCCCT(p.299Sfs*34)缺失移码变异。3个家系的以上变异符合表型-基因型相分离。结论明确了遗传多囊肾病3个家系的致病变异位点,其中c.5933delA和c.894_897delCCCT为新突变,c.6871C>T为已知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显性 多囊肾 PKD1基因 基因变异
下载PDF
Farnesoid X receptor expression is reduced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
6
作者 Zhang Wenyu Chen Ping +1 位作者 Zhao Yuanyin lou guiyu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NR1H4) is a member of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superfamily. Previously studies showed that FXR-/- mice spontaneously developed liver tumors when they aged, however, the relevance of which to...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NR1H4) is a member of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superfamily. Previously studies showed that FXR-/- mice spontaneously developed liver tumors when they aged, however, the relevance of which to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unclea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whether FXR expression is also downregulated in HCC and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the reduced FXR expression in HCC. Expression of FXR and 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 (SHP) was measured by real-time PC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Effect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on expression of FXR and its promoter activity were determined in primary hepatocytes or HepG2 and Huh7 cell lin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expression of FXR and its target gene SHP in human HCC was strongly downregulated compared to the normal liver tissues. In addition,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were able to decrease FXR expression by inhibiting the FXR promoter activity. In conclusion this work demonstrates FXR expression is strongly downregulated in human HCC, which may be caused by decreased FXR promoter activity, suggesting a potential role of FXR in human HC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nesoid X receptor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有免疫缺陷患儿夭折史夫妻双方隐性遗传病携带情况推断分析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冰 杨科 +6 位作者 张玉薇 娄桂予 祁娜 雷星星 王凤阳 康冰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具有原发性免疫缺陷(PID)患儿夭折史但无先证者的夫妻双方隐性遗传病携带推断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因有疑似PID患儿生育史进行遗传学检查的4对夫妻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具有原发性免疫缺陷(PID)患儿夭折史但无先证者的夫妻双方隐性遗传病携带推断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因有疑似PID患儿生育史进行遗传学检查的4对夫妻的临床资料。对夫妻双方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就候选变异用Sanger测序或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WES共检出6个与病史相关的致病或疑似致病的基因变异,包含有IL2RG、BTK、CYBB、DUOX2等基因,变异类型包括点变异、小片段缺失及外显子缺失等。其中DUOX2基因c.1265G>A、c.3329G>A,IL2RG基因c.676C>T为已报道致病性变异。IL2RG基因Exon58del、BTK基因c.184185delAC、CYBB基因c.472A>T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指南,IL2RG基因Exon58del、BTK基因c.184185delAC、CYBB基因c.472A>T评级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Supporting+PP4)。其中3对夫妻再次妊娠后进行了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BTK基因c.184185、CYBB基因c.472、IL2RG基因c.676位点均为野生型,胎儿出生1年后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是具有免疫缺陷患儿夭折史夫妻双方隐性遗传病携带情况推断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变异 隐性遗传病
原文传递
CYP7B1基因突变相关的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8
作者 张玉薇 张杰文 +6 位作者 娄桂予 张冰 陈玉升 梅文丽 祁娜 雷星星 杨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1-889,共9页
目的分析3个在儿童期起病的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5型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同时对HSP5型的遗传学诊断方法进行探索,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3个H... 目的分析3个在儿童期起病的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5型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同时对HSP5型的遗传学诊断方法进行探索,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3个HSP5型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家系中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变异(SNV)和小片段插入/缺失变异(INDEL)分析,同时对特定基因的动态突变区域进行分析。结果3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均为复杂型HSP:家系1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尿急、共济失调;家系2先证者表现为智力稍低、双下肢无力、构音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脑白质病变;家系3先证者表现为双下肢肌无力、痉挛、尿频、共济失调。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及其弟弟存在CYP7B1基因c.1171G>T(父源)及c.1249C>T(母源)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2及其妹妹存在CYP7B1基因c.334C>T(父源)及c.259+2T>C(母源)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3存在CYP7B1基因c.334C>T(父源)及c.1082G>A(母源)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171G>T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基因动态突变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ATXN1/2/3/6/7/8/12、DRPLA、TBP基因的CAG重复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HSP5型诊断明确。结论本研究中的3个家系均为CYP7B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复杂型HSP5型。WES可同时分析SNV、INDEL和动态突变进而明确相关疾病的诊断,可以作为HSP5型的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 CYP7B1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2例Meckel-Gruber综合征胎儿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玉薇 郭梁洁 +5 位作者 霍晓东 康冰 娄桂予 张冰 杨科 廖世秀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2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分析2例疑似Meckel-Gruber综合征(MKS)胎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基因突变特点。方法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2次孕育疑似MKS胎儿的夫妇,收集胎儿母亲孕育史及孕期2个胎儿的超声声像资料,记录胎儿肾囊肿、颅脑结... 目的分析2例疑似Meckel-Gruber综合征(MKS)胎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基因突变特点。方法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2次孕育疑似MKS胎儿的夫妇,收集胎儿母亲孕育史及孕期2个胎儿的超声声像资料,记录胎儿肾囊肿、颅脑结构异常、颜面部结构异常、羊水量等情况。采集父母外周血及2个胎儿皮肤组织,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法检测100 kb以上的微重复/微缺失,与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DECIPHER等数据库进行比对;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胎儿2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对胎儿1及其父母进行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并对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进行分析。依据ACMG指南对突变位点进行分级。结果胎儿母亲孕4产0,2次孕育MKS胎儿,2次胎儿停止发育。胎儿1、2均有颅脑结构异常、双侧多囊肾的MKS典型特征,胎儿1伴颜面部结构异常、羊水过少。胎儿1、2及其父母均未检出100 kb以上的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胎儿1、2均存在TMEM67基因(NM_153704)c.978+1G>A及c.1175C>G(p.Pro392Arg)杂合突变,其中c.978+1G>A均来源于胎儿父亲,为剪接位点突变,ACMG分级为致病;c.1175C>G均来源于胎儿母亲,为错义突变,ACMG分级为可能致病。Unipro UGEN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TMEM67基因c.1175位点在6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SIFT、Polyphen、Mutationtast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c.1175C>G突变有致病性。结论TMEM67基因(NM_153704)c.978+1G>A及c.1175C>G(p.Pro392Arg)复合杂合突变是该夫妇反复孕育MKS胎儿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kel-Gruber综合征 TMEM67基因 颅脑结构异常 多囊肾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肌营养不良蛋白病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 +8 位作者 中国罕见病联盟 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 河南省医学会遗传医学专科分会 娄桂予 侯巧芳 张玉薇 祁娜 余永国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909-914,共6页
Dystrophin基因的变异可导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疾病,包括进行性杜兴(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贝克(贝氏)肌营养不良(BMD)和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遗传学诊断对于这类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 Dystrophin基因的变异可导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疾病,包括进行性杜兴(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贝克(贝氏)肌营养不良(BMD)和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遗传学诊断对于这类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何合理选择、规范应用各项基因检测技术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本共识经过同行专家的共同探讨,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指南,从遗传学诊断角度,针对dystrophin基因检测技术的选择、检测策略、检测流程等方面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蛋白病 DYSTROPHIN基因 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 遗传学诊断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1658例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及出生结局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佳 吴东 +8 位作者 何嘉欢 高越 李茜 王红丹 娄桂予 郭谦楠 王悦 王睿丽 刘红彦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总结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的遗传学病因和预后,以指导产前咨询和诊断。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因早孕期胎儿NT≥2.5 mm而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染色体微阵列... 目的总结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的遗传学病因和预后,以指导产前咨询和诊断。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因早孕期胎儿NT≥2.5 mm而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或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测序]的非高龄单胎妊娠孕妇(n=1658)。依据NT厚度(≥2.5~<3.0、≥3.0~<3.5、≥3.5~<4.5、≥4.5~<5.5、≥5.5~<6.5和≥6.5 mm组)和胎儿超声异常进行分组(孤立性NT增厚组、NT增厚合并软指标/非重大结构异常组和NT增厚合并重大结构异常组),比较不同组间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及出生结局。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2.5 mm或3.0 mm为NT增厚切割值时,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8%(262/1658)和17.6%(252/1431)。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随NT增厚而升高(χ^(2)趋势=180.75,P<0.001),由NT≥2.5~<3.5 mm组的6.6%(44/671)升至NT≥5.5 mm组的45.6%(113/248);致病/可能致病CNV(pathogenic/likely pathogenic CNV,P/LP CNV)的检出率随NT增厚无明显升高趋势(χ^(2)趋势=3.26,P=0.071),但以NT≥4.5~<5.5 mm组检出率最高(9.0%,19/211)。染色体数目异常+P/LP CNV的检出率在孤立性NT≥2.5~<3.0 mm与NT≥3.0~<3.5 mm组分别为5.3%(10/188)和9.6%(36/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P=0.080),在孤立性NT≥3.5~<4.5 mm及NT≥2.5~<3.0 mm合并软指标/非重大结构异常组检出率分别高达12.7%(52/410)及24.1%(7/29),检出风险分别是孤立性NT≥2.5~<3.0 mm组的2.6倍(95%CI:1.3~5.2)和5.7倍(95%CI:2.0~16.4)。随NT增厚终止妊娠率逐渐升高(χ^(2)趋势=304.42,P<0.001),由NT≥2.5~<3.0 mm组的10.8%(23/212)升至NT≥6.5 mm组的90.7%(117/129)。排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和P/LP CNV导致的妊娠终止,NT增厚胎儿活产率可达87.6%(862/984)。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随NT增厚而升高。非高龄单胎妊娠孕妇胎儿NT≥2.5 mm伴或不伴软指标/结构异常均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透明带检查 DNA拷贝数变异 染色体畸变 产前诊断 出生结局
原文传递
两个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诊断
12
作者 王莉 任增果 +6 位作者 娄桂予 张玉薇 杨科 雷星星 张冰 廖世秀 郝冰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70-773,共4页
目的分析两个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患者表型差异机制。方法从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2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营... 目的分析两个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患者表型差异机制。方法从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2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其中家系1先证者症状明显重于家系中其他患者。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患者均携带COL7A1基因c.6082G>C(p.G2028R)突变,同时先证者及其表型正常的母亲和舅舅还携带该基因致病性剪切位点突变c.7068+2(IVS91)T>G,为首次报道致病突变。家系2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c.6081_6082 ins C(p.G2028Rfs*71)突变和首次报道的c.1892 G>A(p.W631X)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结论家系1先证者同时携带2个致病突变可能是其严重临床表型的分子机制;首次报道的COL7A1基因突变丰富了该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 结合性 DNA突变分析 皮肤表现 外显子组测序 COL7A1基因
原文传递
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HVEM基因多态性检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海 娄桂予 +6 位作者 张倩 郭谦楠 张照婧 吴东 张梦汀 高越 廖世秀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2808-2810,共3页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疱疹病毒侵入介质(HVEM)基因rs1886730和rs2234167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一代测序方法检测河南汉族246例URSA患者(病例组)和256例健康人(对照组)HVEM基因rs1886730和rs2234167位点的...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疱疹病毒侵入介质(HVEM)基因rs1886730和rs2234167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一代测序方法检测河南汉族246例URSA患者(病例组)和256例健康人(对照组)HVEM基因rs1886730和rs223416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河南汉族人群中HVEM基因rs2234167位点多态性与URSA无明显相关性(P>0.05);rs1886730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07,P<0.01),CT、TT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6,P<0.01;t=14.420,P<0.01)。结论HVEM基因rs2234167位点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URSA无关,rs1886730位点T等位基因、CT基因型、TT基因型与河南汉族人群URS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汉族 流产 习惯性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疱疹病毒侵入介质
下载PDF
一个EDA基因新突变导致的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科 张玉薇 +6 位作者 娄桂予 祁娜 朱宏杰 秦利涛 张冰 王丹 廖世秀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对一个临床诊断为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外胚层发育不良候选基因进行二代测序,以期发现致病位点以明确诊断。方法对家系中一例患儿的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候选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并利用Sanger测序法对筛选出的可疑致病突变进... 目的对一个临床诊断为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外胚层发育不良候选基因进行二代测序,以期发现致病位点以明确诊断。方法对家系中一例患儿的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候选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并利用Sanger测序法对筛选出的可疑致病突变进行验证,同时在家系中其他成员和100例无关联健康个体中检测此突变。结果在患儿和其弟弟(亦为患者)中发现EDA c.300_301delCC(p.Pro101His fs*11)缺失移码突变,其母亲为该突变的携带者,其父亲和妹妹无突变。同时100例无关联正常个体均无此突变。结论EDA基因c.300_301delCC(p.Pro101His fs*11)缺失移码突变可能是该家系中2例患儿罹患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二代测序 EDA基因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玉薇 郑丽华 +7 位作者 杨科 丁克越 桂予 秦利涛 朱绍成 廖世秀 郭玉琪 刘广芝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研究1个遗传性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Sanger测序、遗传模式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致病基因分析。结果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ATP7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包括1个位于第4外显子的新杂... 目的研究1个遗传性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Sanger测序、遗传模式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致病基因分析。结果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ATP7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包括1个位于第4外显子的新杂合移码突变(c.1570delA,p.Met524fs*19)与1个已知的第8外显子错义杂合突变。结论ATP7B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是该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致病的分子机制,丰富了ATP7B基因的突变图谱,并为该家庭提供再生育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病 高通量测序 Sanger测序 ATP7B基因
原文传递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玉薇 娄桂予 +6 位作者 杨科 秦利涛 时伟丽 王莉红 王秀华 张颖 郑丽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6期542-544,共3页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先证者(34岁先天性白内障孕妇)及其家系18例家庭成员外周血全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先证者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先证者及其他家庭成员的...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先证者(34岁先天性白内障孕妇)及其家系18例家庭成员外周血全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先证者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先证者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可疑致病位点,在先证者孕16周时进行羊水穿刺,提取胎儿DNA并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和家系另10例患者均存在GJA3基因(NM021954.3)c.176 C>T位点错义杂合突变,8例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胎儿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76 C>T位点错义杂合突变为该家系致病基因突变,该突变位点具有致病性;高通量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技术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速度较快、结果可靠的分子诊断方法,可应用到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及家庭成员的生育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检测 产前诊断 高通量测序 Sanger测序
原文传递
一个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家系的NPHS1基因的变异检测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7
作者 楚艳 侯巧芳 +8 位作者 吴东 娄桂予 杨科 郭梁洁 祁娜 段晓晓 王溦 秦利涛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22-1024,共3页
目的通过对1个疑似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脐血标本进行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变异位点.结果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胎儿NPHS1基因存在... 目的通过对1个疑似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脐血标本进行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变异位点.结果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胎儿NPHS1基因存在c.1440+1 G>A剪接位点杂合变异和c.925 G>T(p.Glu309X)杂合无义变异;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胎儿母亲NPHS1基因存在c.1440+1G>A杂合变异,父亲NPHS1基因存在c.925 G>T(p.Glu309X)杂合变异.胎儿NPHS1基因的两个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c.1440+1G>A变异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c.925 G>T(p.Glu309X)为未报道过的致病性变异.结论NPHS1基因c.925 G>T(p.Glu309X)无义变异和c.1440+1G>A剪接位点变异为其致病原因,致病性变异的检出有助于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NPHS1基因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18
作者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协作组 娄桂予 +3 位作者 侯巧芳 杨科 郭梁洁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57-463,共7页
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在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均未见异常的胎儿中,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可将结构异常胎儿的诊断率提高8.5%~10%。产前WES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逐步开展,但由于胎儿表型评估的局限性、... 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在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均未见异常的胎儿中,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可将结构异常胎儿的诊断率提高8.5%~10%。产前WES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逐步开展,但由于胎儿表型评估的局限性、产前诊断的预测性质以及伦理学问题等,如何合理、规范地应用产前WES,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临床效用,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的指南、专家共识和已发表的文献,讨论形成了本共识,对产前WES的适用群体、检测前咨询、取样及实验室检测、产前WES报告、检测后咨询、妊娠结局随访、产前WES复杂病例多学科会诊、产前WES样本与资料信息的保存等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组测序 胎儿结构畸形 产前诊断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21例产前超声高度怀疑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科 张玉薇 +10 位作者 娄桂予 祁娜 康冰 肖海 吴东 高园 雷星星 王凤阳 霍晓东 张冰 廖世秀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提示骨骼系统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的产前超声高度怀疑胎儿骨骼系统畸形的孕妇21例(孕妇和配偶均无骨骼系统畸形),抽取羊水/脐带血、孕妇及其...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提示骨骼系统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的产前超声高度怀疑胎儿骨骼系统畸形的孕妇21例(孕妇和配偶均无骨骼系统畸形),抽取羊水/脐带血、孕妇及其配偶外周血,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或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的“致病性”“可疑致病性”“临床意义未明”变异行Sanger测序验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骨骼系统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染色体异常5例(21-三体4例,18-三体1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出拷贝数变异异常1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单基因病10例,累及8个基因(SGMS2、FGFR3、DYNC2H1、WDR35、TBX5、COL2A1、FGFR2、ALPL);检出14个基因变异,包括7个数据库未报道过的新变异(DYNC2H1基因c.8129T>A、c.7126G>A、c.10307_10320del、c.2641G>T,WDR35基因c.3085G>A、c.491G>A,COL2A1基因c.1070G>T)。结论对于孕妇和配偶均无骨骼系统畸形但产前超声检查高度怀疑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的胎儿,遗传因素是其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拷贝数变异异常和单基因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畸形 先天畸形 核型分析 微阵列分析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一个巴特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科 霍晓东 +8 位作者 张玉薇 张梦汀 高越 吴东 娄桂予 祁娜 张冰 王丹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01-703,共3页
目的对1个巴特综合征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为其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巴特综合征的候选基因(SLC12A1、KCNJ1、BSND、CLCNKB、MAGED2)进行测序,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SLC12A1、K... 目的对1个巴特综合征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为其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巴特综合征的候选基因(SLC12A1、KCNJ1、BSND、CLCNKB、MAGED2)进行测序,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SLC12A1、KCNJ1、BSND、CLCNKB基因均未检出可疑变异,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携带arr[hg19]Xp11.21(54834585_54986301)×0缺失,该缺失变异包括产前巴特综合征的致病基因MAGED2。胎儿母亲为该缺失的携带者,父亲和姐姐未检出该缺失。结论MAGED2基因缺失变异可能是该家系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巴特综合征 缺失 MAGED2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