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塑性元件微元化的重塑黄土黏弹塑性本构模型
1
作者 骆亚生 赵程斌 +3 位作者 孙哲 范全 牛雨欣 李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1,共8页
基于塑性元件微元化和无穷级数的思想,通过加、卸载条件的三轴蠕变试验建模并通过动力三轴试验验证,建立了重塑黄土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并获得了相应的参数指标。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重塑黄土的蠕变、静力和动力特性,且能更... 基于塑性元件微元化和无穷级数的思想,通过加、卸载条件的三轴蠕变试验建模并通过动力三轴试验验证,建立了重塑黄土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并获得了相应的参数指标。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重塑黄土的蠕变、静力和动力特性,且能更加合理地解释卸载条件下回弹曲线的变化特征。塑性元件微元化的处理方法弥补了以往黏弹塑性本构模型中塑性变形不易描述的缺点,相比其他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应用更加简单且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黄土 本构模型 塑性元件微元化 蠕变特性 静力特性 动力特性
下载PDF
复杂参数条件下基于空间应力解的重塑黄土沉降计算方法
2
作者 赵程斌 骆亚生 +3 位作者 王博 齐国庆 孙哲 范全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2,共7页
基于J.Boussinesq推出的弹性半空间在荷载作用下内部任意一点的应力分量解析式,得到任意一点土体的空间应力状态,并将其引入沉降计算模型,从而提出将围压参数引入重塑黄土沉降计算的方法。通过应力式加载三轴试验分析了重塑黄土基于偏... 基于J.Boussinesq推出的弹性半空间在荷载作用下内部任意一点的应力分量解析式,得到任意一点土体的空间应力状态,并将其引入沉降计算模型,从而提出将围压参数引入重塑黄土沉降计算的方法。通过应力式加载三轴试验分析了重塑黄土基于偏应力、含水率、围压在内的3个参数对应变发展的影响,得到了重塑黄土在不同参数下的应变规律,提出了重塑黄土应变受多个参数影响的沉降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偏应力、含水率、围压均对重塑黄土的应变有显著影响,其中偏应力、含水率均与重塑黄土的压缩变形正相关,而围压与重塑黄土的压缩变形负相关,且3个参数拟合的重塑黄土应变经验公式效果良好。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沉降计算结果和实际沉降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以更为合理且便利地应用于重塑黄土工程场地的沉降计算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黄土 地基沉降计算 应变规律 模型 参数分析
下载PDF
黄土平面蠕变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郭鸿 骆亚生 +1 位作者 胡连信 王鹏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99,共6页
在岩土工程中,有许多问题可归纳为平面应变问题,对其长期稳定性的研究采用平面蠕变试验更符合实际情况。采用改造的平面蠕变仪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固结蠕变试验,发现:在大剪应力、高含水率以及低固结压力条件下黄土平面蠕变量较大;基于试... 在岩土工程中,有许多问题可归纳为平面应变问题,对其长期稳定性的研究采用平面蠕变试验更符合实际情况。采用改造的平面蠕变仪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固结蠕变试验,发现:在大剪应力、高含水率以及低固结压力条件下黄土平面蠕变量较大;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一种适合于黄土平面蠕变的模型公式。与SinghMitchell和Mesri模型的对比表明:该模型具有精度高、参数少且易获得等优点,能较好地模拟黄土平面应变状态下的蠕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平面蠕变 蠕变模型
下载PDF
风积沙的微生物固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世参 骆亚生 +3 位作者 田堪良 杜玉鹏 赵耀斌 李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4-149,160,共7页
风积沙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是一种结构松散、颗粒细小而均匀、自稳能力差且不易压实的特殊土体。为探讨大体积风积沙微生物固化规律,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利用巴氏芽孢杆菌,在饱和状态下对风积沙沙柱进行了微生物加... 风积沙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是一种结构松散、颗粒细小而均匀、自稳能力差且不易压实的特殊土体。为探讨大体积风积沙微生物固化规律,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利用巴氏芽孢杆菌,在饱和状态下对风积沙沙柱进行了微生物加固试验,测定了沙柱内不同深度处的细菌浓度以及细菌吸附量、酶活性、尿素浓度等指标。同时,分析了不同深度处固化试样的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碳酸钙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在沙柱中的最佳静置时间为4 h,胶结液在沙柱中的最佳静置时间为24 h。通过在风积沙中灌注巴氏芽孢杆菌菌液和胶结液可以在风积沙颗粒之间生成碳酸钙结晶,从而将沙颗粒黏结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整体。固化风积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在0.43~7.13 MPa之间。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固化风积沙的有效深度为0.2~0.7 m,固化沙柱不同位置处的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碳酸钙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相似,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在0.4 m左右处达到峰值。因此,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可有效加固沙漠风积沙,能明显改善风积沙的工程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固化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风积沙 巴氏芽孢杆菌 工程力学性能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承载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沛达 骆亚生 +1 位作者 陈箐芮 汪国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为研究纤维加筋黄土CBR值影响因素及纤维增强土体机理,以短切玄武岩纤维为筋材,通过改变土体含水率、纤维长度、纤维含量、击实次数、浸水时间等条件进行加州承载比试验,探究初始含水率、纤维参数及试验方法对加筋土局部抗剪强度的影响... 为研究纤维加筋黄土CBR值影响因素及纤维增强土体机理,以短切玄武岩纤维为筋材,通过改变土体含水率、纤维长度、纤维含量、击实次数、浸水时间等条件进行加州承载比试验,探究初始含水率、纤维参数及试验方法对加筋土局部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加筋土CBR值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施工最优含水率”且相比击实试验最优含水率高1%~3%左右;纤维加筋土CBR值高于黄土CBR值,确定纤维长度20 mm,纤维含量0.4%为最优配比;击实次数从30击增加到98击,黄土CBR值提高273%,纤维加入后CBR值提高327%,加筋作用使土体通过提高击实功来提升强度的效果更加显著;浸水对试样CBR值影响较大,浸水时间对试样CBR值影响较小,且纤维的加入使试样对浸水时间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加筋土浸水2 d后强度降低54%,浸水4 d后强度降低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R值 含水率 纤维含量 纤维长度 击实次数 浸水时间
下载PDF
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强度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鹏 骆亚生 李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9-145,共7页
【目的】探究双向循环荷载耦合作用下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强度特性,为红土地区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性质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SDT-20型电脑控制电液伺服双向土动三轴试验机,对饱和红土试样施加了不同的应力路径,模拟横波和纵波在不... 【目的】探究双向循环荷载耦合作用下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强度特性,为红土地区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性质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SDT-20型电脑控制电液伺服双向土动三轴试验机,对饱和红土试样施加了不同的应力路径,模拟横波和纵波在不同相位差下耦合的情况,分析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和动强度特性。【结果】径向循环应力幅值和相位差的变化对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和动强度有较大影响。在相位差为180°时,轴向应变发展速度最快,动强度最小;当相位差为0°时,轴向动应变发展最慢,动强度最大。径向循环应力较大且相位差为180°时的耦合情况对土体的稳定最为不利,此种组合下饱和红土的动强度衰减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结论】随着径向循环应力幅值的变化,不同应力路径下动应变发展速度不同,应力路径斜率越大动应变发展越缓慢。在实际工程的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双向动荷载相位差为180°且径向动荷载较大的组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双向循环荷载 相位差 动变形 动强度
下载PDF
Dynamic failure process of expanded polystyrene particle lightweight soil under cyclic loading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7
作者 Zhou Wei Hou Tianshun +3 位作者 Chen Ye Wang Qi luo yasheng Zhang Yafe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2024年第4期815-828,共14页
Expanded polystyrene(EPS)particle-based lightweight soil,which is a type of lightweight filler,is mainly used in road engineering.The stability of subgrades under dynamic loading is attracting increased research atten... Expanded polystyrene(EPS)particle-based lightweight soil,which is a type of lightweight filler,is mainly used in road engineering.The stability of subgrades under dynamic loading is attracting increased research attention.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is dynamic triaxial testing,and the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lightweight soils under cyclic load has rarely been considered.To study the meso-mechanisms of the dynamic failure processes of EPS particle lightweight soils,a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particle flow code(PFC)software.The contact force,displacement field,and velocity field of lightweight soil under different cumulative compressive strain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steresis curves of lightweight soil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accumulation,which reflect the cyclic effects of the dynamic load.When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s,the contact force of the particles also increases.The confining pressure can restrain the motion of the particle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dynamic strength of the sample.When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s held constant,an increase in compressive strain causes minimal change in 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soil particles.However,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the EPS particles decreases,and their displacement direction points vertically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sample.Under an increase in compressive strain,the velocity direction of the particle system changes from a random distribution and points vertically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sample.When the compressive strain is 5%,the number of particles deflected in the particle velocity direc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and the cumulative rate of deformation in the lightweight soil accelerates.Therefore,it is feasible to use 5%compressive strain as the dynamic strength standard for lightweight soil.Discrete element methods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war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ightweight soil subgr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weight soil cyclic loading dynamic triaxial tes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hysteresis cur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