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西希及战后德国蒙古学 被引量:1
1
作者 m.魏尔斯 季洪玉 《世界民族》 1985年第5期75-76,共2页
W·海西希(walther Heissig)1913年12月5日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在维也纳,他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为了开扩视野,扩大知识面,一个时期,他特别热衷于阅读S·海定的早期著作,如《穿过亚洲沙漠》、《在亚洲的心脏》及《从... W·海西希(walther Heissig)1913年12月5日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在维也纳,他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为了开扩视野,扩大知识面,一个时期,他特别热衷于阅读S·海定的早期著作,如《穿过亚洲沙漠》、《在亚洲的心脏》及《从北京到莫斯科》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选择研究方向起了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学 蒙古族 决定性作用 十七世纪 蒙古史诗 中亚 十九世纪 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 阿尔泰语
原文传递
蒙古史人文地理学研究——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几点设想
2
作者 m.魏尔斯 季洪玉 《世界民族》 1988年第3期43-44,共2页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与罗马的界墙相似。它是中国农耕地区的人民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历经几百年的时间,不断扩建修筑而成的一道防御墙。其目的一是为防御中亚及北亚草原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骚扰,二是便于抵御和...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与罗马的界墙相似。它是中国农耕地区的人民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历经几百年的时间,不断扩建修筑而成的一道防御墙。其目的一是为防御中亚及北亚草原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骚扰,二是便于抵御和控制生活在荒漠和草原的“北方野蛮人”。这种控制,后来因草原和农耕区为了共同利益而兴起的互市而有所缓和。在互市期间,为商队担当向导的人员除了农耕地区的商人外,还有当地有经验的牧人。其中有的牧人甚至还充当了相距较远的农耕居民与定居居民之间的中间人。这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农耕地 人文地理学 蒙古史 蒙古人 草原 农耕区 设想 游牧部落 建筑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