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张杰 M.A.D.Goncalves +8 位作者 S.Nitikanchana m.d.tokach S.S.Dritz N.M.Bello R.D.Goodband K.J.Touchette J.L.Usry J.M.De Rouchey J.C.Woodworth 《广东饲料》 2015年第10期40-40,共1页
摘要:本研究的两个试验旨在评估保育猪最佳生长性能所需的标准回肠可消化(SID)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试验配方确保赖氨酸作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试验1中(饲养体重阶段为6-10 kg),255头保育仔猪(PIC 327×1050,初始体重为6.3&... 摘要:本研究的两个试验旨在评估保育猪最佳生长性能所需的标准回肠可消化(SID)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试验配方确保赖氨酸作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试验1中(饲养体重阶段为6-10 kg),255头保育仔猪(PIC 327×1050,初始体重为6.3±0.15kg,平均数±标准差)按栏重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7栏(每栏为1个重复),每栏饲养6至7头仔猪。6个处理的SID赖氨酸水平均为1.30%,但SID色氨酸与赖氨酸比值分别为14.7%、16.5%、18.4%、20.3%、22.1%和24.0%,试验为期14天。试验2中(饲养体重阶段为11-20 kg),1088头保育仔猪(PIC 337×1050,初始体重11.2±1.35 kg,平均数±标准差)按保育猪的平均体重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栏(每栏为1个重复),每栏饲养24至27头仔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育仔猪 置信区间 日增重 线性混合模型 饲料转化率 仔猪料 猪生长性能 保育猪 二次多项式 异方差
下载PDF
仔猪教槽(一):不同教槽持续时间对窝采食仔猪比例及仔猪断奶前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冯占雨 R.C.Sulabo +6 位作者 m.d.tokach E.J.Wiedemann J.Y.Jacelal J.L.Nelssen S.S.Dritzl J.M.DeRouchey R.D.Goodband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本研究共选用54头PIC1050系母猪及其所产仔猪,以研究不同的教槽持续时间对教槽窝的仔猪教槽料采食量和断奶前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进行时根据胎次和分娩日期将母猪分成2组,并利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法将它们分成3个处理。试验仔猪从出... 本研究共选用54头PIC1050系母猪及其所产仔猪,以研究不同的教槽持续时间对教槽窝的仔猪教槽料采食量和断奶前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进行时根据胎次和分娩日期将母猪分成2组,并利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法将它们分成3个处理。试验仔猪从出生后第7、14和18天开始教槽,持续时间依次为13、6和2d。利用带有送料斗的旋转式教槽料饲喂器给仔猪供应添加了氧化铬的教槽日粮(含1585大卡代谢能/lb、1.56%真回肠可消化赖氨酸),直至断奶时(20日龄)结束。教槽期间仔猪实行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母猪在整个哺乳期采取自由采食,哺乳期日粮含1586大卡代谢能/lb和0.97%真回肠可消化赖氨酸。仔猪在出生当日、出生后第7、14、18和20天进行个体称重,以计算总增重和日增重,记录并计算每窝仔猪的每日教槽料采食量。用无菌棉拭分别在仔猪出生后第14、18和20天(第一处理组)、或第18和20天(第二处理组)、或第20天(第三处理组)每天两次对所有仔猪采集粪样。在采样日的任一天中,凡仔猪粪便有一次呈绿色,则该仔猪就被认定为"采食仔猪"。总体而言,采用不同教槽持续时间的试验仔猪,在断奶体重(P<0.61)、总增重(P<0.38)和日增重(P<0.38)上无显著差异。教槽持续13d和6d的仔猪其每窝教槽料总采食量高于教槽持续2d的每窝仔猪教槽料采食量(P<0.0001)。教槽13d和6d的仔猪在窝教槽料采食量上无显著差异(P<0.69)。教槽持续13d的仔猪在每窝"采食仔猪"比例上比教槽持续6d和2d的多10%(80%比70%;P<0.03);教槽6d和2d的仔猪在窝采食仔猪百分比上无显著差异(P<0.98)。总之,较长的教槽持续时间并不会影响仔猪断奶前增重和断奶体重,但的确会提高整窝仔猪中的采食仔猪数;然而,在断奶前仅教槽持续2d的仔猪窝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采食仔猪比例(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管理 教槽料饲喂 饲喂持续时间
下载PDF
催产素在繁殖母猪上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R.D.Goodband m.d.tokach +1 位作者 冯占雨 闫轶洁 《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 2006年第6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繁殖母猪 催产素 应用 分娩时间 产仔间隔 分娩过程 死产 仔猪
下载PDF
仔猪教槽(二):不同设计类型的教槽料饲喂器和采食便利性对仔猪采食教槽料和窝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占雨 R.C.Sulabo +1 位作者 m.d.tokach E.J.Wiedemann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9年第2期34-37,共4页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不同设计类型的教槽料饲喂器和较高的采食便利性对仔猪教槽料采食量及其断奶前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54头PIC 1050系母猪及其所产仔猪,根据胎龄和分娩日期将试验母猪分成两批,再根据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将每批试验母...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不同设计类型的教槽料饲喂器和较高的采食便利性对仔猪教槽料采食量及其断奶前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54头PIC 1050系母猪及其所产仔猪,根据胎龄和分娩日期将试验母猪分成两批,再根据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将每批试验母猪分入三个试验处理组中。处理1组为对照组,仔猪使用料斗型旋转式饲喂器;处理2组仔猪使用非料斗型旋转式饲喂器;处理3组仔猪使用长条式饲喂器。试验仔猪从分娩后第18天至断奶(第21天)进行自由采食教槽料,日粮含代谢能1585kcal/lb、真回肠可消化赖氨酸(TIDLys)1.56%,并添加1.0%的三氧化二铬。母猪在整个哺乳期自由采食单一日粮(ME:1586kcal/lb,TIDLys:0.97%)。仔猪在出生后第0(出生当日)、18和21天(断奶时)进行个体称重,以计算总增重和日增重。计算饲喂器内饲料消耗量,并以此作为窝教槽料采食量。在断奶前3~12h,用无菌棉签对所有处理组的仔猪采集两次粪便样本。在两次取样中,仔猪粪便颜色至少有一次为绿色时,该仔猪就被认为采食教槽料仔猪(简称采食仔猪)。结果表明,使用不同设计类型的饲喂器进行饲喂的仔猪,断奶时在个体重(P<0.18)和窝重(P<0.51)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个体和窝的总增重(P<0.20)及日增重(P<0.31)上也很接近。采用非料斗型旋转式饲喂器或长条式饲喂器饲喂的仔猪,所消耗的总教槽料比使用料斗型旋转式饲喂器饲喂的仔猪多2.7倍(P<0.0001)。对于料斗型旋转式、非料斗型旋转式和长条式饲喂器饲喂的仔猪,每12h平均饲喂频率分别是1、2.3和4.2次。饲喂器设计类型对饲喂教槽料仔猪中采食仔猪的比例有显著影响(P<0.0001)。在使用料斗型旋转式、非料斗型旋转式和长条式饲喂器的仔猪中,采食仔猪分别占69%、47%和42%。总之,在饲喂教槽料的仔猪中,采食仔猪的比例会受非日粮因素的影响,例如饲喂器设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槽料饲喂器 采食便利性 仔猪 采食教槽料 窝生产性能
下载PDF
饲喂颗粒料和粉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胃形态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秋凤 张永静 +7 位作者 黄强(编译) J.A.De Jong J.M.De Rouchey m.d.tokach S.S.Dritz R.D.Goodband J.C.Woodworth M.W.Allerson 《猪业科学》 2021年第4期20-25,共6页
试验选取2100头猪(PIC 327×1050;初始重为31.5±0.13 kg),用来评估饲喂颗粒料和粉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胃形态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期为118 d。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猪只根据初始重随机分到6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组有14个栏位,... 试验选取2100头猪(PIC 327×1050;初始重为31.5±0.13 kg),用来评估饲喂颗粒料和粉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胃形态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期为118 d。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猪只根据初始重随机分到6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组有14个栏位,每个栏位25头猪)。每个处理组中有7个阉公猪栏和7个母猪栏。所有处理组均采用含15%DDGS的玉米-豆粕型日粮饲喂。试验分5个阶段饲喂,分别为0-28 d、28-56 d、56-84 d、84-98 d和98-118 d。6个处理组分别为0-118 d全部饲喂粉料、0-118 d全部饲喂颗粒料、0-70 d饲喂粉料而70-118 d饲喂颗粒料、0-70 d饲喂颗粒料而70-118 d饲喂粉料、或颗粒料和粉料每两周轮换一次,以粉料开始以颗粒料结束或者以颗粒料开始以粉料结束。在第110天时,每栏里随机挑选4头猪进行屠宰并收集胃,然后对胃进行溃疡和角质化评分。结果表明,饲喂粉料和饲喂颗粒料的猪的平均日增重没有差异。全期饲喂粉料的猪平均日采食量最大(P<0.05),全期饲喂颗粒料的猪平均日采食量最低(P<0.05),其他的处理组处于中间水平(P<0.05)。全期饲喂颗粒料的猪料重比最好(P<0.05),全期饲喂粉料的猪料重比最差(P<0.05),其他的处理组处于中间水平(P<0.05)。当在试验最后48 d饲喂颗粒料或在整个试验期饲喂颗粒料,与最后48 d饲喂粉料相比,胃溃疡指数评分增加(P<0.05),其他处理组评分处于中间水平。与其他处理组相比较,全期饲喂颗粒料的猪每栏被淘汰的数量增加(P<0.05)。当试验猪因体重较轻、健康或动物福利问题而面临风险,需要隔离时,由现场管理者决定是否将猪移走。各处理组对胴体重、胴体产量、背膘厚、眼肌厚度和瘦肉率无影响。总之,饲喂颗粒料改善了料重比,但是增加了胃溃疡发生率和淘汰猪数量。另外,与只饲喂颗粒料猪相比,颗粒料和粉料之间的轮换饲喂模式有较合适的料重比,并且减少了胃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肥猪 生长性能 粉料 颗粒料 胃形态
下载PDF
哺乳母猪日粮中增加豆粕添加比例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孙亚楠(编译) 刘双(编译) +5 位作者 K.M.Gourley J.C.Woodworth J.M.DeRouchey m.d.tokach S.S.Dritz R.D.Goodband 《猪业科学》 2020年第4期18-21,共4页
采用131头母猪(Line 241;DNA,Columbus,NE)来评价哺乳母猪日粮中增加豆粕添加比例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在母猪妊娠112 d时,依据母猪体重和胎次平均分为3个处理组,对应日粮豆粕添加比例依次为25%、30%和35%。日粮按1.05%回肠可消... 采用131头母猪(Line 241;DNA,Columbus,NE)来评价哺乳母猪日粮中增加豆粕添加比例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在母猪妊娠112 d时,依据母猪体重和胎次平均分为3个处理组,对应日粮豆粕添加比例依次为25%、30%和35%。日粮按1.05%回肠可消化(SID)赖氨酸的标准进行配制,随着豆粕添加比例的增加,降低L-赖氨酸盐酸盐添加比例,其他氨基酸和营养素依据营养推荐量添加。试验日粮从妊娠112 d饲喂到断奶(20 d±2),产仔后48 h内完成寄养,使得每窝仔猪头数相等。结果显示,随着日粮中豆粕比例的增加,母猪体重损失增加(线性,P=0.017),分娩到断奶的背膘损失增加(二次方程,P=0.052)。不同处理组间,母猪分娩后0~7 d采食量相近(P>0.10)。然而,随着日粮豆粕比例的增加,母猪分娩后7~14 d,14 d~断奶的日采食量下降(线性,P=0.01)。数据表明,不同处理组断奶后发情率、断奶头数、断奶窝重、窝增重间存在差异(P>0.10)。哺乳母猪分娩后第14天的血清尿素氮浓度随豆粕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线性,P=0.001)。然而,无论哪种处理,母猪肌酐浓度均无差异(P>0.05),表明尿素氮增加是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增加的反映,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相反。总之,随着日粮中豆粕比例从25%增加到35%,哺乳母猪的采食量下降、体重损失增加,窝仔猪生产性能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 母猪 豆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