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教学训练方法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凌 陈立华 +5 位作者 张秋航 孔峰 张智萍 凌锋 A.Samii m.samii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95-1597,1600,共4页
培养神经外科专业医师的基本技能是摆在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也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建立专科医师认证的前提。作者在实践中根据专科特点,借鉴国内外该专业科学训练方法及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对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方法进行了尝试和探... 培养神经外科专业医师的基本技能是摆在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也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建立专科医师认证的前提。作者在实践中根据专科特点,借鉴国内外该专业科学训练方法及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对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方法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外科医师基本技能培训教学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医师 显微操作 解剖训练 神经外科 教学
下载PDF
小脑下前动脉显微外科应用解剖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4 位作者 A.Samii 凌锋 m.samii 吴浩 张智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45-449,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 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桥小脑角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颈后旁正中小切口显微神经根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赞 孙晓立 +3 位作者 赵奇韬 菅凤增 凌锋 m.samii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98-300,共3页
目的总结颈后旁正中小切口神经根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经验。术前JOA评分11。14分,平均(12.5±0.9)分。采用半坐位33例,健侧卧位1例;经颈后旁正中小切口,显微镜下采... 目的总结颈后旁正中小切口神经根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经验。术前JOA评分11。14分,平均(12.5±0.9)分。采用半坐位33例,健侧卧位1例;经颈后旁正中小切口,显微镜下采用磨钻行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人3d出院;疼痛消失30例,明显减轻4例。对32例随访3~14个月,平均6.5个月:22例上肢肌力减退病人中,上肢肌力改善19例。术后3个月JOA评分15~17分,平均(15.9±0.8)分;与术前比较,t=-17.951,P〈0.05。结论采用颈后旁正中小切口神经根减压术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避免因广泛剥离颈后部肌肉导致的术后颈肩部轴性疼痛,及颈椎前路手术进行椎体融合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 显微神经外科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4 位作者 凌锋 A.Samii 吴浩 张智萍 m.samii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与量化分析,为颈静脉孔区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的头颈标本,20侧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与测量,显微镜下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包括颈静... 目的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与量化分析,为颈静脉孔区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的头颈标本,20侧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与测量,显微镜下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包括颈静脉孔的分隔、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及解剖关系。结果7侧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其中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5%)或骨桥(15%)形成的不完全分隔;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结论颈静脉孔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脑神经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2 位作者 A.Samii m.samii 凌锋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11-315,共5页
目的总结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 目的总结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72.7%),次全切除3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18.2%),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该入路明显扩大对中颅窝和上斜坡的显露,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肿瘤的良好途径,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显微外科学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