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地包气带气态水同位素特征及其运移规律
1
作者 刘秀花 田书林 +3 位作者 马延东 贺屹 石长春 郑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0,共9页
为揭示包气带气态水在大气、土壤和地下水之间交换对内部水与能量传递的响应,该研究应用原位监测、同位素示踪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包气带气态水时空变化特征与运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大气水汽来源和局地循环影响... 为揭示包气带气态水在大气、土壤和地下水之间交换对内部水与能量传递的响应,该研究应用原位监测、同位素示踪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包气带气态水时空变化特征与运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大气水汽来源和局地循环影响,降水δD_(L)和δ^(18)OL值均表现出春夏富集、秋冬贫化。各深度土壤气态水δ^(18)O_(a)与液态水δ^(18)OL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在季节上,春夏季为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而秋冬季则无显著相关性(P=0.12)。表层水汽通量的增大伴随δ^(18)O_(a)富集,而水汽密度夏季的增大和冬季的减小均表现出表层δ^(18)O_(a)富集,夏季蒸发比冬季冻结更能引起表层土壤δ^(18)O_(a)富集。受包气带温度梯度驱动影响,夏季土壤深部气态水接受浅层水汽补给,冬季浅层接受中深层水汽的补给,而春、秋季剖面分别存在温度聚合和发散零通量面,使得补给关系复杂。该研究明确了土壤δ^(18)O_(a)的变化受水汽迁移模式、大气蒸发能力和土壤冻融的共同控制,表层δ^(18)O_(a)的富集在冬季受蒸发与向上的水汽传输共同影响,而夏季主要受土壤水的昼夜蒸发与凝结循环作用所致,该结果为厘清土壤水汽迁移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包气带水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水 同位素 水汽迁移 包气带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含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对茄子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宋建宇 张书红 +1 位作者 马延东 刘朝阳 《肥料与健康》 CAS 2024年第3期19-21,42,共4页
为考察含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对茄子生长的影响,以市售的水溶肥料(11-8-32)为对照,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茄子的生长指标、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等。结果表明:含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处理的茄子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果... 为考察含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对茄子生长的影响,以市售的水溶肥料(11-8-32)为对照,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茄子的生长指标、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等。结果表明:含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处理的茄子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果实纵径、单果质量、单株坐果数、产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处理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低于对照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施用含镁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提高果实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茄子 生长指标 产量指标 品质指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区地下水对植被盖度空间格局影响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贺军奇 赵同强 +6 位作者 陈云飞 尚晓伟 刘树平 李安林 刘秀花 马延东 郑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9,共10页
通过在榆溪河流域沿地下水埋深增大方向设置植被调查样带,基于植被盖度、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利用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获取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子所表征的空间尺度,结构方程解析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并结合聚类分析... 通过在榆溪河流域沿地下水埋深增大方向设置植被调查样带,基于植被盖度、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利用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获取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子所表征的空间尺度,结构方程解析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并结合聚类分析划分了植被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空间格局状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EMD将空间多元数据分解为3个本征模态函数,经希尔伯特转换得到各模态函数相应的空间尺度分别为14,27,38 km;(2)结构方程模型和MEMD分解后的最大表征尺度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盖度在整个样带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R 2=-0.95,p<0.001);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盖度以地下水埋深5 m空间尺度为分界点,<5 m的区域呈显著正相关(路径系数为0.68,p<0.001),>5 m的区域呈显著负相关(路径系数为-0.43,P<0.01);(3)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聚类分类结果将植被盖度划分为核心区(地下水埋深0~3 m)、过渡区(地下水埋深3~4 m)、稳定区(地下水埋深4~5 m)、外围区(地下水埋深5~10 m)及边缘区(地下水埋深10~15 m)。研究表明,植被盖度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多尺度特征,该结果可为沙地生态恢复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土壤含水量 植被空间格局 多空间尺度效应 多元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吞噬β淀粉样蛋白及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艳冬 刘航 +1 位作者 王艺璇 石镜明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3期2509-2512,2519,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D)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β淀粉样蛋白(Aβ)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与Aβ及脂蛋白形成的复合体结合可导致Aβ被吞噬或清除,同时小胶质细胞的表... 阿尔茨海默病(AD)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β淀粉样蛋白(Aβ)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与Aβ及脂蛋白形成的复合体结合可导致Aβ被吞噬或清除,同时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从而产生神经炎症,直接损伤神经元,导致AD发生。因此,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吞噬Aβ的具体机制,可以为有效防治A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小胶质细胞 细胞受体 神经炎症
下载PDF
不同基追比及追肥次数对膜下滴灌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张书红 董向阳 +4 位作者 余进洋 马延东 汪洋 叶优良 刘锐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明膜下滴灌大蒜适宜基追比例和追肥次数。【方法】选取中牟大蒜为试验对象,研究在减施无机肥15%的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基追比例和追肥次数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灌溉方式、基追比和追肥次数中,膜下滴灌底... 【目的】探明膜下滴灌大蒜适宜基追比例和追肥次数。【方法】选取中牟大蒜为试验对象,研究在减施无机肥15%的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基追比例和追肥次数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灌溉方式、基追比和追肥次数中,膜下滴灌底肥60%和追肥40%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提升了12.68%和14.80%,且大蒜素量、可溶性蛋白、Vc较传统大水漫灌分别提升了12.22%、29.80%、10.68%,硝酸盐量下降10.62%。【结论】故通过膜下滴灌采用基肥60%+追肥40%,追肥分5次施入能够实现大蒜种植减肥、节水、增产和提升品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膜下滴灌 基追比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飞雪 陈峰 +2 位作者 张书红 马延东 刘锐杰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6期58-61,66,共5页
为考察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氨基寡糖素、复硝酚钠和胺鲜酯为处理药剂,以复合肥(18-15-12)为药剂载体,于冬小麦播种前底施于土壤,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的株高、主根长、须根数、分蘖数、叶片数、顶节... 为考察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氨基寡糖素、复硝酚钠和胺鲜酯为处理药剂,以复合肥(18-15-12)为药剂载体,于冬小麦播种前底施于土壤,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的株高、主根长、须根数、分蘖数、叶片数、顶节长、穗长、旗叶长、颖果数等指标。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在冬小麦前期能促苗生根,中期能促叶、增加分蘖数,提高冬小麦产量;复硝酚钠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能促进冬小麦株高和旗叶的生长;胺鲜酯在冬小麦前期对茎叶、须根数,在中期对顶节长、颖果数具有促进作用,但后期对顶节长、旗叶长和颖果数有抑制作用;复硝酚钠和胺鲜酯均会降低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冬小麦 氨基寡糖素 复硝酚钠 胺鲜酯
下载PDF
不同外源物质对砀山酥梨果实中石细胞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丁一 马延东 +1 位作者 李文谦 张书红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6期25-27,共3页
石细胞是影响梨果实口感的一类物质。为降低砀山酥梨果实中石细胞的含量,改善果实品质,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了在膨果前期叶面喷施3 g/L氨基酸螯合钙、3 g/L硼砂、0.05 g/L水杨酸以及铺设反光膜(增强光照... 石细胞是影响梨果实口感的一类物质。为降低砀山酥梨果实中石细胞的含量,改善果实品质,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了在膨果前期叶面喷施3 g/L氨基酸螯合钙、3 g/L硼砂、0.05 g/L水杨酸以及铺设反光膜(增强光照)等处理,考察了对砀山酥梨核果比、单果质量、含糖量、硬度、石细胞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其他4个处理均可降低核果比并提高单果质量,单果质量和含糖量分别提高3.95%~6.74%和-1.88%~5.98%,石细胞含量分别下降0.48%~8.21%;除喷施氨基酸螯合钙处理外,其他3个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实硬度。在膨果前期喷施3 g/L硼砂的效果较好,可食用部分增大,糖度高、硬度低,符合消费者对口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光照强度 石细胞
下载PDF
不同稳定性尿素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8
作者 宋建宇 张书红 +2 位作者 马延东 刘锐杰 汪洋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5期29-33,39,共6页
为探索不同稳定性尿素施用量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效果,以及减施氮肥的可行性,以施用普通大颗粒尿素为对照,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稳定性尿素能够促进玉米的长势,在同等施氮量下,玉米长势较好;在氮素... 为探索不同稳定性尿素施用量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效果,以及减施氮肥的可行性,以施用普通大颗粒尿素为对照,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稳定性尿素能够促进玉米的长势,在同等施氮量下,玉米长势较好;在氮素减施6.67%的条件下,稳定性尿素处理仍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增产效果显著,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尿素 玉米 土壤养分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贺军奇 魏燕 +3 位作者 高万德 陈云飞 马延东 刘秀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3-1533,共11页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年总降水量对各类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8年生长季研究区植被年均NDVI显著与极显著增加面积达97.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2005年之前植被年均NDVI增速缓慢,此后以0.011·a^(−1)的速率发生了突变增加,其中灌丛类植被年均NDVI增长幅度最大。(2)2000年为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的趋势突变点,突变前年总降水量以-5.510 mm·a^(−1)的速率减少,此后以5.541 mm·a^(−1)的速率增加,且主要依赖于大雨雨量的增加;年均高温与年均低温在突变前上升速率分别为0.122℃·a^(−1)与0.230℃·a^(−1),突变后,年均高温下降速率为-0.014℃·a^(−1),而年均低温上升速率为0.022℃·a^(−1)。(3)在植被年均NDVI缓慢增长阶段(1990—2005年),年均低温对植被影响较大,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多呈显著正相关;在植被年均NDVI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8年),年总降水量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呈显著正相关,大降雨事件的频发使得降水量对于植被的生长起主导作用。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尤其是年均低温的交互作用是促进植被生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气候因子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地理探测器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法(ESMD)
下载PDF
西安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旗 赵景波 +3 位作者 苏敏 王晓宁 马延东 楚纯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4-1415,共12页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和黄土地层的侵蚀期,利用野外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变化和不同气候阶段的土壤侵蚀。通过野外调查,在西安白鹿塬区发现了黄土塬区罕见的3个层次的全新世中...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和黄土地层的侵蚀期,利用野外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变化和不同气候阶段的土壤侵蚀。通过野外调查,在西安白鹿塬区发现了黄土塬区罕见的3个层次的全新世中期古土壤,整个全新世黄土剖面可分为5层,表明黄土塬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及沙尘暴活动与河谷地区一样可分为5个阶段。土层氧化物、微量元素、CaCO_(3)含量和磁化率测定结果显示,西安白鹿塬区全新世8500~6000年和5000~3100年古土壤发育时较10000~8500年、6000~5000年和3100年以来的黄土发育时夏季风活动强,降水量多,气候湿润,沙尘暴活动弱。中全新世8500~6000年间发育的S_(02)古土壤中Fe_(2)O_(3)和Al_(2)O_(3)有一定富集,该层土壤类型相当于黄棕壤,指示当时年平均降水量较现今多150 mm左右。虽然沙尘暴活动很弱的间冰期是黄土地层理论上的侵蚀期,但是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土壤侵蚀很弱。全新世黄土的侵蚀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干时期,不是发生在温湿时期。全新世中期6000~5000年间的黄土侵蚀率一般大于堆积率,使得广大地区全新世中期的薄层黄土在绝大多数地区受到侵蚀而消失。全新世中期薄层黄土发育时气候变冷干引起的植被退化是当时土壤侵蚀加强和出现侵蚀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黄土与古土壤 气候变化 全新世土壤侵蚀 西安地区
下载PDF
课堂边缘人的新理解及其教学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媛 马艳冬 刘旭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4期1-6,共6页
课堂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向上的助推力,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三维度上处于离群状态的人。梳理社会学领域边缘人概念的发展过程,对已有概念进行辨析,对课堂边缘人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拓展。为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课堂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向上的助推力,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三维度上处于离群状态的人。梳理社会学领域边缘人概念的发展过程,对已有概念进行辨析,对课堂边缘人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拓展。为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应从创设积极教学情境转化边缘人和防止边缘情境产生两个路径展开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缩减教学班规模、规范行为、浸润情感,引导边缘人转化。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重建教育价值观,防止边缘情境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人 课堂教学 教育公平
下载PDF
基于代价敏感RBF神经网络的道岔故障诊断系统
12
作者 马艳东 崔能西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8年第2期8-10,20,共4页
针对铁路道岔故障中几种常见类型故障,为尽量减少道岔故障误分类所造成的损失,特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代价敏感RBF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道岔故障诊断系统。模型通过建立代价敏感适应度函数,实现基于遗传算法的RBF神经网络向代价... 针对铁路道岔故障中几种常见类型故障,为尽量减少道岔故障误分类所造成的损失,特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代价敏感RBF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道岔故障诊断系统。模型通过建立代价敏感适应度函数,实现基于遗传算法的RBF神经网络向代价最优的方向进行随机搜索。利用某车站道岔动作电流监测数据进行验证,证明系统能够提高故障数据的识别精度,降低故障数据的误分类代价。该系统可帮助维护人员快速、准确地对道岔故障进行诊断,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提高铁路行车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价敏感 RBF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道岔动作电流
下载PDF
山西榆次不同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鹏飞 王融融 +3 位作者 戴燕燕 李强 马延东 赵景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198,共7页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树林地(8.10%)、枣树林地(9.94%)、撂荒地(10.70%)、樱桃林地(14.47%)和耕地(14.53%)。各植被下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发育,其中耕地和樱桃林地土壤为轻度干层,撂荒地主要为中度干层,而枣树林地与杨树林地则发育了中重度干层。杨树林地各土层均为无效水,枣树林地以无效水为主,撂荒地以无效水与难效水为主,耕地和樱桃林地受灌溉补给,以难效水与中效水为主。各植被中除杨树林地外,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其中樱桃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水分都在0-3 m内呈递减趋势,3-5 m土壤水分迅速升高。耕地和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后增,均在2-2.5 m深度土层为含水量低值拐点。杨树林地土壤水分在0-3.5 m保持平稳,3.5-5 m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 土壤干燥化效应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水分分布模式 山西榆次区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沙漠与绿洲过渡带土壤水盐变化特征与规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丹影 马延东 +2 位作者 贾志峰 管子隆 郑飞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0期44-50,共7页
土壤盐碱化防治是新疆地区农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取了两个耕地土壤剖面和一个丘间地原生土壤剖面进行调查,室内测量其土壤粒径、容重、含水率和含盐量,探讨了原生盐碱荒地及开垦农田水盐变化特... 土壤盐碱化防治是新疆地区农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取了两个耕地土壤剖面和一个丘间地原生土壤剖面进行调查,室内测量其土壤粒径、容重、含水率和含盐量,探讨了原生盐碱荒地及开垦农田水盐变化特征与规律,以便为该地区防治盐碱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层物理性质的差异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粘粒及粉粒较多的土层积盐现象更为明显;(2)土层的结构异质性对水分盐分有阻滞作用,导致土壤中存在盐分堆积层;(3)灌溉水导致土体淋溶强度增大,这虽能降低土体中的盐分却增加地下水矿化的风险。建议该地区土壤盐碱化防治应因土层异质性而设置相应的排水措施,灌排结合以达到土壤盐碱化防治乃至保护地下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化 土层结构 水盐分布 新疆
下载PDF
混凝土保温幕墙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CCW建筑体系示范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建 马寅栋 +1 位作者 耿威 赵亚慧 《建设科技》 2018年第11期44-48,共5页
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集建筑保温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墙体不需要另行采取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并满足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实现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的建筑节能技术。CCW建筑体系通过保温、耐火、受力等... 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集建筑保温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墙体不需要另行采取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并满足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实现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的建筑节能技术。CCW建筑体系通过保温、耐火、受力等性能研究,并不断改善施工方式,研发分离式混凝土浇筑,简便施工,应用于市场,达到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的要求,实现了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 CCW建筑体系 混凝土保温幕墙体系 XPS保温板 高层民用住宅
下载PDF
毛乌素典型固沙植物的水分利用特性与吸水机制
16
作者 刘秀花 周子怡 +3 位作者 贺屹 马延东 李丙祥 郑策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7-908,共12页
了解固沙植物的吸水机制有利于合理设置植被群落结构,可为科学治沙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降水-土壤水-植物木质部水-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土壤水热和植被全年耗水特征,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分析了冬... 了解固沙植物的吸水机制有利于合理设置植被群落结构,可为科学治沙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降水-土壤水-植物木质部水-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土壤水热和植被全年耗水特征,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分析了冬季和生长季典型沙地植物沙柳和沙蒿的水分来源差异,并探究了地下水位埋深(2和10 m)、土壤冻融和干旱对其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柳在土壤冻融期(1-3月)主要利用冻层下60~120 cm深度土壤水(69.1%);在返青季(4、5月)0~60 cm层土壤水可满足生长需求(30.9%~87.6%);在生长季的干旱期(6月)主要利用120~160 cm层土壤水(27.4%~40.8%);而在雨季(7、9月)0~60 cm层土壤水对其供水达到59.8%~67.9%。根系较浅的沙蒿在根区土壤完全冻结后无法利用土壤水,可通过秋季储存在根茎的水分越冬;而在生长季以利用0~40 cm层土壤水为主(23.4%~86.8%),在旱期主要利用40~80和80~160 cm层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14.6%~74.4%和21.8%~78.2%。2)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减小,植被吸取土壤水的深度上移,其中沙柳水分来源由120~160 cm层土壤水向60~160 cm层变化,而沙蒿的吸水深度从80~160 cm层变为0~40 cm层。沙柳对土壤水的利用受植物蒸腾的影响,会“按需取用”以达到供水与节能的平衡;沙蒿则偏向利用浅层土壤水,对单一土壤层位的水源依赖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植物水分利用 吸水来源 地下水 IsoSource模型
原文传递
浅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长隆 马衍东 +3 位作者 逄震 李维东 陈健 胡琦 《城市勘测》 2018年第A01期176-179,共4页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好城市综合管廊,发挥综合管廊保障民生城市生命线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日本运维模式的探讨和国内管廊运维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综合管廊运维管理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打造具有...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好城市综合管廊,发挥综合管廊保障民生城市生命线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日本运维模式的探讨和国内管廊运维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综合管廊运维管理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管廊安全、科学、高效、稳定的运维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运维管理 法律体制 入廊收费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原核生物群落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18
作者 刘秀花 孙钰涵 +4 位作者 卢杰 刘小康 马延东 贺屹 胡安焱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0-1823,共24页
【目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记录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内部的土壤微生物特征是蕴含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由于黄土与古土壤成壤环境的气候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可能会有不同的响应,但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方... 【目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记录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内部的土壤微生物特征是蕴含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由于黄土与古土壤成壤环境的气候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可能会有不同的响应,但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方法】选择任家坡(R)和九州台(J)两地黄土(RL和JL)-古土壤(RS和JS)序列,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识别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和类群差异,基于原核生物分类单元功能注释(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prokaryotic taxa,FAPROTAX)数据库进行群落功能预测,以及利用Mantel test探讨影响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稳定的环境因子。【结果】土壤中碳氮营养物质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磁化率、Rb/Sr变化趋势一致,含量整体表现为古土壤(RS和JS)高,对应的黄土(RL和JL)低,这一特征在任家坡古土壤(RS)中尤为显著;在同一气候时期,九州台较任家坡更为干冷,并且九州台古土壤沉积阶段也受到较强冬季风的影响,使其气候冷干与暖湿转变呈渐变型。原核生物群落结构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具有嗜热嗜温性质的细菌和古菌在任家坡黄土-古土壤(RL和RS)中丰度较高,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耐旱、适宜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和古菌在九州台黄土-古土壤中(JL和JS)丰度较高。同时,生命产能、氮、锰、铁、氯元素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在任家坡古土壤(RS)中表达量最高,而碳、氢、硫元素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在任家坡黄土(RL)中表达量最高。与任家坡相比,九州台原核生物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高、功能种类少的特点。Mantel test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水率(soil water content,SW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是影响任家坡原核生物群落和功能稳定的关键环境因子,而TN、SOC、pH值和铵态氮(NH_(4)^(+)-N)是影响九州台原核生物群落和功能稳定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在暖湿期,微生物群落分化出更多的功能种类,具有更旺盛的生命活动;在冷干期,微生物群落通过提高物种多样性来完成主要的生命活动功能,通过协同共生维持群落生存和稳定来适应环境胁迫。研究成果对认识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原核生物群落 结构 功能 古气候
原文传递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in the Thick Loess-Palaeosol Sequence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2
19
作者 ma yandong ZHAO Jingbo +2 位作者 LIU Rui ZHOU Qi YIN Leip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895-904,共10页
Permeability and water-bearing space are important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ess strata. In this study a systematic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 size, porosity, an... Permeability and water-bearing space are important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ess strata. In this study a systematic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 size, porosity, and infiltration rate of the loess and palaeosol layers on a loess tableland of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loess and palaeosol layers.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loess lay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alaeosol layer, but the average quasi-steady infiltration rate was about 0.31 mm min^(-1) higher, the coarse silt and very fine sand contents were about7.1% greater, and the porosity was about 5.7% higher. These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due to pedogenesis,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Quaternary climate. The pedogenesi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oess and palaeosol layers resulted in hydrological propert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permeability and water-bearing space. The loess layer had a higher permeability and more water-bearing space than the palaeosol layer, which meant that the loess layer is more likely to form aquifers and the palaeosol layer is more prone to form aquitards.The groundwater in the loess strata had a multilayered characteristic, which depended on the relative impermeability of palaeosol layer and the alternate deposition of loess-palaeosol layers.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ess str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Quaternary climate had an important control func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This knowledge provides a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this study extends the application of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theory to hydrological systems in loess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IFER AQUITARD grain 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EDOGENESIS permeability QUATERNARY climate
原文传递
TDZ、CPPU和GA_(3)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飞雪 张书红 +3 位作者 马延东 陈峰 宋贤杰 刘锐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33-2640,共8页
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赤霉酸(GA_(3))、氯吡脲(CPPU)、噻苯隆(TDZ)不同施药方式、处理时期、处理浓度以及搭配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阳光玫瑰’无核化栽培使用的组合配方。结果表明:在花开24 h内使用2 mg&... 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赤霉酸(GA_(3))、氯吡脲(CPPU)、噻苯隆(TDZ)不同施药方式、处理时期、处理浓度以及搭配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阳光玫瑰’无核化栽培使用的组合配方。结果表明:在花开24 h内使用2 mg·L^(-1)TDZ+1 mg·L^(-1)CPPU+15 mg·L^(-1)GA_(3)浸蘸花穗,并且在果实膨大初期使用4 mg·L^(-1)TDZ+25 mg·L^(-1)GA_(3)浸蘸果穗处理效果最好,单穗质量、单粒质量分别为779.24 g、9.84 g,与清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5.14%、22.24%;果粒长度为27.69 cm、宽度为24.75 cm、无核率为96%,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97%、16.53%、118.18%;总酸含量为3.98 g·kg^(-1),与对照相比减少了7.44%,维生素C含量为7.98μg·g^(-1),比对照增加了48.60%,可溶性糖含量为16.28%,比对照增加了21.95%。该处理无核率高,果粒较大,口感较好,能显著改善果实品质,为‘阳光玫瑰’葡萄最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噻苯隆 赤霉酸 氯吡脲 无核 品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