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肾健脾化瘀汤通过调节Keap1/Nrf2/HO-1通路减轻STZ致大鼠肾损伤
1
作者 马怡晖 邱昌龙 +5 位作者 李继安 齐亚娟 杨世瑜 高裕闻 徐文轩 储金秀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基于Keap1/Nrf2/HO-1通路观察益肾健脾化瘀汤(YJHD)减轻链脲佐菌素(STZ)所致大鼠肾损伤的情况。方法:在60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普通维持饲料喂养,其余50只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 w后,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将... 目的:基于Keap1/Nrf2/HO-1通路观察益肾健脾化瘀汤(YJHD)减轻链脲佐菌素(STZ)所致大鼠肾损伤的情况。方法:在60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普通维持饲料喂养,其余50只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 w后,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按照每组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YJHD低、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卡格列净(CANA)组],阳性药物选择卡格列净(CANA),灌胃8 w,同时间内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的蒸馏水。给药后测定口服糖耐量(OGTT)以及曲线下面积(AUC),收集尿液测定24 h尿蛋白,取材时取血,用血清样本测定血肌酐(Cre)、血尿素氮(BUN)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Western blot迹检测肾组织中Keap1、Nrf2、HO-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AUC明显升高(P<0.05),24 h尿蛋白、Cre、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明显升高,SOD、GSH-Px以及CAT明显下降(P<0.05),肾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增生浸润,Keap1的表达明显升高,Nrf2和HO-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YJHD组FBG、AUC水平明显下降(P<0.05),24 h尿蛋白、Cre、BUN水平都有明显改善(P<0.05),MDA水平降低,SOD、GSH-Px、CAT水平提高(P<0.05),而在肾组织中,细胞的增生浸润情况有所缓解,Keap1的蛋白表达量降低,Nrf2和HO-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益肾健脾化瘀汤可能是通过Keap1/Nrf2/HO-1通路来缓解减轻STZ所致的大鼠的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健脾化瘀汤 肾损伤 Keap1/Nrf2/HO-1通路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2
作者 张翔宇 马义辉 +2 位作者 张庭保 李正伟 陈劲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1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1 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术后复查CT、MRI评估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1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1 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术后复查CT、MRI评估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结果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6例(7.4%),出血性并发症14例(6.5%)。术前血小板聚集率≤15%的病人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11.8%)较血小板聚集率>15%的病人(3.1%)明显增高(P<0.05)。而血小板聚集率与缺血性并发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降低了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缺血风险,并且使术前血小板聚集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术前血小板聚集率过低可能是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当血小板聚集率≤15%时,需警惕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 出血性并发症 缺血性并发症 血小板聚集率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掺杂PEDOT多孔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亚硝酸盐传感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宋瑱 范高超 +2 位作者 战书函 马艺慧 罗细亮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1-1257,共7页
该文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杂的三维多孔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纳米材料,该材料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这是由于其独特的三维(3D)纳米多孔结构可以掺杂更多的Au NPs,从... 该文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杂的三维多孔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纳米材料,该材料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这是由于其独特的三维(3D)纳米多孔结构可以掺杂更多的Au NPs,从而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用于亚硝酸盐的催化。此外,3D孔状结构还可促进亚硝酸盐离子的扩散从而加快电子的传递。所构建的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 2~2 200μmol/L,检出限为70 nmol/L。该传感器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长期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现性,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与标准方法的测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结构 导电聚合物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PEDOT) 金纳米颗粒 亚硝酸盐传感器 电聚合
下载PDF
运用稳健六西格玛分析软件测试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益惠 黄智全 李立锋 《电子质量》 2018年第12期21-24,共4页
运用稳健六西格玛的知识,收集软件测试系统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分析软件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揭示软件测试系统的改进空间,从而提高软件测试系统的测试效率,及时发现软件缺陷,保证软件产品质量。
关键词 六西格玛 软件测试 软件质量 质量管理 软件崩溃率
下载PDF
不同根管冲洗技术用于不可复性牙髓炎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何捷 郭家平 +1 位作者 马毅慧 董青山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根管冲洗技术对不可复性牙髓炎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有症状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下颌磨牙病例,根管预备完成后,按不同的终末冲洗方法随机分成3组:注射器冲洗组、超声冲洗组和手动活化冲洗组,每组各42例。采... 目的:探讨不同根管冲洗技术对不可复性牙髓炎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有症状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下颌磨牙病例,根管预备完成后,按不同的终末冲洗方法随机分成3组:注射器冲洗组、超声冲洗组和手动活化冲洗组,每组各42例。采用热牙胶充填法一次性完成根管充填。比较3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差异。结果:术后6 h和24 h,手动活化冲洗组中VAS分值较高(P<0.05)。结论:有症状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下颌磨牙中,术后24 h,手动活化冲洗引起术后疼痛较多,会引起前期根管治疗术后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冲洗 根管治疗 术后疼痛 不可复性牙髓炎
原文传递
Cooperative file sharing mechanism with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6
作者 KIMBA DIT ADAMOU Boubacar ZOU Shi-hong +2 位作者 ABDOU Saley ma yi-hui CHENG Shi-duan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I CSCD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new model of a cooperative file sharing system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The authors' approach is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and cooperative file sharing mechanism based on opportunistic rando...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new model of a cooperative file sharing system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The authors' approach is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and cooperative file sharing mechanism based on opportunistic 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 Within this mechanism, every node transmits random linear combination of its packets according to cooperative priority, which is computed in a distributed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node-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its neighbor nodes. With this mechanism, the more a node contributes to others, the more the node has chances to recover the entire file first. The performance metrics of interest here are: the delay until all the packets in a file have been delivered to all nodes, and an ideal packet size, by the use of which the authors can get the minimum transmission delay. Through extensive simulation the authors compare their mechanism with the current transmission process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without 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 The authors found that using their mechanism, the nodes can cooperatively share the entire file with less transmission time and delay than the current transmission process without random linear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Mesh network Network Coding file sha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