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的遗传结构剖析
1
作者 杨雨婷 于文凯 +5 位作者 徐颖 王会 梅德圣 蒋立希 胡琼 刘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52,共13页
为选育高油酸油菜品种,发现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主效/微效基因和等位变异,剖析甘蓝型油菜籽油脂中脂肪酸自然变异的遗传结构基础,以来自世界各地的289份油菜种质核心资源为材料,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其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主产区两个环境中... 为选育高油酸油菜品种,发现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主效/微效基因和等位变异,剖析甘蓝型油菜籽油脂中脂肪酸自然变异的遗传结构基础,以来自世界各地的289份油菜种质核心资源为材料,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其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主产区两个环境中的脂肪酸组成表型,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结果发现9个位点显著调控油脂品质,其中A08和C03染色体上的两个位点为主效应位点,表型解释率分别为45.01%和43.52%,分别对应于BnFAE1.A08和BnFAE1.C03两个主效基因;在其它7个微效应位点上筛选到了6个候选基因。变异分析发现,在BnFAE1.A08基因及上下游2 kb区域有38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和5个InDel(插入和缺失)变异、BnFAE1.C03起始密码子后6 bp位置上1个InDel的变异影响了油酸含量。两个主效基因变异构成的单倍型组Hap1能够准确鉴定出油酸含量达64%的油菜品种,且Hap1单倍型组可追溯到最早的双低油菜品种Tower。通过进一步关联分析,在A05染色体上找到小效应位点O9.A5,能在两个主效应位点Hap1基础上将油酸含量提高到7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脂肪酸组成 GWAS FAE1基因 高油酸
下载PDF
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分枝角度QTL 被引量:8
2
作者 汪文祥 储文 +5 位作者 梅德圣 成洪涛 朱琳琳 付丽 胡琼 刘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5,共9页
分枝角度是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与油菜的耐密植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油菜分枝角差异显著的育种亲本材料1098B (分枝角小)和R^2 (分枝角大)杂交获得F1,通过小孢子培养获得含163份株系的DH群体。以油菜60K SNP芯片进行DH群体基因分型,... 分枝角度是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与油菜的耐密植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油菜分枝角差异显著的育种亲本材料1098B (分枝角小)和R^2 (分枝角大)杂交获得F1,通过小孢子培养获得含163份株系的DH群体。以油菜60K SNP芯片进行DH群体基因分型,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QTL Cartographer 2.5对2个环境下油菜顶端分枝角和基部分枝角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覆盖甘蓝型油菜19条染色体,包含9521个多态性SNP标记, 1442个簇(bin),覆盖基因组长度为2544.07 cM,相邻簇(bin)之间平均距离为1.76 cM。在此图谱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2个环境下检测到17个分枝角度QTL,分别位于A01、A02、A03、A06、A09、C02、C03、C04、C06和C08染色体上,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39%~21.78%。用比较基因组方法与拟南芥分枝角度同源基因区间比对,鉴定出其中6个QTL的12个候选基因。其中位于A03连锁群QTL在2年的试验中被重复检测到,根据物理位置和基因组信息推测VAMP714为分枝角度的候选基因。这些QTL和候选基因将为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改良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分枝角度 60K SNP 芯片 QTL 位点 候选基因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DH群体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蔡鑫 成洪涛 +8 位作者 陆光远 梅德圣 桑世飞 付丽 王会 储文 丁炳莉 汪文祥 胡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0-678,共9页
高种子活力是决定后期植株优良形态建立和作物高产的基础。为明确甘蓝型油菜种子活力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两个发芽势差异较大的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和R11配制杂交组合,构建了包含280个株系的甘蓝型油菜DH群体。利用建立的室内种子萌发... 高种子活力是决定后期植株优良形态建立和作物高产的基础。为明确甘蓝型油菜种子活力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两个发芽势差异较大的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和R11配制杂交组合,构建了包含280个株系的甘蓝型油菜DH群体。利用建立的室内种子萌发检测系统,对4个种子活力评价指标,包含萌发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germination curve AUC)、平均发芽时间(mean germination time MGT)、发芽率达到50%所用的时间(time taken for 50%seeds to germinate,T50)、发芽率从16%至84%所用的时间(time between 16%and 84%germination,U8416),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方法对种子活力评价指标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萌发曲线下面积受3对主基因+9对微效多基因控制,决定该性状的基因间存在着重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率达74.88%,受环境影响较小;平均发芽时间和T50均受2对主基因+微效多基因控制,微效基因的数目分别为13和14对,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64.20%和64.53%,受环境影响偏大;U8416受4对主基因+8对微效多基因的控制,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表现为正效应,且决定该性状的基因间存在着互补作用,表明当这些基因同时存在时,基因的加性效应可以增强。主基因遗传率高达87.57%,表明主基因的遗传效应明显,受环境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决定种子活力水平各萌发性状均是由主基因+多基因调控,并且各萌发性状的基因间均表现互作效应,为了使互作的基因间有更多的重组机会,在低世代的选择强度均不宜太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DH群体 种子活力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下载PDF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石育钦 孙梦丹 +6 位作者 陈帆 成洪涛 胡学志 付丽 胡琼 梅德圣 李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1-811,共11页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基因高效准确的修饰,为植物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霉菌抗性位点(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MLO)基因是植物对白粉病菌防御的主效负向调节因子,突变后能增强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但在油菜中是否具有同样的功...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基因高效准确的修饰,为植物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霉菌抗性位点(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MLO)基因是植物对白粉病菌防御的主效负向调节因子,突变后能增强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但在油菜中是否具有同样的功能尚未见报道。为解析该基因在油菜抗病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分析油菜接种核盘菌后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BnMLO6基因受核盘菌诱导表达;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一份BnMLO6基因6个同源拷贝同时突变的材料mlo6-212。遗传分析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BnMLO6基因突变能够稳定遗传;mlo6-212突变体在田间和温室条件下都表现出明显的白粉病抗性;在接种核盘菌24 h后,病斑面积显著低于野生型,减小19.5%;BnMLO6基因突变能激发叶片胼胝质的自发堆积,增强接菌后乙烯和茉莉酸抗病信号。因此,BnMLO6基因可能参与了多条抗病信号路径,负向调控油菜对白粉病和菌核病的抗性。研究结果不仅为BnMLO6基因协同调控油菜多种病原菌抗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油菜抗病性遗传改良提供了抗性资源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基因编辑 MLO 白粉病 菌核病
下载PDF
Combining Ability and Breeding Potential of Rapeseed Elite Lines for Pod Shatter Resistance 被引量:4
5
作者 LIU Jia mei de-sheng +5 位作者 LI Yun-chang CUI Jia-cheng WANG Hui PENG Peng-fei FU Li HU Qi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52-555,共4页
Pod shatter resistance of rapesee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odem farm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elite inbred lines and the breeding potential of rapeseed hybrids in terms of pod sh... Pod shatter resistance of rapesee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odem farm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elite inbred lines and the breeding potential of rapeseed hybrids in terms of pod shatter resistance, analysis of a 6×6 incomplete diallel cross was conducted at two loca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breeding lines and their F1 hybrids for pod shatter resistant index (SRI), pod length and width. Pod shatter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d length. Th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effects (GCA=l.58)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effects (SCA=0.20) for pod shatter trait. The elite lines R1, 1019B and 1055B displayed significant positive GCA effects for pod shatter resistance. Four crosses (1019B×R1, 1015B×R1, 6098B×R1, and 8908B×R1) with high mean performance and positive SCA effects were recommended for developing new hybrids for mechanical harves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ESEED pod shatter resistance elite lines breeding potenti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