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农牧交错区复种燕麦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波 徐丽君 +6 位作者 赵雅茹 聂莹莹 杨敏 薛玮 吴欣珈 孟庆全 孟宪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2-663,共12页
为筛选出适宜呼伦贝尔地区栽培的复种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从发芽特征、物候期、生产性能、茎叶比、生长速率和营养品质6个方面开展系统分析,本研究以综合产量和品质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选择的品种,筛选适应于试验区生产的品种... 为筛选出适宜呼伦贝尔地区栽培的复种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从发芽特征、物候期、生产性能、茎叶比、生长速率和营养品质6个方面开展系统分析,本研究以综合产量和品质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选择的品种,筛选适应于试验区生产的品种资源。结果表明:‘燕麦品系3’发芽率、发芽势表现最好;不同燕麦品种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燕麦品系1’与‘香燕8号’成熟性晚于其他试验品种;生产性能方面,‘香燕13号’株高、生长速率和干草产量表现最优,‘小燕麦’鲜草产量最高,‘香燕8号’的茎叶比最小,粗蛋白与饲料相对值表现最高,但产量最低。通过灰色关联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燕麦品系3’‘燕麦品系2’‘小燕麦’‘香燕13号’较适宜试验区作为复种燕麦品种进行栽培。通过燕麦复种,可以获取更高产量和优质的饲草,有利于缓解当地家畜冬季饲草匮乏和优质牧草短缺的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对保障试验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复种 燕麦 综合评价 品种筛选 生产性能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叶片和土壤表层稳定碳氮同位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葛露露 孟庆权 +4 位作者 林宇 何宗明 邱岭军 胡欢甜 王柯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4-552,共9页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氮饱和程度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氮饱和程度和碳氮循环速率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1)滨海沙地不同树种叶片δ^(13) C变化范围为-31.682‰^-29.323‰,其δ^(13) C大小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除尾巨桉外各树种δ^(13) C均表现为新叶>老叶;各树种叶片δ^(15)N变化范围为-5.548‰^-2.167‰,其δ^(15)N大小为: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木麻黄>湿地松>尾巨桉,且各树种均表现为新叶>老叶。(2)不同树种表层土壤δ^(15)N变化范围为-4.675‰^-2.975‰,表层土壤δ^(15)N大小为:纹荚相思>肯氏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湿地松,但不同树种表层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3)滨海沙地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叶龄增加均呈显著递减趋势;不同树种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9.09~76.57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老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8.56~62.59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尾巨桉>纹荚相思。(4)不同树种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与其新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林分水分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上,同时林分水分利用效率受林分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叶龄 稳定碳、氮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滨海沙地
下载PDF
区域地质测量野外实习的高效实施与管理
3
作者 孟庆泉 王小雨 王淑华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1期14-16,共3页
作为地质类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一直受到国内外高校地质类专业的高度重视。兰州大学区域地质测量野外实习以白银市平川区刀棱山为实习地点,在以培养一流地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育人理念引导下,通过多年实践... 作为地质类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一直受到国内外高校地质类专业的高度重视。兰州大学区域地质测量野外实习以白银市平川区刀棱山为实习地点,在以培养一流地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育人理念引导下,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积累,在教师团队建设、实习前准备工作、实习实施过程、考核制度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尝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测量 填图实习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滨海沙地人工林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比较及其关系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葛露露 林宇 +1 位作者 孟庆权 何宗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2-1339,共8页
以福建省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法测定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叶片氮、磷养分状况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湿地松和肯氏... 以福建省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法测定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叶片氮、磷养分状况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湿地松和肯氏相思的叶片δ13 C均与尾巨桉差异显著(P<0.05),但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纹荚相思之间的叶片δ13 C均无显著差异;肯氏相思、纹荚相思的叶片δ15 N均显著高于湿地松、木麻黄和尾巨桉。(2)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大小依次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且湿地松叶片的WUE显著高于尾巨桉36.87%,而与其他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3)各树种叶片氮浓度大小依次为: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尾巨桉>木麻黄>湿地松,但仅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与湿地松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树种叶片磷浓度大小依次为:尾巨桉>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湿地松>木麻黄,其中尾巨桉与湿地松、木麻黄、纹荚相思之间差异显著;木麻黄和纹荚相思人工林叶片的N/P显著高于尾巨桉人工林,其余树种之间的叶片N/P均无显著差异。(4)叶片δ13 C与叶片N浓度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叶片δ15 N与叶片N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间水分利用效率、叶片氮浓度、磷浓度、N/P均存在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氮浓度、磷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氮、磷含量是影响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沙地 人工林 稳定碳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养分状况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叶片氮、磷重吸收与生物固氮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葛露露 孟庆权 +1 位作者 林宇 何宗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38,144,共6页
福建滨海沙地氮磷养分匮乏,季节性干旱严重。养分重吸收可以减弱植物对土壤养分供应的依赖,从而增强植物适应逆境的能力。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叶龄(成熟叶、衰老叶)叶片... 福建滨海沙地氮磷养分匮乏,季节性干旱严重。养分重吸收可以减弱植物对土壤养分供应的依赖,从而增强植物适应逆境的能力。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叶龄(成熟叶、衰老叶)叶片N、P浓度及稳定氮同位素丰度值(δ15 N)的测定,通过统计手段研究叶片N、P重吸收效率(NRE、PRE)、重吸收度(NRP、PRP)及其与生物固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叶片NRE表现为纹荚相思(52.80%)>肯氏相思(28.27%)>木麻黄(24.63%),纹荚相思叶片NRE显著高于肯氏相思和木麻黄,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RE表现为肯氏相思(74.08%)>纹荚相思(63.99%)>木麻黄(40.47%),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2)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生物固氮率表现为肯氏相思(69.45%)>纹荚相思(69.15%)>木麻黄(34.59%),2种相思树种生物固氮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木麻黄99.88%~100.77%。(3)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生物固氮率与NRE、PRE和NRP呈负相关关系,与叶片PRP呈正相关关系。因而,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生物固氮与叶片的氮、磷重吸收存在耦合关系,并显著影响氮、磷重吸收效率和重吸收度。研究结果为揭示滨海沙地不同固氮树种对贫瘠土壤和季节性干旱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也为滨海沙地营林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沙地 养分重吸收 生物固氮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贾积有 颜泽忠 +7 位作者 张志永 翟曼月 张君 张必兰 张静蓉 孟青泉 乐惠骁 何云帆 《数字教育》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以智能教学系统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撑和辅导。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智能教学系统整合到常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显著而正面的促进作用;对于非正式的在...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以智能教学系统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撑和辅导。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智能教学系统整合到常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显著而正面的促进作用;对于非正式的在线教育,智能教学系统对学习者的适应和帮助不仅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和态度、方法与过程方面。本文以参与一个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三所学校的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路径及其影响效果,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 智能教学系统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 被引量:22
7
作者 孟庆权 葛露露 +3 位作者 杨馨邈 王俊 林宇 何宗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为了研究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对滨海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林... 为了研究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对滨海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林龄的4种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木麻黄林(19.12 t/hm^2)>湿地松林(17.51 t/hm^2)>尾巨桉林(10.90 t/hm^2)>纹荚相思林(10.13 t/hm^2),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比高于未分解层;4种人工林最大持水率在140.55%~206.47%,为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最大持水量在20.75~30.85 t/hm^2,为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4种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4种人工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平均吸水速率在前0.25 h内差异较大,未分解层中尾巨桉林最大为2.05 mm/h,半分解层中湿地松林最大为4.32 mm/h,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幂函数关系;凋落物有效拦蓄深为木麻黄林(2.45 mm)>湿地松林(2.04 mm)>尾巨桉林(1.87 mm)>纹荚相思林(1.72 mm)。综合来看,木麻黄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强,湿地松林次之,之后是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说明从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来看,木麻黄林和湿地松林更利于滨海沙地的水源涵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沙地 人工林 凋落物 持水特性
下载PDF
抵抗差分功耗攻击的秘密共享S盒实现与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庆全 杨晓元 +1 位作者 钟卫东 张帅伟 《信息网络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77,共7页
文章针对抵抗差分功耗攻击的S盒实现方案普遍消耗大且多为小型S盒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用经典的分组密码SPN结构构造了一个低消耗的8 bit的S盒。基于利用小S盒构造大S盒的思想,使用两个结构不同的4 bit的S盒在SPN框架下经过细致组合构造了... 文章针对抵抗差分功耗攻击的S盒实现方案普遍消耗大且多为小型S盒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用经典的分组密码SPN结构构造了一个低消耗的8 bit的S盒。基于利用小S盒构造大S盒的思想,使用两个结构不同的4 bit的S盒在SPN框架下经过细致组合构造了一个8 bit的S盒,降低了因进行秘密共享分组造成的消耗;同时针对分组密码特性,分别对小S盒和寄存器进行复用,简化了门电路的设计,同时较大幅度减少了寄存器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S盒效率。文章根据设计的电路绘制了具体的实现图表,并通过对实际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参考相关内容的研究结果,给出了较为理想的具体实现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盒 秘密共享 DPA攻击 SPN结构 寄存器复用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孟庆权 葛露露 +1 位作者 林宇 何宗明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年第4期217-223,共7页
测定长乐滨海沙地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肯氏相思和湿地松等5种典型人工林0~10、1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长乐滨海沙地5种林型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 测定长乐滨海沙地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肯氏相思和湿地松等5种典型人工林0~10、1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长乐滨海沙地5种林型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别为1.50~3.26、0.12~0.24 g·kg-1,均显著高于10~60 cm土层,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不大。0~60 cm土层土壤全碳含量以纹荚相思林最高,湿地松林最低;全氮含量则表现为固氮树种大于非固氮树种;全磷含量在不同林型之间差异不明显。5种林型土壤C∶N、C∶P、N∶P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0~10 cm土层土壤C∶P和N∶P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 4个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C∶P、N∶P与全碳、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沙地 土壤 化学计量 垂直变化 养分
下载PDF
福建三明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再吸收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庆权 葛露露 +5 位作者 王俊 杨馨邈 林宇 何宗明 胡欢甜 邱岭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6-373,共8页
【目的】理解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其再吸收机制。【方法】以福建三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N、P、K、Ca、Mg等5种大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结果】①格氏栲和杉木... 【目的】理解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其再吸收机制。【方法】以福建三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N、P、K、Ca、Mg等5种大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结果】①格氏栲和杉木成熟叶片中养分元素季节动态基本一致,N、Mg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生长旺季最低,而P含量为旺季最高,Ca含量均为冬季最低,K含量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总体来看元素含量顺序为:N>K>Mg>Ca>P。②格氏栲和杉木叶片中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杉木叶片的养分回收率更高,不同养分元素再吸收率大小排序为:REK>REP>REN>REMg,不同季节间养分再吸收率差异不显著。③格氏栲和杉木衰老叶片养分含量与再吸收率均呈负相关,说明养分转移度越高,养分再吸收率越大。【结论】杉木更能适应相对贫瘠的环境,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再吸收率无明显的季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叶片养分元素 季节动态 再吸收率
下载PDF
滨海沙地纹荚相思和木麻黄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变化过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葛露露 何宗明 +1 位作者 孟庆权 林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0,46,共7页
以滨海沙地典型人工防护林纹荚相思和木麻黄的凋落物为对象,采用网袋法研究凋落物单独分解和不同配比组合混合分解360 d后的干质量剩余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受分解时间、配比以及分解时间和配比交互的影响显著(P&... 以滨海沙地典型人工防护林纹荚相思和木麻黄的凋落物为对象,采用网袋法研究凋落物单独分解和不同配比组合混合分解360 d后的干质量剩余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受分解时间、配比以及分解时间和配比交互的影响显著(P<0.05)。不同人工林下不同树种及不同处理的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有所差异,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A处理、C处理、D处理、B处理、E处理,分解速度均为先快后慢。纹荚相思人工林和木麻黄人工林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360 d后,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分别为43.38%~54.58%和40.86%~52.42%,Olson指数衰减模型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647~0.895和0.755~0.888,半衰期(凋落物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0.774~1.071 a和0.781~0.918 a,周转期(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347~4.630 a和3.374~3.968 a。从分解速率来看,E处理(m(纹荚相思)∶m(木麻黄)=2∶1)的分解为最佳组合,建议在土壤养分贫瘠的滨海沙地营林过程中,营造该比例混交林来加快林下凋落物分解,促进土壤改善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沙地 纹荚相思 木麻黄 凋落物
下载PDF
高校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模式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航 种国双 +1 位作者 孟庆权 高雷 《科技促进发展》 2023年第1期52-56,共5页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职责,在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地方发展、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是非常亟需的。本文从精准服务、制度建设及科研诚信等方面,探讨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实施路径,构...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职责,在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地方发展、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是非常亟需的。本文从精准服务、制度建设及科研诚信等方面,探讨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实施路径,构建研管融合共同体,从而推动高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 服务 制度 科研诚信
下载PDF
Sedimentary Conditions of Evaporites in the Late Jurassic Xiali Formation,Qiangtang Basin:Evidence from Geochemistry Records 被引量:5
13
作者 SONG Chunhui ZENG Yongyao +7 位作者 YAN Maodu FANG Xiaomin FENG Ying PAN Jiaqiu LIU Xifang meng qingquan HU Chunhua ZHONG Sir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56-174,共19页
The Qiangtang Basin(QB), located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is a Jurassic marine basi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spective salt resource belts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many outcrops of gypsiferous bed... The Qiangtang Basin(QB), located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is a Jurassic marine basi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spective salt resource belts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many outcrops of gypsiferous bed have been found in the Jurassic ma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Salt springs with abnormally high sodium(Na-+) contents had been identified in the Late Jurassic Xiali Formation(Fm.) in the basin in the last years. However, to date, no potash or halite depos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QB. Gypsum outcrops and salt springs are very important sign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halite and potash deposits. Therefore, the Xiali Fm. is a potentially valuable layer to evaluate for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halite and potash deposits in the basi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evaporites in the unit. Here, we present detailed geochemical records from the Yanshiping sec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evaporites in the Xiali Fm. of the QB. Climate proxies based on the obviously increased anion concentrations of SO4(2-) and Cl-- and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Ca2+-SO42-(R = 0.985) and Na-+-Cl--(R = 0.8974) reveal that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Xiali Fm.(the upper Xiali Fm.) formed under an arid climate and evolved into the sulfate phase or early chloride phase. Provenance proxies based on the obviously increased K-+ and Na-+ io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Na-+-Cl--(R = 0.8974) suggest that the upper Xiali Fm. featured optimal provenance conditions for the possible formation of halite deposits. The regression and the semi-closed tidal flat environment in the upper Xiali Fm. we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potash and halite deposits. The low Mg-(2+) /Ca-(2+) values(mean value = 1.82) and significant Na-+-C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 = 0.8974) also suggest that the upper Xiali Fm. is the layer most likely to contain potential halite deposits. In addition, the macroscopic correlations of tectonism, provenance, paleoclimate, saliferous strata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QB and the adjoining Amu Darya Basin in Central Asia reveal that the two basins shared similar geologic settings that we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evaporites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Therefore, the upper Xiali Fm. is a valuable layer to explore for halite deposit and may be potentially valuable in the future exploration for potash deposits in the Q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RITES GEOCHEMISTRY Late Jurassic Xiali Formation Qiangtang Basin
下载PDF
基于分段面积比的植物叶片图像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殷云霞 孟庆全 徐先韬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89-93,共5页
为了实现对植物叶片图像的快速识别,以植物叶片分段面积比作为叶片的关键特征,构建植物叶片形态特征模型。先将植物叶片图像进行二值化、腐蚀、膨胀等常规化预处理,找到叶片图像最小外接矩形;然后对处理后的叶片图像进行面积等分分段处... 为了实现对植物叶片图像的快速识别,以植物叶片分段面积比作为叶片的关键特征,构建植物叶片形态特征模型。先将植物叶片图像进行二值化、腐蚀、膨胀等常规化预处理,找到叶片图像最小外接矩形;然后对处理后的叶片图像进行面积等分分段处理,计算各段叶片面积与该段矩形面积的比值,形成叶片特征数据样本集。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三层神经网络算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对18种植物叶片的特征数据集进行了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植物叶片图像识别,运算简单,识别率高,易于实现;神经网络算法的识别效果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识别 叶片图像 叶片形态特征 分段面积比 NN算法 MLR算法
下载PDF
仪表空气露点超标原因及防范措施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文国 李鹏智 +1 位作者 孟庆权 孙龙彬 《氯碱工业》 CAS 2019年第7期35-37,共3页
从仪表空气露点不合格引发的工艺事件入手,分析了露点超标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 仪表空气 露点 干燥剂 再生温度
下载PDF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庆全 沈同平 +1 位作者 詹中华 许钒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9-53,共5页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创新创业教育和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发现近十年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上升,2019年达到5505篇,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趋势不稳定,2012发表第1篇论文,2019年达到顶峰,33篇,2...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创新创业教育和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发现近十年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上升,2019年达到5505篇,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趋势不稳定,2012发表第1篇论文,2019年达到顶峰,33篇,2018年下降到18篇。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探讨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研究发现,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方面受中医药院校专业性质限制,另一方面是受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配套资源等限制。针对中医药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中医药类优秀毕业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羊草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明英 鲁海涛 +5 位作者 程利 李昕 宁心哲 张小英 孟庆全 孟宪文 《草原与草业》 2023年第1期46-49,共4页
在北方寒旱区,根据天然草原的自然资源状况、气候特点和草地利用程度等,重点研究呼伦贝尔寒旱地羊草人工建植技术,羊草人工种植对恢复草原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和收... 在北方寒旱区,根据天然草原的自然资源状况、气候特点和草地利用程度等,重点研究呼伦贝尔寒旱地羊草人工建植技术,羊草人工种植对恢复草原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和收获利用4个方面对羊草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旨在发挥羊草人工草地在促进牧草业发展,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畜平衡,有效保护草原生态,使天然草原得到永续利用,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增添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区 羊草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盐水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18
作者 孟庆权 王贵珍 包飞 《氯碱工业》 CAS 2023年第7期39-45,共7页
运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分析盐水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用盐酸滴定时,滴至酚酞变色为第一等当点时,碳酸钠转化成碳酸氢钠,而氢氧化钠完全中和。直接量取试样分析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以对试样过滤、对试样加热后再分析,和加不同指... 运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分析盐水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用盐酸滴定时,滴至酚酞变色为第一等当点时,碳酸钠转化成碳酸氢钠,而氢氧化钠完全中和。直接量取试样分析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以对试样过滤、对试样加热后再分析,和加不同指示剂的方法分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测量开展对比试验。最终确认试样中碳酸钙的存在导致直接分析结果偏大,为优化盐水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分析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方法 碳酸钠 氢氧化钠 盐水 过滤 指示剂
下载PDF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单籽豆属(Podocarpium)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19
作者 王雪莲 苗运法 +7 位作者 牛改红 周莹莹 杨永恒 张腾 赵永涛 孟庆泉 宋春晖 张扬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2-1494,共13页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已经灭绝的一类豆科植物,也是新生代地层中广泛出现的类群。该属在欧亚大陆中有着丰富的化石记录,但由于缺乏重点区域以及关键时间点的化石证据,限制了对其演化与分布历史的认识。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已经灭绝的一类豆科植物,也是新生代地层中广泛出现的类群。该属在欧亚大陆中有着丰富的化石记录,但由于缺乏重点区域以及关键时间点的化石证据,限制了对其演化与分布历史的认识。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瑙格剖面2100 m处的中新世地层中的单籽豆属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生代以来的全球化石记录,综合概述了该属的生物地理历史,并依据青藏高原地区的具有准确年代控制的化石记录探讨了环境变化对单籽豆属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柴达木盆地中中新世晚期新标本枝叶和荚果的形态比较,将其定为柄豆荚(Podocarpium podocarpum);2)依据已知的青藏高原化石记录表明,单籽豆属在中新世时期的分异度最高且分布特征与全球具有同步性,同时支持了该属通过低纬度路径扩散和传播的可能性;3)全球范围内的干旱和降温可能不是导致单籽豆属分布区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中新世之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地形进一步抬升通过改变降水模式促进了该属在亚洲内陆地区分范围的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单籽豆属 生物地理学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4
20
作者 葛露露 孟庆权 +3 位作者 林宇 何宗明 邱岭军 胡欢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3-728,共6页
为促进沿海合理营林和碳库平衡,基于对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研究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56.08-482.68... 为促进沿海合理营林和碳库平衡,基于对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研究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56.08-482.68、431.89-464.90、472.93-505.10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和相同器官不同树种之间的碳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分间乔木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32.89 t/hm^2)〉纹荚相思(31.33 t/hm^2)〉尾巨桉(30.20 t/hm^2),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均以树干(10.92 t/hm^2、10.36 t/hm^2、15.00 t/hm^2)最大,分别占各自乔木层碳储量的33.20%、33.06%、49.67%;地被层(包括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表现为尾巨桉(6.42 t/hm^2)〉纹荚相思(6.19 t/hm^2)〉木麻黄(4.57 t/hm^2),其中凋落物层碳储量均远远大于草本层碳储量;土壤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8.02 t/hm^2)〉纹荚相思(7.31 t/hm^2)〉尾巨桉(6.42 t/hm^2).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45.48 t/hm^2)〉纹荚相思(44.83 t/hm^2)〉尾巨桉(43.04 t/hm^2),且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因此,滨海沙地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效益无显著差异,纹荚相思、尾巨桉和木麻黄都是很好的固碳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储量 分配格局 滨海沙地 人工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