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浙江古田山24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林冠结构与地形数据集
1
作者 王宁宁 米湘成 +4 位作者 童光蓉 任海保 王巍伟 马克平 陈磊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林冠结构与地形因子共同影响着森林重要物种资源及生境的时空变化,而针对我国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高精度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集极为缺乏。基于近地面遥感平台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可以获取精确的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本研究以位于钱江源国... 林冠结构与地形因子共同影响着森林重要物种资源及生境的时空变化,而针对我国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高精度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集极为缺乏。基于近地面遥感平台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可以获取精确的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本研究以位于钱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24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18年基于近地面遥感技术获取的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及质量控制,获取该样地的林冠结构和地形数据。通过实时动态测量(RTK)的地面数据对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精度检验和验证,表明DEM的高程中误差为0.07米,数据具有较高精度。古田山24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典型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本数据集可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遥感 激光雷达 林冠结构 地形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钱江源国家公园
下载PDF
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密度对森林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舶鉴 蔺菲 +8 位作者 房帅 王宁宁 胡天宇 任海保 米湘成 林露湘 原作强 王绪高 郝占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1-692,共12页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参数和尺度间差异较大,但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3)根据偏差曲线拟合结果,点云密度达到16点/m^(2)可以实现5—20 m取样尺度下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度达95%。综上,为更好的将近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应注重外业遥感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在源头把控数据质量;如果数据存在低密度点云的情况,应适当放宽取样尺度并慎重提取对点云密度较为敏感的冠层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点云密度 冠层结构参数 近地面遥感 森林动态样地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估算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的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6
3
作者 米湘成 余建平 +5 位作者 王宁宁 荚文 任海保 陈磊 庞勇 马克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7-84,共8页
【目的】采用激光雷达结合地面调查的方法,拟合并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的地上生物量,为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动物生境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冠层结构指数量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冠层高度和垂直复杂度,并结合地面... 【目的】采用激光雷达结合地面调查的方法,拟合并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的地上生物量,为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动物生境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冠层结构指数量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冠层高度和垂直复杂度,并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和地形数据,用模型拟合和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地上生物量。【结果】冠层结构指数中,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冠层平均高度、冠层垂直复杂度、冠层最大高度。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量分布主要在27.24~210.31 Mg/hm^(2)(0.05~0.95分位数),平均为111.21 Mg/hm^(2),总的生物量约为2.57×10^(6) Mg。【结论】结合冠层指数和地形变量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地上生物量。钱江源国家公园有大面积低海拔集中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冠层平均高度和冠层垂直复杂度都比较大,地上生物量高;同时,也有大面积人工林和次生林,这些人工林和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成立后才开始保护的两个片区,冠层平均高度和冠层垂直复杂度小,地上生物量较低,有待进一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遥感 激光雷达 冠层结构指数 常绿阔叶林 钱江源国家公园
下载PDF
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皮厚度的变异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饶米德 徐紫薇 +5 位作者 陈建华 倪健 米湘成 陈声文 方涛 叶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70-3177,共8页
树皮是木本植物茎干最外层结构,具有保护茎干、养分储存与运输等重要作用。因此,树皮厚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性状,其变异不仅影响树皮的各种生态功能,还能影响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然而,以往对树皮厚度的研究集中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 树皮是木本植物茎干最外层结构,具有保护茎干、养分储存与运输等重要作用。因此,树皮厚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性状,其变异不仅影响树皮的各种生态功能,还能影响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然而,以往对树皮厚度的研究集中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对火灾不易发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仍较缺乏。测量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树种的树皮厚度,并检验了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在各分类群间以及功能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39个树种807个个体的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均值分别为1.90 mm、1.38 mm和0.54 mm。漆树科(Anacardiaceae)、杨梅科(Myricaceae)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类群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的树皮厚度较大。短柄枹(Quercus serrata)、木荷(Schima superb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等树种的树皮厚度较大。2)种间、科间的各树皮厚度差异均显著。不同功能类群间,乔木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灌木类群大,常绿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落叶类群大(内树皮厚度除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中的树皮厚度,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的树皮厚度相对较薄,表明这些森林树种对当地湿润气候的适应性。同时,树皮厚度在各种分类水平与功能群水平间的显著变异,反映了群落内不同生态策略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皮厚度 常绿阔叶林 功能性状 生态位分化 物种共存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大样地树木木材密度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苏巧灵 李梦琳 +8 位作者 田立新 李安民 袁士云 刘文桢 米湘成 黄继红 许玥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12-22,共11页
【目的】分析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不同群落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木材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共存与群落构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甘肃小陇山... 【目的】分析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不同群落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木材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共存与群落构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甘肃小陇山地区的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布设大样地,依据样地内所有胸径≥10 cm独立个体的木材密度实测数据,利用方差分解分析种内、种间以及群落水平上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群落水平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样地内木材密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群落里树种间的差异,种间差异(71.70%)大于种内差异(28.30%)。在影响群落水平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中,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大于生物因子。土壤因子中的pH值和地形因子中的海拔是影响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土壤pH值较低、海拔较高的群落中,木材密度的加权平均值较高。木材密度方差主要受土壤pH值影响,并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种内差异对木材密度加权平均值无显著影响,但对木材密度方差影响显著。【结论】甘肃小陇山针阔混交林木材密度空间异质性较强,非生物因子通过影响功能性状的总体分布来影响植物适应性,木材密度较高、种内差异较低的树种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高、土壤pH值较低的区域;相反,木材密度较低、种内差异较高的树种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土壤pH值较高的区域。在局域尺度下,忽视种内差异会导致木材密度方差被低估,影响对真实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密度 种内差异 生境空间异质性 针阔混交林 小陇山
下载PDF
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6
作者 mi xiangcheng DU Yanjun +4 位作者 SHEN Guochun HAO Zhanqing YE Wanhui CAO min MA Keping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年第4期243-247,共5页
A Review 1.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 in China's forest ecosyste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In the1950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and several relevant institutes organized a series of large-sca... A Review 1.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 in China's forest ecosyste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In the1950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and several relevant institutes organized a series of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surveys on the flora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多样性 中国 森林生态系统 监测 地理分布 生物资源 植物区系 型综合
下载PDF
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17
7
作者 米湘成 冯刚 +3 位作者 张健 胡义波 朱丽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398,共15页
近20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在生物多样性志书编研、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等... 近20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在生物多样性志书编研、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物多样性科学方面的理论性突破仍较少。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建议:(1)加强生物多样性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及可持续利用的结合;(2)加强新技术与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3)加强与扩大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编目 起源 演化 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因素威胁 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胡天宇 王宁宁 +3 位作者 赵晓倩 米湘成 郭庆华 马克平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9-712,共4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已经积极投入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中。为了解生物多样...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已经积极投入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中。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全球性、区域性及国家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陆续建立。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GEO BON)作为全球性网络,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核心指标EBV(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推动监测指标的标准化和全球化,为数据共享和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奠定基础。在区域尺度上,欧盟成立了EU BON,亚太地区成立了AP-BON。在国家尺度上,瑞士、英国、日本等均建立了监测网络。中国科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开展长期的监测与研究。生物多样性监测依赖于传统调查方法与先进技术结合,如红外相机、基因技术、无人机技术等。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是未来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GEO BON成立了"生态系统结构"组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基于遥感数据的EBV。Sino BON也引入了无人机近地面遥感技术探讨更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完善,Sino BON的地面观测将更好地与卫星数据结合,实现生物多样性天地一体化监测,服务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监测网络 地面监测 遥感监测 SINO BON
原文传递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及进展 被引量:43
9
作者 冯晓娟 米湘成 +3 位作者 肖治术 曹垒 吴慧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89-1398,共10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基础。为实现我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的目标,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于2013年启动建设,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基础。为实现我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的目标,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于2013年启动建设,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19个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覆盖全国30个主点和60个辅点,包含针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的10个专项监测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目前,Sino BON打造了以森林动态大样地为平台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模式,建成了以近地面遥感、卫星追踪、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多样性网络监测体系,在森林大样地平台建设与研究、大型动物监测网络、卫星追踪鸟类迁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未来,Sino BON将通过核心监测点与辅助监测点结合的方式,结合地面人工观测与连续数据自动采集技术,进一步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内容和空间布局;同时整合国内和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力量,加强多物种、多营养级互作关系的研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监测与研究 森林 兽类 鸟类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phylobetadiversity indices based on community data from Gutianshan forest plot 被引量:9
10
作者 FENG Gang ZHANG JinLong +4 位作者 PEI NanCai RAO miDe mi xiangcheng REN HaiBao MA Ke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6期623-630,共8页
Phylobetadiversity incorporates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and beta diversity,and can account for the ecologi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communities with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Although different phylobetadiversity ind... Phylobetadiversity incorporates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and beta diversity,and can account for the ecologi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communities with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Although different phylobetadiversity indices reflec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ommunities,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phylobetadiversity indices are not comparable.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phylobetadiversity indices for a 24-hm 2 plot in the Gutia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It was found the abundanceweighted D pw was almost identical to Rao's D of Rao's quadratic entropy.PhyloSor had a similar ecological meaning and algorithm to UniFrac.Although Dnn was different in definition from UniFrac and PhyloSor,they were all strongly correlated.The effect of species abundance on phylobetadiversity was not significant when scales were relatively small,but was significant at larger scales.These contrasts likely resulted from reductions in evenness in communities as scales increased.P ST and Rao's H better reflected the distance-decay changes caused by spatial and habitat variation than other indices at larger scales,whereas AW-D nn and D nn better reflected these changes at smal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田山 社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础 小区 森林 生态意义 物种丰富度
原文传递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residual Bt protein at the second trophic level 被引量:3
11
作者 SHI Hong ZHANG Lifu +4 位作者 HUA Baozhen mi xiangcheng WEI Wei ZHANG Yongjun MA Ke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8期946-951,共6页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of Bt protein expressed in the leaves of transgenic cotton (Gos- sypium hirsutum) transformed with a synthesized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1A gene and its persistent level in larval bodies...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of Bt protein expressed in the leaves of transgenic cotton (Gos- sypium hirsutum) transformed with a synthesized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1A gene and its persistent level in larval bodies and faeces of a non-targeted insect pest,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We performe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and bioassays using neonate larvae of cot- 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to detect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residual Bt protein at the sec- ond trophic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t protein content in functional leaves was different at various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was different among plants at the same stage. Even though Bt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the larval bodies and faeces de- creased 97.5%―99% compared to that found in cotton leaves subsequently fed to beet armyworm larvae, it still had a lethal effect on neonate cotton bollworm larvae. Therefore, Bt protein present at the second trophic level had insecticidal activity.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effect of transgenic plants on nontarget 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溶液 幼虫 粪便 风险评估 杀虫剂 蓝四氮唑 蛋白质
原文传递
Spatial variation i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Implications for sampling design 被引量:2
12
作者 LIN DunMei LAI JiangShan +2 位作者 mi xiangcheng REN HaiBao MA Ke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1181-1186,共6页
With the full survey data for a 24-h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dynamics plot,we evaluated spatial variation in fores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basal area and aboveground biomass),and calculated the m... With the full survey data for a 24-h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dynamics plot,we evaluated spatial variation in fores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basal area and aboveground biomass),and calculated the minimal sample size and total sampling area necessary to estimate the fores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within 20%(±10%) of the observed values with 95% probability for particular quadrat sizes by using a computer program that is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sampling process by allowing different sized quadrats to be randomly located within the sampling region.We found that(1) based on the 600 20 m×20 m subplots,basal area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displayed a high degree of variation,with respectiv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27% and 31%;(2) based on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analysis,the variability of basal area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quadrat size.The number of quadrat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specified degree of precision dropped sharply with the increase of quadrat size.However,the total sampling are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quadrat size,suggesting that using several small quadrats across the sampling area is more efficient than using fewer larger quadrats.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valuable for evalu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previous research and may assist researchers in designing effective sampling strategies for future field surveys,particularly i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抽样设计 空间变异 群落结构 计算机模拟分析 地上生物量 计算机程序 可靠性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