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运移证据及其动态富集模式——以四川盆地南部深层页岩气为例
1
作者 缪欢 姜振学 +7 位作者 吴建发 伍秋姿 石学文 邓泽 唐相路 吴伟 陶传奇 郑洪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44,共16页
页岩气存在运移现象,但页岩气运移现象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查明深层页岩气运移证据及其富集模式,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藏为例,基于页岩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赋存于顺层低角度裂缝中方解石脉包裹... 页岩气存在运移现象,但页岩气运移现象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查明深层页岩气运移证据及其富集模式,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藏为例,基于页岩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赋存于顺层低角度裂缝中方解石脉包裹体特征、储层孔隙结构,查明了页岩气运移通道及运移能力,并结合典型气藏解剖,划分了龙马溪组页岩气动态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藏流体势场指示运移方向与气体组分指示方向一致,表明页岩气存在运移现象,且赋存于顺层裂缝中的流体包裹体揭示了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存在2期运移,分别发生在生烃高峰和后期抬升阶段;②现今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存在满足页岩气运移的孔隙,且龙马溪组页岩孔隙以满足菲克扩散的孔隙为主,其次为满足滑脱渗流的孔隙和满足达西渗流的孔隙;③页岩气运移对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区可划分出高抬升过渡带富集型、断裂散失背斜过渡带富集型、断裂散失向斜核部富集型、高部位富集型、弱运移能力断裂散失型5种页岩气动态富集模式。结论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页岩气存在运移现象,多期次的运移现象决定了现今的页岩气富集程度与富集区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页岩气运移 动态富集模式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深部页岩储层物性预测及有利勘探区优选
2
作者 伍秋姿 陈丽清 +8 位作者 陈玉龙 何一凡 刘燊阳 殷樱子 何亮 姜振学 唐相路 缪欢 范文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5期95-105,共11页
以四川盆地泸州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在岩心物性测试与测井数据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回归算法(SVR)、梯度提升决策树(GDBT)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3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结果并优选出适宜的评价模型,实现了深部页岩储层物性预... 以四川盆地泸州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在岩心物性测试与测井数据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回归算法(SVR)、梯度提升决策树(GDBT)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3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结果并优选出适宜的评价模型,实现了深部页岩储层物性预测与有利勘探区优选。结果显示:1)3种热门学习算法在深部页岩储层物性预测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经过对比,认为GDBT为预测研究区深部页岩储层孔隙度最适宜的算法,XGBoost为预测研究区深部页岩储层渗透率最适宜的算法;2)基于上述优选模型,泸州区块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为2.67%~9.67%,平均孔隙度为4.88%,渗透率为3.22~28.63μD,平均渗透率为11.34μD;3)依据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物性与含气量,可划分出7个I类有利区,3个Ⅱ类有利区和4个Ⅲ类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基于研究区实际情况,可为研究区与类似区块页岩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孔隙度 深层页岩储层 机器学习算法 GDBT算法
下载PDF
CO_(2)浓度增加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岳娅 薛海清 +3 位作者 冯茜 苗欢 苗淑杰 乔云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3-950,共8页
为研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对CO_(2)浓度增加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长期CO_(2)增加定位试验平台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增加CO_(2)浓度达1259.72 mg·m^(-3)(EC)、秸秆还田(ST)和增加CO_(2)浓度结合秸... 为研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对CO_(2)浓度增加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长期CO_(2)增加定位试验平台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增加CO_(2)浓度达1259.72 mg·m^(-3)(EC)、秸秆还田(ST)和增加CO_(2)浓度结合秸秆还田(EC+ST)。结果表明:EC与ST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EC+ST处理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升3.09 g∙kg^(-1)(P<0.05)。EC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占比变化无显著影响,但分形维数(D)增加0.06,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ST与EC+ST处理使>0.5~1 mm大团聚体占比分别提高14.98个百分点与8.20个百分点,此外,ST处理使≤0.053 mm微团聚体占比减少12.88个百分点,水稳性团聚体数量(R0.25)增加0.14,平均质量直径(dMW)增加0.08 mm,D减少0.11(P<0.0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EC+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占比增加4.07个百分点,dMW增加0.11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EC与EC+ST处理较CK处理相比,分别使≤0.053 mm微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了0.66 g∙kg^(-1)和1.98 g∙kg^(-1);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0.55 g∙kg^(-1),>0.25~0.5 mm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1.13 g∙kg^(-1);EC+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3.05 g∙kg^(-1)(P<0.05)。EC处理使≤0.053 mm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加9.14个百分点,而ST处理则使该部分减少10.54个百分点,同时>0.5~1 mm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加14.35个百分点,EC+ST处理使>1 mm大团聚体和>0.5~1 mm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分别增加3.25个和6.74个百分点,>0.053~0.25 mm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降低5.8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弥补CO_(2)浓度增加导致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与团聚体结构变差的不利结果。虽然秸秆还田时其本身矿化会向大气中释放CO_(2),但是在未来大气CO_(2)浓度增加的背景下,秸秆还田是提高黑土有机碳含量的潜在有效措施,值得在东北黑土区推广,且需要进一步探究其释放到大气中的CO_(2)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贡献率
下载PDF
大气温度和CO_(2)增加对黑土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薛海清 岳娅 +4 位作者 冯茜 龙杰琦 苗欢 苗淑杰 乔云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6-373,共8页
[目的]从有机碳分子结构角度来揭示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阐明未来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稳定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模拟气候变化开顶箱(OTC)试验为平台,对当前大气温度... [目的]从有机碳分子结构角度来揭示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阐明未来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稳定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模拟气候变化开顶箱(OTC)试验为平台,对当前大气温度和CO_(2)浓度(aTaCO_(2)),增温2℃和当前大气CO_(2)浓度(eTaCO_(2)),增温2℃和CO_(2)浓度增为(700±25)μmol/mol(eTeCO_(2))3个处理条件下0—20 cm黑土耕层土壤的团聚体和密度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aTaCO_(2)相比,eTaCO_(2)和eTeCO_(2)均未对全土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是eTaCO_(2)使<0.053 mm团聚体和闭蓄态轻组(occluded light fractionation,OF)中SOC含量分别增加了13.45%和52.89%(p<0.05);eTeCO_(2)处理中游离态轻组(free light fractionation,LF)SOC含量增加了46.89%(p<0.05)。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与aTaCO_(2)相比,eTaCO_(2)和eTeCO_(2)处理均对全土有机碳的分子结构产生了影响,尤其是eTeCO_(2)处理除了脂肪族外,其他官能团特征峰相对强度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eTeCO_(2)处理减弱了全土以及>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脂肪性,增加了0.25~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官能团(-CH/C=C)比值(p<0.05),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官能团为醇酚、脂肪族、芳香族和多糖。此外,相比于aTaCO_(2),eTaCO_(2)和eTeCO_(2)处理使得LF和OF组分中有机碳的-CH/C=C比值升高,加速了轻组有机碳脂肪化。[结论]气候变化未对黑土有机碳含量产生影响,虽然增温和增CO_(2)对有机碳分子结构组分和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最终黑土有机碳储量保持稳定。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不大,黑土肥力水平仍能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有机碳 团聚体 黑土 密度组分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桃东沟群烃源岩风化校正及生排烃潜力 被引量:1
5
作者 缪欢 王延斌 +2 位作者 国建英 付媛 李建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共11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桃东沟群地层钻井较少,而野外露头往往因风化作用导致地化参数失真。为探明桃东沟群烃源岩受风化影响程度和生排烃潜力,基于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数据,应用风化校正法、生烃潜力法对烃源岩进行了风...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桃东沟群地层钻井较少,而野外露头往往因风化作用导致地化参数失真。为探明桃东沟群烃源岩受风化影响程度和生排烃潜力,基于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数据,应用风化校正法、生烃潜力法对烃源岩进行了风化校正和生排烃潜力计算。结果表明:风化作用对照壁山、坎尔其和恰勒尔剖面的样品影响较大,对塔尔朗沟剖面样品的影响较小;风化作用对生烃潜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w (氯仿沥青“A”)的影响,对w (TOC)的影响最小;桃东沟群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和Ⅱ_(2)型,部分为Ⅰ型和Ⅱ1型,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很好烃源岩,Ro为0.53%~1.49%,平均为1.03%,处于成熟阶段;台北凹陷桃东沟群烃源岩在R_(o)为0.62%时达到排烃门限,最大生烃潜力指数为615.88 mg/g,生烃中心位于连木沁次洼北部;桃东沟群烃源岩常规油气地质资源量为2.46×10^(8) t,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成果可为吐哈油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油气资源的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桃东沟群 风化校正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法
下载PDF
合理施磷量提高水稻拔节期对大气增温的抵御能力
6
作者 唐煜杰 苗欢 +2 位作者 冯茜 乔云发 苗淑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61-1470,共10页
【目的】磷素(P)在水稻抗逆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我们研究了磷素供给水平对大气增温条件下水稻光合效率、养分吸收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养分管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选用‘陵两优268’(籼型两系杂交稻)作为研究对象,进... 【目的】磷素(P)在水稻抗逆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我们研究了磷素供给水平对大气增温条件下水稻光合效率、养分吸收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养分管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选用‘陵两优268’(籼型两系杂交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模拟试验。试验设常温对照和增温1.5℃两个温度条件,增温通过红外加热器(MR-2420)进行。每个温度下设置5个磷素(P_(2)O_(5))施用水平:0、30、60、90及120 mg/(kg,土),依次记为P_(0)、P_(30)、P_(60)、P_(90)、P_(120)。在水稻拔节期,测定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养分含量和生物量。【结果】除常温条件下,P_(90)磷水平的水稻叶片胞间CO_(2)浓度(C_(i))出现最小值外,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_(r))和C_(i)均在P_(90)磷水平出现最大值。等施磷量下与常温相比,增温显著提高了P_(0)、P_(30)、P_(60)处理的Gs和T_(r),而对P_(90)处理的Gs和P_(120)处理的T_(r)没有显著影响;增温显著提高P_(90)和P_(120)处理的地上部磷含量,以及P_(0)和P_(120)处理的根部磷含量;增温提高P_(60)和P_(90)处理地上部和根部氮含量;增温提高P_(30)处理的地上部钾含量而对其根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常温和增温条件下,水稻生物量和分蘖数均在P_(90)达到最大值,增温显著提高了P_(30)和P_(60)处理的根部生物量,而显著降低了等磷处理下的地上部生物量以及P_(0)和P_(90)处理的总生物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水稻生物量的最大影响因素为光合作用(P_(n)=0.554),其次为磷和氮吸收量,氮磷影响为直接作用,通径系数分别为0.309和0.308。增温条件下,水稻生物量的最大影响因素是磷(P_(TP)=0.794),其次为氮和光合作用,且二者通过磷产生间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47和0.528。【结论】合理施用磷肥是维持水稻光合效率和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江苏稻区的合理磷肥(P_(2)O_(5))用量约为110 kg/hm^(2),该施磷量下,水稻拔节期光合能力强,养分吸收量大,生物量也达到最高值,还可抵消增温对光合效率的不利影响,增加根部生物量,为后期水稻生产打下基础。因此,维持合理稳定的施磷水平是水稻抵御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特性 养分 生物量 增温
下载PDF
短时暴雨条件下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对水稻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7
作者 苗欢 乔云发 +4 位作者 唐煜杰 冯茜 岳娅 薛海清 苗淑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究短时暴雨对水稻磷素流失的影响,阐明秸秆和生物炭还田下水稻磷素的利用效果,为稻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暴雨强度为4 mm/h(20 h)和80 mm/h(1 h),选取秸秆(NPK+S)和生物炭(N... [目的]探究短时暴雨对水稻磷素流失的影响,阐明秸秆和生物炭还田下水稻磷素的利用效果,为稻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暴雨强度为4 mm/h(20 h)和80 mm/h(1 h),选取秸秆(NPK+S)和生物炭(NPK+B)两种还田物料,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磷素含量、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短时暴雨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炭能提高水稻磷素含量、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与NPK处理相比,NPK+B处理根TP含量增加了41.84%,秸秆TP含量增加了38.43%,NPK+S和NPK+B处理水稻磷素积累量增加了21.95%,60.14%,NPK+S和NPK+B处理水稻表观利用率增加了21.96%,60.10%,均达到显著水平。长时暴雨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NPK+S和NPK+B处理根TP含量增加了28.67%,33.59%,NPK+B处理秸秆TP含量增加了48.52%,NPK+S和NPK+B处理籽粒TP含量增加了17.15%,39.28%,NPK+S和NPK+B处理水稻体内磷素积累量增加了35.70%,74.71%,NPK+S和NPK+B处理水稻表观利用率增加了35.66%,74.70%,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不同暴雨强度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均能够有效固持水稻磷素养分,提高磷素表观利用率,降低养分流失风险,施加生物炭的效果优于秸秆。而且,在相同降雨量前提下,长时暴雨的固持效果要好于短时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水稻 磷素表观利用率 秸秆还田 生物炭
下载PDF
模拟降雨对稻田氮素损失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苗欢 乔云发 +1 位作者 李清 苗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9期85-91,共7页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素流失的有效措施,研究暴雨下不同修复方式对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2个降雨强度(4、80 mm/h)和3个田面水层深度(2、5、8 cm),选取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2种修复措施,研究了降雨强...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素流失的有效措施,研究暴雨下不同修复方式对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2个降雨强度(4、80 mm/h)和3个田面水层深度(2、5、8 cm),选取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2种修复措施,研究了降雨强度与修复措施对雨后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与对照处理(NPK)相比,模拟4 mm/h降雨后,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处理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分别降低了15.1%和59.4%,然而,秸秆和生物炭处理田面水中NO3--N浓度略高于对照处理。当短时强降雨(80 mm/h)后,秸秆和生物炭处理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比对照分别降低55.4%和63.9%,NO3--N浓度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8.7%和48.1%。在2个降雨强度条件下,田面水中NO3--N和NH4+-N浓度在降雨后第一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第5天下降至较低水平。总体来看,稻田田面水中NO3--N浓度低于NH4+-N浓度,但两者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暴雨后田面水中NO3--N和NH4+-N浓度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和生物炭能够有效固持稻田氮素养分,降低养分的流失风险,比较而言,施加生物炭的效果更好。降雨后若延迟排水时间,可有效降低稻田的氮素损失,且施肥后一周是控制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稻田 氮素流失 秸秆还田 生物炭
下载PDF
增温和土壤肥力对大豆光合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冯茜 金丽惠 +4 位作者 薛海清 岳娅 苗欢 苗淑杰 乔云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5期111-117,共7页
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研究增温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大豆生产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高肥力和低肥力2个土壤类型,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设置常温(aT)和增温(eT)处理,以‘金大豆626’为供试品种,探究增温对大豆三叶期、开... 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研究增温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大豆生产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高肥力和低肥力2个土壤类型,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设置常温(aT)和增温(eT)处理,以‘金大豆626’为供试品种,探究增温对大豆三叶期、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期,增温使高肥力土壤上大豆叶片P(n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1.3%、36.7%、17.4%,低肥力土壤上大豆SPAD值(叶绿素)较对照提高了15.1%,而Pn下降了11.4%;在开花期,增温使高肥力土壤上叶片SPAD值提高了24.0%,而Pn、G_(s)、C(i胞间CO_(2)浓度)和T(r蒸腾速率)较对照均显著下降,低肥力土壤上大豆叶片G_(s)、C_(i)和T_(r)较对照也均显著下降;在鼓粒期,与对照相比,增温使高肥力土壤上的大豆叶片Pn、G_(s)和T_(r)分别提高了25.6%、55.5%和33.8%,而低肥力土壤上分别下降了42.4%、58.7%和56.1%。增温使高肥力土壤上的大豆较对照增产23.3%,而低肥力土壤上却减产10.9%。总体表明,大豆鼓粒期的光合能力是限制产量形成的关键要素,尤其在高肥力土壤上可以弥补生育前中期光合速率的不足,最终提高产量。因此,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土壤肥力来增强大豆对未来气候变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大豆 光合参数 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三种森林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10
作者 苗桓 许加明 +3 位作者 虞悦 卜元卿 王艮梅 周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6-1322,共7页
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的影响,以40、80、160、320、480mg/kg莠去津作为暴露浓度,于暴露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土壤中蚯蚓的鲜重和死亡率,并于暴露0和35 d时测定蚯蚓体宽。结果表明:... 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的影响,以40、80、160、320、480mg/kg莠去津作为暴露浓度,于暴露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土壤中蚯蚓的鲜重和死亡率,并于暴露0和35 d时测定蚯蚓体宽。结果表明:3种森林土壤中莠去津暴露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对蚯蚓致死效应越强,对蚯蚓鲜重和体宽的抑制效应也越强,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暴露浓度相同时,3种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死亡率、鲜重和体宽的影响均表现为黄棕壤>黄棕壤性土>石灰土。莠去津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呈负相关,与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不同类型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的毒性作用具有明显差异,且与土壤的肥力相关性较好,其可为评估莠去津在农林业上使用的环境风险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蚯蚓 森林土壤 剂量效应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缪欢 王延斌 +4 位作者 何川 李建红 张伟 张雨建 龚训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主干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其与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成藏的关系,开展了地震资料解释、钻井资料分析和各时代底面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刻画了区内张北、张东、赵北和羊二庄4条主干断层几何形态、活动性和封堵性特...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主干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其与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成藏的关系,开展了地震资料解释、钻井资料分析和各时代底面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刻画了区内张北、张东、赵北和羊二庄4条主干断层几何形态、活动性和封堵性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主干断层断面呈铲式或坡坪式,与两侧的次级断裂在剖面呈“Y”字型、花状等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呈羽状、雁列状;各主干断层在Es期内的活动性最强,Ng期最弱;张东断层和赵北断层在Ed期的封堵性较差,Ng期封堵性好;张北断层在Ed期的封堵性好,Ng期的封堵性较差;羊二庄断层在Ed期和Nm期的封堵性均为较好;②歧口主凹上古生界烃源岩在Es3期内达到生烃高峰期,现今为过成熟阶段;埕北断阶带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新近系达到生烃高峰,且现今仍处于生烃高峰期;③Ed期至现今,埕北断阶带内各成藏要素比配极好,为上古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时期,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主要为自生自储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断鼻油气藏和新生古储的古潜山油气藏,其中背斜油气藏和断块—断鼻油气藏在全区均有分布,而古潜山油气藏分布于张东潜山。该研究成果可为埕北断阶带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干断层 二次生烃 油气成藏 上古生界 埕北断阶带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测井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缪欢 王延斌 +2 位作者 国建英 韩文龙 龚训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3-742,760,共11页
为评价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调研现有测井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比现有测井反演烃源岩地球化学方法的预测结果,优选出适合评价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地化特征的测井技术,进而完成对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的评价。评价... 为评价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调研现有测井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比现有测井反演烃源岩地球化学方法的预测结果,优选出适合评价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地化特征的测井技术,进而完成对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的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多元回归参数法预测总有机碳含量的应用效果远高于ΔlogR模型及其改进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和声波时差的拟合效果也优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之间的拟合;利用生烃潜量与有机碳含量建立的模型预测生烃潜量的效果略高于多元回归参数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得到的吐哈盆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大于1%,生烃潜量PG主要分布范围为2~6mg/g,为较好—好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分布范围为0.5%~1.3%,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其中,台南凹陷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于了墩隆起的烃源岩有机丰度。根据该成果以及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优选出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模型对类似地区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中二叠统 桃东沟群 烃源岩测井技术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大豆产量对增温2℃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仕球 苗欢 +1 位作者 乔云发 苗淑杰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6,共9页
中国农业种植区是全球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地区之一,不同类型土壤的温度敏感性对农田生产力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揭示不同类型土壤大豆产量对未来大气温度增加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常温为对照,采用红外辐射加热装... 中国农业种植区是全球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地区之一,不同类型土壤的温度敏感性对农田生产力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揭示不同类型土壤大豆产量对未来大气温度增加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常温为对照,采用红外辐射加热装置模拟大气增温2℃,研究增温对黑土、棕壤、盐碱土、风沙土、灰钙土、黄土、黄棕壤、紫色土、砂礓黑土、潮土、红壤和砖红壤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2℃促使红壤上大豆的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总荚数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152.3%、144.7%、206.9%和147.5%,但增温2℃使砂礓黑土上大豆瘪荚数增加42.8%。除了砖红壤上大豆的二粒荚数增加76.4%和紫色土上大豆总荚数增加50.5%,其它类型土壤上大豆荚数虽有变化,但均未达到5%的差异显著水平。此外,增温2℃显著提高了红壤、砂礓黑土、紫色土和盐碱土上大豆的单株粒数,相应地,产量分别增加241.4%、59.2%、47.6%和75.2%。由此可见,中国主要农田土壤类型中红壤、砂礓黑土、紫色土和盐碱土4种土壤上大豆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对增温2℃响应敏感,且表现出正效应,其它8种类型土壤上大豆产量对增温2℃响应不敏感。表明大豆产量形成对大气增温的响应间接受到土壤类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大豆 产量 土壤类型
下载PDF
北大港潜山滨海断层发育特征及其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耦合成藏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建红 王延斌 +3 位作者 缪欢 张雨健 龚训 熊幸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58,共7页
断层的形成及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明北大港潜山滨海断层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大量地震资料及各时期的底面构造图,精细刻画了滨海断层发育特征,并结合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分析两者之间油气成藏匹... 断层的形成及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明北大港潜山滨海断层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大量地震资料及各时期的底面构造图,精细刻画了滨海断层发育特征,并结合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分析两者之间油气成藏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层东段断层发育程度最强,中段稍弱,西段最弱,东段发育大量花状组合构造,以牵引背斜成藏模式为主,中段发育多米诺式组合构造,以断块-断鼻成藏模式为主;E s 3时期断层活动性最强,活动中心位于中段,平均垂直活动速率达227.5 m/Ma,E d时期断层活动性减弱,活动中心位于东段,平均垂直活动速率最低仅为7.0 m/Ma;E d时期为北大港潜山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成藏关键时期,各成藏要素匹配关系极好,北大港中段为油气成藏有利区,是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对北大港潜山石炭系—二叠系原生油气藏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成藏 断层发育特征 二次生烃 滨海断层 北大港潜山
下载PDF
考虑自然电位的广义Δlog R模型及其在预测总有机碳含量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缪欢 王延斌 +2 位作者 麻振涛 国建英 张雨健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2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为精准预测吐哈盆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基于研究区内多口钻井测井参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的关系,对广义Δlog R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一种考虑自然电位广义Δlog R模型。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烃源岩与电阻率密度呈弱正相关,... 为精准预测吐哈盆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基于研究区内多口钻井测井参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的关系,对广义Δlog R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一种考虑自然电位广义Δlog R模型。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烃源岩与电阻率密度呈弱正相关,与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和密度呈弱负相关,与中子相关性不太明显。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优选出考虑自然电位的广义Δlog R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0.8042,平均误差率为15.58%,是预测区内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最佳方法。该成果将为研究区烃源岩测井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烃源岩 Δlog R模型 桃东沟群
下载PDF
Al-Ti-B晶粒细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缪欢 阎峰云 +1 位作者 陈体军 刘洪军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CAS 2018年第4期11-16,共6页
综述了Al-Ti-B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介绍了电磁搅拌和高能超声制备Al-Ti-B中间合金的熔体处理新技术,对快速凝固、连续流变挤压成型等细化相二次分散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新型Al-Ti-B-RE和Al-Ti-B-C晶粒细化剂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Al-Ti-B晶粒细化剂 制备方法 熔体处理 成型技术
下载PDF
和中消萎汤联合常规用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缪焕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5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和中消萎汤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肝胃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PLGC肝胃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1例。2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均接受Hp根除治疗方案。对照组口服胃苏颗粒,观察组内... 目的:观察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和中消萎汤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肝胃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PLGC肝胃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1例。2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均接受Hp根除治疗方案。对照组口服胃苏颗粒,观察组内服和中消萎汤,2组疗程均为16周。治疗前后评定胃脘疼痛、痞闷、纳差、嗳气、饱胀等症状评分,进行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统计Hp阴转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p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症状、胃镜和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和中消萎汤能有效改善PLGC肝胃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的萎缩程度,有利于阻断或逆转PL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胃癌前病变(PLGC) 中西医结合疗法 和中消萎汤 幽门螺杆菌(Hp) 胃镜检查 病理检查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MRI征象与HER-2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苗环 许文森 孙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22期3904-3907,共4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IBC)核磁共振成像(MRI)征象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IBC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检...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IBC)核磁共振成像(MRI)征象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IBC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患者的HER-2、Ki-67阳性表达。分析MRI征象与HER-2、Ki-67阳性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RI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边缘毛刺征患者占比63.08%(41/65)、分叶征患者占比58.46%(38/65)、钙化患者占比73.85%(48/65)、淋巴结转移患者占比67.69%(44/6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HER-2阳性患者占比69.23%(45/65)、Ki-67阳性患者占比58.46%(38/65)。存在边缘毛刺征、分叶征、钙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ER-2、Ki-67阳性表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无分叶征、无钙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肿块的边缘毛刺征、分叶征、钙化、淋巴结转移与HER-2、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BC的MRI影像学特征与患者的HER-2、Ki-67阳性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可通过对IBC患者细胞生物学因子指标水平的判断,评估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核磁共振成像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KI-67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钻井液污染的煤储层类型划分及其开发特征
19
作者 缪欢 王延斌 +3 位作者 韩文龙 吴翔 赵石虎 李建红 《中国矿业》 2021年第6期214-220,共7页
为了研究煤储层在钻井液污染下的煤层气开发特征,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渗透率损伤比计算模型,计算钻井液对煤储层的伤害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储层类型,分析不同煤储层的黏土含量和碎粒煤厚度占比,结合压裂资料和排... 为了研究煤储层在钻井液污染下的煤层气开发特征,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渗透率损伤比计算模型,计算钻井液对煤储层的伤害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储层类型,分析不同煤储层的黏土含量和碎粒煤厚度占比,结合压裂资料和排采资料,分析钻井液污染后不同煤储层钻井的煤层气开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煤储层的污染程度,煤储层可划分为轻度污染、较重污染和严重污染三种类型。其中,严重污染煤储层灰分含量均值为17.69%,碎粒煤厚度占比均值为76.47%,压裂施工时,钻井油压曲线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稳定时所需破碎压力小,排采时单相水流阶段时间长;轻度污染型储层的灰分含量均值为10.07%,碎粒煤厚度占比均值为34.85%,油压曲线整体比较稳定,下降幅度不明显,单相水流阶段时间短;较重污染型储层的灰分含量均值为13.04%,碎粒煤厚度占比均值为59.65%,油压曲线与易伤害型钻井类似,但下降幅度小于易伤害钻井,稳定时所需的破碎压力高于易伤害型储层钻井,排采时单相水流阶段时间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庄南区块 煤储层类型 钻井液 煤层气开发
下载PDF
铝电解槽用可调控性冷捣糊材料研究
20
作者 江海霞 阎峰云 +2 位作者 杨飞 缪欢 王庆祝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68,共6页
为降低铝电解槽阴极整体成型用侧部冷捣糊电导率,提高电流效率,研究添加红柱石后焙烧温度、添加量对冷捣糊显微结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红柱石为添加剂,电煅煤、石墨为骨料制备冷捣糊料,在20 MPa下保压5 min后进行焙烧.采用... 为降低铝电解槽阴极整体成型用侧部冷捣糊电导率,提高电流效率,研究添加红柱石后焙烧温度、添加量对冷捣糊显微结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红柱石为添加剂,电煅煤、石墨为骨料制备冷捣糊料,在20 MPa下保压5 min后进行焙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焙烧后试样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电子式热膨胀仪、高温炭素电阻仪、耐驰抗折弯仪对焙烧后试样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添加红柱石的冷捣糊试样在高温烧结后生成莫来石针状结构和SiO_2液相,能够填充骨料间的部分孔隙,使试样的致密度提高,孔隙率下降;添加红柱石的冷捣糊焙烧体的电阻率和膨胀率相对未添加红柱石试样明显增加,且随着红柱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红柱石含量为8%的冷捣糊综合性能最佳,烧结体的体积变化最小,稳定性最佳,电阻率明显提高,抗折强度相对减少,有望在铝电解槽阴极整体成型过程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槽 红柱石 冷捣糊 整体筑炉 炭素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