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蚌混养的原理、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斌 闵庆文 薛镒涵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3期66-69,98,共5页
鱼—蚌混养是生态渔业模式之一,也是淡水渔业农业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已被农业农村部发布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浙江德清传统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鱼—蚌混养正是其中环境友好的生态农... 鱼—蚌混养是生态渔业模式之一,也是淡水渔业农业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已被农业农村部发布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浙江德清传统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鱼—蚌混养正是其中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之一。但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造成一些地方珍珠养殖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全面分析鱼—蚌混养的生态学原理、效益及影响因素,阐明其相比淡水蚌单养的优势;并以我国传统鱼—蚌混养技术为基础,结合当前新发展的鱼—蚌—藻混养等技术,从原理、方法及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系统阐述鱼—蚌混养技术特点。分析表明,鱼—蚌混养可抑制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增殖,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构造,增强水体的自动调节能力,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等现象发生,同时为鱼和蚌提供丰富的食物,在促进珍珠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得比“单养”更高的收益;通过鱼—蚌混养,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水体的质量,而且可以获得鱼—蚌双丰收,综合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蚌混养 生态学原理 德清传统珍珠养殖与利用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伦 闵庆文 +1 位作者 刘某承 饶滴滴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8期1-8,共8页
作为我国农耕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创造并传承了类型多样、价值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维持了流域生态平衡,保育了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全面阐述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农业文化遗... 作为我国农耕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创造并传承了类型多样、价值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维持了流域生态平衡,保育了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全面阐述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在缓解区域生态系统退化、改善水土流失状况、解决水资源供给矛盾等方面的突出价值,以期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闽南古茶树资源价值与保护策略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何环珠 林文雄 +2 位作者 闵庆文 范水生 陈志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8-1513,共6页
古茶树是重要的茶叶种质资源,不仅对茶叶抗性和品质改良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同时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地茶叶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闽南地... 古茶树是重要的茶叶种质资源,不仅对茶叶抗性和品质改良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同时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地茶叶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古茶树资源丰富。加强闽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推动闽南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了闽南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分析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闽南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策略及其开发利用的路径与措施,可为促进古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闽南古茶树资源 开发利用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研究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国萍 何思源 +3 位作者 闵庆文 焦雯珺 刘某承 杨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及其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加剧了农户所面临的气候风险及其生计脆弱性。农户作为农村社区应对气候风险的基本单元,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笔者在回顾国内...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及其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加剧了农户所面临的气候风险及其生计脆弱性。农户作为农村社区应对气候风险的基本单元,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笔者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的类型及其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户的适应策略效果评价这2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同时还甄别了目前研究中对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旨在促进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风险 农户的适应策略 适应效果评估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的地下水调节服务对比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碧天 闵庆文 +4 位作者 焦雯珺 杨波 袁正 王斌 李禾尧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8期9-15,42,共8页
郫都区地处成都平原腹部,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四川省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是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是这一系统传承千年的核心特征之一。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市场化经济的驱动下,蔬菜需求量不断上升,郫都区水... 郫都区地处成都平原腹部,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四川省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是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是这一系统传承千年的核心特征之一。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市场化经济的驱动下,蔬菜需求量不断上升,郫都区水旱轮作的种植格局正逐步发生改变,从最初的传统二元轮作模式(稻-麦、稻-油、稻-蒜为代表)为主、传统三元轮作模式(稻-菜-菜)为辅的种植格局转变为传统二元轮作模式及传统三元轮作模式为主,现代三元轮作模式(菜-菜-菜…稻)为辅的种植格局。针对水旱轮作模式的转变可能带来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问题,面向郫都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战略需求,比较3种水旱轮作模式——传统三元模式、传统二元模式和现代三元模式的地下水水量正调节服务和地下水水质负调节服务,以期能够为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的动态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利用彭曼-蒙特斯法计算农田地下水水量正调节服务,用农田肥料流失系数法计算地下水水质负调节服务,运用空间克里格插值法得到地下水三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传统二元水旱轮作模式有最优的综合地下水调节服务;郫都区农田作物种植对地下水起补给作用,传统三元模式的地下水水量调节服务要略高于传统二元轮作模式、远高于现代三元模式;现代三元种植模式的地下水水质负调节服务高于传统三元种植模式、远高于传统二元模式;为了提升郫都区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调节能力,郫都区应当控制施肥量、优化施肥制度和灌溉制度,鼓励晚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生态系统服务 地下水 成都平原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Standard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Taking Rice-Fish System in Hani Terrace as an Example 被引量:33
6
作者 LIU Mou-cheng XIONG Yin +3 位作者 YUAN Zheng min qing-wen SUN Ye-hong Anthony M.Fulle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1049-1059,共11页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 provides many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mountain area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farmers to engage in eco-agriculture,it is necessary ...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 provides many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mountain area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farmers to engage in eco-agricultur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m. As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one of key issues in establishing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standard based on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WTA) and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eco-compensation. We took the traditional rice-fish eco-agri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ing field surveys in Hani Terrace of Honghe Count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in 2011, we obtained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and market compensation. Then, the research evaluated the output of eco-compensati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rice-fish paddy ecosystem services. Finally, under different market compensation standards, we compared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1 the government should to pay farmers 7462 yuan·ha–1·a-1to meet their willingness, but the output(ecological benefit) was only 7393 yuan·ha–1·a-1. However, when the rice price increases 1 yuan·kg-1 because of the limited use of chemicals in the next year, the government just has to pay farmers 4062 yuan·ha–1·a-1 and the surplus will be 3331 yuan·ha–1·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农业 稻田养鱼 标准 共生系统 传统 梯田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栽培系统景观特征及演变
7
作者 陈继龙 刘洋 +4 位作者 闵庆文 杨伦 刘某承 张文林 刘荣高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6-1534,共9页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栽培历史悠久,2014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景观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遗产地景观特征及其演变有助于认识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变化,促进系统...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栽培历史悠久,2014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景观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遗产地景观特征及其演变有助于认识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变化,促进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该文结合Landsat和MODIS卫星遥感及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遗产地景观的分布、结构及森林景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遗产地内主要有板栗林、落叶林、常绿林、农田、建设用地和水域6类景观,森林覆盖率达84.72%,板栗林是仅次于落叶林的第2大优势景观类型,面积达151.60 km^(2)(27.70%);(2)遗产系统沿山顶到河谷形成了“林地-板栗林-农田-村落-水域”依次分布的山地景观空间结构,形成了平地、山地梯田板栗林景观及其与农作物、菌类、家禽和药材等多种林下复合间作景观;(3)遗产地整体景观分布较为破碎,各个景观类型内局部连通度较好;(4)2000年以来遗产地森林覆盖度以8.18 km^(2)·a^(-1)的速度在扩张,其中板栗林对森林面积增长贡献率可达83.28%,提升了区域植被绿度。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在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下板栗林景观优势度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 景观格局 景观演变
下载PDF
Conserv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hrough Tourism: Exploration of Two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in China 被引量:11
8
作者 SUN Ye-hong Mary Jane DELA CRUZ +2 位作者 min qing-wen LIU Mou-cheng ZHANG Ling-y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962-975,共14页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AHS).Recently, many AHS have been valorized as interesting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 The expectations are that tourism developme...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AHS).Recently, many AHS have been valorized as interesting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 The expectations are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TD) can be supportiv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HS while creating benefits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two mountainous pilot villages(Longxian and Xiaohuang) in a global conservation project for traditional agricutural systems –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 were selected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HS conservation and TD. The study undertook in-depth interviews,and questionnaires of village residents and informal discussions with local villagers. A t-test and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ere implemented to explore the comparative dimensions of the two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situation,and stage of TD. The research found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wo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during AHS conservation and TD. Firstly, AHS are preservaed well in both villages unconsiously, while the residents in Xiaohuang value more highly the heritage elements than the respondents in Longxian,and the villagers in Xiaohuang are more worried about their heritage system; Secondly, both villages expect lots of benefits from TD and they clearly perceive more positive than negative impact from tourism and thus approve TD, while the hugedifferent percep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accessibility in the two villages reflects the bottleneck of TD in Xiaohuang vill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pondents from Xiaohuang perceive more positive and fewer negative impact from tourism than the respondents from Longxian. Thirdly, the respondents in the two villages all show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mostly motivated by the high income expectation. The main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community perception in two villages were also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process. A location-based conceputal framework of AHS conservation in partnership with TD at community scale is propos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dynamic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at could enhanc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节约型农业 遗产系统 社区 勘探 山区 中国 线性回归模型
下载PDF
生态农业的文化价值解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国萍 闵庆文 +2 位作者 何思源 李禾尧 丁陆彬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8期16-22,共7页
生态农业作为继承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精华的农业形式之一,除了具有一般农业所具有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但目前相关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的文化价值的内涵和构成... 生态农业作为继承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精华的农业形式之一,除了具有一般农业所具有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但目前相关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的文化价值的内涵和构成未有清晰的界定。因此,通过回溯和借鉴不同研究领域对于价值、文化价值的内涵及构成的界定,并结合相关领域如农业、农业文化遗产中对文化价值的界定,解析生态农业文化价值的科学内涵,并将生态农业的文化价值分解界定为文化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科普教育价值以及审美休闲价值五大价值,同时对每个价值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此外,通过借鉴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估的相关研究方法,提出对生态农业的文化价值评估的方法,以期促进生态农业及其相关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文化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 科普教育价值 审美休闲价值
下载PD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ourism: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被引量:6
10
作者 TIAN Mi min qing-wen +6 位作者 JIAO Wen-jun YUAN Zheng Anthony M.FULLER YANG Lun ZHANG Yong-xun ZHOU Jie CHENG B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440-454,共15页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mprises one o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mountain settlements in Greece. It holds high cultural value, represents the tangible continuation of the past and forms the unique character and i...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mprises one o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mountain settlements in Greece. It holds high cultural value, represents the tangible continuation of the past and forms the unique character and identity of each mountain region. Yet, controversy regarding funding for its preservation often arises. In this paper, we used two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s to estimate the socia benefit deriving from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 architecture in the mountainous village of Sirako and through it, to examin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 local residents and visitors.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ed a strong social will in favor of the good's protection followed by high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willingness to pay(WTP). However, WT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residents. Cultura heritage value, of the good, appears to prevail, alo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one. However, both residents and visitors pointed out that local heritage, if wellpreserved, will boost tourism development. Residents appeared to better recognize the true level o architectural decay, expressed higher apprehension for its protection and were willing to pay higher amount of money. Tourists, on the other side expressed high satisfaction for their visit, appreciated the beauty and serenity emerging from local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pent several days visiting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longer they stayed and gotfamiliar with the village, the more willing they were to contribute to local heritage's protection. Percentages reflecting indifference for protecting architecture were extremely low. Yet, they were higher among touris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considered as public good; an opinion resulting in an important percentage of visitors stating that national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the necessary funding. In addition, the architecture appears to hold a high level of topicality. Those descending from Sirako or emotionally connected to it, of both social groups,turned out to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good and with a strong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it. Usevalue of the good holds high economic value, as well,while higher percentages of zero WTP appeared among non-users.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ed social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n what constitute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its cultural and economic frame. If taken under consideration, they may form useful drivers for local, heritage-b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系统 旅游业 框架 保护建筑 建筑遗产 文化价值 定义 农业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 被引量:12
11
作者 蔡晓梅 苏杨 +5 位作者 吴必虎 王毅 杨锐 徐卫华 闵庆文 张海霞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9-861,共23页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制度,重构利益维度,形成利益共同体。(4)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各类关系,需要在统一的管理目标下对不同利益主体责权利进行统筹协调与高效配置,建构自然保护地共治格局与多元共治体系。(5)全球自然保护治理存在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自然保护地与人居系统、自然保护目标与全球执行力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人与天调”的文化传统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6)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求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有利于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7)国家机构改革前,自然保护地存在“九龙治水”的破碎化管理问题。机构改革后有专门部门分别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日常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实现了管理与监督的统一、规范与有序。(8)要持久做到生态保护第一,就必须普遍实现两山转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两山转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是一种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路径,也是绿色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需要用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政府特许经营和品牌特许经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生态系统 治理体系
原文传递
专家笔谈: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鸿烈 郑度 +14 位作者 夏军 陈发虎 成升魁 沈镭 王艳芬 林家彬 江源 董锁成 崔彬 左其亭 雷加强 何希吾 闵庆文 李秀彬 康跃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2-1102,共11页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缘政治关系,开展前期深入的系统性综合调查,进行生态安全与资源工程安全评价和交叉学科论证,并对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建议:未来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要谨防"大跃进",要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系统规律,守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要切实履行资源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提倡基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学术争鸣,科学问题最好还是由科学家去讨论;一些争议大的科研课题慎用公益性研发经费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 资源环境 生态文明 综合调查与评价
原文传递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某承 苏伯儒 +1 位作者 闵庆文 李文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1-558,共8页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运行机制 振兴路径
原文传递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度评价——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例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永勋 闵庆文 +1 位作者 徐明 李先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农村衰落已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引起了众多学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但相关研究多...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农村衰落已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引起了众多学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但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一个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的特殊农村地区,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下称"三产")融合发展,如何量化"三产"融合度,研究尚待深入。基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特点、资源特征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并构建了由产业融合度与劳动力融合度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度评价方法体系及具体核算方法。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十大片区所在的8个乡镇为对象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融合度分项指数间越均衡则产业融合度越高;各乡镇分项指数和产业融合度的数值皆很小,有巨大的"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新街镇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融合度领先,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的产业融合与劳动力融合有较高的正相关性(r=0.67),显著水平在10%以下(P=0.069<0.1)。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对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 一二三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度 劳动力融合度
原文传递
土地流转背景下不同经营规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环境影响差异——基于碳足迹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崔文超 焦雯珺 +3 位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刘某承 吴敏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25-4133,共9页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正面临着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抛荒、传统知识体系难以维持等诸多威胁与挑战。推动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可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产生积极作用。土地流转在给遗产地...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正面临着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抛荒、传统知识体系难以维持等诸多威胁与挑战。推动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可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产生积极作用。土地流转在给遗产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变化同样值得关注,但现有研究却少有涉及。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将不同经营规模的稻鱼共生系统分为小农户经营模式和规模化经营模式,运用生命周期法对两种模式的碳足迹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小农户经营模式和规模化经营模式的碳足迹分别为6510.80和5917.00 kg CO2-eq·hm-2,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13和0.10 kg CO2-eq·yuan-1。与小农户经营模式相比,规模化经营模式温室气体排放更少,单位产值的环境影响更小。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后,当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4097.20 kg CO2-eq。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CH4在碳足迹中占比最大,农业生产资料中复合肥是仅次于CH4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对于小农户经营模式,饲料中使用的玉米和小麦也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传统农业系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碳足迹 环境影响 土地流转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基于管理分区的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姚帅臣 闵庆文 +6 位作者 焦雯珺 何思源 刘某承 张碧天 刘显洋 杨潇 李文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1-1520,共10页
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大量监测数据和信息的支持,然而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因此对于监测数据具有不同的需求。为满足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管理的差异性需求、提高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监测效率,... 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大量监测数据和信息的支持,然而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因此对于监测数据具有不同的需求。为满足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管理的差异性需求、提高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监测效率,探讨了基于管理分区的国家公园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并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应用面向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构建出两个管护小区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神农架国家公园两个管护小区在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上都存在差异,反映出两个小区管理目标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于管理分区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管理分区的监测需求,可为我国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监测 管理分区 指标体系 神农架国家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