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居家血液透析治疗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倪兆慧 周懿君 +14 位作者 陆任华 沈剑箫 赵莉 金海姣 章海芬 张斌 李振元 方燕 方炜 王琴 顾乐怡 张伟明 张继东 牟姗 李卫平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4期224-228,共5页
目的居家血液透析(home hemodialysis,HHD)在国际上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临床疗效已获得认可,但中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HHD治疗中国ESR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在中国开... 目的居家血液透析(home hemodialysis,HHD)在国际上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临床疗效已获得认可,但中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HHD治疗中国ESR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在中国开展HHD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组建HHD培训中心,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应急预案。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透析中心规律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由专职医护人员、工程师对患者进行在中心内的培训和考核,考核通过后患者回家独立进行HHD。在家中,采用互联网实时监控和传统24h电话在线服务相结合的监控方法,专职医护人员、工程师定期进行家访,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结果纳入4例患者,均接受HHD培训并通过考核。培训过程中HHD透析方式为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患者返家后开始为普通HD治疗,逐渐过渡至HD与HDF相结合的模式。HHD过程中患者内瘘流量稳定,无明显改变。患者白蛋白、血磷、透析充分性、血红蛋白、甲状旁腺素、脑钠肽水平总体保持稳定。治疗过程中患者共发生2次不良事件,分别为血管通路及透析用水相关,经过重建动脉隧道及加装活性炭罐得到解决。研究随访期间未报告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在中国开展HHD治疗可行且安全,但需要大规模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家血液透析 终末期肾病 肾脏替代治疗 可行性
下载PDF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建立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肾脏病变 被引量:2
2
作者 马立勇 董梦超 +7 位作者 李广涵 刘健 武敬平 陆海涛 邹古明 卓莉 牟姗 郑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9-922,共4页
目的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量化参数和卷积神经网络建立深度学习(DL)模型预测肾脏病变。方法采集94例肾脏病变患者(病例组)和109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肾脏超声SWE量化参数。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建立DL模型,比较DL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随机森... 目的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量化参数和卷积神经网络建立深度学习(DL)模型预测肾脏病变。方法采集94例肾脏病变患者(病例组)和109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肾脏超声SWE量化参数。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建立DL模型,比较DL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模型预测肾脏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DL模型对预测肾脏病变的敏感度为90.48%,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5.12%,AUC为0.93;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AUC分别为80.74%、80.71%、80.98%、0.90,随机森林模型分别为82.22%、77.87%、80.33%和0.88。DL模型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AUC均高于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预测肾脏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SWE量化参数和卷积神经网络的DL模型预测肾脏疾病性能良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弹性成像技术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紧急起始腹膜透析治疗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海姣 方炜 +7 位作者 俞赞喆 严豪 黄佳颖 章海芬 李振元 陆任华 牟姗 倪兆慧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紧急起始腹膜透析(PD)与紧急起始血液透析(HD)治疗老年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PD作为老年ESRD患者紧急起始透析方式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目的通过比较紧急起始腹膜透析(PD)与紧急起始血液透析(HD)治疗老年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PD作为老年ESRD患者紧急起始透析方式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就诊的年龄>65岁需行紧急起始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根据紧急起始透析方式分为PD组和H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基线实验室指标累积生存率,以及置管30d内透析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相关并发症和非感染相关并发症)、需重新置管的透析相关并发症和菌血症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94例患者,其中PD组53例(56.4%),HD组41例(43.6%)。PD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HD组(P<0.01),血磷水平显著高于HD组(P<0.05);两组间年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性别构成,既往6个月内曾使用激素、糖尿病、高血压病、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冠状动脉相关事件、慢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基线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钾、酸碱度(pH值)、碳酸氢根、B型脑钠肽(BNP)、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钙、校正血清钙、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组患者6个月、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3%、82.4%、75.7%和69.5%,HD组分别为94.6%、81.3%、74.2%和60.6%,两组间患者的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PD组患者的透析相关并发症、感染性透析相关并发症、非感染性透析相关并发症、需重新置管的透析相关并发症、菌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7%(3/53)、1.9%(1/53)、3.8%(2/53)、1.9%(1/53)、3.8%(2/53),HD组分别为24.4%(10/41)、7.3%(3/41)、17.1%(7/41)、22.0%(9/41)、9.8%(4/41)。PD组患者透析相关并发症、需重新置管的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HD组(P值均<0.01),两组间感染性透析相关并发症、非感染性透析相关并发症、菌血症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人口统计学和基线指标后,紧急起始方式为HD是老年ESRD患者发生透析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60,95%CI为1.183~19.147,P=0.028)。结论与HD相比,PD作为老年ESRD患者紧急起始透析方式能够减少短期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生存率不低于HD,可作为替代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行HD的紧急起始透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肾透析 紧急起始透析 老年 终末期肾病
下载PDF
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变应性哮喘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牟姗 张薇 江德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0期75-79,9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哮喘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到2017年11月。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采... 目的系统评价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哮喘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到2017年11月。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临床对照试验。在激素量恒定期和激素量减少期,奥马珠单抗较对照组可明显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RR=1.56,95%CI:1.32~1.85,P <0.000 01;RR=1.90,95%CI:1.45~2.49,P <0.000 01),同时增加研究者对治疗效果总体评级为"优"或"良"的人数(RR=1.36,95%CI:1.25~1.49,P <0.000 01;RR=1.48,95%CI:1.36~1.61,P <0.000 01)。奥马珠单抗可减少激素量恒定期难治性哮喘急性重度恶化风险(RR=0.51,95%CI:0.41~0.64,P <0.000 01)。结论在哮喘指南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马珠单抗,可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减少哮喘重度急性发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哮喘 奥马珠单抗 META分析 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分 研究者对治疗效果总体评级 急性重度恶化
下载PDF
MRI、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诊断中临床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洁曦 牟姗 +3 位作者 王露 刘利婷 范凌晔 毛熙光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盆腔MRI、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MRI联合SCCA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69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前血清SCCA水... 目的探讨盆腔MRI、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MRI联合SCCA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69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前血清SCCA水平的相关因素,以及MRI、血清SCCA及二者联合在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晚、宫旁浸润、肿瘤侵犯深肌层、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4 cm是SCCA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RI联合血清SCCA时,诊断宫旁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42.8%、97.4%、92.9%;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67.8%、97.1%、92.3%;诊断非局部晚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65.0%、99.2%、94.3%。结论MRI联合血清SCCA检查在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治疗前评估病情、决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宫旁浸润 磁共振成像 鳞状细胞癌抗原
下载PDF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欢 毛熙光 +3 位作者 牟姗 李俊玫 刘洁曦 王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1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患者分为A组(...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1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患者分为A组(n=36,未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与B组(n=55,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和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D二聚体(D-D)]。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EA、HE4、CA125、CA19-9及NLR、D-D均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3年、5年存活率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能够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化指标水平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子宫内膜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围术期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子痫前期蛋白尿孕妇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及α1-微球蛋白妊娠期界值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庄旭 冯蜀欢 +2 位作者 陈漪 牟姗 林建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65-670,共6页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PE)蛋白尿孕妇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及α1-微球蛋白(α1-MG)的妊娠期界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210例,其中PE孕妇92例(43.8%),正常...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PE)蛋白尿孕妇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及α1-微球蛋白(α1-MG)的妊娠期界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210例,其中PE孕妇92例(43.8%),正常孕妇118例(56.2%)。按照诊断性试验评价方法分析非妊娠期尿mAlb、TRF及α1-MG界值对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并通过对不同种类尿蛋白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确定妊娠期尿mAlb、TRF及α1-MG的最佳切点值。结果(1)非妊娠期成人尿mAlb、TRF及α1-MG界值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诊断性研究:当尿mAlb、TRF、α1-MG分别以30.0、2.5、12.5 mg/L为界值时,三者对应的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1%(89/101)、88.2%(90/102)、78.9%(75/9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106/109)、98.1%(106/108)、85.2%(98/115),准确率分别为92.9%(195/210)、93.3%(196/210)、82.4%(173/210)。以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为"金标准",尿mAlb、TRF分别以30.0、2.5 mg/L为界值的诊断方法分别与"金标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α1-MG以12.5 mg/L为界值的诊断方法与"金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2)尿mAlb、TRF及α1-MG值对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ROC曲线及最佳切点值:以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为判定标准,尿mAlb、TRF和α1-MG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0.984和0.907。尿mAlb、TRF、α1-MG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86.5 mg/L(Youden指数=0.927)、5.5 mg/L(Youden指数=0.923)、15.4 mg/L(Youden指数=0.687)。(3)尿mAlb、TRF及α1-MG最佳切点值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判定的诊断性研究:尿mAlb、TRF、α1-MG分别以86.5、5.5、15.4 mg/L为界值时,三者对应的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9%(86/87)、95.7%(88/92)、87.7%(71/81),其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117/123)、96.6%(114/118)、83.7%(108/129),其准确率分别为96.7%(203/210)、96.2%(202/210)、85.2%(179/210),均高于非妊娠期界值的准确率。以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为"金标准",尿mAlb、TRF、α1-MG以86.5、5.5、15.4 mg/L为界值的诊断方法分别与"金标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推荐将尿mAlb、TRF、α1-MG的妊娠期界值分别定义为86.5 mg/L、5.5 mg/L、15.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蛋白尿 白蛋白尿 转铁蛋白 参考值
原文传递
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在中老年急慢性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立红 朱立松 +4 位作者 武敬平 杨琳 刘健 牟姗 郑敏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2017年第6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技术检测剪切波速度(SWV)鉴别诊断中老年急性肾损伤(AKI)与慢性肾病(CKD)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肾病患者64例(肾病组)。其中CKD患...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技术检测剪切波速度(SWV)鉴别诊断中老年急性肾损伤(AKI)与慢性肾病(CKD)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肾病患者64例(肾病组)。其中CKD患者43例(CKD组),AKI患者21例(AKI组,合并CKD15例,不合并CKD6例)。选择同期中日友好医院29名体检健康的中老年志愿者(健康对照组)。采用ARFI技术测量所有受检者肾脏中部SWV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健康对照组受检者、AKI组、CKD组患者肾脏长径、肾皮质厚度、肾皮质SWV值,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健康对照组受检者、不合并及合并CKD的AKI组、CKD组患者肾皮质SWV值,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绘制ARFI技术诊断肾病的操作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结果健康对照组受试者、AKI组、CKD组患者SWV值分别为(2.88±0.63)、(2.42±0.83)、(2.06±0.72)m/s。AKI组、CKD组患者SWV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8,P=0.033;t=5.234,P<0.001);CKD组患者SWV值小于AKI组患者,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合并及合并CKD的AKI组患者SWV值分别为(2.60±0.84)、(1.80±0.45)m/s。合并CKD的AKI组患者及CKD组患者SWV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及不合并CKD的AKI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916、P=0.004,t=5.318、P<0.001;与不合并CKD的AKI组比较,t=2.054、P=0.043,t=-2.517、P=0.013),但合并CKD的AKI组与CKD组患者、不合并CKD的AKI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WV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以肾皮质SWV值2.40 m/s作为诊断肾病的阈值,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 0.689~0.898,P=0.000),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7.1%及81.9%。结论中老年CKD及AKI患者SWV值明显小于健康志愿者。合并CKD的AKI患者SWV值较不合并CKD的AKI患者低。ARFI技术在诊断中老年肾病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病 急性肾损伤 弹性成像技术 中年人 老年人
原文传递
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牟姗 伍佳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767-770,775,共5页
1836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相关的贫血被首次提出。1922年有研究指出CKD会使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肾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脏负担加重,甚至会使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CKD进展加... 1836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相关的贫血被首次提出。1922年有研究指出CKD会使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肾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脏负担加重,甚至会使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CKD进展加快。肾性贫血的发展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推动的。失血、铁吸收受损和慢性炎症等会导致CKD患者绝对和功能性缺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铁代谢 缺氧诱导因子 骨稳态 肾性贫血
原文传递
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进展性IgA肾病的疗效预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闵璐琳 王琴 +14 位作者 庞慧华 张敏芳 车霞静 曹励欧 牟姗 顾乐怡 方炜 陆任华 朱铭力 王玲 俞赞喆 周文彦 李振元 钱家麒 倪兆慧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88-493,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进展性IgA肾病(IgAN)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IgAN,24h尿蛋白量〉1.0g且为CKD1-3期,并以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影响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进展性IgA肾病(IgAN)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IgAN,24h尿蛋白量〉1.0g且为CKD1-3期,并以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1年后IgAN是否达到完全缓解分为显效组和非显效组,比较两组在生化、病理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42例IgAN患者,治疗后第3、6、9、12个月的缓解率分别为62%、64%、67%和74%,其中17例(40.5%)患者在治疗1年后达到完全缓解,14例(33.3%)部分缓解,停药1年内缓解率保持稳定。该方案在治疗第1个月时的24h尿蛋白量[1.50(0.67,2.66)g]较基线水平[2.44(1.36,3.74)g]已有显著下降,下降率为31.3%(P〈0.01),停药1年内24h尿蛋白量仍有轻度下降。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治疗期间及随访1年内保持稳定。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有效的31例患者中6例(19.4%)复发。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肾间质炎性浸润程度是治疗1年后进展性IgAN达到完全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HR=0.067,95%C10.008-0.535,P=0.011)。结论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进展性IgAN可达早期缓解,停药后缓解率保持稳定,安全性较好。肾脏间质炎性浸润程度是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后疾病达到完全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IGA 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类 复发 来氟米特
原文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微泡提高脂肪移植体积保留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牟珊 黎媛 +3 位作者 肖芃 周牧冉 汪振星 孙家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9-795,共7页
目的探讨利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微泡(adipose tissue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ADSC-MV)辅助脂肪移植,提高移植脂肪体积保留率的可行性。方法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例... 目的探讨利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微泡(adipose tissue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ADSC-MV)辅助脂肪移植,提高移植脂肪体积保留率的可行性。方法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例20~30岁健康女性来院行腹部吸脂手术所得脂肪组织,酶解贴壁法分离ADSC,传代培养获取其上清液后梯度离心获取ADSC-MV。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微泡形态,PKH26染色观察微泡性质。将16只BCLA裸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2组,每组8只,每只裸鼠背部皮下左右两侧分别注射等量脂肪移植物:空白组每个部位注射0.35 ml脂肪颗粒;微泡组每个部位注射0.35 ml脂肪颗粒+7μg ADSC-MV(混合物终浓度为20μg/ml)。于术后1、3个月取材,测量移植物重量及体积,HE染色切片观察脂肪细胞形态、组织纤维化及空洞形成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量血管形成数目。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个月及3个月,空白组移植物体积较微泡组小,肉眼可见明显脂肪液化部分,微泡组移植物体积较大,色泽均一,未见明显坏死、液化组织。术后3个月空白组移植物重量(53.23±9.64)mg,显著低于MV组的(106.50±14.46)mg(t=8.117,P<0.001)。术后3个月空白组移植物体积(0.057±0.009)ml,微泡组(0.103±0.015)ml(t=8.117,P<0.001)。HE染色显示,术后1、3个月空白组移植物内中心区域可见脂肪细胞被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空洞分隔,微泡组移植物内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及空洞较少,且脂肪细胞大小较为均一。CD31免疫组织化学血管计数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空白组每个视野下血管数为23.0±2.4,微泡组为29.6±4.0,移植物内血管密度高于空白组(t=2.825,P=0.022),且形成的纤维化及空洞均低于空白组。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微泡可提高脂肪移植物体积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颗粒脂肪移植术 微泡 体积 重量
原文传递
Original articl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angfu 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4
12
作者 ZHOU Jian-hui NI Zhao-hui +47 位作者 MEI Chang-lin YU Xue-qing LIU Fu-you MIAO Li-ning LIU Zhi-hong YUAN Wei-jie ZHANG Ai-ping LIN Hong-li CHEN Meng-hua CHEN Jiang-hua ZHANG Jin-yuan HE Ya-ni CHEN Jian ZHAO Jiu-yang DING Xiao-qiang LI Ying LI Rong-shan XIE Ru-juan LIU Wen-hu XING Chang-ying WANG Rong DENG Yue-yi CAO Xue-ying CAI Guang-yan mou shan MAO Zhi-guo YANG Xiao LIU Hong SUN Jing YU Yu-sheng LIU Jun SHI Shu-mei LI Long-kai TIAN Na ZHANG Xiao-hui ZHOU Wei YANG Jie ZHANG Yong SUN Jing-di JI Jun ZHANG Tao YAN Yan LIU Xiao-gang WANG Gang ZHANG Li ZHANG Hong LUO Jian-hua CHEN Xiang-m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204-4209,共6页
Background A multi-center large scale study is needed to confirm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mestic peritoneal dialysis (PD) solutions.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6 Lid is enough for adequate dialysis, but there... Background A multi-center large scale study is needed to confirm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mestic peritoneal dialysis (PD) solutions.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6 Lid is enough for adequate dialysis, but there is no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on Chinese population to confirm thi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mestic PD solution (Changfu) and its difference between 6 L and 8 L dosage. Methods Adult PD patients who had taken PD therapy for at least one month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wo dialysis solution brands and two dialysis dosages, i.e., 6 L dose with Changfu dialysis solution, 6 L dose with Baxter dialysis solution, 8 L dose with Changfu dialysis solution, and 8 L dose with Baxter dialysis solution. After 48 weeks, the chang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fficacy indi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 dosages. We also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safety indices. Results Changes of Kt/V from baseline to 48 weeks between Changfu and Baxter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so did those of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 Normalized protein catabolic rate (nPCR) from baseline to 48 weeks between Changfu and Baxter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so did those of net ultrafiltration volume (nUF) an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Changes of nPCR from baseline to 48 weeks between 6 L and 8 L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so did those of nUF and eGFR. The decline of Kt/V from baseline to 48 weeks in 6 L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in 8 L group. Change of Ccr was similar. During the 48-week period, the mean Kt/V was above 1.7/w, and mean Ccr was above 50 L.1.73 m-2.w1. More adverse events were found in Changfu group before Changfu Corporation commenced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and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after that. Conclusions The domestic PD solution (Changfu) was proven to be as effective as Baxter dialysis solution. During 48- week period, a dosage of 6 L/d was enough for these patients to reach adequate PD. Clinical study promotes technological optimization, further helps to improve the safety indices of the medical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fu 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 EFFICACY SAFETY
原文传递
分次注射对裸鼠脂肪颗粒组织移植的影响
13
作者 陈雳风 汪振星 +4 位作者 黎媛 牟珊 杨杰 肖芃 孙家明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分次注射对裸鼠脂肪颗粒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注射器法从健康女性腹部抽取脂肪颗粒组织,以裸鼠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于裸鼠皮下注射1次0.5 ml脂肪组织;7 d组、14 d组、30 d组,先注射0.25 ml,随后在7 d、14 d、30 d补充注射0.25... 目的探讨分次注射对裸鼠脂肪颗粒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注射器法从健康女性腹部抽取脂肪颗粒组织,以裸鼠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于裸鼠皮下注射1次0.5 ml脂肪组织;7 d组、14 d组、30 d组,先注射0.25 ml,随后在7 d、14 d、30 d补充注射0.25 ml脂肪组织。所有动物于首次注射3个月后取材,对取材组织进行湿重测量、HE染色与周脂素免疫荧光观察,评估移植物的保留率与效果。结果各组之间脂肪湿重及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组囊肿/液泡成分评分相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组与14 d组纤维结缔组织占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活性脂肪细胞所占比例:对照组(9.23±8.56)%,7 d组(50±24.57)%,14 d组(12.30±8.23)%,30 d组(21.40±8.34)%,7 d组脂肪细胞所占比例和对照组与14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次脂肪颗粒细胞注射移植后7 d,再补充注射可提高移植物中活性脂肪组织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细胞移植 动物实验 脂肪颗粒 分次注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