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型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吕明权 吴胜军 +3 位作者 马茂华 黄平 温兆飞 陈吉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43-1461,共19页
内陆水体(池塘、水库、湖泊、河流)可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其中小型水体(池塘和小型水库)相比大型水体分布更广泛、具有更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因此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文和物质循环过程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因其面积小,在各... 内陆水体(池塘、水库、湖泊、河流)可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其中小型水体(池塘和小型水库)相比大型水体分布更广泛、具有更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因此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文和物质循环过程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因其面积小,在各种资源调查中常被忽略,导致我们对中国小型水体(水体面积<10ha)的空间分布依然缺乏全面的了解,限制我们水资源利用和陆地生源要素通量评估.基于此,以高清遥感图片为数据源,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自动识别和人工判别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2018年为基期的全国水体空间信息,并详细分析了小型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面积>1000m^(2)的水体数量是517.8万个,水体(不包括河流)面积17.93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水体总的岸线长度215.74万km.小型水体(510.8万)占了所有水体数量的98.65%,占水体面积的17.85%,占了所有水体岸线长度的76.4%.降雨量是影响小型水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直接解释了45%的小型水体空间分布变异.研究结果可为小型水体在碳“源汇”核算、生源要素循环、栖息地保护和水文循环影响等研究中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体 池塘 小水库 中国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与生业模式时空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董广辉 杜琳垚 +5 位作者 杨柳 卢敏霞 仇梦晗 黎海明 马敏敏 陈发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76-1498,共23页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的主要通道,但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尚未清晰....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的主要通道,但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尚未清晰.文章总结分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地区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动植物遗存资料,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结合测年数据和古DNA等领域的进展,梳理了史前农牧业扩散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10500~6000a BP东西方农牧业交流通道尚未贯通,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主要生业为种植小麦、大麦和饲养牛羊猪等家畜,东段人类主要生业从狩猎采集逐步转变为粟黍农业,狩猎仍占重要地位;6000~4000a BP欧亚草原成为重要的农牧业交流通道,草原中南部出现了最早的东西方农业元素交汇信号,草原之路-绿洲之路东段大部分地区粟黍农业和家猪饲养的重要性增强;4000~2200a BP农牧业传播以绿洲通道为主,粟黍西传对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生业的影响在3000a BP后有明显体现,中段绿洲农业和牧业交错发展,东段生业模式格局显著变化且呈现空间分异.农牧业人群扩散交流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 生业模式 跨大陆交流 植物考古 动物考古 人骨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位置探讨——来自火山活动及古气候演化的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梦婷 马明明 +2 位作者 何梅 邱煜丹 刘秀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1-752,共12页
陆相地层中K-Pg位置的确定对白垩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尤其是非鸟类恐龙灭绝)的研究意义重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陆相K-Pg研究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如北美及中国的东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的南雄盆地虽然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为中... 陆相地层中K-Pg位置的确定对白垩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尤其是非鸟类恐龙灭绝)的研究意义重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陆相K-Pg研究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如北美及中国的东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的南雄盆地虽然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为中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但是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4条可能的界线,因此关于其具体的位置仍有待进一步确定.本文对4条界线前后的样品进行了总汞(Hg)含量、环境磁学、地球化学等参数的测定,并与全球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总Hg含量在浈水组上段和上湖组坪岭段明显升高,且表现出剧烈的峰谷波动,结合已有的年代结果,可以将Hg的异常高值归因为德干高原火山喷发,界线1位于Hg异常区间的中部,也是火山喷发的中期,符合全球K-Pg界线与火山喷发的时间关系;(2)重建的古气候演化曲线揭示出盆地红色沉积物记录了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的热事件(~66.2Ma, LMWE),从4条界线与该事件的联系上看,也只有界线1最接近南雄盆地真实的K-Pg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雄盆地 K-Pg界线 总Hg含量 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热事件
原文传递
在代谢综合征中替米沙坦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持续控制血压并减小血压变异性 被引量:1
4
作者 Sueta D Koibuchi N +9 位作者 Hasegawa Y Toyama K Uekawa K Katayama T ma m Nakagawa T Ogawa H Kim-mitsuyama S 练桂丽 叶鹏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8-598,共1页
越来越多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降低血压的数据表明,不同ARB控制血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然而,ARB的降压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比较替米沙坦和缬沙坦在血压控制时间、血压变异性以及对... 越来越多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降低血压的数据表明,不同ARB控制血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然而,ARB的降压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比较替米沙坦和缬沙坦在血压控制时间、血压变异性以及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方法:用无线生物遥感检测和快速傅里叶转换算法频谱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控制血压 替米沙坦 交感神经活性 代谢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receptor 交感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