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titioning characteristics of gas channel of coal-rock mass in mining space and gas orientation method 被引量:8
1
作者 Zhao Zhiqiang ma nianjie +1 位作者 Jia Housheng Cheng Yuan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6期873-877,共5页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coal-rock mass morphology of mining space on the flow law of gas,the laboratory phys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simulate coal mining activities.Th...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coal-rock mass morphology of mining space on the flow law of gas,the laboratory phys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simulate coal mining activities.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after coal seam mining,the loose rock accumulation body of free caving,ordered rock arrangement body of plate damage rich in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ractures and horizontal fissure body formed by rock mass deformation imbalance are formed from bottom to top in the mining space.For these three types of accumulation bodies,there are ess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accumulation state,rock size and gas breakover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is,the coal-rock mass in the mining space is classified into gas turbulence channel area,gas transitional flow channel area and gas seepage channel area.In the turbulence channel area,the gas is distributed transversely and longitudinally and gas diffuses in the form of convection with Reynolds number R_e more than100;in the transitional flow channel area,one-way or two-way gas channels are crisscross and gas is of transitional flow regime with R,.between 10 and 100.In the seepage channel area,there are a few vertical gas channels with R,.less than 10.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es on the gas orientation method in different partitions were further carried out,gas orientation methods of low-level pipe burying,middle-level interception and high-level extraction were determined and an on-site industrial test was conducted,achieving the effective diversion of gas and verifying the reasonableness of gas channel part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channel Partitioning characteristics Gas flow regime Gas orientation method
下载PDF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croscopic gas channels in an overburden strata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Hongtao ma nianjie +1 位作者 ma Wang Ren Guoq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6期857-861,共5页
The evolution of gas bearing channels in the roof,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was studied.A complete consideration of gas flow changes through the stress-strain changes in the roof near a working face is made.The t... The evolution of gas bearing channels in the roof,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was studied.A complete consideration of gas flow changes through the stress-strain changes in the roof near a working face is made.The theoretical abutment pressure distribution using displacement monitors and borehole visual recording instruments allow a theoretical analysis.Field test research determined the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macroscopic gas channels.These appear along the working face roof,normally distributed to it.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rock stratification becomes a macroscopic gas channel boundary if its deformation is less than the lower layer,or greater than the layer above it.At the same time the stability is greater than the distance from the roof for hanging dew conditions.The working face advances and the roof gas channels experience a cycle of development.Microscopic channels dominate the initial stage then macroscopic gas channels form,develop,and close.The evolution of the macroscopic channels depends on the ratio between the distances from the new compaction area in the goaf to the initial stress area in front of the working face.The amount of daily advance of the face also affects channel development.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in one mining area showed that the main gas channels are located about 2 and 6.2 m above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roof and that they have an evolution period 7 to 11 days l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SCOPIC GAS channel EVOLUTION DISTRIBUTION In SITU video recording
下载PDF
煤层巷道冒顶机理与预警方法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志强 马念杰 +1 位作者 刘洪涛 冯吉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369-376,共8页
顶板灾害是我国煤矿各类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当前绝大多数顶板灾害事故发生在巷道,尤其是受采动影响的煤层巷道。在分析巷道冒顶事故与围岩体环境之间关系基础上,将煤层巷道冒顶分为围岩主导型和应力主导型两大类型... 顶板灾害是我国煤矿各类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当前绝大多数顶板灾害事故发生在巷道,尤其是受采动影响的煤层巷道。在分析巷道冒顶事故与围岩体环境之间关系基础上,将煤层巷道冒顶分为围岩主导型和应力主导型两大类型,揭示了裂隙危岩坠落、松散岩体冒落、弱黏结复合顶板垮落、大变形巷道蝶叶型冒顶等煤层巷道冒顶的机理与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巷道冒顶隐患分阶段多层次的全时预警方法与机制,即设计阶段的冒顶隐患远期风险评价、巷道掘进施工阶段的随钻预估、服务周期内的长时临界预警,开发了岩层结构随钻探测仪、顶板多点位移监控器、锚杆锚索工况监测报警仪等用于长时和临界预警的仪器设备,形成的煤层巷道冒顶机理和预警方法与仪器设备将为顶板事故预报预防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巷道 冒顶 机理 预警
下载PDF
基于能量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探讨 被引量:21
4
作者 师皓宇 马念杰 许海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2,共5页
为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的力学机理和能量来源,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采场围岩瓦斯突出过程中的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与对外做功的关系,基于弹塑性力学,阐明了岩体弹塑性状态转化前后应变能释放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是瓦斯... 为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的力学机理和能量来源,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采场围岩瓦斯突出过程中的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与对外做功的关系,基于弹塑性力学,阐明了岩体弹塑性状态转化前后应变能释放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是瓦斯势能与煤岩体弹性能共同作用并转化为煤岩体动能的结果;瓦斯势能释放值与释放路径无关,而与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相关,与煤壁前方塑性区扩展规模相关;将其应用至1次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核算的突出煤量、瓦斯含量和煤体抛出速度基本吻合于实际结果;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的3项防治措施,一是通过钻孔卸压或瓦斯抽放减小瓦斯压力,二是增加极限平衡区距离或减小截深,三是避免高瓦斯巷道或工作面出现蝶形塑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 瓦斯能量 应变能 突出机理
下载PDF
采场围岩能量演化及释放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师皓宇 马念杰 +2 位作者 石建军 李楠 谈国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岩体应变能是集主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综合物理量,能够更好地解释采矿过程中的动力现象。为揭示采动过程中采场围岩能量演化和释放规律,基于岩体应变能理论推导了能量演化与释放的计算方法,以平朔井工三矿为工程背景建立数值计算模... 岩体应变能是集主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综合物理量,能够更好地解释采矿过程中的动力现象。为揭示采动过程中采场围岩能量演化和释放规律,基于岩体应变能理论推导了能量演化与释放的计算方法,以平朔井工三矿为工程背景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模拟计算不同回采时刻采场围岩能量变化,结果表明:①采场围岩的应变能峰值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逐渐前移,煤层能量峰值主要集中于煤壁前方8 m以内,煤层的应变能相对较高,顶底板坚硬岩层中的能量值相对较低;②开挖开切眼后,开切眼上方为能量释放区,开切眼煤壁前后为能量积聚区;在该矿地质条件下,工作面正常回采时,工作面煤壁上方8 m以内为能量主要释放区域,煤壁前方2~8 m为能量主要积聚区;因此,对于煤壁上方应及时支护,防止其能量的快速释放而引起冒顶;对于具有动力灾害倾向的煤壁前方应采取措施控制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围岩 应变能 能量演化 能量释放
下载PDF
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产生的力学机理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念杰 马骥 +3 位作者 赵志强 郭晓菲 师皓宇 乔建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47-1653,共7页
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且高度非线性的物理过程,基于乔建永、马念杰、马骥等提出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阐明了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发生及其演化的物理过程,从软弱异性体周围岩... 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且高度非线性的物理过程,基于乔建永、马念杰、马骥等提出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阐明了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发生及其演化的物理过程,从软弱异性体周围岩体应力、破坏形态与地震能量变化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具有“仿蝶存亡”规律,获得了共轭剪切破裂-地震生成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构造应力显现区域应力环境的剧烈变化,地壳岩体中会形成以软弱异性体为中心的性态极不稳定的蝶形破坏区,它的扩展最终会形成显性或隐性的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坏区蝶叶每次扩展释放的能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地震,即地震是触发事件动载作用下蝶形破坏瞬态扩展所释放弹性能的非线性动力现象;共轭剪切破裂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经历了圆形和椭圆形破坏、蝶形渐进破坏与蝶形剧烈破坏的孕育期、生长期与剧变期;依据地震里氏震级的强弱,在共轭剪切破裂动态生成过程中地震活动存在着弱震期,中强震期与强震期的“仿蝶存亡”特点;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主要有地壳中的软弱异性体存在条件,构造应力剧烈变化条件,软弱异性体及其周围岩体强度条件以及地震发生的应力触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剪切破裂 地震 地震机理 蝶形破坏
下载PDF
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 被引量:8
7
作者 乔建永 马念杰 +3 位作者 马骥 赵志强 郭晓菲 师皓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37-1646,共10页
地壳中岩体破坏、断层形成与地震诱发具有成因联系,其中“X”型共轭剪切破裂与地震发生关系密切。为此,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理论和孔洞岩体蝶形破坏理论,构建了“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推导了破裂尺寸计算公式,给出了地震... 地壳中岩体破坏、断层形成与地震诱发具有成因联系,其中“X”型共轭剪切破裂与地震发生关系密切。为此,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理论和孔洞岩体蝶形破坏理论,构建了“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推导了破裂尺寸计算公式,给出了地震释放能量的计算方法。用动力系统理论解释了破裂扩展尺寸与地震能量释放存在的定量对应关系,从理论上完整阐述“X”型、“V”型和“Y”型共轭破裂特征的生成及演化力学机理,推演出共轭剪切破裂扩展和伴随地震发生的重要物理力学现象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偏差应力场作用下的地下软弱异性体周围岩体满足摩尔-库仑剪切破坏条件发生破坏,形成蝶形破坏区,即花瓣形破坏区,随着蝶形破坏区的扩展,会形成以软弱异性体为中心的显性或隐性X型共轭剪切破裂;软弱异性体周围岩体强度特征变化,使得共轭破裂表现出“X”,“V”,“Y”型共轭特征;在一定地应力和围岩环境中,地壳软弱异性体及其周围岩体构成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对于地应力和地层强度的变化具有敏感依赖性,即共轭剪切破裂的扩展尺寸和地震释放的能量具有相互伴生的指数型变化特征,相同的应力扰动在不同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引发共轭剪切破裂一次性扩展的尺度不同,会引发不同级别的地震,存在着非敏感依赖区域向敏感依赖区转化的特征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逆定理 蝶形 共轭剪切破裂 地震 能量
下载PDF
基于岩体塑性位错理论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 被引量:5
8
作者 师皓宇 黄辅琼 +4 位作者 马念杰 王永建 马骥 邹光华 彭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81-3589,共9页
青藏高原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其山脉的隆起。本文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板块运动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再现了时间跨度为700万年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运... 青藏高原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其山脉的隆起。本文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板块运动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再现了时间跨度为700万年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运动作用下,F1、F2和F3断层依次形成,贯通的断层对地表的抬升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当断层贯通于地表后,龙门山及其以西的川西高原持续隆起,平均抬升速率约为1.38mm/yr,而龙门山断裂带以东的川西坳陷只有较小的抬升量,从而导致川西高原抬升8996 m,致使该区域产生6000m左右的落差,模拟的地形特征与目前的龙门山地形地貌基本相似。依据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绘制了龙门山断裂带形成及其附近区域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图,呈现了板块挤压、断层塑性位错、地表侵蚀和沉积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区域构造系统 塑性位错 地形地貌 演化过程
下载PDF
深部承压水上底抽巷围岩破坏特征及合理位置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永恩 马念杰 +2 位作者 马骥 张弘 镐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91-2500,共10页
针对赵固二矿区域瓦斯治理需开掘底抽巷与承压水上开掘底抽巷易引发底板突水之间的矛盾,通过承压水影响下的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边界方程,分析了底抽巷围岩塑性区的分布特征与底板突水危险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工作面开挖后... 针对赵固二矿区域瓦斯治理需开掘底抽巷与承压水上开掘底抽巷易引发底板突水之间的矛盾,通过承压水影响下的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边界方程,分析了底抽巷围岩塑性区的分布特征与底板突水危险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工作面开挖后的底板应力分布状态及底抽巷布置在不同位置时的围岩破坏特征及相应的突水危险性。结果表明:底抽巷围岩塑性区的非均匀分布会显著减小底板隔水层厚度,增加底板突水危险;工作面开挖后底板应力根据其双向应力比值大小及应力加卸载状态可分为4个区域且按对底板突水危险的影响程度可排序为:卸压高应力比值区>卸压应力比值稳定区>增压低应力比值区>原岩应力比值区。据此提出了赵固二矿底抽巷的合理位置为沿待采工作面法向布置,并在规划的煤柱中部下方的L9灰岩上部砂质泥岩层中沿底掘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水 底抽巷 围岩破坏特征 合理位置 底板突水
下载PDF
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岩体能量释放模拟与地震成因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师皓宇 马念杰 +2 位作者 石建军 李楠 马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2-511,共10页
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背景,基于岩体应变能基本理论,使用FLAC软件模拟地震能量源和能量释放形式,计算结果显示:在0.01 MPa水平应力增量作用下,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可释放的应变能约为3.24×1013 J;使得断层面之间发生滑移,克服... 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背景,基于岩体应变能基本理论,使用FLAC软件模拟地震能量源和能量释放形式,计算结果显示:在0.01 MPa水平应力增量作用下,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可释放的应变能约为3.24×1013 J;使得断层面之间发生滑移,克服断层面滑动摩擦所需消耗的能量约为2.10×1013 J;岩体在重力方向上产生位移,克服重力做功所消耗的能量约为1.14×1013 J。由此可推断:在一定区域内,应力触发释放能量值与克服断层面滑动摩擦和克服重力做功所消耗的能量之和大致相当;应变能可能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集中释放,形成地震效应。本次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周围岩体能量释放事件中,在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之间的局部区域集中释放的能量为7.67×1012 J,相当于一次MS5.39地震发生所释放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增量 应变能 龙门山断裂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冲击地压机理要素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念杰 张文龙 +2 位作者 李军 连小勇 任建举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651-658,共8页
本文提出了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和机理要素,初步建立了巷道冲击地压机理评价指标与体系(简称“3+4”指标体系),体系的主准则层为冲击地压的能量释放特征指标和机理要素指标,次准则层为能量释放突然性、瞬间性、集中性以及形成要素、关键... 本文提出了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和机理要素,初步建立了巷道冲击地压机理评价指标与体系(简称“3+4”指标体系),体系的主准则层为冲击地压的能量释放特征指标和机理要素指标,次准则层为能量释放突然性、瞬间性、集中性以及形成要素、关键要素、假设条件、普遍规律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准则层的权重,提出了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按照建立的冲击地压机理评价指标体系对蝶型冲击地压机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优秀”。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现有冲击地压机理,同时为冲击地压机理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机理 冲击地压特征 机理要素 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
下载PDF
电动遥控绿篱修剪机的设计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波 张学敏 +3 位作者 邵书山 马念杰 程俊男 张东旭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5,共7页
随着绿化面积的大大增加,单纯靠人工修剪绿篱已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并且人工修剪效率低下,危险性高,环保性差。该文设计的电动绿篱修剪机以驱动车装载绿篱修剪机的形式进行修剪作业,由手机APP进行远程操作。从机器整体设计要求入手,进行... 随着绿化面积的大大增加,单纯靠人工修剪绿篱已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并且人工修剪效率低下,危险性高,环保性差。该文设计的电动绿篱修剪机以驱动车装载绿篱修剪机的形式进行修剪作业,由手机APP进行远程操作。从机器整体设计要求入手,进行驱动车以及绿篱修剪机的机械设计,加工制造驱动车及绿篱修剪机水平、垂直方向的调节机构,选配驱动电机、推杆电机、刀具旋转电机、导轨、电动千斤顶等,完成电控设计及整机软件编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篱修剪机 电子控制 APP远程操作
下载PDF
螺纹钢锚杆搅拌树脂锚固剂端部形态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少伟 崔磊 +4 位作者 马念杰 姜彦军 李永恩 彭博 卢运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1-1511,共11页
常用的树脂锚固剂是实现螺纹钢锚杆与围岩黏结的重要介质,其工作性能对锚固质量存在重要影响,螺纹钢锚杆端部搅拌树脂锚固剂是锚固的关键步骤。为明晰螺纹钢锚杆端部搅拌树脂锚固剂问题,基于已有成果分析了螺纹钢锚杆搅拌端部类型,重点... 常用的树脂锚固剂是实现螺纹钢锚杆与围岩黏结的重要介质,其工作性能对锚固质量存在重要影响,螺纹钢锚杆端部搅拌树脂锚固剂是锚固的关键步骤。为明晰螺纹钢锚杆端部搅拌树脂锚固剂问题,基于已有成果分析了螺纹钢锚杆搅拌端部类型,重点对双楔形端部搅拌树脂锚固剂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到了加制“V”型槽双楔形搅拌端效果良好的理论基础。锚杆端部加制“V”型槽有助于锚杆端头刺入锚固剂封袋,增加锚固剂所受的旋转力,更好破坏锚固剂封袋,增强锚固剂的搅拌效果;拉拔实验发现,双楔形角在60°~75°,随着双楔形角的增大,锚杆的拉拔力有逐渐递增的趋势,在双楔形端部加制“V”型槽的螺纹钢锚杆锚固时,平均拉拔力峰值比未加制“V”型槽的提高了22%,比传统原型锚杆提高了62%,相比于锚杆有横肋双楔形搅拌端,无横肋双楔形搅拌端的平均拉拔力峰值下降了约16%;通过高速动态非接触全场应变测试系统观察搅拌过程发现,锚杆原型搅拌端搅拌锚固剂时其封袋是被搅拌端挤压、摩擦破坏的,且破坏过程中锚固剂封袋几乎没有发生扭曲;锚杆单楔形搅拌端搅拌锚固剂时锚杆单楔形尖端从锚固剂与孔壁之间的空隙插入,将锚固剂推入孔壁的一侧进行挤压、旋转,并从锚固剂侧面破袋;锚杆双楔形搅拌端搅拌锚固剂时,双楔形端部使锚固剂封袋顶部产生凹陷、挤压、扭曲,最终使锚固剂封袋破坏,在双楔形端部加制“V”型槽后,锚固剂封袋发生更大扭曲,更有助于破坏锚固剂封袋,使树脂胶泥与固化剂充分混合,提升搅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纹钢锚杆 树脂锚固剂 杆体端部优化 锚固过程可视化
下载PDF
孔洞围岩塑性区边界计算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分析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永恩 郭晓菲 +2 位作者 马念杰 李臣 霍天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地下采矿工程中的巷道、开切眼、各种开采硐室空间、人工钻孔及天然洞穴等,在地下无限大的空间范围内,其围岩破坏及稳定性问题均可统一到孔洞周围岩体力学的研究中。结合煤矿井下的工程条件,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 地下采矿工程中的巷道、开切眼、各种开采硐室空间、人工钻孔及天然洞穴等,在地下无限大的空间范围内,其围岩破坏及稳定性问题均可统一到孔洞周围岩体力学的研究中。结合煤矿井下的工程条件,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静水压力下的理论公式与非均匀应力场中的塑性区边界方程,详细分析了理论计算的力学模型、推导原理、推导过程、计算精度,进而对其适用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静水压力下的理论公式推导过程严密,精度较高,适用于静水压力及偏应力不高条件下围岩塑性区范围的计算,偏应力较高环境下不再适用;非均匀应力场中圆孔围岩塑性区边界方程推导过程做了简化,其结果为近似解,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比在精度上有一定误差,但是可以很好地反映非均匀应力场中孔洞围岩塑性区形态演化规律,对于研究地下高偏应力场中巷道围岩的破坏规律及致灾机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已有孔洞围岩塑性区边界计算理论的分析评价,明确了不同理论方法的优劣势以及适用条件,对于合理应用理论指导工程实践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区边界 蝶形塑性区 孔洞围岩 岩体力学
下载PDF
考虑围岩蠕变的锚固时空效应分析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15
15
作者 董恩远 王卫军 +1 位作者 马念杰 袁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38-1248,共11页
针对巷道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失效形式,基于围岩变形特征建立了能够反映围岩加速蠕变的本构模型以及锚杆工作特性的锚固体本构模型,通过求解出的锚固体蠕变方程分析锚固基础位置对围岩变形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锚杆支护对围岩的蠕变控制机... 针对巷道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失效形式,基于围岩变形特征建立了能够反映围岩加速蠕变的本构模型以及锚杆工作特性的锚固体本构模型,通过求解出的锚固体蠕变方程分析锚固基础位置对围岩变形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锚杆支护对围岩的蠕变控制机理可概括为:分担围岩承受的载荷和等效增大围岩刚度,增强围岩抵抗变形能力两部分。充分发挥锚杆支护性能、延长锚杆支护时效、维持巷道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所需的空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锚杆受载不超过杆体破断载荷,锚固基础位于塑性区之外;端锚形式的锚固基础位于弹性岩体中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支护系统的承载能力,端锚锚固形式的着力基础位于稳定的弹性围岩中,围岩变形后锚固基础能迅速发生锚固作用,优于全长锚固形式;可接长锚杆具有延伸率大、可灵活设置锚杆长度的优点,能解决蒲河矿西三采区集中运输大巷锚杆易发生滑脱失效、锚索易发生破断失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 锚固体 时空效应 可接长锚杆
下载PDF
果园施肥开沟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7
16
作者 邵书山 王晓燕 +4 位作者 程俊男 马念杰 张波 张东旭 张学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6-261,268,共7页
果园开沟施肥是在果园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果树的生长和水果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分类简述了国内外几种果园施肥开沟机械的作业方法和特点,并整理分析了果园施肥开沟机械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我国果... 果园开沟施肥是在果园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果树的生长和水果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分类简述了国内外几种果园施肥开沟机械的作业方法和特点,并整理分析了果园施肥开沟机械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我国果园施肥开沟机械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施肥开沟机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回采巷道蝶叶形冒顶机理及其控制技术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季 马念杰 赵志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52,共7页
针对现有巷道冒顶机理在解释回采巷道冒顶机理时适用性不强的问题,以保德矿81305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回采巷道围岩蝶叶形塑性区形成机制和回采巷道蝶叶形塑性区演化规律,并揭示了回采... 针对现有巷道冒顶机理在解释回采巷道冒顶机理时适用性不强的问题,以保德矿81305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回采巷道围岩蝶叶形塑性区形成机制和回采巷道蝶叶形塑性区演化规律,并揭示了回采巷道蝶叶形冒顶机理。研究发现,均质岩体圆形巷道塑性区蝶形边界的4个蝶叶会因蝶叶发生退化消失、偏转及扩展而形成蝶叶形塑性区,蝶叶形塑性区蝶叶尺寸主要受到侧压系数、围岩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巷道半径的影响。当蝶叶形塑性区蝶叶位于顶板时,蝶叶内发生塑性破坏的岩层会产生强烈变形,当锚索延伸量无法适应顶板的大变形时,便会出现因锚索被拉断而导致支护失效,使塑性区发生恶性扩展,最终导致冒顶事故的发生。基于回采巷道蝶叶形冒顶机理,提出了可接长锚杆与锚索协调支护技术和可接长锚杆与普通锚杆协调支护技术,该技术在81305工作面运输巷的工业试验,使该巷道在工作面回采期间,锚索破断率由原来64.5%降至12.5%,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叶形塑性区 冒顶机理 可接长锚杆 回采巷道
下载PDF
巷道围岩蝶形塑性区蝶叶方向性形成机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季 强旭博 +2 位作者 马念杰 张荣光 李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38-2852,共15页
针对经典巷道矿压理论在进行深部巷道矿压分析时适用性不强的问题,以非等压条件下圆孔周围塑性区边界方程及蝶形破坏理论为基础,理论推导出非静水压力场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主应力方向偏转角度与塑性区边界上一点的极坐标角度的余弦四次... 针对经典巷道矿压理论在进行深部巷道矿压分析时适用性不强的问题,以非等压条件下圆孔周围塑性区边界方程及蝶形破坏理论为基础,理论推导出非静水压力场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主应力方向偏转角度与塑性区边界上一点的极坐标角度的余弦四次隐性方程。基于此隐性方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巷道蝶形塑性区分布特征随围岩主应力方向偏转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巷道蝶形塑性区蝶叶方向性的形成机制,并对不同巷道断面形状(圆形、矩形、拱形)、围岩力学参数(软岩、中硬岩、硬岩)以及层状顶板结构(下软上硬型、下硬上软型、软弱夹层型、坚硬夹层型)条件下围岩蝶形塑性区蝶叶方向性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蝶叶方向性与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关系,并对赵固二矿回采工作面运输巷围岩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蝶形塑性区蝶叶会随主应力方向的偏转而发生偏转,且两者的偏转角度基本相等;同时,巷道断面形状、围岩力学参数以及层状岩层顶板结构均对蝶叶方向性无显著影响,蝶叶方向性具有普适性;受蝶叶方向性的影响,巷道蝶形塑性区的分布特征与围岩变形破坏形态具有一致性,导致蝶形塑性区蝶叶位置的围岩变形破坏相对其他位置严重,造成巷道呈现非均匀变形破坏特征,工作面运输巷围岩现场探测破坏形态与数值模拟塑性区形态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形塑性区 巷道 非静水压力场 应力方向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巷道下向小孔径锚固孔钻进产渣特征及高效钻头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孟雄 刘少伟 +3 位作者 贾后省 马念杰 张英 卢运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11-2325,共15页
煤矿巷道下向锚固孔钻进是巷道围岩锚固控制的重要环节,成孔质量与锚固效果成正比。长期以来,小孔径下向锚固孔排渣困难是高质量快速成孔的瓶颈问题。因此,为了降低钻渣生成尺寸,提高排渣效率,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及现... 煤矿巷道下向锚固孔钻进是巷道围岩锚固控制的重要环节,成孔质量与锚固效果成正比。长期以来,小孔径下向锚固孔排渣困难是高质量快速成孔的瓶颈问题。因此,为了降低钻渣生成尺寸,提高排渣效率,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及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现有PDC两翼式钻头产渣尺寸及其周边钻渣运移特征,研发了一种小孔径下向锚固孔高效破岩钻头,优化了钻头进出液通道尺寸,并对设计钻头工作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现有PDC两翼式钻头在钻孔底部均会形成中心岩柱结构,其尺寸随钻头刀片间距的增加而增加。中心岩柱是大尺寸钻渣的主要来源,中心岩柱尺寸越大,产生的粒径>2.5 mm的钻渣平均尺寸也越大。改变刀片结构,消除孔底中心岩柱,可降低钻渣生成尺寸;现有钻头结构会造成钻渣局部聚集,导致钻渣上返能量损失;设计的高效破岩钻头因其结构优势较普通钻头更能够减少液渣混合流的能量损失,使钻渣具有更高的上返速度,更有利于钻渣顺利排出;高效破岩钻头的主副刀片会使钻孔底部形成平台结构,保证了孔底岩石均为切削破坏,消除了孔底中心岩柱,使钻渣平均尺寸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钻头,也具有更高的破岩效率;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高效破岩钻头有效降低了钻渣生成尺寸,具有更高的成孔速度及排渣效率,工作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支护 小孔径下向锚固孔 PDC两翼式钻头 钻渣尺寸 高效破岩钻头
下载PDF
农机装配生产线布局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念杰 冯欢欢 +3 位作者 程俊男 邵书山 张波 张学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9-113,共5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机行业迅速发展。农机生产线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生产线布局是工厂布局的总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决定生产效率。农机生产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因此在生产布局规划时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机行业迅速发展。农机生产线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生产线布局是工厂布局的总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决定生产效率。农机生产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因此在生产布局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生产线能否满足产能要求,能否顺利完成产品生产等基本要求,更需要使生产线能够适应农机生产的特点。分类指出农机行业目前的所使用的生产线布局形式,并研究探讨这几种生产线布局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多种生产线布局的共性和特性,阐述农机行业生产线布局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 生产线布局 柔性化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