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恐龙足迹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建军 白志强 +3 位作者 martin lockley 周彬 刘疆 宋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3-742,共20页
2006年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西10公里处发现一恐龙足迹化石点。由于恐龙足迹产地的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因此这批恐龙足迹的研究在地层年代确定、以及恢复古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共识别出脊椎动物足迹化石119个,其... 2006年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西10公里处发现一恐龙足迹化石点。由于恐龙足迹产地的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因此这批恐龙足迹的研究在地层年代确定、以及恢复古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共识别出脊椎动物足迹化石119个,其中大部分为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玫瑰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glenrosensis)、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 ichnosp.nov)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中型异样龙足迹种(Anomoepus intermedius),以及鳄类足迹的蛙步足迹,其中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ichnosp.nov)为新种。根据足迹形态的对比,推断造迹恐龙分别为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类(Megalosaurus)和双脊龙类(Dilophosaurus)以及鸟脚类恐龙棱齿龙类(Hypsilophodont)。通过对比发现乌拉特与波兰Opatw附近的Podole地区的早侏罗世的足迹组合十分相似,因此建议将乌拉特中旗海流图的足迹及含足迹地层的年代归入侏罗纪早期。根据对足迹产地附近的地层剖面的研究以及足迹组合中含大量鸟脚类恐龙足迹的事实推断:侏罗纪早期研究区古环境为山涧河流环境,雨量充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早侏罗世 乌拉特中旗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鄂托克旗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和鸟类足迹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军 martin lockley +3 位作者 白志强 张笠夫 魏青云 丁玉 《上海科技馆馆刊》 2009年第2期5-30,共26页
鄂托克因为在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和鸟类足迹而闻名于世。这些足迹的数量和规模在中国首屈一指,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而且时间跨度大,呈多层位分布在地层中。这给研究恐龙的演化、恐龙的迁徙提供了充分... 鄂托克因为在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和鸟类足迹而闻名于世。这些足迹的数量和规模在中国首屈一指,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而且时间跨度大,呈多层位分布在地层中。这给研究恐龙的演化、恐龙的迁徙提供了充分的资料。目前,在鄂托克查布地区已经发现了16个恐龙足迹化石点。其中,6号点和8号点分别(Lockley et a1.(2002)和李建军等(2006)进行了详细描述,包含了大小不同的同种蜥脚类足迹和至少两种兽脚类恐龙足迹,其中洛克里查布足迹(Chapus lockleyiLi et a1.2006)是在鄂托克查布地区识别出的新类型,属首次发现。另外,伯德雷龙足迹(Brontopodus birdi Farlow et a1.1989)和亚洲足迹(Asianopodus Matsukawa et a1.2005)也是在内蒙古地区首次发现。内蒙古博物馆科研人员和日本学者Yoichi AZUMA合作于1984年对7号点进行详细测量和发掘,描述文章直到2006年才发表,没有命名新类型(Azuma et a1.,2006)。对于其他各足迹化石点来说,除了绘制了足迹分布图以外,其他的研究工作还很少发表。本文是对上述工作的补充。其中,15号点和1号点,4号点及5号点发现了大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和精美的鸟类足迹,兽脚类足迹类似于小型跷脚类足迹(Grallator),鸟类足迹不同于所有已经命名的种属,应属于新类型。这些足迹的发现表明,鄂托克地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动物群是以蜥臀类恐龙和鸟类为主。本文对这些鸟类足迹和小型兽脚类足迹进行了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鸟足迹 下白垩统 鄂托克旗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