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战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昕儒 王秀东 +3 位作者 王济民 袁龙江 梅旭荣 吴孔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2,共11页
种植业产品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关键,种植业的发展支撑了我国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居民膳食质量的逐步提升;新时期我国种植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极端气候冲击以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稳等内外部风险因素的挑... 种植业产品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关键,种植业的发展支撑了我国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居民膳食质量的逐步提升;新时期我国种植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极端气候冲击以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稳等内外部风险因素的挑战,亟需探讨可行性发展战略以确保食物安全。通过对2035年、2050年种植业食物供需形势预测后得出,未来我国粮食净进口主要集中在大豆和玉米,油菜籽和糖的自给水平将继续下降,花生和水果的自给水平将先降后升,蔬菜始终保持自给有余的态势。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保障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战略构想,主要包括采取种植业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与低碳生产推进、消费结构引导与健康观念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与装备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等战略举措,实施种植业科技创新、种植业产品质量提升、种植业生态保护、蛋白替代等重大工程。研究建议,坚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总体战略,分区域制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与科技短板,健全重大危机应对战略体系,以此增强种植业发展水平,切实保障我国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食物安全 供求预测 粮食供给保障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闫琰 王秀东 +3 位作者 王济民 梅旭荣 唐华俊 吴孔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5,共12页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厘清粮食安全的现状及挑战、提出科学有效的粮食发展战略路径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国家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双循环”背...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厘清粮食安全的现状及挑战、提出科学有效的粮食发展战略路径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国家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辨识了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在开展“双循环”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宏观研判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与目标、战略路径、重大工程建议及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粮食存在供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饲用蛋白进口量大等现象,同时面临国内饲用蛋白替代难、水土资源环境硬约束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安全体系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多项挑战。可通过加快部署粮食产能提升示范、新型蛋白资源替代、绿色低碳种养循环、国际粮食资源开发与利用、未来食物研发示范等系列重大工程,辅以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适度扩大耕地面积、持续提高大豆油料产量、稳步恢复南方多熟制、持续推进北方轮作制等发展策略,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粮食安全 粮食产能 绿色低碳 种养循环 新型蛋白饲料
下载PDF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粮食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策略 被引量:9
3
作者 梅旭荣 张琳 +5 位作者 袁龙江 胡向东 谢玲红 吴孔明 王国刚 王晓君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49,共11页
精准识别并有效防控粮食安全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九大类风险来源的粮食安全风险体系,研判了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育种技术相对滞后、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灾害多发高发、种粮意愿下降明显、市场贸... 精准识别并有效防控粮食安全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九大类风险来源的粮食安全风险体系,研判了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育种技术相对滞后、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灾害多发高发、种粮意愿下降明显、市场贸易不可控性加大、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亟待提升、突发事件冲击频繁等主要风险。提出了将“早期识别‒常态监测‒应急预警”相结合,建立“全链条识别‒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战略构想,推进粮食安全立法、启动“国家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重点科技专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防御体系、借助市场化手段和管理工具化解粮食安全重大风险等对策建议。相关成果可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风险 管控策略 风险管控体系 全产业链
下载PDF
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谭光万 王秀东 +2 位作者 王济民 梅旭荣 刘旭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共13页
我国食物安全保障面临国际供应链不稳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碳减排压力增大等新形势,未来食物供需情况不容乐观,因而深化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需求迫切。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66&... 我国食物安全保障面临国际供应链不稳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碳减排压力增大等新形势,未来食物供需情况不容乐观,因而深化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需求迫切。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66×108 t),粮食自给率将持续下滑,2035—2050年的粮食供需缺口将有所减少;2020—2050年的畜产品、水产品、油菜籽和糖的总需求量将继续增长,净进口量将同步保持增长。面向我国食物安全在耕地、供应链、营养结构、系统风险、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确立新型大食物安全观,在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实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自主可控、确保国家食物主控权”的食物安全总体战略。坚守口粮自给率97%、谷物自给率90%、粮食自给率80%的战略底线,围绕“振兴种业、提升地力、防灾减灾、高效低碳”目标,部署现代种业提升、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绿色低碳、饲料蛋白质替代等重大工程。同步实施强化食物消费需求管理、拓展食物供应链、加强风险管控等举措,充分保障国家食物数量、质量和营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安全 大食物观 食物供应链 营养结构 食物减损 绿色低碳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施肥措施对夏玉米-冬小麦农田N2O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昊儒 郝卫平 +1 位作者 梅旭荣 郭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03-112,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措施下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N_2O的排放特征,寻求既能减少N_2O排放又保证粮食产量的灌溉施肥方法,以华北地区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排放特征进行了周年(2015年6月15日-...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措施下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N_2O的排放特征,寻求既能减少N_2O排放又保证粮食产量的灌溉施肥方法,以华北地区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排放特征进行了周年(2015年6月15日-2016年6月12日)观测,探讨了常规施氮量(夏玉米:205.5 kg/hm2;冬小麦:250 kg/hm2)下传统灌溉施肥(FP100%)、滴灌+传统施肥(DN100%)、滴灌水肥一体化(FN100%)以及滴灌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氮量(减氮60%(FN40%)、减氮30%(FN70%)、常规氮量(FN100%)和增氮30%(FN130%))下农田N_2O排放特征及土壤温湿度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另设滴灌+不施氮肥(CK)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季农田土壤N_2O排放通量高于玉米季,夏玉米季土壤N_2O阶段排放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而冬小麦季土壤N_2O阶段排放峰值出现在冬前苗期和拔节期。与FP100%处理相比,FN40%处理在夏玉米和冬小麦季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70.8%和66.7%,N_2O排放总量分别减少了58.7%和66.3%;整个轮作季周年产量没有显著减少,N_2O排放总量显著降低了62.9%(P<0.05)。FN40%处理夏玉米季和冬小麦N_2O排放系数分别为0.06和0.01,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土壤温湿度均影响农田N_2O排放,但不同处理在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季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并不相同。综合考虑N_2O排放量和作物产量,研究认为,在华北地区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下,若采用滴灌,则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同时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进行施肥才既有增产,又减少农田N_2O排放的效果,并且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减少60%施氮量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N_2O排放,是兼顾作物产量及大气环境的推荐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作物 华北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水肥一体化 N2O排放
下载PDF
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华北平原夏玉米土壤水分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银坤 梅旭荣 +2 位作者 夏旭 郝卫平 陈敏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0,共7页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的高产及水氮的高效利用,基于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CK)、习惯施氮(CN,228kgN/hm^2)、氮肥减量(ON,152kgN/hm^2)以及氮肥减量与有机肥等氮配施(ONM,152kgN/hm^2)对夏玉米土壤贮水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的高产及水氮的高效利用,基于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CK)、习惯施氮(CN,228kgN/hm^2)、氮肥减量(ON,152kgN/hm^2)以及氮肥减量与有机肥等氮配施(ONM,152kgN/hm^2)对夏玉米土壤贮水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期间的0—160cm土壤贮水量受降雨和灌水的影响大,而在夏玉米拔节—成熟期生长耗水是引起土壤贮水变化的重要原因。处理ONM增加了0—160cm土壤贮水量,相比处理CN可提高8.8%~10.5%(p<0.05)。在2012夏玉米收获时,处理ONM和CN的0—40cm土壤含水量相比播前分别降低了14.5%(p<0.05)和5.7%。说明处理ONM消耗了更多的土壤水分。夏玉米的播种—苗期和拔节—抽雄期耗水量大,占到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5.1%~66.0%。相比处理CK和CN,处理ONM减少了播种—苗期的耗水,增加了拔节—成熟期的耗水,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均值也分别提高了8.9%和7.4%(p<0.05)。与处理CN相比,处理ONM的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1.8%(p<0.05)和58.9%(p<0.05)。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高产粮区,比习惯施氮减量1/3且与有机肥等氮配施不仅具有较高的土壤贮水,且增加了夏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了水氮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有机肥 夏玉米 土壤贮水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颖 梅旭荣 +1 位作者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4358-4369,共12页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农业生态补偿 补偿定价 外溢效益 外溢成本
下载PDF
亏缺灌溉对机采棉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林涛 梅旭荣 +5 位作者 郝卫平 田立文 崔建平 郭仁松 王亮 郑子漂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9-429,共11页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亏缺灌溉对新疆机采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新疆典型机采棉地区,设置5个灌溉量分别为225 mm(Ir_(1))、285 mm(Ir_(2))、345 mm(Ir_(3))、405 mm(Ir_(4))和465 mm(Ir_(5))。分析亏缺灌溉对...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亏缺灌溉对新疆机采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新疆典型机采棉地区,设置5个灌溉量分别为225 mm(Ir_(1))、285 mm(Ir_(2))、345 mm(Ir_(3))、405 mm(Ir_(4))和465 mm(Ir_(5))。分析亏缺灌溉对棉田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棉田耗水量呈现递增趋势,提高了棉花生育后期的耗水模系数,使得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快速积累期较长。随着灌溉定额增加,棉铃干物质分配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Ir_(3)分配量最大为64.7~82.2 g/株,茎叶占比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棉铃占比则显著降低;在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单株结铃数、单铃重,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籽棉产量提高,其中Ir_(5)处理的皮棉产量比Ir_(4)仅高了3.80%;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其中Ir_(1)较Ir_(2)~Ir_(5)分别高20.59%、34.59%、48.68%和57.93%。【结论】适当的进行亏缺灌溉,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量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显著提高。在棉花生育期实际的耗水量的基础上,降低12%的灌溉定额,不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缺灌溉 耗水规律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凡 李玉中 +3 位作者 郭家选 梅旭荣 王敬贤 藏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71-1080,共10页
水足迹是消费者或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使用水资源量的衡量指标,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或区域虚拟水贸易分析研究。本文从全球、国家或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近十几年来,农产品水足迹研究从2008年以... 水足迹是消费者或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使用水资源量的衡量指标,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或区域虚拟水贸易分析研究。本文从全球、国家或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近十几年来,农产品水足迹研究从2008年以前的全球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分析评价为主,转向2009年以后国家或地区空间尺度的农产品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水量的详细核算研究为核心。水足迹评价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了获取准确、全面客观的农产品生产水足迹信息,必须要考虑区域地理特征、土壤理化特性、气候变化、生产技术及污染物生态毒性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管理决策制定时应综合考虑农产品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因为农产品的蓝水足迹表征了社会淡水资源的直接消耗,对国际市场贸易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产品灰水足迹评价则更明确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现全球或区域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模式和方向,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和饮食消费的水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水足迹 绿水 蓝水 灰水
下载PDF
水分亏缺冬小麦近等基因系冠气温差与群体总耗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梅旭荣 黄桂荣 +6 位作者 严昌荣 刘晓英 张欣莹 王雅静 顾峰雪 郭瑞 钟秀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4-253,共10页
研究品种之间群体耗水特性的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品种耗水特性评价与低耗水品种鉴选方法提供依据。选用水分亏缺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耗水量差异极显著的冬小麦品种晋麦47和京411及其15个近等基因系为实验材料。利用防雨池和防... 研究品种之间群体耗水特性的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品种耗水特性评价与低耗水品种鉴选方法提供依据。选用水分亏缺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耗水量差异极显著的冬小麦品种晋麦47和京411及其15个近等基因系为实验材料。利用防雨池和防雨棚开展实验,模拟水分亏缺条件。监测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计算总耗水量,收获后测定籽粒产量,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同时,分别在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3个不同生育期监测冠层-大气温度差值(CTD)、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结果表明,3个不同生育期,15个近等基因系及其亲本之间,CTD均达到显著差异。CTD的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和年份均对不同生育期的CTD有显著影响,但是二者之间仅在抽穗-开花期存在互作(P=0.0002)。15个近等基因系及其亲本之间耗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源于耗水量的差异,部分品种/系之间WUE达显著差异。3个不同生育期,15个近等基因系及其亲本之间,CTD与总耗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抽穗-开花期最高,2012—2013年度和2016—2017年度分别达到0.7042和0.6095。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群体总耗水量之间相关性很弱,3个生育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该组近等基因系材料,影响群体总耗水量的关键因素不是叶片蒸腾生理特性,而是群体冠层生长特性。表明构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不仅是获得高产的途经,而且是调控群体总耗水量,提高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耗水量 冠气温差 叶片蒸腾速率
下载PDF
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战略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旭 梅旭荣 +3 位作者 杨世琦 杨正礼 邢磊 刘宏元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7,共9页
协同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是关键内容。本文根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的研究需求,深入分析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现状,凝练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从农业发展政策、土地规模化... 协同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是关键内容。本文根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的研究需求,深入分析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现状,凝练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从农业发展政策、土地规模化经营、引导人才和资本定向流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劳动力素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世界名山品牌树立等方面完整阐述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针对性提出保障措施:推动区域发展的共同认识与学术研讨、示范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建立农村产业金融机制、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基层组织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等。研究建议,设立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特区,通过生态制度创新引导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脉区域 农业经济 绿色发展
下载PDF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前瞻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昕儒 梅旭荣 +2 位作者 李思经 张玉梅 胡向东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6期2-7,共6页
[目的/意义]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坚决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农业的真实贡献,客观评价中国农业产业的政策选择,科学研判未来食物安全形势。[方法/过程]基于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国... [目的/意义]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坚决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农业的真实贡献,客观评价中国农业产业的政策选择,科学研判未来食物安全形势。[方法/过程]基于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国农业产业模型和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从产业链的视角,农业食物系统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23.3%,就业人口比重达到36.7%;为实现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均衡,中国农业产业政策实际上以牺牲竞争力换取农民收入;中国可以守住“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底线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 发展战略 农业贡献 产业政策 食物安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夏玉米适宜播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5 位作者 郑盛华 吴铭 梁圣 沈学善 梅旭荣 刘定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7期34-40,共7页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玉米根倒率、总倒折率、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且播期对实际倒伏、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影响大于品种。品种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品种和播期均显著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大于播期。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模式中,油菜收获后夏玉米贴茬早播,有利于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兼顾高产和优质目标,5月1日至5月15日播种宜选用‘成单30’,晚播品种宜选用‘仲玉3号’或者‘蠡玉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夏玉米 品种 播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现状和未来保障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黄峰 杜太生 +4 位作者 王素芬 梅旭荣 龚道枝 陈源泉 康绍忠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7,共10页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和食物安全至关重要。华北用仅占全国6%的水资源支撑了占全国18%的耕地并生产出占全国23%的粮食。但这个巨大成就是以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为代价的。本文回顾华北粮食...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和食物安全至关重要。华北用仅占全国6%的水资源支撑了占全国18%的耕地并生产出占全国23%的粮食。但这个巨大成就是以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为代价的。本文回顾华北粮食生产和用水的历史性成就,总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然后应用国际水资源研究界广泛应用的农业用水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系统分析1998—2015年华北地区水资源、农业用水以及用水效率和水分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未来保障华北地区食物安全的战略和政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安全 农业用水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水分生产力
下载PDF
宁夏现代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构建与运用
15
作者 梅旭荣 朱昌雄 +7 位作者 白小军 罗良国 李红娜 郭鑫年 许泽华 李百云 王琛 周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宁夏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思路,对...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宁夏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思路,对宁夏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找出了影响宁夏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宁夏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评价体系构建 绿色发展 宁夏
下载PDF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闫琰 梅旭荣 王秀东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7-1225,共9页
科技创新引领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和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的重要支撑。文章阐释了现代化农业体系主要包括的农业生... 科技创新引领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和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的重要支撑。文章阐释了现代化农业体系主要包括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科学概念和逻辑关系,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产业融合升级和培育龙头企业是当前的重点任务。基于科技创新视角,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过程中仍面临生产体系科技支撑能力弱、产业体系先进科技含量低和经营体系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的挑战,严重影响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带动作用。基于此,文章就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现代化农业体系 重点任务 挑战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n Lan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in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17
作者 Vinay Nangia Mobin-ud-Din Ahmad +6 位作者 Du Jiantao Yan Changrong Gerrit Hoogenboom mei xurong He Wenqing Liu Shuang Liu Q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5-17,I0001,共14页
In the dryland regions of North China,water i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rainfed crop production.Conservation agriculture(featuring reduced or zero tillage,mulching,crop rotations and cover crops)has been proposed to im... In the dryland regions of North China,water i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rainfed crop production.Conservation agriculture(featuring reduced or zero tillage,mulching,crop rotations and cover crops)has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nhance yields in these areas.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systems typically result in increased crop water availability and agro-ecosystem productivity,and reduced soil erosion.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to improve soil water balanc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the DSSAT crop model was calibrated using the data of a field experiment in Shouyang County in the semi-arid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t the site is 472 mm,75%of which fall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The site had a maize-fallow-maize rotation.data from two crop seasons(2005 and 2006)and four treatments for calibration and analysis were used.The treatments were:conventional tillage(CT),no-till with straw mulching(NTSM),all-straw incorporated(ASRT)and one-third residue left on the surface with no-till(RRT).The calibration results gave satisfactory agreement between field observed and model predicted values for crop yield for all treatments except RRT treatment,and for soil water content of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150 cm soil profile for all treatments.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ed and predicted values was in the range of 3%-25%for maize yield and RMSE was in the range of 0.03-0.06 cm^(3)/cm^(3) for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d periodically each cropping season.While these results are encouraging,more rigorous calibration and independent model evaluation are warranted prior to making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model simulations.Medium-term simulations(1995-2004)were conducted for three of the treatments using the calibrated model.The NTSM and ASRT treatments had similar or higher yields(by up to 36%),higher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by up to 28%and reduced runoff of up to 93%or 43 mm compared to CT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AGE conservative agricultur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ULCH residues CERES model DSSAT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