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与城市空间再连接——阅读工具和设计实践 被引量:4
1
作者 米凯利·博尼诺 马塔·曼奇尼 邓慧姝(译) 《世界建筑》 2021年第3期78-85,124,共9页
近两个世纪以来,城市继承了大量的"分离"空间,这些空间无法与居住其中的人体建立积极的联系。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反思研究工具和设计方法,它关注建筑和城市空间中以人为中心的概念。本文基于... 近两个世纪以来,城市继承了大量的"分离"空间,这些空间无法与居住其中的人体建立积极的联系。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反思研究工具和设计方法,它关注建筑和城市空间中以人为中心的概念。本文基于一个为期3年的都灵理工–清华联合研究项目的成果。它提出了一种"通过"身体来构思设计空间的独创方式,旨在通过遵循不断演进的、多尺度的、全面的人体工程学领域的原则,引入操作工具和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以人为中心 交互 创造性参与 身体运动 高品质生活 游戏性 城市人因工程学
下载PDF
查尔斯·内格雷媒体图书馆,格拉斯,法国
2
作者 米凯利·博尼诺 皮埃尔-阿兰·克罗塞特 +2 位作者 洛朗·博杜安(摄影) 史蒂文·皮科洛(译) 叶扬(译)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期98-103,共6页
穿过小街和广场,远离历史中心的商业区,向东北走,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空间迷宫之中。山坡愈加陡峭,众多建筑物中,我们突然瞥见一堵由细长的垂直圆柱体构成的外墙。而后,一座新建筑及建筑物下的通道,带着我们走上一... 穿过小街和广场,远离历史中心的商业区,向东北走,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空间迷宫之中。山坡愈加陡峭,众多建筑物中,我们突然瞥见一堵由细长的垂直圆柱体构成的外墙。而后,一座新建筑及建筑物下的通道,带着我们走上一段台阶,通往大阶梯式的广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区 阶梯式 图书馆 建筑物 外墙 广场 查尔斯
下载PDF
既有建筑更新中的建筑师负责制——Eataly项目成功探因 被引量:3
3
作者 黄也桐 庄惟敏 米凯利·博尼诺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75-79,共5页
意大利都灵Eataly改造项目中政府、投资方、运营方及建筑师等利益相关方紧密配合,以建筑师为主导参与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修改、项目前期策划咨询、工程设计及施工交付等全过程,统筹考虑了规划、建筑、室内及景观多层级的更新。通过采访... 意大利都灵Eataly改造项目中政府、投资方、运营方及建筑师等利益相关方紧密配合,以建筑师为主导参与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修改、项目前期策划咨询、工程设计及施工交付等全过程,统筹考虑了规划、建筑、室内及景观多层级的更新。通过采访建筑师、解读设计手稿及政府公开信息,梳理了改造目的、相关利益方关系及项目全流程,分析了建筑师的工作范围、方法及影响,从建筑师负责制角度探讨建筑更新改造如何保留建筑价值与城市记忆,同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激活建筑及周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改造 城市更新 建筑师负责制 建筑策划 工业遗产
原文传递
从实践到方法:梁思成在建筑教育知识整合中的遗产 被引量:1
4
作者 博明凯 陆宪(译)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19,共4页
对比梁思成在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整合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念以及罗伯托·盖贝蒂在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育思想,二者的相通之处是两位教育家都以历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归纳推理和"临床研究"的方式建立并发展了建筑... 对比梁思成在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整合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念以及罗伯托·盖贝蒂在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育思想,二者的相通之处是两位教育家都以历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归纳推理和"临床研究"的方式建立并发展了建筑学科。在此框架中,建筑项目不再是教义的物理实现,而是每一次具体实践成果的归纳累积,其并不预设意向,而是在面临不断变化的随机条件时灵活应对。方法论通过实践而被构建,理论知识源于真实的经验,由此建筑教育经历了范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 建筑教育 知识整合 基于实践的方法
原文传递
The Processes Behi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Place Making in Transitional Urban Mome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被引量:1
5
作者 Badiaa Hamama Maria Paola Repellino +1 位作者 Liu Jian michele bonino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9年第2期25-34,共10页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at the end of the 1970 s, and the pursuit of a broader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re all m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at the end of the 1970 s, and the pursuit of a broader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re all moments which brought considerable changes to the Chinese urban context on various scales.The shaping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witnessed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transitions;however, some urban elements like the enclosure, the wall, and the gate persisted, and their existence is unquestionable in today’s Chinese cities.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anatomized from its very traditional meaning, was transformed by the socialist ideology first, and then the market-oriented philosophy later to a tool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the mutable urban context.Similarly, since the reconstruction after World War II, Italy witnessed big changes as well as the search for an urban modernity and identity, emphasizing a strong link between physical form and community building.This paper, using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pts to analyze how existing urban concepts have been transformed and how new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emerged i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place making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socialist and post-socialist periods, and in Italy, focusing on the aftermath of WWII till the late 1970s.The new social and urban challenges imposed by the transitional circumstances led to the adoption of alternative paradigms in both cases.In Chin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re-discovery of the human dimension of cities became an important focus, while the re-invention of traditional urban forms and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became one of the main concepts i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place making in the Italian urban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CE-MAKING community-building China ITAL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