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esium的倾斜摄影数据景区信息平台服务发布
1
作者 姚健 郑鹏程 +2 位作者 那嘉明 马荣 陕婷婷 《测绘技术装备》 2023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在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背景下,智慧旅游产业是基于绿色低碳经济的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为建立高品质“线上旅游”智慧平台,满足区域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等多重需求,本文首先利用大疆Phantom4-RTK无人机采集旅游景区的倾斜影像数据,依托基... 在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背景下,智慧旅游产业是基于绿色低碳经济的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为建立高品质“线上旅游”智慧平台,满足区域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等多重需求,本文首先利用大疆Phantom4-RTK无人机采集旅游景区的倾斜影像数据,依托基于乘性系数的Wallis滤波器匀光匀色法优化像片数据,生成旅游景区的真三维模型OSGB格式数据;其次,依托CesiumLab平台将真三维模型OSGB数据、区域DEM数据与地理底图影像数据转换为3DTiles格式数据,再在QGIS平台上,利用整合后的数据对研究区建筑室内外地物模型进行单体化操作;最后,利用Nginx服务器在线发布多元数据融合成果,搭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提供高精度数据产品,也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景区信息导览、景区模型产品观赏等服务,实现智慧古建筑保护与智慧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摄影测量 数据转换 智慧旅游 单体化 服务发布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艺璇 位宏 +3 位作者 那嘉明 欧维新 蓝菁 卢秀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2,共9页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及维护区域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稳定意义重大.以西部城市平凉为例,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水土流失敏感性、...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及维护区域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稳定意义重大.以西部城市平凉为例,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水土流失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水土保持功能4个综合指标划分生态源地,并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筛选了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等8个约束条件构建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平凉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049.38 km^(2),占总面积的9.44%,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分布状态;MCR模型共识别出16条主要生态廊道、25条次要生态廊道及34个生态节点,构成了平凉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框架;构建了研究区"两屏、五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成果期望能为西部地区市域的国土空间整治及生态安全优化提供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阻力面 平凉市
下载PDF
基于流域边界剖面线的陕北小流域分形特征(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卡米拉 汤国安 +2 位作者 杨昕 那嘉明 熊礼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144,共14页
陕北黄土高原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成为重要的地貌研究区域.本文基于先进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计(ASTER) 30 m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的流域边界剖面线(CBP),评价了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分形特征.通过对比盒计数法(BCM)... 陕北黄土高原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成为重要的地貌研究区域.本文基于先进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计(ASTER) 30 m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的流域边界剖面线(CBP),评价了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分形特征.通过对比盒计数法(BCM)、Higuchi法(HIG)和Hurst法(HUR) 3个分形维数估算模型发现,分维值计算结果略有不同.其中,BMC和HIG法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当HIG法在某些地方的分维数估值过高时,合计数法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适合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分维值估算.研究发现分维值的大小与流域边界剖面线的复杂程度和谐波效应紧密相关,说明分维值对地貌特征变化敏感性与观测尺度无关.本文得到的陕北地貌分形特征与前人通过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流域边界剖面线在地貌特征分析中的意义.该结果有望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应用分形特征进行气候相关研究建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盒计数法 Higuchi法 Hurst法 数字高程模型(DEM) 分维数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空间分形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卡米拉 汤国安 +2 位作者 杨昕 那嘉明 熊礼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2,共7页
陕北黄土高原因其地貌类型既丰富又典型,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区域,已有不少关于本地区的地貌研究成果.然而对分维值的空间分异及其与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评估了用分形方法探索地形和河网的分维特征的应用适宜性.... 陕北黄土高原因其地貌类型既丰富又典型,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区域,已有不少关于本地区的地貌研究成果.然而对分维值的空间分异及其与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评估了用分形方法探索地形和河网的分维特征的应用适宜性.结果显示,计算分维值的窗口大小影响结果的空间分布特性.当格网大小为32时是最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分维值估算,其结果与其他研究展示的地貌分类一致.网格大小分别为16和64时,会产生高估或低估分维值的结果.对河网的分形研究表明,分维值与Strahler级数相关,河网级数越多,分维值越大.河网结构的分形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地貌特征和其他地区的分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格网大小 分维数 Strahler级数 地貌类型
下载PDF
基于地形剖面的黄土塬梁峁地形各向异性奇异强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建军 汤国安 +4 位作者 方炫 刘永娟 那嘉明 朱莹 李金莲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2-451,共10页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对应的地形起伏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地形起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具有很大差异性,即地形各向异性。本文引入多重分形谱参数描述不同地貌类型地形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以反映不同黄土地貌地形各向异性的局部和整体...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对应的地形起伏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地形起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具有很大差异性,即地形各向异性。本文引入多重分形谱参数描述不同地貌类型地形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以反映不同黄土地貌地形各向异性的局部和整体变化格局。本研究以5 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基础,选取淳化、甘泉、绥德3个典型黄土塬梁峁地貌类型研究样区,对其地形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3种黄土地貌类型地形各向异性变化具有显著的多重分形特征,地形各向异性变化的奇异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淳化、绥德、甘泉;②淳化样区地形各向异性奇异强度在1.4的概率最大,在奇异强度为2.2附近又有一个小的峰值,总体以奇异强度1.4为主;③甘泉样区的奇异强度在1.8有一个小的峰值,总体以奇异强度0.7为主;④绥德样区奇异强度为0.8的概率最大,且较为均匀地分布在0.8附近,地形各向异性的概率分布呈现为对称分布。研究结果为黄土塬梁峁地形各向异性变化奇异强度为黄土塬最大,黄土峁次之,黄土梁最小。该研究可为黄土地貌的精确分类提供定量信息支持,为区域水土侵蚀评价提供地形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各向异性 奇异强度 地形剖面 地形起伏 多重分形去除波动趋势分析 概率分布 黄土地貌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in geomorphology:A critical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被引量:1
6
作者 HUANG Xiaoli TANG Guoan +2 位作者 ZHU Tongxin DING Hu na jia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10期1670-1680,共11页
Geomorphic evolution often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 a "young to old" distribution under certain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ereby sampling the geomorph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spatial seq... Geomorphic evolution often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 a "young to old" distribution under certain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ereby sampling the geomorph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spatial sequence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dividual landform evolution and change. This so-called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has been a methodology in geomorphologic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background of the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then a full review has been conducted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geomorphic evolution based on the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such as fluvial landform, structural landform, estuarine landform and coastal landform. Final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in geomorphology is developed. This review is intended to introduce the achievements of geomorphic evolution research using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method and to point out the critical research need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ORPHOLOGY geomorphic EVOLUTION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原文传递
Scientific attributes and expression methods of geographical boundary 被引量:1
7
作者 TANG Guoan LI Jilong +1 位作者 XIONG Liyang na jia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119-1135,共17页
A scientific delineation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reflects the cognitive level of scientific abstrac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geographical objects and is a basic scientific issue of ge... A scientific delineation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reflects the cognitive level of scientific abstrac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geographical objects and is a basic scientific issue of ge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th system science,this study first explicates the core issues(e.g., basic concepts, scientific contents, and basic properties)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ity and systematicness, we then classify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in terms of intrinsic mechanisms, extrinsic appearance and scientific attribut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hematical conno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methods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thods for geographical boundary delineation. Finally,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a “geographical boundary model”with an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positioning methods. Focusing on geographical boundary(a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in geography), this study engaged in concept definition and method analysis, with the findings enrich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Y geographical boundary scientific property class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