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plantation of Sabina vulgaris in the Mu Us Sandy Land,China
1
作者 nan weige DONG Zhibao +2 位作者 ZHOU Zhengchao LI Qiang CHEN Guox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4-28,共15页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plantation of Sab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plantation of Sabina vulgari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n the southeastern fringe of the Mu Us Sandy Land,China.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five depth layers(0-20,20-40,40-60,60-80,and 80-100 cm)in the S.vulgaris plantation plots across four plantation ages(4,7,10,and 16 years)in November 2019,and assessed soil physical(soil bulk density,soil porosity,and soil particle size)and chemical(soil organic carbon(SOC),total nitrogen(TN),available nitrogen(AN),available phosphorus(AP),available potassium(AK),cation-exchange capacity(CEC),salinity,p H,and C/N ratio)properti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predominantly consisted of sand particles(94.27%-99.67%),with the remainder being silt and clay.As plantation age increased,silt and very fine sand contents progressively rose.After 16 years of planting,there was a marked reduction in the mean soil particle size.The initial soil fertility was low and declined from 4 to 10 years of planting before witnessing an improvement.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for the clay,silt,and very fine sand(mean diameter of 0.000-0.100 mm)with SOC,AK,and p H.In contrast,fine sand and medium sand(mean diameter of 0.100-0.500 mm)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se indicators.Our findings ascertain that the plantation of S.vulgaris requires 10 years to effectively act as a windbreak and contribute to sand fixation,and needs 16 years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Importantly,these improvements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beneficial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is research can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vegetation ecosystem in the sandy land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ina vulgaris plantation ag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particle size soil fertilit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u Us Sandy Land
下载PDF
高寒矿区人工建植草地和自然草皮移植生态修复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南维鸽 焦磊 +4 位作者 王浩 胡光印 肖锋军 董治宝 张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18-3029,共12页
高寒高海拔矿山经过多年开采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于4300 m的西藏某铜矿为例,探讨高海拔矿产开发工程人工建植和自然草皮移植生态修复效应。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矿区排土场采取生态修复... 高寒高海拔矿山经过多年开采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于4300 m的西藏某铜矿为例,探讨高海拔矿产开发工程人工建植和自然草皮移植生态修复效应。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矿区排土场采取生态修复后,人工建植草地草本层平均高度增加,植物盖度下降,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降低,与天然植被相比,人工建植植被群落出现自我更新现象,移植自然草皮植被群落出现退化现象。2)高寒矿区天然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矿区生态修复后土壤中各养分含量指标下降。与天然草地相比,人工建植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39.67%、31.56%、67.83%和14.40%,自然草皮移植草地土壤中各指标分别下降72.30%、72.29%、61.62%和6.77%。3)天然草地土壤为中性,矿区土壤重建生态修复后土壤呈碱性,人工建植草地和自然草皮移植草地土壤pH分别增加15.71%和11.43%。4)与天然草地相比,自然草皮移植草地土壤重金属汞(Hg)、砷(As)、铅(Pb)、锌(Zn)和镍(Ni)含量均显著增加,而人工建植草地各重金属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草皮移植生态修复措施,加大了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矿产开发 生态修复 土壤重建 植被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重金属元素
下载PDF
沙地柏人工林和天然林风沙土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拓飞 董治宝 +3 位作者 南维鸽 杨树俊 武玉叶 李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了深入了解固沙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地柏人工林和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灌丛下5个土层(0-10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颗粒组成及8个理化指标,探讨了沙地柏生长对风沙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 为了深入了解固沙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地柏人工林和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灌丛下5个土层(0-10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颗粒组成及8个理化指标,探讨了沙地柏生长对风沙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粒度组成以砂粒(体积分数97.09%)为主,其次是粉粒和黏粒,并形成以中砂(50.26%)为主的单峰,土壤弱碱性,其养分含量整体水平低,且具有明显表层聚集现象。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粒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表现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盐分含量与细沙物质(粒径<100μm)含量呈线性正相关,与粗砂物质(100~500μm)呈线性负相关。沙地柏生长对风沙土改良效果呈现出人工林16 a树龄优于7 a树龄,天然林地迎风坡优于背风坡。整体上,造林时间增加土壤颗粒的粗细分配趋于良好态势发展,土壤结构优化,土地荒漠化进程减缓。因此,沙地柏可作为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工程的优良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改良效果 颗粒粒度 沙地柏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军怀 拓飞 +2 位作者 齐海波 南维鸽 董治宝 《河南科学》 2019年第1期78-85,共8页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交错带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神木市、榆阳区和横山区樟子松林下7个土层深度(0~200 cm)的土壤,分别对其养分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养分整体水平低,土壤有机质、...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交错带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神木市、榆阳区和横山区樟子松林下7个土层深度(0~200 cm)的土壤,分别对其养分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养分整体水平低,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3、1.76 g/kg及59.98、19.28、0.97、36.15、0.25 mg/kg,土壤pH呈碱性.由于影响土壤养分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土壤养分含量在区域上和剖面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粒度之间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大多数养分因子含量与细沙物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沙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肥力质量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粒度 空间异质性 樟子松林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植被盖度对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白子怡 董治宝 +7 位作者 南维鸽 肖锋军 李超 邵天杰 孔玲玲 刘小槺 梁爱民 池政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土壤风蚀是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威胁。植被通过降低风速和捕获土壤颗粒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风蚀发生的风险。目前,人们对于植被控制土壤风蚀的最优格局和盖度的理解仍然有待深入。借助野外移动风洞,测量了地表输沙率... 土壤风蚀是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威胁。植被通过降低风速和捕获土壤颗粒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风蚀发生的风险。目前,人们对于植被控制土壤风蚀的最优格局和盖度的理解仍然有待深入。借助野外移动风洞,测量了地表输沙率和风沙流结构对草本植物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盖度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当植被盖度较小时,风沙流结构的分布曲线遵循指数函数分布规律,随着植被盖度增大,其曲线形态变化差异大。(2)植被覆盖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输沙率并抬高风沙输移发生的高度。(3)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植被盖度服从对数函数变化规律,其增长率随植被盖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零,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存在阈值现象。(4)沙打旺控制土壤风蚀的最佳盖度约为30%,能够有效地抑制20 cm高度以下约90%的风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风沙流结构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移动风洞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颜色季节性变化成因
6
作者 张欣 董治宝 +4 位作者 南维鸽 陈国祥 石唯康 王晓枝 高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97,共9页
粉色盐湖往往被称为玫瑰湖,关于其颜色随时间变化原因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野外考察观测与室内X射线衍射、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玫瑰湖达格图湖泊颜色随季节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格图属于高盐高碱的氯化物型盐湖。... 粉色盐湖往往被称为玫瑰湖,关于其颜色随时间变化原因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野外考察观测与室内X射线衍射、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玫瑰湖达格图湖泊颜色随季节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格图属于高盐高碱的氯化物型盐湖。夏季水温高、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造成嗜盐嗜碱有色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湖水呈现亮粉色;秋季随着水温降低、水量减少,有色微生物减少或消失,湖水变为无色透明。此时混杂赤铁矿的氯化钠结晶大量析出,在湖底形成粉色盐层,使整个湖泊呈现淡粉色。不同季节微生物数量变化造成水中溶解氧不同,赤铁矿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不同季节结晶盐中赤铁矿含量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湖 沙漠湖泊 结晶盐 群落组成 巴丹吉林沙漠
原文传递
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肖南 董治宝 +4 位作者 南维鸽 崔徐甲 李超 肖巍强 李露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8-636,共9页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风速有很高的相关性;(2)年平均风速为2.7 m·s^(-1),全年盛行风向为WNWNW,为中等变率锐双峰风况,合成输沙风向约为310°。4月风速最大,为中等变率环境;8月风速较小,为高变率环境;1月风速最小,为低变率环境。3—6月风速最大,风向集中度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风速较大,风向集中度高;7—10月风速最小,风向集中度差;(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7年前后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前后由减小向增大发展;(4)大气环流和地表粗糙度的改变是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场 起沙风 输沙势 风况 库布齐沙漠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军怀 董治宝 +4 位作者 南维鸽 宋绍鹏 肖南 刘生权 孟小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5-822,共8页
为探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下土壤粒度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榆阳区和神木市樟子松人工林0~200cm土层为对象,测定土壤粒度组成,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毛乌素东南缘樟子松人工... 为探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下土壤粒度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榆阳区和神木市樟子松人工林0~200cm土层为对象,测定土壤粒度组成,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毛乌素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机械组成主要为细砂(34.73%~44.57%)和中砂(40.63%~50.28%),粗粉砂含量(0.27%~1.34%)最低。(2)平均粒度介于细砂和中砂(1.81~2.20Φ),分选系数较好至中等(0.63~0.76),偏度近对称至正偏(0.03~0.13),峰度中等(0.94~1.07)。(3)空间上,0~200cm土层平均粒径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变细且差异显著,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在0~60cm内无规律,60~200cm土层有规律,即自东北向西南分选变差、细粒物质增加、粒度频率曲线变窄,但变化不显著。深度上,各参数无统一变化规律,但0~30cm土层比30~60cm平均粒径小,分选变差,细粒物质增加,粒度频率曲线变窄。(4)樟子松林和土壤间的相互作用在0~30cm较其他深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 粒度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沙漠化空间格局与成因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3 位作者 逯军峰 杨林海 南维鸽 肖锋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3-224,共12页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4个地貌单元,总面积为79.6万km^(2)。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干旱、...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4个地貌单元,总面积为79.6万km^(2)。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沙漠化对黄河流域,尤其是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影响较大。为了全面掌握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了黄河流域2010年的沙漠化土地分布数据。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2866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6.2%;黄河上游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然后依次是黄河中游、黄河源区、黄河下游,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89341、21426、17894、7 km^(2),分别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4%、16.7%、13.9%、0.01%。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于内蒙古,其沙漠化土地面积为91398 km^(2),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1.0%;其次是青海,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7432 km^(2),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3.5%;陕西和宁夏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8.3%和6.5%。黄河流域的沙漠化空间格局主要是降水量与沙源空间耦合的结果,流域92.6%(119114 km^(2))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沙漠化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发展—发展放缓—明显逆转的过程,沙漠化大幅度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所致,在过去几十年间风速持续减小对沙漠化逆转的积极作用也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分布格局 黄河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沉积物理化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冲 董治宝 +5 位作者 南维鸽 刘铮瑶 朱春鸣 王晓枝 肖南 张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4,共11页
采样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元素和微形态特征,讨论了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UCC)比,常量元素产生亏损,微量元素Co富集明显;化... 采样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元素和微形态特征,讨论了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UCC)比,常量元素产生亏损,微量元素Co富集明显;化学蚀变指数(CIA)与上部陆壳平均值接近;石英沙颗粒磨圆度适中,微形态特征以碟形坑与不规则撞击坑为主。(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北部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最大,分选性最差,常量元素亏损严重,微形态特征最为复杂;西部CIA值最小。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坡脚到坡顶增大,在背风坡变小;元素与微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3)沉积物理化特征说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处于大陆风化的早期阶段,干旱的气候条件使沙丘表层组成物质缺乏有效的化学风化,沉积环境复杂,以风成机械作用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状沙丘 沉积物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微形态
原文传递
拉萨河谷爬坡沙丘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晓枝 董治宝 +3 位作者 南维鸽 李超 高冲 张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31,共10页
分析了青藏高原拉萨河谷爬坡沙丘表层及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平均粒径为2.51Φ(细沙),分选中等,粒度分布曲线为正偏、窄峰。随海拔升高,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随深度增加,... 分析了青藏高原拉萨河谷爬坡沙丘表层及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平均粒径为2.51Φ(细沙),分选中等,粒度分布曲线为正偏、窄峰。随海拔升高,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随深度增加,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细。(2)爬坡沙丘沉积物常量元素中SiO_(2)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Ba含量最高。常量元素含量多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且在0—10 cm深度内变化幅度最大。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Na_(2)O、MnO、Cr、Co、Mo、SiO_(2)外,其余元素均处于亏损状态。拉萨河谷爬坡沙丘经历了中等的化学风化,处于大陆风化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爬坡沙丘 沉积物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青海省共和县土地沙漠化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慧榕 肖锋军 +3 位作者 董治宝 南维鸽 胡光印 陈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148,共10页
应用GIS与RS技术对青海省共和县沙漠化土地进行时空变化监测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共和县近2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先增后减,共减少285.43km^(2)。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于共和县沙漠化。近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以2004年为转... 应用GIS与RS技术对青海省共和县沙漠化土地进行时空变化监测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共和县近2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先增后减,共减少285.43km^(2)。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于共和县沙漠化。近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以2004年为转折点先减后增,2000-2015年水位变化对共和县境内青海湖东沿岸沙漠化无明显影响,2015-2020年水位快速上升淹没沿岸0.82km^(2)重度沙漠化土地。2010-2020年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防沙治沙试验区局部极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人为措施效果显著。共和盆地沙区,光伏发电基地区域潜在沙漠化土地减少,其东南方向部分极重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化为重度和中度。在封禁保护区、草方格及防风固沙植被的影响下,龙羊峡水库西北岸局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转变为中度和轻度,小面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化为中度,塔拉滩以北部分重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等级降低为轻度和潜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时空变化 人机混合判读 人类活动 共和县
原文传递
倒石堆地貌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国祥 董治宝 +5 位作者 梁爱民 石唯康 刘小槺 南维鸽 白子怡 池政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6-797,共12页
倒石堆是高山岩壁下广泛发育的岩屑堆积型坡地地貌,是理解“盆—山”地貌格局下沉积物转移的关键区域,同时也蕴含区域岩石风化速率和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基于国内外高山冰缘区倒石堆地貌的研究,对其发育环境、类型与形态、沉积结构及... 倒石堆是高山岩壁下广泛发育的岩屑堆积型坡地地貌,是理解“盆—山”地貌格局下沉积物转移的关键区域,同时也蕴含区域岩石风化速率和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基于国内外高山冰缘区倒石堆地貌的研究,对其发育环境、类型与形态、沉积结构及其移动与速率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认为掌握倒石堆地貌演化信息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其形态特征和沉积过程,而获取倒石堆沉积速率的核心则是利用先进技术获取其体积与年代等关键信息,才能确定区域高山岩壁风化速率信息并反演区域古气候变化。未来我国干燥剥蚀山地倒石堆地貌的研究工作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其类型与分布、沉积结构与演化以及年代学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才能为确定区域山体风化速率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反演区域乃至亚洲古气候变化提供关键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石堆地貌 风化速率 古气候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