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电站LOCA释放源项的模拟计算 被引量:4
1
作者 田侑成 郭江华 +2 位作者 龙林鑫 聂矗 蔡林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87,共5页
文章在对轻水堆核电站先进堆型AP1000失水事故(LOCA)的事故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失水事故堆芯释放源项的核素类型,再基于《AP1000设计手册》中提供的基础设计数据,利用ORIGEN2编程对关注的核素进行计算,求取各核素在0~8 h内放射性... 文章在对轻水堆核电站先进堆型AP1000失水事故(LOCA)的事故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失水事故堆芯释放源项的核素类型,再基于《AP1000设计手册》中提供的基础设计数据,利用ORIGEN2编程对关注的核素进行计算,求取各核素在0~8 h内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从结果来看,大部分核素的计算值与设计值数量级基本吻合,部分核素的计算值与设计值之间存在1~2个数量级的差异,这是因为在源项选择中忽略了部分核素,此外,选取的堆芯放射性核素的积存量为保守的基准设计值。核电站应当加强对碱金属、惰性气体和碘的关注。在事故前期,碱金属138Cs约占总放射性的85.6%;事故后期,则是惰性气体133Xe占比最大,约为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 释放源项 ORIGEN2 模拟计算
下载PDF
有机硅微球粒径对PC光扩散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沈超 高跃生 +4 位作者 聂矗 夏锐 李小荣 周廷利 曾扬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123,共4页
以有机硅微球作为光扩散剂填充到聚碳酸酯(PC)中制备光扩散板,研究了光扩散剂粒径大小对光扩散板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光学性能而言,随着粒径的增大,光扩散板的透光率增加,雾度减小;就力学性能而言,随着粒径的增大,光... 以有机硅微球作为光扩散剂填充到聚碳酸酯(PC)中制备光扩散板,研究了光扩散剂粒径大小对光扩散板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光学性能而言,随着粒径的增大,光扩散板的透光率增加,雾度减小;就力学性能而言,随着粒径的增大,光扩散板的拉伸强度升高,缺口冲击强度下降。实验中有机硅光扩散剂的最佳粒径为2μm,此时光扩散板同时具备较高的透光率和雾度且满足使用时力学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微球 光扩散剂 粒径 光学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TCPP阻燃剂在PVC阻燃电线电缆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夏锐 沈超 +3 位作者 曾扬 聂矗 杨军 王翔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33,共3页
以聚氯乙烯(PVC)电线电缆料为基础配方,分别添加阻燃增塑剂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TCPP/纳米三氧化二锑(Sb2O3)复合阻燃剂,研究二者对PVC阻燃电线电缆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TCPP加入PVC电线电缆料中,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体... 以聚氯乙烯(PVC)电线电缆料为基础配方,分别添加阻燃增塑剂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TCPP/纳米三氧化二锑(Sb2O3)复合阻燃剂,研究二者对PVC阻燃电线电缆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TCPP加入PVC电线电缆料中,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改善阻燃性能,但会使体系拉伸强度和电性能降低。纳米Sb2O3能够与TCPP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PVC电线电缆料的阻燃性能,但会影响体系的力学性能和体积电阻率。TCPP的添加量10份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磷酸三(2-氯丙基)酯 协同作用 阻燃电线电缆料
下载PDF
超导NbN纳米线电热仿真及时间抖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龙林鑫 田侑成 +2 位作者 郭江华 聂矗 张恒彬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35,41,共5页
通过建立电热模型,仿真分析了光子响应后纳米线上的热扩散过程和电信号产生过程,并研究分析了动态电感和外电路电阻对输出电压脉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蒙托卡罗方法进一步分析了纳米线空间不均匀性所引起的时间抖动,约为6.4785 ps。
关键词 超导纳米单光子探测器 电热模型 蒙特卡洛 时间抖动
原文传递
Investigation on the Synthesis Mechanism of β-FeSi_2 Prepared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ZHOU Youhua nie chu +1 位作者 TIAN Huyong GU Haoshua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2年第1期61-66,共6页
The FeSi2 target alloy was fabricated by conventional 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 and then, β-FeSi2 thin films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field emiss... The FeSi2 target alloy was fabricated by conventional 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 and then, β-FeSi2 thin films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β-FeSi2 preparation. In addition, a laser sintering process was also employed to prepare FeSi2 alloy. The analysis of radiation heat transfers in different-sized FeSi2 melt indicates that the cooling rate of the melt depends on the size, i.e., the cooling rate of the micron sized melt is 103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millimeter-sized melt. The product a-FeSi2 by laser sintering and β-FeSi2 by PLD reveals the different phase transition process in crystallization of millimeter-sized and micron-sized (or submicron-sized) FeSi2 melt. The results of PLD preparation process shows that β-FeSi2 could be prepared through a liquid-phase sintering, followed by a rapid coo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SI2 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 pulsed laser deoosition radiation heat transfe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