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文昌现代红色沙质土壤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与意义
1
作者 陈敏 李保生 +2 位作者 王丰年 牛东风 温小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对海南岛东北部文昌坑尾园风成砂物质基础上发育的现代“红色沙壤”中SiO_(2)、Al_(2)O_(3)、TOFE、CaO、Na_(2)O、K_(2)O、MgO这7种主量元素的研究发现:现代红色沙壤土中SiO_(2)含量最高,MgO含量最低;CIA分别与Saf和ba存在负相关关系... 对海南岛东北部文昌坑尾园风成砂物质基础上发育的现代“红色沙壤”中SiO_(2)、Al_(2)O_(3)、TOFE、CaO、Na_(2)O、K_(2)O、MgO这7种主量元素的研究发现:现代红色沙壤土中SiO_(2)含量最高,MgO含量最低;CIA分别与Saf和ba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剖面上下部数据变化符合土壤自剖面底到顶风化程度变弱的规律;坑尾园剖面高CIA值,与该地所处的热湿环境相关。在此环境下,水土流失带来元素迁移,使得除SiO_(2)外的6种元素值均因减少而处于低值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 红色沙质土壤 CIA Saf BA
下载PDF
化学蚀变指数指示古气候变化的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占仑 温小浩 +4 位作者 汤连生 李保生 牛东风 孟洁 杨庆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353,共11页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末次冰消期层段由3层沙丘砂、2层湖相沉积、2层古土壤和5层黄土构成,对各沉积相进行了年代学研究与主量元素含量测试,确定该层段为末次冰消期,计算了各沉积相CIA指数,结果显示CIA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沙丘砂>黄...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末次冰消期层段由3层沙丘砂、2层湖相沉积、2层古土壤和5层黄土构成,对各沉积相进行了年代学研究与主量元素含量测试,确定该层段为末次冰消期,计算了各沉积相CIA指数,结果显示CIA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沙丘砂>黄土>古土壤>湖相沉积。通过对比,发现CIA指示的各沉积相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气候环境)与已有粒度成分指示的该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结论相矛盾,通过对该矛盾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层段的古土壤、湖相沉积、黄土的沉积物质可能来源于土门剖面东南一侧的黄土高原,沙丘砂沉积物质受北侧的腾格里沙漠沙丘砂强烈影响,各沉积相的物源化学元素存在差别使得不同沉积相CIA指数的对比存在先天性不足;2)土门剖面所处的低洼地形会产生汇水作用,使易迁移的钙、钠、钾等元素随降水迁移而汇聚于此,对不同沉积相的CIA值产生干扰,导致CIA指数偏小,其不能反映真实化学风化作用强度;3)应用CIA指数作为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需综合考虑沉积相物源差异及沉积环境的影响,CIA指数用于指示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适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门剖面 主量元素 CIA指数 物源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佛山西樵山及邻近地区MIS5a红土中主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牛东风 李保生 +7 位作者 舒培仙 王丰年 琚琛琪 李志文 温小浩 司月君 郭亿华 王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7-1228,共12页
本文主要对广东佛山西樵和邻近的粤东北的临江地层剖面MIS5a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剖面MIS5a红土的SiO2、Al2O3、TOFE(Fe2O3+FeO)含量、硅铝率n(SiO2)/n(Al2O3)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 本文主要对广东佛山西樵和邻近的粤东北的临江地层剖面MIS5a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剖面MIS5a红土的SiO2、Al2O3、TOFE(Fe2O3+FeO)含量、硅铝率n(SiO2)/n(Al2O3)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红土都有明显的差异,而与热带地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红土中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比较接近。此前,在研究区碧寿洞和罗沙岩洞穴发现的M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中,都含有热带动物成员——长臂猿(Hylobates sp.)、犀(Rhinoceros sp.)、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华南巨獏(Megatapirus cf.angustus)和亚洲象(Elephas sp.)。据此提出,西樵山和邻近地区MIS5a网纹红土代表了热带气候环境;MIS5a期间南岭以南广东境内的生物气候带属于边缘热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a 佛山西樵山 网纹红土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哺乳动物化石 边缘热带
下载PDF
Millennial-centennial Scales Climate Changes of Holocene Indicated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High-resolution Section in Salawusu River Valley, China 被引量:20
4
作者 LU Yingxia LI Baosheng +4 位作者 WEN Xiaohao QIU Shifan WANG Fengnian niu dongfeng LI Zhiwe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243-251,共9页
The upmost segment (Holocene series) of the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 section (MGS 1)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shows 11 sedimentary cycles of dune sands and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or dune sands and paleoso... The upmost segment (Holocene series) of the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 section (MGS 1)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shows 11 sedimentary cycles of dune sands and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or dune sands and paleosols. The analysis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is segment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11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ycles with the value alternating from low to high, in which the layers of the dune sands correspond to the lower value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layers of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and paleosols correspond to the higher peak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low and hig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indicate the climate dominated by cold-arid winter monsoon and warm-humid summer monsoon of East Asia, respectively, and 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at least 22 times of milleunial-centennial scales climate alternation from the cold-arid to the warm-humid during the Holocene. In terms of the time and the climate nature, the variations basically correspond to those of the North Atlantic and some records of cold-warm changes in China as well. They might be caused by the alternation of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in the Mu Us Desert induced by global climate fluctuations in th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1 segm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illennial-centennial scales climate changes HOLOCENE Salawusu River valley
下载PDF
Cold events of Holocene indicated by primary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sand dunes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被引量:20
5
作者 niu dongfeng LI Baosheng +4 位作者 DU Shuhuan WEN Xiaohao QIU Shifan OU Xianjiao YANG Y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26-36,共11页
The components of the primary elements in the dune sands for the MGS1 subsection of the Milanggouwan sec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odern dune sands, show that they were caused by East A... The components of the primary elements in the dune sands for the MGS1 subsection of the Milanggouwan sec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odern dune sands, show that they were caused by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the Mu Us desert during Holocene. The examined ages for the 11 layers of dune sands, based on the average sedimentary rate, are: 0 to 960, 1350-2240, 2470 to 3530, 4000 to 4180, 4290 to 4350, 4380 to 4760, 5040 to 5920, 6570 to 8270, 9020 to 9700, 9880 to 10160 and 10580 to 11080 a BP, respectively. The climatic events indicated by these dune sa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cords in the Huguangyan volcanic lake, Zoige peat bog, Hulu cave and Dunde ice core, particularly with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of the North Atlantic since 11 000 a BP. Among them, patterns from B0 to B8 correspond to the peak values of 0MD, 2D, 4D, 6D+8D+10D, 12D, 14D, 16D, 18D and 20D respectively. I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North Atlantic ice age induced by the heat circulation, which strengthened the polar high pressure and Siberian-Mongolian high pressure and further led to the dominance of the winter monsoon over China's deser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awusu River Valley HOLOCENE dune sands primary elements cold events
下载PDF
Phase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dicated by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and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in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for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China 被引量:17
6
作者 LI Baosheng WEN Xiaohao +5 位作者 QIU Shifan David Dian ZHANG DU Shuhuan CHEN Deniu OU Xianjiao niu dong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Studies of lit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SiO2 and Al2O3 contents and Al2O3/SiO2 ratio allow us to divide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represented by the MUanggouwan section ... Studies of lit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SiO2 and Al2O3 contents and Al2O3/SiO2 ratio allow us to divide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represented by the MUanggouwan section in China's Salawnsu River valley into six segments: MGS1, MGS2, MGS3, MGS4, MGS5 and MGS6. The boundary ages for MGS1 (the Dishaogouwan and Dagouwan Formations), MGS2 (the upper Chengchuan Formation), MGS3 (the middle Chengchuan Formation), MGS4 (the lower Chengchuan Formation), MGS5 (most strata of the Salawusu Formation) and MGS6 (the bottom of the Salawusu Formation and the top of the Lishi Formation) correspond to those of MIS1, MIS2, MIS3, MIS4, MISS and MIS6, respectively, from deep sea sediments or continental glaciers. MGS5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subsegments (MGS5a, MGS5b, MGS5c, MGS5d and MGS5e) and the boundary ages of these subsegments correspond to those of MISSa, MISSb, MIS5c, MIS5d and MIS5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ecology indicated by the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fossil vertebrates, mollusks and pollen grains, we hypothesize that MGS1, MGS2, MGS3, MGS4, MGS5 and MGS6 and the subsegments of MGS5 match the corresponding stages for oxygen isotopes in the deep sea sediments and continental glaciers, and the substages of MIS5 in terms of climatic characters, further explaining the phenomena that determined the formation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the paleontology of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These phenomena relate to fluctuations i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awusu River valley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phases of evolution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下载PDF
MIS5b以来西樵山主量地球化学元素记录的D/O旋回与古生物实证
7
作者 牛东风 李保生 +5 位作者 舒培仙 司月君 温小浩 朱丽东 王丰年 李志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6-1178,共13页
位于中国南亚热带的西樵剖面主要是一套大约MIS5b以来形成的湖沼相。根据对该剖面759个主要元素氧化物SiO2、Al2O3和TOFE(Fe2O3+FeO)含量分析结果并以Al2O3/SiO2比值作为考察"脱硅富铝"的气候代用指标,将西樵剖面MIS5b以来的... 位于中国南亚热带的西樵剖面主要是一套大约MIS5b以来形成的湖沼相。根据对该剖面759个主要元素氧化物SiO2、Al2O3和TOFE(Fe2O3+FeO)含量分析结果并以Al2O3/SiO2比值作为考察"脱硅富铝"的气候代用指标,将西樵剖面MIS5b以来的主要元素波动划分出34.5个元素旋回"CY0—CY34"(其中CY0属于0.5个旋回),其平均变率—3.1 ka/旋回为千年尺度级别。通过对这些元素与气候的关系和古生物(孢粉和哺乳动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的论证,认为气候旋回与这些元素旋回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出MIS5b以来该地曾发生过34.5个时期的寒冷与温暖即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交替变化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旋回。研究表明,MIS5b以来这些旋回中的若干阶段与北半球高纬地区D/O事件存在很好的"遥相关",即在时间—气候性质上的变化节奏基本一致。这是首次在中国的南亚热带发现的MIS5b以来高分辨率的元素/气候波动,其意义在于它展现了自那时以来一个比较完整的D/O气候旋回在东亚大陆更南部区域的存在。表明,这个时代东亚季风旋回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除了北半球冰量变化幅度的影响外,西太平洋暖池(温度与消长幅度)亦对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中夏季风时期对低纬地区的影响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b—MIS1 西樵山 主量地球化学元素 千年尺度气候旋回 气候变迁
下载PDF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MS5e Sequence of Tumen Section in Southern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8
作者 WEN Xiaohao LI Baosheng +4 位作者 WANG Fengnian ZHENG Yanming niu dongfeng SI Yuejin OU Xianjia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48-62,共15页
The TMS5e sequence from the Tumen section,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engger Desert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is synchronous with Marine Isotope Stage 5e (MIS5e). It consists of 16 layers of aeolian dune sands, 11 la... The TMS5e sequence from the Tumen section,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engger Desert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is synchronous with Marine Isotope Stage 5e (MIS5e). It consists of 16 layers of aeolian dune sands, 11 layers of lacustrine loess-like facies, and 5 layers of lacustrine facies. The results of grain-siz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a- laeo-mobile dune sands, palaeo-fixed to semi-fixed dune sands and loess-like sandy loam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ands, ranging from 70% to 96%; their silt contents ranged from 4% to 20%, and their clay contents ranged from 1% to 5%; the climate under which the aeolian dune sands were deposited is similar to that under which modern mobile dune sands form,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ominance of the cold, dry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contrast, the lacustrine loess-like facies and lacustrine facies had a lower sand contents than those of the three aeolian dune sands, but have higher silt and clay contents, most of their sand content ranged from 30% to 60%, their silt contents ranged from 35% to 55%, and their clay contents ranged from 6% to 20%. The lacustrine loess-like facies and lacustrine facie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rm, humi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ased on their similarity with modern sediments. The grain-size indicator Mz (mean grain diameter) and the SC/D value in the TMS5e sequence indicate climatic insta- bility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during MIS5e, with at least 14 fluctuations between a warm, humid climate and a cold, dry climat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MS5e5 (139 kyr to 129.3 kyr B.P.), TMS5e4 (129.3 kyr to 124 kyr B.P.), TMS5e3 (124 kyr to 119.5 kyr B.P.), TMS5e2 (119.5 kyr to 116.5 kyr B.P.), and TMS5el (116.5 kyr to 113.7 kyr B.P.). These correspond roughly to MIS5e5, MIS5e4, MIS5e3, MIS5e2, and MIS5el, respectively, in the GRIP ice cor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gger Desert Tureen section TMS5e sequence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pala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Marine Isotope Stage 5e (MIS5e)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组厂用直流系统设计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牛东风 李兆丰 《电工技术》 2022年第5期141-143,共3页
汽轮发电机组厂用直流系统是厂用电系统关键部分,其中220 V直流配电段更是担负着应急事故直流动力供电。由某电厂直流系统故障停机案例引出直流系统设计优化配置思考,提出了优化解决方案,并对同类电厂设计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组 直流系统 优化
下载PDF
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现代沉积过程分析
10
作者 杜恕环 牛东风 +3 位作者 黄锦萍 潘子锐 黄日辉 陈碧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09-1616,共8页
海洋大气粉尘是海气相互作用的桥梁。由于现代大气粉尘沉积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和可观察性,使其成为研究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翼的东北印度洋,是全球海洋生产力最强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 海洋大气粉尘是海气相互作用的桥梁。由于现代大气粉尘沉积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和可观察性,使其成为研究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翼的东北印度洋,是全球海洋生产力最强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然而,关于海洋现代粉尘的研究还未见相关的报道。文章通过对东北印度洋2020年9―11月的大气粉尘进行走航收集,分析大气粉尘样品沉积通量,利用空气粒子模型模拟粉尘传播途径,对粉尘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再结合全球遥感数据,首次对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沉积的现代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沉积通量变化在221~1221 mg/cm^(2)/d之间,研究期内粉尘日沉积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冬季风盛行的11月中旬,而最低值则在夏季风控制的9月下旬,前者通量约是后者6倍;粉尘沉积通量变化主要受粉尘源区距离的影响,而粉尘粒径大小和风力强度有关。空气粒子模拟结果显示,粉尘的传播过程受大气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控制,结合大气气溶胶数据可进一步探讨粉尘的源汇过程。此外,现代粉尘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具有明显的风成环境沉积特征,石英颗粒磨圆度较好,具有蛇曲脊或“U”型坑,明显区别于水成环境下石英颗粒磨圆度差,具有贝壳状断口及“V”型坑等特征,可作为在沉积物中区分不同搬运动力组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印度洋 海洋大气粉尘 粉尘沉积 现代过程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雷州半岛表土常量组分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坤美 牛东风 +2 位作者 罗财宝 叶宇婷 刘显兰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556-562,共7页
对采自雷州半岛48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了常量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通过常量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富集与淋失系数、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发现:表土中SiO2、Al2O3、Fe2O3含量较高,占常量组分总量的88.13%;同时,Al2O3、Fe2O3、TiO2富集,明显高于... 对采自雷州半岛48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了常量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通过常量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富集与淋失系数、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发现:表土中SiO2、Al2O3、Fe2O3含量较高,占常量组分总量的88.13%;同时,Al2O3、Fe2O3、TiO2富集,明显高于全国土壤元素均值,且Fe2O3显著高于UCC均值,具明显的富铁化,而K2O、CaO、Na2O、MgO显著低于全国和UCC平均值;受母岩影响,研究区SiO2含量异常低值集中分布区域与基性火山岩出露区高度耦合,异常高值分布区则主要位于海成阶地、海积平原和花岗岩、砂页岩出露区;SiO2与Al2O3、Fe2O3、TiO2呈强烈负相关关系,Al2O3与Fe2O3、K2O、CaO、MgO、TiO2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表土 常量组分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某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粉煤灰分选系统的优化改造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东风 么颖林 《山西冶金》 CAS 2021年第6期225-226,共2页
对某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粉煤灰细磨系统技术改造的必要性、改造的工艺流程、改造后的效果进行了说明,为国内同类型粉煤灰细磨系统的提升改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 升级改造 细磨系统 分选系统
下载PDF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13
作者 宋秀丽 刘秀娟 +6 位作者 宋军霞 尚志海 梁立峰 牛东风 黄日辉 刘龙龙 陈淑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36期81-84,共4页
生物地理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既有基础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又兼具应用面广、实践性强的特色。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但是生... 生物地理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既有基础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又兼具应用面广、实践性强的特色。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但是生物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从生物地理学教学质量现状出发,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学生社会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土门剖面微量元素记录的MIS3高分辨率季风环境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敏 李保生 +6 位作者 王丰年 牛东风 温小浩 舒培仙 司月君 杨庆江 王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263,共11页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 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行为和沉积相,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MIS3北半球冷暖波动——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 腾格里沙漠 微量元素 Rb/Sr比值 东亚季风 千年尺度气候变率
原文传递
广东西樵山MIS5a网纹红土常量元素分布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琚琛琪 牛东风 +9 位作者 李保生 司月君 温小浩 陈敏 舒培仙 李志文 王丰年 朱丽东 黄嘉慧 王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3-1091,共9页
广东西樵剖面厚约9.6m,其中该剖面的MIS5a网纹红土"XQ41"厚约33cm,位于该剖面719~751cm深度。对MIS 5a网纹红土按1cm间隔采集,总共获得32个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化学风化指标SiO2/Al2O3、CIA、ba和CIW的分布范... 广东西樵剖面厚约9.6m,其中该剖面的MIS5a网纹红土"XQ41"厚约33cm,位于该剖面719~751cm深度。对MIS 5a网纹红土按1cm间隔采集,总共获得32个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化学风化指标SiO2/Al2O3、CIA、ba和CIW的分布范围和平均值都显示其在物质组成上具有总体上均一的特征;SiO2-ba、SiO2-CIW和SiO2/Al2O3-CIA散点图上则分别以大部分、几乎全部和全部地聚集于现代热带红土(砖红土)散点的分布范围。据此提出,西樵网纹红土主要形成于热带气候影响下的生物气候带。有意义的是,与西樵网纹红土相同时代的西樵邻近区域的碧寿洞和罗沙岩哺乳动物化石群,都含有指示热带气候的物种。这进一步表明,热带生物气候带与发育成熟的网纹红土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MIS5a全球变化与中国低纬区域环境响应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问题的材料,相应地也为轨道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学说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樵剖面 MIS 5a 网纹红土 常量元素 热带气候
原文传递
北部湾海岸现代风沙与海滩沙粒度特征对比 被引量:7
16
作者 司月君 李保生 +3 位作者 李志文 王丰年 牛东风 杜恕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2,共10页
对分布在北部湾海岸——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与海南西部棋子湾的88个现代风沙和95个海滩沙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岸风沙与海滩沙均以细沙、中沙为主,二者在风沙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55%和28.61%,在海滩沙中... 对分布在北部湾海岸——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与海南西部棋子湾的88个现代风沙和95个海滩沙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岸风沙与海滩沙均以细沙、中沙为主,二者在风沙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55%和28.61%,在海滩沙中则分别为50.57%和40.11%;海岸风沙和海滩沙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26Φ和2.11Φ,分选系数分别为0.48Φ和0.62Φ,偏度分别为0.00和0.04,峰态分别为0.96和1.21,海岸风沙比海滩沙略细、分选更好、偏度趋于对称、峰态趋于中等;二者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均以跃移组分为主,海滩沙中含少量推移和悬移组分。海滩沙与风沙的粒度特征还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底质以中沙为主的北海、棋子湾海滩沙与其上发育的风沙在粒度结构参数散点图上区分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风沙 海滩沙 粒度特征 北部湾海岸
原文传递
广东西樵剖面主量元素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突变 被引量:5
17
作者 司月君 牛东风 +4 位作者 李保生 王丰年 郭亿华 舒培仙 琚琛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9-641,共13页
以广东佛山市西樵山(22°56'15"N,112°57'16"E)全新统厚153 cm的河湖相及红土为研究对象,在11个AMS-14C测年数据和沉积物主量元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全新世以来该剖面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古环境意义,对具有明确... 以广东佛山市西樵山(22°56'15"N,112°57'16"E)全新统厚153 cm的河湖相及红土为研究对象,在11个AMS-14C测年数据和沉积物主量元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全新世以来该剖面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古环境意义,对具有明确指示化学风化意义的脱硅富铝铁化指标Al2O3/SiO2和(Al2O3+TFeO)/SiO2进行分析,结合孢粉指示的古生态,确定了气候旋回与化学风化旋回之间的关系,为南亚热带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提供了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西樵山全新统共记录了13次弱风化-冬季风事件,其中发生于2000 cal.a B.P.(xc1)、2900 cal.a B.P.(xc3)、4100 cal.a B.P.(xc4)、5300 cal.a B.P.(xc5)、7800 cal.a B.P.(xc10)、9300 cal.a B.P.(xc11)、9500 cal.a B.P.(xc12)和9700 cal.a B.P.(xc13)的事件可对应北大西洋深海沉积Bond事件1~8,前6次事件与南海陆坡北部的17940孔10 ka B.P.以来的6个弱季风事件相应,且这13个冷事件几乎都可与太阳黑子活动最小值阶段相对应。这意味着西樵山剖面全新世突变事件除受北半球高纬冰量变化的影响外,可能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太阳活动的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西樵山 全新世 主量元素 气候突变
原文传递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 被引量:7
18
作者 钮东峰 薛卫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2-636,共5页
术前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术后规范化病理评估也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准确的病理学检查在直肠癌的诊治流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能评判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切除的效果.又能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 术前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术后规范化病理评估也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准确的病理学检查在直肠癌的诊治流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能评判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切除的效果.又能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肿瘤退缩分级(TRG)的病理评估和TNM分期是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的基础,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息息相关。目前,针对新辅助放化疗后TRG评价方法主要有NCCN、AJCC、Becke、Mandard、Dowrak/R6del、MSKCC及RCRG等标准,但尚无一个公认的最佳标准.实践工作中较常使用的分级为AJCC和NCCN的TRG分级标准。准确进行TRG分级的前提是详细、规范的病理学评估.包括大体标本评估和镜下评估。如何评价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反应以及如何提高病理医师间评估的一致性是目前仍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新辅助治疗 肿瘤退缩分级 病理评估
原文传递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Miller/Payne分级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侯巍 姚倩 +1 位作者 钮东峰 薛卫成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3-748,共6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Miller/Payne(MP)分级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并建立MP分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1053例确诊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并遵循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Miller/Payne(MP)分级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并建立MP分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1053例确诊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并遵循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应用R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建立MP分级预测模型。结果:1053例经新辅助治疗患者中,316例(316/1053,30%)术后评判为MP5级,737例(737/1053,70%)为非MP5级。新辅助治疗后MP5级与非MP5级相比较,在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HER2检测结果、Ki-67阳性指数以及分子分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上述临床病理特征也是MP5级的独立影响因素;采取5重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估模型的性能,得到不同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高组织学分级、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高Ki-67阳性指数以及分子分型与MP5级相关,且是其独立影响因素;通过比较推荐使用梯度提升树模型,可对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预测 Miller/Payne分级
原文传递
基于化学蚀变指数的雷州半岛表土风化强度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东风 罗财宝 陈敏 《热带地貌》 2019年第2期8-15,共8页
文章以雷州半岛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CIA化学蚀变指数对雷州半岛表层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讨论结果如下:雷州半岛表层土壤的化学蚀变指数处在82.74—98.71之间,平均值为95.29,在风化过程中,Ca、Na、Mg、K等活泼元素因风化... 文章以雷州半岛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CIA化学蚀变指数对雷州半岛表层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讨论结果如下:雷州半岛表层土壤的化学蚀变指数处在82.74—98.71之间,平均值为95.29,在风化过程中,Ca、Na、Mg、K等活泼元素因风化作用发生淋滤、流失,故含量较低;而Al、Fe元素较稳定,保留积聚在土壤中,故其含量较高,该区域整体属于强烈风化阶段;雷州半岛表层土壤北部CIA的范围在82.74—98.34,平均值为94.08,而南部CIA的范围在93.09—98.71,平均值为96.65;虽然南北CIA值相差不大,但其总体趋势能清晰呈现CIA值随纬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的纬向递变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化学蚀变指数 化学风化过程 风化强度 表层土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