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流固耦合作用的砂岩地浸采铀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1
作者 郑永香 张傲 +6 位作者 王伟 卫海洋 牛庆合 尹超 杨浩天 雷云 贾男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8,共12页
为探究低渗砂岩铀矿在不同因素下的产量变化情况,根据储层有效应力与渗流特性的关系,建立有效应力-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日产水量分析流固耦合作用下储层的产量变化规律,并结合变异系数法分析注入压力、初始渗透率和井间距对产量的影响。... 为探究低渗砂岩铀矿在不同因素下的产量变化情况,根据储层有效应力与渗流特性的关系,建立有效应力-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日产水量分析流固耦合作用下储层的产量变化规律,并结合变异系数法分析注入压力、初始渗透率和井间距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储层产量会更快进入稳定状态,产量更高;应力敏感性系数越大,有效应力减小对地层渗透率影响越明显。注入压力越大,地层有效应力减小区域下降幅度增大,地层渗透率增大区域升高幅度增大,产量逐渐增多;流固耦合作用下,产量随着初始渗透率增大而增多且增长速度较快;流固耦合作用下,随着井间距的增大,注采井间有效应力减小的影响减弱,注采井间渗透率增大趋势也在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结合各因素变异系数变化可得,注入压力对产量效果影响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砂岩铀矿地浸采铀生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有效应力 渗透率 产量规律 地浸采铀
下载PDF
爆破作用对低渗砂岩铀矿增渗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郑永香 杨浩天 +4 位作者 王伟 张同景 牛庆合 王文 吴童盼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6,共12页
为探明不同因素对地浸效果的影响规律与机理,建立地浸采铀渗流模型,并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地浸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在此模型中,将具备高效流速的溶浸范围定为有效溶浸范围,通过有效溶浸范围和流量分析爆破范围、注采井压差和井距对地... 为探明不同因素对地浸效果的影响规律与机理,建立地浸采铀渗流模型,并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地浸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在此模型中,将具备高效流速的溶浸范围定为有效溶浸范围,通过有效溶浸范围和流量分析爆破范围、注采井压差和井距对地浸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爆破改善矿层渗透性可高效提升地浸效果;在较小爆破范围下增大抽注液井压差,地浸效果提升缓慢,在较大爆破范围中,提升效果较显著;随着井距的增大,有效溶浸范围呈先增后降趋势,流量则是呈逐渐降低趋势;抽注井压差对地浸具有良好的提升效果,流量随压差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有效溶浸范围根据不同井距具备不同的增长趋势。三种因素对流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爆破范围和井距比压差对地浸范围影响更显著,爆破范围和井距的相互作用相比于其他两种对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增渗 地浸采铀 地浸效果 有效溶浸范围
下载PDF
裂隙粗砂岩渗透率的应力与时间效应研究
3
作者 韩泽宇 王伟 +2 位作者 牛庆合 杨金鹏 何卓冉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8-54,共7页
为了探究爆破增渗对储层改造后裂隙岩体渗透率随应力与时间的演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应力和时间作用下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渗透率演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在应力和时间影响下,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始终高于单裂隙粗砂岩,... 为了探究爆破增渗对储层改造后裂隙岩体渗透率随应力与时间的演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应力和时间作用下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渗透率演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在应力和时间影响下,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始终高于单裂隙粗砂岩,但在应力影响下其应力敏感性系数低于单裂隙粗砂岩,并且同一种类型的裂隙粗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系数存在孔压>围压>轴压这一关系。单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随轴压和围压增加而降低,随孔压增加而升高。其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系数随轴压和孔压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而降低;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随轴压和围压增加而降低,随孔压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其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系数随轴压的增加而降低,随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渗流-时间试验中,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随时间演化主要呈3个阶段,第1阶段渗透率快速降低,第2阶段缓慢降低,第3阶段趋于稳定。在开始的24 h内,单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降低幅度大于多裂隙粗砂岩。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逐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增渗 应力 时间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系数
下载PDF
地浸采铀水平井过滤器建造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坡 周根茂 +3 位作者 李召坤 牛庆和 杨睿 赵利信 《铀矿冶》 CAS 2022年第3期215-223,共9页
为研究水平井技术在中国超深砂岩铀矿地浸采铀领域的可行性,研制了6种规格N80材质的割缝过滤器,其抗压强度均满足某矿床地浸采铀水平井的设计要求。选取规格∅104 mm、割缝数304条/m、缝宽0.6 mm的过滤器进行数值建模分析和室内长距离注... 为研究水平井技术在中国超深砂岩铀矿地浸采铀领域的可行性,研制了6种规格N80材质的割缝过滤器,其抗压强度均满足某矿床地浸采铀水平井的设计要求。选取规格∅104 mm、割缝数304条/m、缝宽0.6 mm的过滤器进行数值建模分析和室内长距离注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过滤器在0~9.6 m距离内,溶液压力稳定、全段几乎无压降,可实现水平井均匀布液。割缝过滤器在新疆某矿床地浸采铀水平井的现场试验表明,水平井注液量为23.61 m^(3)/h;按水平段距离布置5口注液直井计,相当于直井单孔注液量为4.72 m^(3)/h,其注液量较常规直井提高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水平井 割缝过滤器 注液
下载PDF
CO2注入对煤储层应力应变与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牛庆合 曹丽文 周效志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48,共6页
以沁水盆地成庄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CO_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采实验模拟装置进行不同有效应力和CO_2吸附压力下的煤岩渗透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煤岩的裂隙压缩系数受到CO_2吸附的影响,初始状态下、亚临界CO_2吸附和... 以沁水盆地成庄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CO_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采实验模拟装置进行不同有效应力和CO_2吸附压力下的煤岩渗透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煤岩的裂隙压缩系数受到CO_2吸附的影响,初始状态下、亚临界CO_2吸附和超临界CO_2吸附煤样裂隙压缩系数分别为0.066、0.086和0.089。引起裂隙压缩系数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CO_2和煤中矿物反应提高了煤基质的不连续性;CO_2软化了煤基质同时降低了煤岩的力学性质。利用考虑吸附应变以及内部膨胀系数的渗透率模型对实测渗透率进行拟合,发现有效应力和内部膨胀系数成正比。CO_2吸附压力和有效应力的增大均提高了煤岩的内部膨胀系数,这影响了煤岩孔裂隙的开度,降低了煤储层的渗透率,并最终降低CO_2在煤储层中的可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ECBM 渗透率 吸附膨胀 有效应力 超临界CO2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注入煤层对顶板岩石纵波速度及力学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晨 何邢益 +2 位作者 牛庆合 于洪旭 解翔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04,共7页
深部煤层CO_(2)地质封存与CH4强化开采(CO_(2)–ECBM)技术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碳减排,具有能源和环境双重效益。超临界CO_(2)(ScCO_(2))、水和煤层顶板之间的地球化学反应可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增加CO_(2)泄漏的风险。以沁... 深部煤层CO_(2)地质封存与CH4强化开采(CO_(2)–ECBM)技术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碳减排,具有能源和环境双重效益。超临界CO_(2)(ScCO_(2))、水和煤层顶板之间的地球化学反应可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增加CO_(2)泄漏的风险。以沁水盆地胡底煤矿3号煤层顶板岩石为研究对象,开展"ScCO_(2)–水–岩"地球化学反应模拟实验,探讨CO_(2)煤层封存条件下ScCO_(2)–水–顶板岩样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对岩石纵波速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cCO_(2)–水–岩之间化学溶蚀反应造成岩样Ca、Mg元素显著降低,促使岩样表面形成孤立状溶蚀孔,并随着反应时间的持续,进而形成大量的"溶蚀坑"和"溶蚀缝";增加了岩样结构不连续性,使得声波传播路径增大、能量损失加剧,导致纵波波速降低;ScCO_(2)–水–岩反应后岩样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泊松比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变化率与反应时间之间呈现Logistic函数的变化关系。对于胡底煤矿而言,ScCO_(2)–水–岩反应过程中顶板力学性质的弱化不足以造成盖层的破裂和CO_(2)泄漏,但在评价煤层CO_(2)封存安全性时,还应考虑煤层吸附膨胀应力对顶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地球化学反应 纵波速度 力学性质 安全性
下载PDF
Thermodynamic Effects on Particle Movement:Wind Tunnel Simulation Results 被引量:2
7
作者 niu qinghe QU Jianjun +1 位作者 ZHANG Kecun LIU Xianw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Sand/dust storms are some of the main hazards i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These storms also influe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By field observations, empirical statistic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pioneer rese... Sand/dust storms are some of the main hazards i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These storms also influe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By field observations, empirical statistic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pioneer researchers on these natural events have concluded the existence of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odynamic effects and sand/dust storms. Thermodynamic effects induce an unsteady stratified atmosphere to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hese storms. However,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rmodynamic effects with particles (i.e., sand and dust) are limited. In this article, wind tunnel with heat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odynamic effects and particle movement on different surfaces. Compared with the cold state,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of particles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ecrease under the hot state. The largest decrease percentage exceedes 9% on fine and coarse sand surfaces. The wind velocity also has a three-power function in the sand transport rate under the hot state with increased sand transport. Thermodynamic effects are stronger on loose surfaces and fine particles, but weaker on compacted surfaces and coarse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效应 粒子运动 风洞模拟 半干旱地区 全球环境变化 细颗粒物 临界风速 正相关关系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star dune and implications for dun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of Dunhuang,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ZHANG Weimin TAN Lihai +3 位作者 AN Zhishan ZHANG Kecun GAO Yang niu qingh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57-370,共14页
Aerial photographs and 3-D laser scans of a 90-m high star dune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in Dunhuang,China,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on timescales from months to decades.The... Aerial photographs and 3-D laser scans of a 90-m high star dune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in Dunhuang,China,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on timescales from months to decades.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relative-equilibrium airflow strength in three wind directions of northeast,west and south wa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tability of star dunes with limited migration.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airflows exerted a crucial impact on variation processes of star dune morphology.Controlled by transverse airflows,the easterly winds,the east side was dominated by wind erosion;and strong deposition occurred on the south-south-east arm with a maximum deposition rate of 0.44 m/a in the 46-a monitoring period,causing the east side becoming steep and high.Controlled by longitudinal airflows,the westerly winds,the west-north-west side was mainly eroded and the north arm migrated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rate of 0.30 m/a,causing the dune slope becoming gentle and elongate.The local air circulation(southerly winds)exert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tar dune.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the south side present surface processes from a concave profile to a convex profile in 46 a,which 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habilitating the airflow field at most is a crucial strategy to the protection of Crescent Moon Spring from burial.Opening up the passage of easterly,westerly and southerly winds through intermediately cutting the protection forest,demolishing the enclosed wall and changing the pavilion into a porous pattern have been suggested to protec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from bu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 DUNE morphology variatio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ime scale CRESCENT MOON SPRING
下载PDF
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晓磊 翟晓慧 +3 位作者 牛清河 胡子豪 王天虎 刘万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发育前整个沉积体系的物质体现,记录了沉积过程中的大量信息,而沉积物分析则是解读其关键信息的基础。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发育前整个沉积体系的物质体现,记录了沉积过程中的大量信息,而沉积物分析则是解读其关键信息的基础。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组成以粉沙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41.08%(YA)、36.82%(YB)和35.41%(YC),自东向西含量递减,并含有较高比重的粗沙组分,空间变化趋势与粉沙相反。(2)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组成和粒度参数纵向变化特征显著,剖面沉积段物质以粗(中沙、细沙为主)细(粉沙、黏土为主)旋回变化为特征,交界面与雅丹三级阶梯相吻合。(3)雅丹地层是不同沉积环境和动力机制下形成的多种沉积物混杂堆积的结果,主要为风成、河流和湖泊环境交替沉积的结果,其中河流与湖泊沉积环境的亚环境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丹地层 沉积物 粒度分析 粒度频率分布曲线 粒度参数
下载PDF
落石法向恢复系数的多因素联合影响研究
10
作者 姬中民 张晟 +2 位作者 伍法权 牛庆合 王可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法向恢复系数(R_(n))作为落石灾害预测及分析中最为关键的输入参数,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如何确定准确合理的R_(n)值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探究多因素对R_(n)的联合影响规律及机理,首次采用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对R_(n)的7因素联... 法向恢复系数(R_(n))作为落石灾害预测及分析中最为关键的输入参数,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如何确定准确合理的R_(n)值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探究多因素对R_(n)的联合影响规律及机理,首次采用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对R_(n)的7因素联合影响展开测试。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遴选的7个因素对R_(n)影响均较显著,显著程度依次为碰撞角(θ)>试块硬度(H_(1))>转速(ω)>形状因子(η)>入射速度(V)>坡面硬度(H_(2))>尺寸(d)。许多交互参数对R_(n)亦表现出了显著影响,依次为d−θ>H_(1)−d>V−η>H_(1)−ω>d−η>η−ω>H_(1)−η。对于单因素参数,R_(n)随d、V、η、θ减小和H_(1)、H_(2)、ω增大,呈增大趋势;对于交互参数,d和ω对R_(n)影响较弱仅表现在H_(1)较小时,随H_(1)增大,影响逐渐增强;η在H_(1)较小时对R_(n)影响较显著,随H_(1)增大,影响明显减弱;η较小时,R_(n)随V或d减小显著增大,η较大时,这种影响不显著;θ较小时,R_(n)随θ增大减小较快,θ较大时,减小趋势放缓;相比较小η值试块,较大η值试块的ω对R_(n)影响更为显著。这些获得的结论可为落石R_(n)计算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进而为落石灾害的精准预测及防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石 法向恢复系数 响应曲面 联合影响 交互作用
下载PDF
敦煌雅丹地层易溶盐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11
作者 梁晓磊 程志花 +3 位作者 翟晓慧 牛清河 张益明 李艳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记录了沉积过程、环境演化、地貌格局等大量的地表过程信息,而沉积物理化分析则成为解读其关键信息的重要前提。易溶盐特征作为重要的环境代用指标对解读雅丹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记录了沉积过程、环境演化、地貌格局等大量的地表过程信息,而沉积物理化分析则成为解读其关键信息的重要前提。易溶盐特征作为重要的环境代用指标对解读雅丹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易溶盐沉积特征、环境代用指标以及沉积环境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优势离子以Mg^(2+)-Na^(+)-Ca^(2+)-Cl^(-)-SO_(4)^(2-)组合为特征,相应的离子类型主要包括Cl^(-)Na型与SO_(4)-Ca-Mg;(2)主要离子与总含盐量纵向旋回变化特征显著,以硫酸盐和氯化物盐交替演化为主,二者对雅丹易溶盐沉积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3)环境代用指标Mg^(2+)/Ca^(2+)、Cl^(-)/SO_(4)^(2-)等在雅丹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明雅丹地层并非完全由稳定的湖泊沉积发育而来;(4)雅丹地层是不同沉积环境和动力机制下形成的多种物质交替沉积的结果,主要包括静水湖泊、湖滨、河流、风成和冲积扇远端泥坪物质,其中湖滨、河流与风成沉积物的理化性质相近,难以有效区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丹地层 沉积物 易溶盐 主要离子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深部煤层CO_(2)注入煤岩力学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桑树勋 牛庆合 +1 位作者 曹丽文 王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9-1864,共16页
为揭示CO_(2)注入煤岩力学响应特征及机理,回顾了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CO_(2)注入对煤岩大分子-孔隙-裂隙结构改造作用和煤岩力学参数的统计模型、理论模型与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受控于煤阶、CO_... 为揭示CO_(2)注入煤岩力学响应特征及机理,回顾了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CO_(2)注入对煤岩大分子-孔隙-裂隙结构改造作用和煤岩力学参数的统计模型、理论模型与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受控于煤阶、CO_(2)压力、水分、围压和时间等因素,CO_(2)注入压力的增高、水的加入及时间的延长均会进一步降低煤岩力学性质,而围压对CO_(2)注入力学性能弱化具有一定改善作用.CO_(2)水溶液通过溶胀作用、萃取作用和塑化作用促使煤岩大分子结构重组,通过微晶结构改变、化学溶蚀和非均匀变形改造煤岩孔隙结构,通过化学溶蚀、膨胀应力和化学-应力耦合作用诱发煤岩结构损伤,均不同程度引起煤岩力学性能弱化.在CO_(2)注入煤岩力学参数预测模型中,类Langmuir模型、广延指数模型和修正的粘聚力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智能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预测准确度可达99%以上.本次研究为科学评价CO_(2)-ECBM安全性和促进深部煤层CO_(2)高效注入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力学性质 弱化机理 多尺度结构 预测模型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青海共和盆地固定支架式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若婷 牛清河 +3 位作者 屈建军 谢胜波 王彦奎 马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121,共8页
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大规模光伏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在光伏阵列内外建立风况观测断面,架设5套5梯度的自动气象站,实施同步监测,对不同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进行观测... 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大规模光伏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在光伏阵列内外建立风况观测断面,架设5套5梯度的自动气象站,实施同步监测,对不同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光伏阵列具有导向作用,使风向以顺光伏组串长轴方向的偏西风和偏东风为主。当旷野风向与光伏组串长轴方向夹角β≥45°时,光伏阵列内出现围绕光伏串的横向绕流,阵列内存在明显的双风向,且β越大,双风向特征越明显。(2)光伏阵列整体具有减速作用,且减速率随高度呈指数递增关系,但20 cm高度风速减弱作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增强风速的作用。减速率随风向的变化呈三峰三谷的区间分布特征,三峰三谷区间的极大值出现在β=45°或β=67.5°处,极小值多出现在β=22.5°处。(3)受光伏组串北高南低的结构和光伏阵列内风程长度的影响,光伏阵列内风向和风速变化存在非对称性特征。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光伏面板除尘,另一方面会增加阵内地表就地起尘的潜在风险。光伏场建设应更加注重光伏阵列内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减少起尘量,提高发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向条件 导向作用 减速作用 非对称性 共和盆地
原文传递
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起沙风况与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梁晓磊 牛清河 +3 位作者 安志山 屈建军 邵亚平 王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5,共8页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平均起沙风频率为19.0%,春季和夏季起沙风频率最高,分别占全年的33.57%和34.69%,各季起沙风向分布特征基本一致;(3)研究区风况类型为高风能环境和中等风向变率的钝双峰型风况。输沙势的大小和方向变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较高,夏季和冬季的方向变率RDP/DP值较高,合成输沙方向(RDD)245.45°~253.01°(WSW);(4)研究区雅丹地貌长轴走向与主输沙方向一致,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城 雅丹地貌 起沙风 风况 输沙势
原文传递
Feathered sand ridges in the Kumtagh Desert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被引量:2
15
作者 QU JianJun LIAO KongTai +3 位作者 DONG GuangRong niu qinghe JING ZheFan HAN QinJ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215-1225,共11页
Feathered sand ridges in the northeastern Kumtagh Desert in China cover an area of 4016 km 2 and consist of crescent sand ridges and interridge tongue-shaped dunes.Differences in grain size,mineral composition and alb... Feathered sand ridges in the northeastern Kumtagh Desert in China cover an area of 4016 km 2 and consist of crescent sand ridges and interridge tongue-shaped dunes.Differences in grain size,mineral composition and albedo between crescent sand ridges and tongue-shaped dunes,and between windward and leeward slopes of tongue-shaped dunes,result in their feathery appearance in aerial and satellite imagery.Measurements of the sand drift potential in the region show that the sand-moving wind for feathered sand ridg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ors;i.e.north-northeasterly,easterly and east-northeasterly sectors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e southeast,northwest and southwest slip faces.Our findings suggests that the crescent sand ridges resulting from the connection of barchan dunes along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are longitudinal dune ridges rather than transverse ones.Tongue-shaped dunes and quasi-dune shapes have obvious distinctions and are new transverse dune types.According to McKee's dune shape classification,the feathered sand ridges are not a deformation dune type but a complex one.According to Wu's dune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classification,they are not dune ridges or compound dune ridges that form under the action of unidirectional winds or two winds intersecting at an acute angle,but are complex dune ridges that form under the action of three winds intersecting at an acute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姆塔格沙漠 羽毛 沙脊 分类系统 新月形沙丘 位置 形状分类 东北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