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1
1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李鹏程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四方努力: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层民众。高层与基层相通,中层与学界互联,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体同意识。
关键词 高层领导 中层领导 学界 民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万物和谐观 被引量:7
2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邹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交往、动态调适,互为环境,互构互补,彼此嵌入,达致中和,形成可持续、有活力的生态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精神 万物和谐 生态观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元观 被引量:1
3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张梅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中央高层不断强调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我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探索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路径。本文从三元符号理论及其相关思想,探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认知,指出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交融对于... 中央高层不断强调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我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探索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路径。本文从三元符号理论及其相关思想,探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认知,指出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皮尔士符号三元交融论不同于索绪尔的符号二元对立论,在兼容物感物觉的同时,更强调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互相渗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一体。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形”“气”“神”缺一不可的观点,也在思想层面上与前涉符号三元观兼和,暗藏异曲同工之妙。张岱年提出“大化三极”,贯穿“兼和通全”“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的对立统一观,也可以归入本文的三元符号观。本文作者认为,利用这样的活态三元论认知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条可行性较强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元观 形气神
下载PDF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被引量:17
4
作者 纳日碧力戈 特日乐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5,共8页
中央高层提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发展了过去"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多元一体表述,从多元找共识,由多生一,建立文化共同体,既是高层的意图,也是社会和睦的应然愿景。基于皮尔士理论的指号人类学有"三合一"... 中央高层提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发展了过去"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多元一体表述,从多元找共识,由多生一,建立文化共同体,既是高层的意图,也是社会和睦的应然愿景。基于皮尔士理论的指号人类学有"三合一"的观照,和道家"三生无限"的理念遥相呼应,对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有理论价值。人是指号,人群也是指号,人和人群的本质体现在"三合一"的日常生活之中。扩展来说,"中华民族互联体"是构筑和认知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目标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互联体 文化交互认同 民族团结 “三合一”
下载PDF
多民族语言生态:互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被引量:12
5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7,共8页
民族语言有灵魂感物的根基,也有民心相通的功能,语言相通、语言通用有利于民心相通。做到语言通用、民心相通,铸牢共同体意识就有了心理认同的根基。中国的多民族语言构成了互学互鉴、交往互融的连续统,语言互相影响、互相嵌入,彼此连续... 民族语言有灵魂感物的根基,也有民心相通的功能,语言相通、语言通用有利于民心相通。做到语言通用、民心相通,铸牢共同体意识就有了心理认同的根基。中国的多民族语言构成了互学互鉴、交往互融的连续统,语言互相影响、互相嵌入,彼此连续,成为一统,因而称为连续统;语言兼和,语言生态共成一体,能够保持各族人民可持续的凝聚力;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法律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心灵相通、民心相通至关重要,不可缺失;语言通用、语言互补、文字互济,扩大了心灵相印、民心相通的范围,使这种相通一体的效率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美美与共,以丰富和加强共同性。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建设民族语言生态;以语言通用、语言兼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联互信互尊互助,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生态 语言通用 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代主持人语) 被引量:5
6
作者 纳日碧力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68,共2页
新时代到来,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来自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新机遇来自守正创新,不失本色,继承发展,"多""一"相济,以"多"拥"一"。多民族文化交融能够产生"... 新时代到来,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来自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新机遇来自守正创新,不失本色,继承发展,"多""一"相济,以"多"拥"一"。多民族文化交融能够产生"第三代"产品;文化之间开放的交融过程充满活力,具有无限势能,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巨大的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文化交融 主持人
下载PDF
国家视角下的“蒙医入中”辨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张梅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48,173,共6页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规定中医药包括少数民族医药,"蒙医入中"借此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一分类固然属于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的背后是国家利益。从国家视角出发,"蒙医入中"是自上而下构筑中华各民...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规定中医药包括少数民族医药,"蒙医入中"借此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一分类固然属于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的背后是国家利益。从国家视角出发,"蒙医入中"是自上而下构筑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医入中"代表了主体精英通过分类认同实现文化认同的努力,为中医"增容",让"中"字提高弹性,同时也把各种文化人群包括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从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中寻求重叠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蒙医入中” 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家视角
下载PDF
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3
8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2,共8页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持。新时代国家全面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特殊性...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持。新时代国家全面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放眼全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必须在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形有感有效”中实现,只有真的面对面才能真的交朋友,只有紧紧手挽手才能紧紧心连心。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形有感有效”离不开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共有精神家园、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实在“有形有感有效”之上,而“有形有感有效”要能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和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和共有精神家园这三个方面不仅要融为互相关联的整体,也要生长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根”上、凝聚在中华民族认同的“魂”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路径。在处理好主干、总体与枝叶、部分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包容差异、丰富多彩。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在自立、自信、自强的同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成果,以中华民族创新智慧和中国化时代化经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形气神”交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号学路径
9
作者 纳日碧力戈 苏日娜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4期31-40,M0004,M0005,共12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光有顶层设计和物质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活态动力和具体实践将二者...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光有顶层设计和物质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活态动力和具体实践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感物觉、事物相指、象征解释融为一体的指号活动能够起到黏合剂、凝固剂的作用,将物质基础的“形”和顶层设计的“神”紧紧关联在一起,形成润物无声、知行合一的习惯。文化不仅体现高雅阳春白雪,也体现民间形形色色,涉及物感物觉、事物相指、价值意义的三元交融,也涉及习惯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属于精神层面,但离不开“有形有感”,离不开情感意志和形感物化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号学 有形有感 习惯 文化
原文传递
Towards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with Commonality:A Comparison of Inner Mongolia,Guangxi and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10
作者 naran bilik Chunyang YU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4期111-130,共20页
One crucial measure of strengthening and advancing the Party's work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 is to promote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so as to enhance commonality.En... One crucial measure of strengthening and advancing the Party's work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 is to promote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so as to enhance commonality.Entering the new era,Inner Mongolia,Guangxi and Ningxia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encouraging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successes of the three autonomous reg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commonality,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strategic revelations:1)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thnic policies and ensure the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2)we should proactively promote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of the economy,so as to provide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3)we should facilitate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so that the promotion of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can be seen,be felt and gain actual outcomes;4)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hat suit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explore all-round embedding mechanisms in order to foster the ethos for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5)we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orient precisely to the cause of encouraging mutual interaction,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ethnic work enhance commonality empirical comparison
原文传递
“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0
11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5-18,共1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本,感物入心、及物归心、物感物觉是民心相通的根据。情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各民族情感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本,感物入心、及物归心、物感物觉是民心相通的根据。情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各民族情感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心相通离不开语言互通,少数民族在学好自己母语的同时,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做到"两全其美",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的地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来自"满天星斗"的文明源流,辨析和研究这种包容、交融、互联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处理好民族事务,解决好民族问题,政治道路、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是关键,新中国创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确保"政通族和"的重中之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象一源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进路 被引量:16
12
作者 纳日碧力戈 萨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155,共7页
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寓意深远。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 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寓意深远。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文化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史为鉴,制度引领,经济促进,文化浸润,团结凝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多维进路 实践路径
原文传递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被引量:7
13
作者 纳日碧力戈 萨仁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8,共12页
中国作为“复杂共同体”,多民族交融共生,发展至今,实力日强。究其原因,文化的贡献不可低估。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历史,交流互动,碰撞和亲,争做“正统”。以汉语汉字为代表的多种语言文字,或形声意相济,或约定俗成,音声表心,多体并存,互鉴... 中国作为“复杂共同体”,多民族交融共生,发展至今,实力日强。究其原因,文化的贡献不可低估。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历史,交流互动,碰撞和亲,争做“正统”。以汉语汉字为代表的多种语言文字,或形声意相济,或约定俗成,音声表心,多体并存,互鉴互容。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互嵌的民族生态,形成了重叠共识的价值观,其核心是“三生无限”的兼和思想。厚德载物,由二生三,兼和相济,互补共生,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光大的思想和实践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兼和相济
原文传递
布依族拖耙绕棺经文与仪式——贵州望谟县弄纳寨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黄镇邦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102,M0004,共16页
民间信仰中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贵州望谟县弄纳村布依族布摩依据《董永永忘科》经典文本,为死者举行拖耙绕棺仪式,通过诵经等“生死相嘱”仪轨,让丧家和其他丧礼参加者重温孝道... 民间信仰中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贵州望谟县弄纳村布依族布摩依据《董永永忘科》经典文本,为死者举行拖耙绕棺仪式,通过诵经等“生死相嘱”仪轨,让丧家和其他丧礼参加者重温孝道伦理。拖耙绕棺仪式中伦理道德因素,超自然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交融一体,符合杨庆堃、李亦园两位前辈关于“普化宗教”多种因素交融互嵌的论点,但有别于杨先生“表面看没有明显的伦理意涵”和李先生“没有成册经典”“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有相当程度的分离”的有关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耙绕棺 超自然因素 伦理道德因素 布依族
原文传递
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从互联到共有 被引量:7
15
作者 纳日碧力戈 《西部蒙古论坛》 2019年第1期16-21,125,共7页
中央高层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愿景,发展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为民族理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探索平台。作者认为,准确认知中华民族文化的"互联"和"共有"这两个特征,对于做好有关理论探索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 互联 共有
原文传递
汉字三翼:物象·传通·寓意 被引量:1
16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98,共8页
首见于《周礼》、经由《说文解字》表述的汉字六书,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理论。汉字六书背后的思想代表了一种“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中国古人对万象万物进行分类的源头,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文化,... 首见于《周礼》、经由《说文解字》表述的汉字六书,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理论。汉字六书背后的思想代表了一种“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中国古人对万象万物进行分类的源头,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文化,成为稳定的核心理念。汉字的特点不仅仅在于笔画形体,还在于其“形”、其“气”、其“神”的互融不分,在于通过这种互相关联中体现的指号学整体观、互动观、创新观,蕴含了“兼和相济”“生生不息”的理念。汉字六书不可分割,不能只看象形不看指事、会意,也不能只看形声不看转注、假借,其各种构成和用法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充分显露特色、发挥作用。汉字六书代表的哲理和皮尔士指号学理论多有相合之处,或毋宁说,汉字六书更适合用皮氏指号学理论做分析和研究。汉字六书中也包含皮氏指号论的物感物觉(征象)、物物相指(对象)、象征意义(释象)这三个要素(只是这三个要素的分布有所不同)。文章专门抽取其庞大理论体系中的象似(icon)、标指(index)、象征(symbol),变通为物象、传通、寓意三要素,称之为“汉字三翼”,即物象、传通、寓意,借“汉字三翼”从汉字文化的探索性指号分析,从“三元”“三翼”角度进一步讨论指号学理论,同时也比较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和皮尔士指号理论之间的一些重要差异,不求全面,只求管窥,力图超越二元对立观,走出“皮相”,回归感官,并且让“形”“神”相连、心物交合。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属于“声音中心主义”,他的理论不关心形物、描摹和“自然逻辑”,只关心“约定俗成”、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和普遍性。从皮尔士指号理论看,指号活动、指号过程离不开物感物觉的像似性、物物相指的标指性和约定俗成的象征性,这三个构成成分需要交融一体,不断在互动互构的过程中,自我更新,持续开放,还要根据具体脉络和语境,临时变通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具有强大的能产性和可变性。汉字系统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回应交流的需要,尽显活态生命力。毋庸置疑,用指号学方法可研究物象、传通、寓意之汉字三翼,不仅是理解中国文化哲理根基的一个重要路径,也具有指号学的普遍意义,符合心物交融、身心一体、万物相依、互为条件的自然伦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六书的深处隐藏着指号生态学密码,透露出形声相济、音义协和的共生讯息,如果认真挖掘,仔细比较,推敲理论,很可能有助于超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生成强大隐喻,达致生生感悟,让我们返观原初的指号状态。指号活动是一种习惯性活动,一定要借助已有习惯、已有知识、已有观念、已有分类看问题,即便是创新,也要有“习惯成自然”的基础,先“守正”,后“创新”,守正创新是“大道”。汉字三翼和其他社会、自然、文化等等多方面的系统要素相结合,共同体现了一种生存哲理、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具有能产性、适应性、持续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的“超大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皮尔士指号学 物象 传通 寓意
原文传递
语言相对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邹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2,共8页
语言相对论是人类学关键词。德国哈曼、赫尔德、洪堡特等强调语言代表民族精神,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语言相对论。沃尔夫继承博厄斯、萨丕尔的语言文化相对论观点,系统推出语言相对论,后来的学者发展出新沃尔夫相对论。语言相对论分强... 语言相对论是人类学关键词。德国哈曼、赫尔德、洪堡特等强调语言代表民族精神,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语言相对论。沃尔夫继承博厄斯、萨丕尔的语言文化相对论观点,系统推出语言相对论,后来的学者发展出新沃尔夫相对论。语言相对论分强式和弱式,强式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弱式认为语言影响思维,但不决定思维。中国学者,尤其是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介绍和讨论语言相对论,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 沃尔夫 人类学
原文传递
“第三领域”信仰社会与中国当代南传佛教音乐文化重构——兼论交叉学科理论方法的转译和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宸 纳日碧力戈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南传佛教在中国经历宗教文化断层,自20世纪80年代起快速恢复重构,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开始了新一轮的地方化进程。与之相应,以诵经音声为核心的音乐文化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多元化风格和发展脉络。据此情况和问题,发现并解读南传佛教信... 南传佛教在中国经历宗教文化断层,自20世纪80年代起快速恢复重构,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开始了新一轮的地方化进程。与之相应,以诵经音声为核心的音乐文化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多元化风格和发展脉络。据此情况和问题,发现并解读南传佛教信仰社会如何通过自我调适既适应了国家在场和民族社会转型,又维持相对独立的“第三领域”信仰社会结构特征,而音乐文化正是该社会结构外化的表现。进而立足于音乐人类学,通过交叉学科理论方法的转译,关联信仰社会结构中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系统的整体与局部。通过调查整理,厘清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信仰社会及其音乐文化相互关联又平行发展的三条主体重构脉络,多元融合的诵经音乐风格现状正是由此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社会结构 第三领域 诵经音声 重构脉络
原文传递
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4
19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左振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1,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灿烂,从汉藏语系的多声调语言,到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语言,从"汉字圈"到方块壮字,从半坡遗址到河姆渡遗址,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化自古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壮丽景色和多元归一的大趋势。中国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制度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我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平等联合的共和国。从名称上,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先进"与"落后",一律称为"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小民族要互相认同,并且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其中民心相通、互守尊严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同时,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担当和美学感召不能缺场,意志推动也很重要,要保持希望的开放性,把它持续投射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认同之上,转化为主动进取、奋勇前行、人心向善、爱家爱国的能动性,所有这些都是民心相通、互守尊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尊严 伦理 美学 意志
原文传递
迈向共同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蒙古、广西和宁夏三个自治区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纳日碧力戈 于春洋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3期106-117,173-174,共14页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以增进共同性为努力方向。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广西和宁夏在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增进共同性的视野对这三个自治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比较...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以增进共同性为努力方向。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广西和宁夏在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增进共同性的视野对这三个自治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可总结出如下策略性启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保障民族“三交”落在实处;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夯实民族“三交”物质基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形、有感助力民族“三交”取得实效;因地制宜探索全方位嵌入机制,营造民族“三交”环境氛围;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锚定民族“三交”目标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工作 增进共同性 经验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