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洞沟第2地点2014-201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
1
作者 张佩琪 张晓凌 +5 位作者 Sam LIN 郭家龙 王惠民 nicolas zwyns 彭菲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41,共12页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第2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石片工业
下载PDF
早期现代人向青藏高原腹地的扩散之路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佩琪 张晓凌 +7 位作者 李林辉 何伟 达瓦 靳英帅 葛俊逸 nicolas zwyns 王社江 高星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3期2411-2415,M0004,共6页
人类扩散至青藏高原腹地的时间可追溯至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目前我们对该历史过程知之甚少,西藏尼阿底遗址为探讨古代人群向高原扩散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器技术分析与文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尼阿底独特的石叶遗存为典型旧石... 人类扩散至青藏高原腹地的时间可追溯至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目前我们对该历史过程知之甚少,西藏尼阿底遗址为探讨古代人群向高原扩散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器技术分析与文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尼阿底独特的石叶遗存为典型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技术,由于高原上缺少更早或同时期的相关遗址,其来源指向低海拔地区.现有考古学证据表明,尼阿底与中国宁夏水洞沟和亚洲北部的考古遗址具有密切联系,是早期现代人迁徙和文化互动的结果.GIS最低成本路径分析提示,高原腹地与平原地区石叶技术人群的交流存在两条可能性较大的路线:一是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北部横穿戈壁,经水洞沟连接高原腹地;二是北亚地区绕戈壁边缘经中国东北连通水洞沟及青藏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 青藏高原腹地 亚洲北部 石器技术 考古遗址 石叶技术 尼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