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应力触发的余震 被引量:1
1
作者 D.Kilb J.Gomberg +2 位作者 p.bodin 万永革 杨智娴 《世界地震译丛》 2002年第3期18-22,共5页
通常认为断层永久位移产生的小“静态”应力变化可以改变附近断层上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或者说可触发地震(Harris,1998)。许多近场的触发地震,特别是触发余震的研究(Dieterich,1994;Toda,et al,1998;King,et al,1994),将这种静态变化视为... 通常认为断层永久位移产生的小“静态”应力变化可以改变附近断层上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或者说可触发地震(Harris,1998)。许多近场的触发地震,特别是触发余震的研究(Dieterich,1994;Toda,et al,1998;King,et al,1994),将这种静态变化视为触发因素,并认为它与断层上负载的变化是等价的(Toda,et al,1998;King,et al,1994;Jaume and sykes,1992;Harris and Simpson,1992)。这里我们报道矩震级Mw=7.3的兰德斯地震的余震图象与应力变化的比较,不仅与静态应力做对比,而且与地震波传递的瞬态、振荡应力变化(即,“动态”应力)做对比。动态应力不会永久地改变加载情况,仅能通过改变断层区的力学状态或性质来触发地震。这些被动态弱化的断层在地震波通过后可能破裂,甚至能导致如果没有动态应力就不会发生的地震。我们发现余震和动态应力图象都具有类似的不对称性,动态应力来自于破裂的传播,而静态应力变化没有这种不对称性。先前的研究表明,动态应力在远距离处可促使破裂(Anderson,et al,1994;Gomberg and Bodin,1994;Gomberg,1996;Gomberg and Davis,1996;Hill,et al,1993,1995),然而本文表明在近处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应力变化 触发地震 地震还辐射 地震波
下载PDF
阿拉斯加迪纳利M=7.9级地震瞬时变形引起的地震成核 被引量:1
2
作者 J.Gomberg p.bodin +5 位作者 K.Larson H.Dragert 郭德科 王文旭 胡凤英 赵爱华 《世界地震译丛》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推断导致地震触发的永久和动态(瞬时)应力变化常比地震本身释放的应力数量级小,这意味着触发发生在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断层上(Hill et al,1993;Gomberg et al,2000;Huc and Main,2003;Belardinelli et al,2003)。所以,触发的地震活动速... 推断导致地震触发的永久和动态(瞬时)应力变化常比地震本身释放的应力数量级小,这意味着触发发生在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断层上(Hill et al,1993;Gomberg et al,2000;Huc and Main,2003;Belardinelli et al,2003)。所以,触发的地震活动速率增加可能出现在加载速率最高以及可能由高温流体引起孔隙压力升高,使摩擦力减小促使断层破裂的区域(Cocco and Rice,2002;Streit and Cox,2001;Sturtevant et al,1996)。本文说明2002年阿拉斯加州迪纳利M=7.9级地震在整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西部触发了广泛的地震活动速率增加。地震波引起的动态触发应该沿着辐射能集中的破裂方向增加,我们利用迪纳利主震的地震波和新的高精度GPS记录证实了这个结论。这些观测结果和1992年加利福尼亚州兰德斯M=7.4级地震(Hill et al, 1993)引起的触发仅在震级上具有可比性,并说明兰德斯地震的触发没有反映该地区的特性和地震活动性。可是,由迪纳利地震触发的地震活动速率增加的地区构造活动并不明显,意味着即使在周围应力加载速率低的地区,断层可能仍然处于应力临界状态,动态的触发很可能是普遍存在和无法预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纳利地震 破裂长度 瞬时变形 地震活动速率 地壳构造
下载PDF
由兰德斯和赫克托矿地震的地震波触发的地震
3
作者 J.Gomberg p.A.Reasenberg +4 位作者 p.bodin R.A.Harris 王宝善 阮爱国 许忠淮 《世界地震译丛》 2002年第3期23-27,共5页
加州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和1999年赫克托矿7.1级地震的接近和相似允许人们对触发地震的假设进行检验,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赫克托矿地震证实了对兰德斯地震所提出的推断:瞬时、振荡的“动态”形变以地震波的形式辐射,能触发地震活... 加州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和1999年赫克托矿7.1级地震的接近和相似允许人们对触发地震的假设进行检验,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赫克托矿地震证实了对兰德斯地震所提出的推断:瞬时、振荡的“动态”形变以地震波的形式辐射,能触发地震活动速率的增加(Hill,et al,1993;Anderson,et al,1994;Gomberg andBodin,1994;Spudich,et al,1995;Gomberg,1996;Gomberg and Davis,1996)。在本文中,我们对地震活动速率的空间和时间变化(Mmthews and Reasenberg,1988)进行了量化。在兰德斯地震的北部地震活动速率增加,而对赫克托矿地震这种增加主要发生在震中以南。我们认为破裂方向性分别使兰德斯和赫克托矿断层的北方和南方动态形变提高,这可以由地震波速度场的不对称性得到证明。对于触发作用,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都很重要,距离较远处动态应力变化起主要作用。峰值波速证明了动态触发阈值的存在,并约束了动态触发阈值的范围。在大多数地区,这个阈值依赖当地的条件,从零点几到几MPa变化,超过静态阈值一个量级以上。在某些地点触发过程直到动态形变平息了之后才开始。这些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可能与导致液化和循环疲劳的机理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地震活动 动态应力 静态应力
下载PDF
2001年1月26日布季M_w 7.6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及构造含义
4
作者 p.bodin S.Horton +1 位作者 邢秀芬 吕春来 《世界地震译丛》 2005年第3期21-30,共10页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余震定位揭示出活动集中在一个近东走向的向南倾斜的面上,呈梯形分布。活动带沿走向逐渐变短,从深度约为5 km的浅部长度约为45 km到 35 km的深度不足25 km。整个破裂区面积约为1300 km2。我们估计主震的静态应力降为16±2 MPa。余震扩展到几乎整个地壳,集中在10 km深的上地壳,和约26 km 深的下地克。断层破裂没有在地表出露,也不知道它在2001地震前是否是活断层。余震数据与布季主震一致,主震是由夭折裂谷的拉张作用形成的断层在收缩过程中的重新激活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余震 构造含义 震源参数 空间分布 板内地震 速度模型 梯形分布 断层破裂 拉张作用 测震仪 便携式 活动带 应力降 主震 上地壳 下地壳 活断层 地震前 数据 集中 震后 台网 震级 浅部 裂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