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1
作者 何陈诚 赵永强 +4 位作者 俞凌杰 卢龙飞 刘伟新 潘安阳 李楚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77,共15页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氧化碳吸附、氮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定性—定量研究,并运用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V-S模型、氮吸附的FHH模型和高压压汞的分形几何模型对不同孔径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有机孔和少量的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特征随有机质显微组分不同和分布形式差异而显示强的非均质性。大隆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与龙马溪组深层页岩相似,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页岩孔隙结构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分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深层页岩宏孔非均质性强于介孔和微孔。其原因可能为深层页岩微孔孔径较小,分布集中,成因单一,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孔隙结构较为简单,具有较小分形维数;而宏孔孔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成因多样,易受成岩作用影响,表现出强非均质性。深层页岩微孔—介孔因其丰富的储集空间和较强的自相似性,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渗流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页岩储层 大隆组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嘉兴八佰伴购物中心项目结构设计
2
作者 梁乾乾 潘安阳 刘宇鑫 《山西建筑》 2024年第5期42-44,62,共4页
以嘉兴八佰伴购物中心项目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探讨,由于该建筑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平面开大洞、局部柱越层等多项不规则,对工程的各向不规则进行深入分析,采取了增加结构整体扭转刚度和性能化设计的针对措施。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对重点... 以嘉兴八佰伴购物中心项目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探讨,由于该建筑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平面开大洞、局部柱越层等多项不规则,对工程的各向不规则进行深入分析,采取了增加结构整体扭转刚度和性能化设计的针对措施。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对重点部位的加强设置斜撑,对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效果明显,可以增强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延性,从而保证结构整体的抗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支撑结构 不规则结构 时程分析
下载PDF
页岩中单体有机质孔隙演化的原位热模拟实验
3
作者 席斌斌 潘安阳 +5 位作者 鲍芳 卢龙飞 曹涛涛 王晔 马中良 刘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6-1025,共10页
有机质孔隙是我国南方页岩气重要的储集空间,而有机质类型与有机质孔隙发育息息相关。为实现单体有机质孔隙演化过程的原位观测,揭示下古生界页岩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的孔隙演化过程,以低成熟度的美国俄亥俄上奥陶统页岩以及欧洲波罗的... 有机质孔隙是我国南方页岩气重要的储集空间,而有机质类型与有机质孔隙发育息息相关。为实现单体有机质孔隙演化过程的原位观测,揭示下古生界页岩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的孔隙演化过程,以低成熟度的美国俄亥俄上奥陶统页岩以及欧洲波罗的海东部下志留统页岩为研究对象,联合运用飞秒激光、冷热台、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等技术,实现页岩中单体有机质孔隙演化过程的原位观测,进而辨别不同类型有机质的孔隙发育过程和演化规律。对低成熟度的“倾气”型笔石以及“倾油”型层状藻类体孔隙热演化过程的原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笔石的体积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的起始温度要高于层状藻类体,生烃演化要晚于层状藻类体;(2)笔石和层状藻类体在热演化过程中均形成了明显的收缩缝,但就形成收缩缝的规模而言,笔石明显较小,生烃转化率要低于层状藻类体;(3)笔石与层状藻类体内部孔隙的演化存在明显的差异,笔石原有的生物组织孔在高温阶段发生了明显的扩容并且有新的内部孔隙生成,而层状藻类体在整个热演化过程中并未形成内部孔隙,证实了“生气窗”是有机质孔隙大量发育的主要阶段。有机质组成以及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上述两种有机质孔隙演化过程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有机质 孔隙演化 原位观测 热模拟实验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5
4
作者 郭旭升 赵永强 +4 位作者 申宝剑 魏祥峰 卢龙飞 潘安阳 李宇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的深刻内涵。该套页岩浮游藻类与浮游硅质生物共生、繁盛,硅质生物骨屑的成岩多孔性有利于藻类所生成烃类的原位滞留和后期裂解形成有机孔隙的大量发育与保存,而顶底板封堵条件与后期构造运动强弱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要素,揭示了海相页岩气"源储一体,早期滞留,原位富集,晚期改造"的富集保存机理,明确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深层、常压和陆相页岩气将是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十四五"期间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将有望得到更大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水陆棚相 富集机理 储集机理 保存机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不同成熟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仰云峰 鲍芳 +2 位作者 腾格尔 潘安阳 申宝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页岩天然渗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四川盆地不同热成熟度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开展页岩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研究。笔石是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结构有机质,含...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页岩天然渗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四川盆地不同热成熟度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开展页岩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研究。笔石是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结构有机质,含量较少,自身不发育有机质孔隙。成岩过程中由脂类原位聚合或外部地质聚合物交代使得笔石化石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导致局部存在有机质孔隙。固体沥青是龙马溪组页岩最主要的显微组分,也是有机质孔隙发育的主要载体。考虑细粒沉积物成岩和有机质生烃演化,结合固体沥青赋存形态,可将固体沥青区分为前油沥青和后油沥青,且后油沥青含量占绝对优势。固体沥青有机质孔隙演化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总体上,随着热成熟度增加,固体沥青有机质孔隙越来越发育。成熟-高成熟早期(GR_o<2.3%),固体沥青孔隙不太发育,可能受到有机质生成的烃类物质掩盖。高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2.3%4.5%),有机质炭化对页岩孔隙产生强烈破坏作用,导致页岩气勘探风险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热成熟度 显微组分 固体沥青 页岩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一种页岩气井连通性评价的新型示踪剂应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申宝剑 潘安阳 +4 位作者 张俊 卢龙飞 钱门辉 陆双龙 杜明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5-861,共7页
选取了3种在地层和压裂液中含量低、环保、稳定的稀土元素Pr、Yb、Sm与乙二胺四乙酸和吡啶二羧酸形成络合物,然后将其作为示踪剂应用于页岩气井连通性评价。在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6号扩平台井组的中部气层两口井(焦页66-Z1HF和焦... 选取了3种在地层和压裂液中含量低、环保、稳定的稀土元素Pr、Yb、Sm与乙二胺四乙酸和吡啶二羧酸形成络合物,然后将其作为示踪剂应用于页岩气井连通性评价。在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6号扩平台井组的中部气层两口井(焦页66-Z1HF和焦页66-Z2HF)中注入微量元素示踪剂,通过监测注入示踪剂井及其邻井返排液中是否有微量元素示踪剂来评估焦页66号扩平台压后连通性,进而探讨涪陵页岩气田下部、中部、上部气层立体开发的可行性。返排液监测结果显示,焦页66-Z1HF井偶见高含量Sm元素示踪剂(焦页66-Z2HF井注入剂),表明两口中部气层井间可能存在连通;下部气层监测井未见Pr,Yb,Sm浓度异常,说明其与中部气层未发生连通;上部气层监测井焦页5-S2井和焦页5-S3井返排液混样中监测到了高浓度Sm元素示踪剂,表明其与中部气层存在连通。研究初步验证了微量元素示踪技术是一项简单、有效的页岩气井连通性评价的示踪技术,可以方便、高效地判断页岩气井的井间连通情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示踪剂 页岩气井 连通性
下载PDF
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保持及其连通性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9
7
作者 腾格尔 卢龙飞 +6 位作者 俞凌杰 张文涛 潘安阳 申宝剑 王晔 仰云峰 高志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99,共13页
针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及形成演化的复杂性,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流体注入与CT/扫描电镜成像等实验技术,开展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显微组分、有机孔和连通性等分析,结合生排烃机制、有机质活性炭成孔机理等... 针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及形成演化的复杂性,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流体注入与CT/扫描电镜成像等实验技术,开展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显微组分、有机孔和连通性等分析,结合生排烃机制、有机质活性炭成孔机理等研究成果,探索有机孔发育与有机质类型、生烃过程、成岩作用和孔隙压力等内在联系,揭示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形成与保存机制及其连通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有机孔形成贯穿于生烃全过程,受制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分解作用,干酪根与固体沥青的生烃组分及差异生烃演化造成不同的孔隙发育特征,有机孔主要发育于固体沥青和富氢干酪根;②有机孔保存受成熟度和成岩作用控制,包括烃类原位滞留的空间位阻效应、重结晶形成的刚性矿物格架、孔隙流体压力与页岩脆-延性转换的耦合支撑机制;③R_(o)值4.0%是有机孔消亡的成熟度门限值,指出R_(o)值大于3.5%的页岩层属于页岩气勘探高风险区,其低含气性归因于“先天不足”,烃源岩抬升前就处于开放状态,排烃效率高,芳构化强烈,使得成熟度升高,孔隙减少;④同一有机质颗粒内部孔隙具较好连通性,不同有机质孔隙及其与无机孔缝之间形成有效连通则取决于页岩有机质丰度、分布及孔缝发育程度,不同类型有机质高丰度聚集保存并呈纹层状分布是有机孔、粒缘缝和层理缝发育并连通成为有效储集层的先决条件。图14表3参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有机质 孔隙 成熟度 生烃过程 成岩作用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排烃效率对页岩气形成与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腾格尔 陶成 +6 位作者 胡广 申宝剑 马中良 潘安阳 王杰 王向华 徐二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4,344,共11页
页岩气富集既需要充足气源,又受后期构造改造强度控制。气源受制于烃源品质和排烃效率,滞留烃量是页岩气生成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固体沥青识别和统计,结合氦、碳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在四川盆地焦石... 页岩气富集既需要充足气源,又受后期构造改造强度控制。气源受制于烃源品质和排烃效率,滞留烃量是页岩气生成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固体沥青识别和统计,结合氦、碳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在四川盆地焦石坝、彭水地区的排烃效率、原地生气量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层段在焦石坝排烃效率为23%,滞留油量为27.67 kg/t,原地生气量为21.23 m3/t;而在彭水地区的排烃效率为65%,滞留油量为11.0 kg/t,原地生气量为18.99 m3/t,显示差异化生排烃作用,这与印支运动的影响程度有关。4He同位素测年表明,涪陵页岩气开始被封存聚集的时间为231 Ma,处于生油高峰期初期阶段,既气源充足,又利于有机孔隙发育;而彭水页岩气封闭体系形成的起始时间为183 Ma,晚于生气高峰期,气源不足。涪陵页岩气δ13C2为-35.8‰,δ13C1-δ13C2为4.8‰,而彭水页岩气δ13C2为-33.0‰,δ13C1-δ13C2为3.3‰,不同的δ13C分馏效应归因于生烃体系状态的差异性。烃源岩埋藏生烃演化过程中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构造变革期的匹配,最大埋藏期的滞留烃量和抬升剥蚀过程中构造改造强度,联合控制着页岩气的生成、富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性 稀有气体 同位素 排烃效率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因与碳同位素倒转机制--来自热模拟实验的认识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中良 申宝剑 +3 位作者 潘安阳 腾格尔 宁传祥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3,共6页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开发的层系,但目前对页岩气成因仍有一定分歧,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国内外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低、中成熟度页岩和笔石开展黄金管生烃热模拟实验...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开发的层系,但目前对页岩气成因仍有一定分歧,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国内外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低、中成熟度页岩和笔石开展黄金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发现:(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主体以浮游藻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生成的油进一步滞留裂解为主,笔石生油能力较差,高-过成熟演化阶段有一定的生气能力,最高可达浮游藻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生气能力的20%左右;(2)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部层位由于富集浮游藻类、疑源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等生烃能力更强的有机质,从生气量上就优于上部以笔石为主的层位,这是下部为商业性页岩气层的一个重要原因;(3)单纯的热演化分馏、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未造成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地层抬升作用、地层水、矿物、金属等对页岩气中烃类的后期改造可能是造成页岩气同位素倒转的重要原因,碳同位素倒转可能更多体现了页岩气后期保存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成因 同位素倒转 五峰组-龙马溪组 热模拟实验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湘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 被引量:12
10
作者 祝庆敏 卢龙飞 +4 位作者 潘安阳 陶金雨 丁江辉 刘旺威 黎茂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7-809,854,共14页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我国中上扬子地区发育的一套极为重要的海相页岩层系。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南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的富集环境与条件,以湘西沅陵地区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系...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我国中上扬子地区发育的一套极为重要的海相页岩层系。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南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的富集环境与条件,以湘西沅陵地区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期处于干冷型气候向暖湿型气候转换期,从沉积早期到晚期其生物生产力水平、水体还原程度和热液作用强度表现为低—高—中高的变化趋势。湘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的富集并非受控于单一因素,而是古气候、生物生产力、水体氧化—还原性质、沉积速率和热液活动等多个要素相互配置与耦合的结果。牛蹄塘组页岩沉积早期水体较浅,整体处于偏氧化环境,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利于有机质富集;沉积中期早寒武世发生的大规模海侵使水体加深,伴生的上升洋流携带大量营养盐类进入表层水体,促使藻类大量勃发,同时底层水体缺氧和硫化的环境使有机质大量保存;晚期尽管水体氧化程度有所增加,但受华南持续拉张作用的影响,大陆边缘较强的热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生产力仍保持较高水平;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从而使有机质得以快速埋藏、保存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富集机理 有机质 黑色页岩 牛蹄塘组 下寒武统 湘西地区
下载PDF
波罗的海盆地上奥陶统页岩孔隙演化的热压模拟实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楚雄 申宝剑 +3 位作者 潘安阳 张文涛 李昂 丁江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4-442,共9页
我国南方海相页岩大多处于高-过熟演化阶段,无法再现地质历史过程中孔隙的演化过程。选取欧洲地区波罗的海盆地上奥陶统页岩开展了近地质条件的室内热压模拟实验,以期揭示海相页岩孔隙的演化规律和赋存状态。结合实验样品的有机岩石学... 我国南方海相页岩大多处于高-过熟演化阶段,无法再现地质历史过程中孔隙的演化过程。选取欧洲地区波罗的海盆地上奥陶统页岩开展了近地质条件的室内热压模拟实验,以期揭示海相页岩孔隙的演化规律和赋存状态。结合实验样品的有机岩石学特征、模拟产物的定量化统计和扫描电镜微区分析,系统阐述了模拟实验页岩孔隙在有机质熟化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和形成机理。实验条件下,页岩整体孔隙的发育程度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孔隙之间趋于连通,由初始的孔隙不发育状态逐渐演变为复杂交错的孔隙网络。根据孔隙的形态和成因,将有机孔和无机矿物孔细分为8类:海绵状有机孔、有机质收缩孔和气泡状有机孔;铸膜孔、溶蚀孔、矿物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和改造矿物孔。受有机显微组分的差异、有机质的转化和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有机孔的分布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无机矿物孔的发育呈现出阶段性。孔隙的有效保存问题在高演化阶段页岩气勘探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热模拟实验 扫描电镜 孔隙演化 有机显微组分
下载PDF
松辽盆地沙河子组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楚雄 申宝剑 +4 位作者 卢龙飞 蒋启贵 潘安阳 陶金雨 丁江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3期468-476,共9页
为了表征松辽盆地沙河子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选取沙河子组9个页岩样品开展了饱和与干燥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2测试,同步进行了岩石物性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系统分析了核磁共振T2弛豫特征,孔隙类型与分布特征,对比了核磁孔隙度与气测... 为了表征松辽盆地沙河子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选取沙河子组9个页岩样品开展了饱和与干燥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2测试,同步进行了岩石物性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系统分析了核磁共振T2弛豫特征,孔隙类型与分布特征,对比了核磁孔隙度与气测法孔隙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沙河子组页岩样品的核磁共振T2谱以单峰型为主,弛豫时间较短,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10~1000 nm;孔隙类型以纳米级无机孔为主,有机孔和微裂缝相对不发育;扣除基底信号后计算的核磁共振孔隙度分布在0.68%~3.66%,与He(氦)孔隙度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孔隙度较小的样品更容易受岩石基质背景信号影响而造成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总体认为,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分析低孔、低渗页岩样品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但需要注意页岩中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束缚水产生的核磁信号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核磁共振 孔隙度 孔径分布 孔隙类型
下载PDF
滇黔桂盆地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台槽相页岩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4
13
作者 陶金雨 胡宗全 +4 位作者 申宝剑 潘安阳 李楚雄 王瑞湖 张美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5-377,共13页
通过对典型井观察描述、野外剖面实测以及室内测试分析,对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的沉积特征进行解剖,建立台槽相页岩沉积模式,并提出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的优势相带。对比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陆棚相页岩与研究区台槽相页岩的沉... 通过对典型井观察描述、野外剖面实测以及室内测试分析,对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的沉积特征进行解剖,建立台槽相页岩沉积模式,并提出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的优势相带。对比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陆棚相页岩与研究区台槽相页岩的沉积特征,明确台槽与陆棚的差异性。研究区台槽沉积的典型相标志除了页理、变形、粒序等层理构造之外,槽内普遍富集大量黄铁矿,台-槽斜坡带可识别出灰质和硅质两种浊流、腕足等古生物碎片以及若干植物碎片。根据岩性组合、相标志、水动力等条件,台槽相共划分出4种亚相及13种岩相。其中,台盆亚相的硅质岩相和硅质页岩相以及下斜坡亚相的泥质硅质岩相和炭质泥岩相可作为优势相带,含有少量灰质和泥质的硅质岩更具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槽相 沉积模式 页岩 下石炭统 桂中坳陷 滇黔桂盆地
下载PDF
煤样中单体显微组分的激光微裂解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安阳 张志荣 +3 位作者 谢小敏 申宝剑 腾格尔 秦建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71-3479,共9页
镜质体和树脂体是煤中重要的有机显微组成,认识其化学组成及结构,对生烃潜力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光学显微镜和优化的激光微裂解-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云南红河古近系煤样中单个镜质体和树脂体的激光微裂解产物。结果表明,单芳... 镜质体和树脂体是煤中重要的有机显微组成,认识其化学组成及结构,对生烃潜力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光学显微镜和优化的激光微裂解-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云南红河古近系煤样中单个镜质体和树脂体的激光微裂解产物。结果表明,单芳烃、双芳烃、二萜类化合物和正构烯烃/烷烃对等在两显微组分中均有检出,且芳烃化合物和二萜类化合物分布非常相似;丰富的降海松烷和扁枝烷指示了裸子植物,尤其是针叶树脂的贡献;脂肪烃以及藿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分布不同,表明激光微裂解-色谱-质谱技术能够区分同一样品中不同显微组分的成烃差异,从而对有效生烃组分的判识提供重要的分子证据。除此之外,还探讨了与传统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相比激光微裂解-色谱-质谱分析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裂解-色谱-质谱 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裸子植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藿类化合物
下载PDF
烃源岩中不溶有机质:源于生物体的骨壁壳有机大分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建中 潘安阳 申宝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6-956,共11页
结合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技术的实验分析数据,从生物细胞分子构成及其稳定性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类型生物体骨壁壳有机碎屑与优质烃源岩中不溶有机质的关系。烃源岩中有机骨壁壳及其碎屑包括浮游藻类、疑源类、底栖藻类、真菌类和细菌类的... 结合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技术的实验分析数据,从生物细胞分子构成及其稳定性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类型生物体骨壁壳有机碎屑与优质烃源岩中不溶有机质的关系。烃源岩中有机骨壁壳及其碎屑包括浮游藻类、疑源类、底栖藻类、真菌类和细菌类的细胞壁壳及其碎屑;浮游动物结缔组织的壳骨皮毛腱韧及其碎屑;水生植物及陆生高等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骨架及其碎屑。对生物体起支持或保护作用的有机骨壁壳及其有机碎屑主要是由纤维素、几丁质、果胶、肽聚糖等无效碳水化合物和硬蛋白等非活性蛋白质构成,这些生物高分子化学结构稳定,不溶于有机溶剂和水,在优质烃源岩形成过程中以非脂类的不溶有机质形式保存下来,不具备生油能力,高成熟—过成熟早期可具有一定的生烃气能力,烃气转化率一般低于15%,约与Ⅲ型有机质或镜质组生烃能力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骨壁壳 有机碎屑 不溶有机质 化学结构稳定性 生烃气能力
下载PDF
桂中坳陷北部下石炭统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金雨 申宝剑 潘安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7-118,共2页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气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Loucks et al.,2007;胡宗全等,2015)。我国广西桂中地区页岩气储集孔隙精细表征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毛佩筱,2018),为了推进桂中地区上古生界的页岩气勘探工作,本次研究从岩石矿物...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气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Loucks et al.,2007;胡宗全等,2015)。我国广西桂中地区页岩气储集孔隙精细表征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毛佩筱,2018),为了推进桂中地区上古生界的页岩气勘探工作,本次研究从岩石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及其演化、物性、储集空间等方面,对桂中地区鹿寨组页岩气储集孔隙进行精细表征,以期为今后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层评价 微观孔隙 下石炭统 桂中坳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成岩特征及其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龙飞 刘伟新 +3 位作者 魏志红 潘安阳 张庆珍 腾格尔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7,共15页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成岩过程较为复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对页岩孔隙尤其是有机孔隙的发育和保存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早—中成岩期,泥质页岩主要遭受机械压实、黄铁矿与碳酸盐胶结、蒙脱石伊利石化等作用的破坏改造,...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成岩过程较为复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对页岩孔隙尤其是有机孔隙的发育和保存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早—中成岩期,泥质页岩主要遭受机械压实、黄铁矿与碳酸盐胶结、蒙脱石伊利石化等作用的破坏改造,导致大量原生无机孔隙丧失,而硅质页岩主要经历机械压实和生物蛋白石重结晶作用,由于生物蛋白石重结晶作用使机械压实作用受到有效抑制,相当一部分孔隙得以保存。进入生烃门限后,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成为成岩主导因素,干酪根成熟开始生成液态烃,并滞留于保存下来的无机孔隙中,继而在高—过演化阶段裂解生气,有机孔隙大量生成。龙一段一亚段硅质页岩因在进入生烃门限后仍保存有较多无机孔隙,原位滞留的烃量多,它们热裂解生成的沥青和在沥青内形成的有机孔隙的量也较多;而二、三亚段泥质页岩则相反,原位滞留的液态烃及其裂解生成的有机孔隙较少。盆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热成熟度Ro值大部分在2.0%~3.0%范围,处于"有机孔隙生成窗"内,表明在达到最大埋深时有机孔隙仍处于大量生成阶段。构造抬升阶段由于泄压及压力平衡再调整,深埋藏压实作用和构造应力压实作用对有机孔隙产生一定程度的改造和破坏,而调整过程流体超压条件的保持则对有机孔隙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经历了早成岩期无机孔隙损失、中成岩期液态烃大量生成与滞留、晚成岩期滞留烃裂解生气有机孔隙大量生成和构造抬升期有机孔隙调整改造的多阶段演化过程,实现了有机孔隙与无机孔隙的继承与转换。从液态烃逐渐裂解至裂解高峰期因所形成热解固体沥青充填作用和生成有机孔隙数量较少尚不足以弥补热解沥青的填充量而导致总孔隙度持续降低,随着热裂解作用的不断进行,有机孔隙开始大量生成从而实现了热解沥青内部规模性扩容,总孔隙度逐渐增大,在Ro为2.0%~3.0%范围有机孔隙进入发育高峰期,但至Ro>3.0%后开始出现降低趋势,特别是至Ro>3.5%后明显大幅降低,构造抬升期流体超压保持较好条件下孔隙结构有所变化但总孔隙度仍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有机孔隙 孔隙保存 页岩 四川盆地
下载PDF
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connectivity control of organic pores in shale 被引量:3
18
作者 BORJIGIN Tenger LU Longfei +6 位作者 YU Lingjie ZHANG Wentao pan anyang SHEN Baojian WANG Ye YANG Yunfeng GAO Zhi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4期798-812,共15页
In view of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complex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c pores,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Raman spectrum and fluid injection+CT/SEM imaging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study t... In view of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complex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c pores,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Raman spectrum and fluid injection+CT/SEM imaging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acerals,organic pores and connectivity of organic pore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organic-rich shale samples from Souther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pore forming mechanism of organic matter-based activated carbo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c pore development and the organic matter type,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diagenesis and pore pressure were explored to reveal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preserva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organic pores in shale.(1)The generation of organic pores goes on through the who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and is controlled by the type,maturity an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the differ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ponents and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generation evolution of kerogen and solid asphalt lead to different po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rganic pores mainly develop in solid bitumen and hydrogen-rich kerogen.(2)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pores is controlled by maturity and diagenesis,including the steric hindrance effect of in-situ hydrocarbon retention,rigid mineral framework formed by recrystallization,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pore-fluid pressure and shale brittleness-ductility transition.(3)The Ro of 4.0%is the maturity threshold of organic pore extinction,the shale layers with Ro larger than 3.5%have high risk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these shale layers have low gas contents,as they were in an open state before uplift,and had high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and strong aromatization,thus having the"congenital deficiency"of high maturity and pore densification.(4)The pores in the same organic matter particle have good connectivity;and the effective connec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inorganic pores and fractures depends on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and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res and fractures in the shale;the accumulation,preservation and laminar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in high abundanc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ection of organic pores,grain margin fractures and bedding fractures in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organic matter pore MATURIT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DIAGENESIS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下载PDF
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聚集机制
19
作者 曹涛涛 刘虎 +2 位作者 肖娟宜 潘安阳 邓模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7-1384,共18页
查明油页岩的形成背景和高品质油页岩形成机制是开展油页岩原位改造的基础工作.利用有机碳、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方法,对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的沉积环境进行恢复并探讨了有机质聚集机制.结果表明,茂名盆地油... 查明油页岩的形成背景和高品质油页岩形成机制是开展油页岩原位改造的基础工作.利用有机碳、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方法,对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的沉积环境进行恢复并探讨了有机质聚集机制.结果表明,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全段油页岩均富有机质,底部为薄层碳质页岩、砂岩和褐煤层段.Mo含量、Ba/Al、Ba_(bio)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油柑窝组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油柑窝组存在间断性的“藻类勃发”现象;V/(V+Ni)、Ce_(anom)、Th/U、草莓体黄铁矿颗粒大小和Pr/nC_(17)-Ph/nC_(18)交汇图表明了沉积水体处于缺氧还原环境;Sr/Cu、Rb/Sr和气候指数C指示油柑窝组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Sr/Ba、Ba/Ga、Ca/(Fe+Ca)、Al_(2)O_(3)/MgO以及伽马蜡烷等特征反映了古湖泊水体为淡水;Zr/Al、Rb/K和MnO含量指示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通过各指标与TO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温暖湿润气候和淡水环境为藻类的繁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备很高的初级生产力,直接影响了油页岩的品质和发育特征,具有丰富有机质来源的表层生产力是油页岩形成的首要条件,缺氧还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有利于沉积有机质堆积和保存,是有机质聚集的促进因素.综合各因素,提出了茂名盆地油柑窝组优质油页岩有机质的聚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古环境 地球化学 有机质聚集 油柑窝组 茂名盆地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含气赋存机理——基于与海相页岩储层对比的认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涛涛 邓模 +3 位作者 肖娟宜 刘虎 潘安阳 曹清古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9,共18页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分布广泛,但至今未取得较大的勘探突破。详细调查和分析了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特征和含气赋存机理,并展望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研究方向,旨在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成藏机理,以期为有利层段优选提供理论支持。海陆...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分布广泛,但至今未取得较大的勘探突破。详细调查和分析了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特征和含气赋存机理,并展望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研究方向,旨在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成藏机理,以期为有利层段优选提供理论支持。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岩性变化快、干酪根类型差等特点。由于有机质纳米级孔数量少,储集空间以黏土矿物孔缝为主。富有机质海相页岩实际解吸气量与理论含气量基本一致,但海陆过渡相页岩实际含气量远低于理论含气量,主要机制为砂泥煤“三明治”空间结构致使大部分天然气高效排出以及高含水饱和度致使游离气储集空间不足。与海相页岩气赋存状态不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以吸附气为主,游离气普遍较低,优势岩相类型为高TOC、高硅质/钙质页岩。海陆过渡相特别是潮坪—潟湖相地层中纵向上发育多层含菱铁矿层、横向上连续分布,在含菱铁矿泥岩内部易形成页岩气“微圈闭”储存气体,且菱铁质泥页岩低孔低渗和高突破压力的特性致使其具有强封闭性,可在页岩内部实现局部超压富集,这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垂向有利层段优选和勘探突破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今后的研究应加强海陆过渡相系统性沉积学研究,进一步揭示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及动态转化,优化有利层段评价体系以及探索砂泥煤“三气”合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结构 含气特征 菱铁矿 赋存机理 海陆过渡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