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及优先审查简介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志娟 高凌峰 丁志文 《中国皮革》 CAS 2019年第4期14-18,共5页
针对日常工作中常被咨询的专利申请方面的疑问,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介绍了适用于制革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常规流程和优先审查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关于获权快慢的利弊,有助于申请人合理选择个案申请的类型及途径。
关键词 专利申请 审查流程 优先审查 皮革 申请途径
下载PDF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治斌 李刚 +6 位作者 毛森贤 厉巽巽 陈玉霜 毛青山 李翼 潘志娟 王晓沁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12,共6页
为开发一种对人体有益且天然无害的抗菌整理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微球,分析了不同比例下丝素蛋白和壳聚糖制备微球的微观形貌、粒径、二级结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质量分数为6%,壳... 为开发一种对人体有益且天然无害的抗菌整理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微球,分析了不同比例下丝素蛋白和壳聚糖制备微球的微观形貌、粒径、二级结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质量分数为6%,壳聚糖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壳聚糖溶液与丝素蛋白溶液的体积配比为1∶2,所制备的微球形态规整圆滑,粒径均匀分布在0.4~1.4μm之间;其抗菌效果优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2)%和(80±2.6)%;在该比例条件下制备的微球的二级结构由silkI型转变为silkII型,热分解起始温度大于25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壳聚糖 微球 抗菌性能 乳液聚合法
下载PDF
紫外照射改性SMS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与亲水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康孝 范语婷 +2 位作者 潘志娟 朱新生 石小丽 《产业用纺织品》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9,26,共8页
在紫外照射下,分别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接枝聚合到SMS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研究接枝聚合条件(单体体积分数、交联剂体积分数、光敏剂体积分数和照射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差示... 在紫外照射下,分别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接枝聚合到SMS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研究接枝聚合条件(单体体积分数、交联剂体积分数、光敏剂体积分数和照射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接触角仪等对改性SMS聚丙烯非织造布的结构和亲水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反应性较强且疏水性较强的单体GMA相比,反应性较弱且亲水性强的单体HEMA的接枝率相对较低;亲水性HEMA不均匀地分布在非织造布表面及内部,疏水性GMA倾向在熔喷层接枝聚合;接枝聚合改性作用导致SMS聚丙烯非织造布的结晶度和熔点降低;且不论单体的亲疏水性,接枝聚合改性后SMS聚丙烯非织造布的亲水性只是略有改善;接枝聚合改性后SMS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水通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聚丙烯非织造布 不饱和单体 紫外照射 接枝聚合改性 微观结构 亲水性 水通量
下载PDF
基于现代大学书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 被引量:4
4
作者 严明 潘志娟 杨帆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6,共6页
在新兴产业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书院的理念、内容、方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可以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形态。基于这一设想,研究从多维一体... 在新兴产业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书院的理念、内容、方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可以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形态。基于这一设想,研究从多维一体的资源共享体系、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素养优先的人才评价体系、产教融合的教育实践体系、师生互评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大学书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以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培养方案、建立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管理保障机制、依托现代大学书院的生态优势丰富人才培养活动等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书院 新工科人才 培养体系
下载PDF
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玉婷 潘志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5期22-25,共4页
智能纺织品是指具备感知和反馈功能,并保留纺织品固有风格和技术特征的一类新型纺织品,由于其具有柔软和自适应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研究。柔性可穿戴技术和柔性导电纺织材料是智能纺织品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柔性传感器是其实现智能化的核... 智能纺织品是指具备感知和反馈功能,并保留纺织品固有风格和技术特征的一类新型纺织品,由于其具有柔软和自适应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研究。柔性可穿戴技术和柔性导电纺织材料是智能纺织品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柔性传感器是其实现智能化的核心部分。对柔性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分别介绍了柔性电容式传感器、柔性压电式传感器和柔性压阻式传感器的原理、制作方法、与纺织材料的结合方式以及在智能纺织品上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纺织品 柔性可穿戴 柔性导电纺织材料 柔性传感器 功能纤维
下载PDF
织物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福建 李煜炜 +2 位作者 周昕妍 张岩 潘志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3期32-36,共5页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纤维、纱线、织物结构、后整理工艺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设计热湿舒适性优良的服饰应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纺纱形式、织造工艺及后整理工艺,并结合人生理、心理学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此外还整理...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纤维、纱线、织物结构、后整理工艺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设计热湿舒适性优良的服饰应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纺纱形式、织造工艺及后整理工艺,并结合人生理、心理学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此外还整理了目前主流的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并给出了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建议: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能,不能仅局限在某一单独方面,应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将织物放在实际运用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热湿舒适 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废旧纺织服装循环再利用的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翰昱 刘一凯 潘志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20年第3期28-31,40,共5页
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循环再利用方法,介绍了Nike、Reformation、优衣库、H&M等品牌的废旧服装回收途径、相关政策及配套体系,综述了我国废旧服装回收现状,对国内外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 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循环再利用方法,介绍了Nike、Reformation、优衣库、H&M等品牌的废旧服装回收途径、相关政策及配套体系,综述了我国废旧服装回收现状,对国内外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及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废旧服装 循环再利用
下载PDF
微流控纺丝及其在生物质纤维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子阳 潘志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4期33-37,共5页
微流控纺丝技术,可精确控制和操作微通道内微尺度液体的流动,具有高精确度和自由度,打破了现有纺丝方法难以对纤维进行微观操控的局限性,在新型生物质纤维及功能性纤维开发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微流控纺丝技术的原理、装置及优... 微流控纺丝技术,可精确控制和操作微通道内微尺度液体的流动,具有高精确度和自由度,打破了现有纺丝方法难以对纤维进行微观操控的局限性,在新型生物质纤维及功能性纤维开发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微流控纺丝技术的原理、装置及优势,列举了微流控纺丝技术在海藻酸盐、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等生物质纤维中的应用及优势,并对微流体纺丝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丝 微流控 生物质纤维
下载PDF
醋青纤维的结构及物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小航 曾庆怡 +3 位作者 张玮玺 范志成 李惠 潘志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3期4-6,40,共4页
醋青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复合纤维,由聚丙烯腈与醋酸纤维素以分子相结合而成,是国内首创的改性腈纶品种。以吉林化纤集团研制的醋青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及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醋青纤维断裂强度为1.98cN/dtex... 醋青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复合纤维,由聚丙烯腈与醋酸纤维素以分子相结合而成,是国内首创的改性腈纶品种。以吉林化纤集团研制的醋青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及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醋青纤维断裂强度为1.98cN/dtex,断裂伸长率为40.55%,质量比电阻为4.837×10^7Ω·g/cm^2,抗静电性能好,回潮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青纤维 结构 物理性能
下载PDF
Fabricating a smart clothing system based on strain-sensing yarn and novel stitching technology for health monitoring
10
作者 TANG Jian WU YuTing +4 位作者 MA ShiDong ZHANG YuMin XU RuoJie YAN Tao pan zhij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87-596,共10页
Various yarn-shaped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However,research is lacking 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smart clothing for integrating yarn sensors with commercial garments.Herein,a strain-s... Various yarn-shaped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However,research is lacking 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smart clothing for integrating yarn sensors with commercial garments.Herein,a strain-sensing yarn is sewn into a piece of fabric through a novel stitching technique,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itching method and needle pitch on the sensing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The sensing performance could be improved when the sensing yarn is self-locked in the fabric at the needle eyes,and the needle pitch was reduced to 0.5 cm,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stress and strain concentration.Meanwhile,the composite sensing fabric feature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including a low detection limit(0.1%),rapid response(280 ms),excellent durability(10000 cycles),and high stability(negligible drift and frequency independence).In addition,the remarkable wear resistance,washability,and anti-interference to ambient humidity and perspiration were obtained.Therein,the optimal stitch trace lengths of sensing yarn for detecting elbow motion,breathing,and heartbeats are discussed.Finally,a smart clothing system composed of smart clothing,data acquisition unit,and mobile APP was develop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ct human movement and physiological signals.This work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produce intelligent garments based on yarn sensors for health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sensing yarn composite sensing fabric smart clothing system stitching technology health monitoring
原文传递
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史笑 岳朝丽 +1 位作者 潘志娟 刘扣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31期4322-432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9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 目的探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9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11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动脉穿刺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试验组采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进行桡动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采血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长、穿刺时疼痛评分和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试验组(81.82%)高于对照组(56.82%),试验组穿刺时长(34.600±2.442)s,低于对照组的(39.156±2.785)s,试验组疼痛评分(3.750±0.315)分,低于对照组的(4.318±0.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发生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能够提高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动脉采血 指尖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