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页岩油开采潜力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臧晓琳 逄建东 +1 位作者 马立涛 朱泽栋 《化工管理》 2024年第5期77-79,共3页
根据地质勘查发现,中国的页岩油资源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积极有效地对页岩油资源进行开采,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文章对中国陆相页岩油的类型、开采潜力及前景进行分析,从页岩油类型、页岩油潜力及页岩油... 根据地质勘查发现,中国的页岩油资源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积极有效地对页岩油资源进行开采,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文章对中国陆相页岩油的类型、开采潜力及前景进行分析,从页岩油类型、页岩油潜力及页岩油前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陆相页岩油在开采过程中的资源不确定性风险、技术适应性风险和成本风险等问题及在页岩油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石油勘探 石油开采 石油化工
下载PDF
临兴深部煤层气含气性及开发地质模式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高丽军 谢英刚 +2 位作者 潘新志 逄建东 周龙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34-164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兴中部地区煤层埋深大于1 000 m,达到了深部煤层气的研究范畴。基于实际生产资料,探讨区内深部煤层含气性,提炼了深煤层开发地质模式。研究认为:以含气量转折为深煤层临界深度的划分依据,则工区内深部煤层...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兴中部地区煤层埋深大于1 000 m,达到了深部煤层气的研究范畴。基于实际生产资料,探讨区内深部煤层含气性,提炼了深煤层开发地质模式。研究认为:以含气量转折为深煤层临界深度的划分依据,则工区内深部煤层的临界深度在2 000 m左右;且深部中煤阶储层的吸附性对温度的敏感性要小于压力,中煤阶煤层的临界深度相对深于高煤阶;深部煤层气仍以吸附气为主,现有的等温吸附测试方法易造成深部煤层气含游离气比例换算较大的误区;深部煤层受温度影响,煤层临储比较高,受应力影响,储层物性较差,气井总体具有"见气快、排水降压难、产气量上升缓慢"的特点;研究区深部煤层气潜力巨大,现有气井经验显示,合理优化开发单元为深煤层单井突破的关键,A型"源-储"相通的富集开发地质模式是深煤层突破重点考虑的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区块 深煤层 含气性 开发地质模式
下载PDF
临兴区块深部煤层气潜在可采地质模式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丽军 逄建东 +1 位作者 谢英刚 周龙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9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兴中部区块深部煤层气资源潜力大,基于区内煤层气地质评价和单井试采效果,从试采井生产特征入手,分析深部煤层气井气水产出特征。重点从裂缝展布和应力特征方面,浅析深部煤层气井控产地质因素,同时结合煤...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兴中部区块深部煤层气资源潜力大,基于区内煤层气地质评价和单井试采效果,从试采井生产特征入手,分析深部煤层气井气水产出特征。重点从裂缝展布和应力特征方面,浅析深部煤层气井控产地质因素,同时结合煤系气多类型气层(致密气层、煤层)匹配关系,探讨了区内深部煤层气潜在可采地质模式。结果表明:①临兴区块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煤层厚、含气量高、煤岩煤质较好、煤岩顶底板封盖好、滞留水环境”特征,煤层埋深较深,高应力、低孔低渗是制约区内煤层气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②深煤层应力较大,以常规清水压裂为主的直井单压煤层模式难以有效压裂煤层、气井生产效果较差;“兼压砂层差气层、主采煤层气”模式可改善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且直井产气曲线仍以煤层气典型形态为主,具有“单井见气快、产水多,易应力敏感、气产量上升缓慢”的特点;③煤系地层微裂缝发育区为深煤层单井突破的潜力区。依据临兴区块现有气井开发经验,临兴区块深部煤层气可划分出2种潜力地质开发模式,其中“内生外储型”的Ⅰ型可采地质模式是目前深部煤层气开发现实可行的优选地质模式。“内生外储型”Ⅱ型可采地质模式、“内生内储”的Ⅰ型可采地质模式是后期深部煤层气开发的潜力接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区块 深部煤层气 煤系地层 煤层应力
下载PDF
苏北盆地曲塘次凹阜宁组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仲米剑 刘喜杰 +5 位作者 万欢 刘玉明 逄建东 郭清正 石雪峰 葛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6,I0003,I0004,共13页
曲塘次凹阜宁组三段(阜三段)是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储层。利用粒度分析、X线衍射、铸体薄片、压汞实验等方法,结合测井资料、沉积类型、孔隙结构、成岩演化等,研究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适合研究区生产实际的储层... 曲塘次凹阜宁组三段(阜三段)是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储层。利用粒度分析、X线衍射、铸体薄片、压汞实验等方法,结合测井资料、沉积类型、孔隙结构、成岩演化等,研究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适合研究区生产实际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阜三段储层为中孔、超低—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隙、颗粒溶蚀孔隙;喉道对储层渗流能力控制明显,当0.400μm<孔喉半径<1.000μm时,对渗透率的贡献最大;平均孔喉半径、排驱压力、相对分选因数可作为储层分类评价的参考依据。阜三段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原始孔隙度保存较少,胶结作用较强且微孔率较高,是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储层主控因素表现为受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控制,坝砂的储集物性及含油性相对优越于滩砂的。曲塘次凹阜三段储层可划分为4类,其中Ⅰ、Ⅱ类储层处于坝砂沉积相带,物性较好,孔隙度大于16.00%,渗透率大于0.40×10^(-3)μ ^(2),孔隙结构条件相对优越,平均孔喉半径大于0.100μm,排驱压力小于1.50 MPa,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隙较为发育,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和主要勘探目标。该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评价 阜三段 曲塘次凹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致密砂岩“甜点”预测及在井位部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昊 张军林 +4 位作者 胡云亭 万欢 逄建东 石雪峰 周龙刚 《科技和产业》 2022年第1期262-268,共7页
致密砂岩油气藏是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其“甜点”的有效识别影响了勘探开发策略和井位的部署。致密砂岩储层岩性致密、横向变化快且厚度较薄,只用纵波阻抗对致密砂岩储层和含气砂岩难以识别。针对以上特点,以岩... 致密砂岩油气藏是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其“甜点”的有效识别影响了勘探开发策略和井位的部署。致密砂岩储层岩性致密、横向变化快且厚度较薄,只用纵波阻抗对致密砂岩储层和含气砂岩难以识别。针对以上特点,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综合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进行储层预测,利用AVO流体检测技术和纵横波速度比(V_(p)/V_(s))刻画含气砂岩的分布范围,开展致密砂岩储层识别及储层含气性预测,提高优质砂岩的识别及预测精度,并在鄂尔多斯盆地F区块太原组井位部署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甜点”预测 地震反演 AVO流体预测 井位部署
下载PDF
地震相控约束下的储层高精度定量预测方法--以曲塘次凹阜三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东坤 谢英刚 +2 位作者 张军林 逄建东 葛岩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1期8-13,共6页
滩坝砂体空间分布非均质性较强、厚度薄,常规储层预测方法无法精细刻画其特征。针对该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地震相分析技术获取滩坝砂体空间展布变程、方向、规模等表征参数,将沉积模式和地震相引入地质统计学反演中进行变差函数的分析... 滩坝砂体空间分布非均质性较强、厚度薄,常规储层预测方法无法精细刻画其特征。针对该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地震相分析技术获取滩坝砂体空间展布变程、方向、规模等表征参数,将沉积模式和地震相引入地质统计学反演中进行变差函数的分析,在提高垂向分辨率的同时弱化随机反演井间结果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对滩坝薄砂体的高精度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岩 地震相 地质统计学反演 地震相控反演
下载PDF
煤体结构测井评价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松林 逄建东 +2 位作者 金力钻 王文升 孙玉红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173-178,共6页
测井资料一直是评价煤体结构的有效方法,不同地区测井曲线对煤体结构的响应存在差异,具有高度地域性。对寿阳地区15号煤层测井曲线及岩心资料分析发现,煤体结构主要与井径、密度、自然伽马、电阻率相关。对上述曲线组合应用多元线性回... 测井资料一直是评价煤体结构的有效方法,不同地区测井曲线对煤体结构的响应存在差异,具有高度地域性。对寿阳地区15号煤层测井曲线及岩心资料分析发现,煤体结构主要与井径、密度、自然伽马、电阻率相关。对上述曲线组合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地质强度因子,对全区参数井进行煤体结构定量评价,测井解释符合率达86%。在前人研究煤体结构应用(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量等)基础上,对煤体结构应用进行拓展。利用煤体结构结合煤层厚度、断层绘制平面图;利用煤体结构预测煤层破裂压力,煤体结构好的煤层破裂压力梯度较小。综合研究成果,选取煤层厚度大、煤体结构好、破裂压力小的煤层布署井位,单井产量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体结构 破裂压力 测井曲线
下载PDF
东非大陆边缘穆伦达瓦盆地成藏模式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8
作者 臧晓琳 逄建东 +2 位作者 王震 朱泽栋 孔为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10期37-44,共8页
穆伦达瓦盆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除发现两个非常规油田外,还获得了6个常规油气田发现,但都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盆地是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是投资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海域... 穆伦达瓦盆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除发现两个非常规油田外,还获得了6个常规油气田发现,但都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盆地是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是投资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海域油气勘探的经验,建立穆伦达瓦盆地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穆伦达瓦盆地东部Sakamena次盆Karoo裂谷期烃源岩较为证实,且发育优质砂岩储层,已经发现的断裂背斜、断裂鼻状构造、断块等构造圈闭是盆地以往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以Bemolanga油砂、Tsimiroro重油为代表。其次盆地中部浅海陆架区上白垩统砂岩也发现两个常规油气田,但是产量低,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而海域除了发育构造圈闭外,最重要的圈闭类型就是重力流相关的深切谷复合体、深水扇叶状复合体岩性圈闭,这将是今后盆地商业性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伦达瓦盆地 成藏模式 Karoo裂谷 浅海陆架区 重力流 深水扇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X区块断裂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9
作者 张昊 逄建东 李林洹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33-38,共6页
为研究珠江口盆地X区块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运用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等方法,研究X区块断裂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X区块平面上发育NEE、NW走向两组断层,断层组合以平行式、斜列式为主;剖面上断层以多米诺式... 为研究珠江口盆地X区块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运用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等方法,研究X区块断裂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X区块平面上发育NEE、NW走向两组断层,断层组合以平行式、斜列式为主;剖面上断层以多米诺式、复杂半地堑构造样式为主;晚期断层形成时间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间较为匹配;距离生烃中心越远,油气发育层位越浅,反之,油气发育层位越深,油气通过控洼边界断裂、不整合等主要疏导体系,近源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断裂系统 油气成藏 几何学 运动学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不同源储类型页岩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识别及分类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丽军 吴鹏 +3 位作者 石雪峰 李勇 逄建东 杨铁梅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2-1143,共12页
为完善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分类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为例,在划分页岩源储类型基础上,结合电阻率、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自然伽马等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利用页岩样品实验结果校正,优化了不同源储类型页岩的岩性、有机碳、孔... 为完善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分类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为例,在划分页岩源储类型基础上,结合电阻率、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自然伽马等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利用页岩样品实验结果校正,优化了不同源储类型页岩的岩性、有机碳、孔隙度、含气量等关键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分类方法。结果表明:①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存在砂质夹层型、灰质混积型和富有机质泥岩层理型三大类源储类型,利用声波、密度与自然伽马的3D交会图与成像测井可识别各类型岩性;②不同类型泥页岩的测井解释优化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区内页岩储层参数相对有利勘探,其中砂质夹层型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25%~6.66%,孔隙度为0.10%~4.92%,含气量为0.15~4.39 m^(3)/t,平均脆性指数为45%;灰质混积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为1.98%~8.66%,孔隙度为0.31%~4.01%,含气量为0.82~3.72 m^(3)/t,平均脆性指数为43%;富有机质层理型页岩有机碳含量在2.04%~14.53%之间,孔隙度为0.29%~5.29%,含气量为0.93~5.14 m^(3)/t,平均脆性指数为37.54%;③建立的以源储类型为核心的“三型九类”页岩储层分类方法具有实用性,其中I类、II类夹层型页岩和I类富有机质层理型页岩已在生产实践显现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源储类型 测井 储层分类
原文传递
Photo Switchable Two-step Photochromism in a Series of Ln-Phosphonate(Ln=Dy,Gd,Tb,Y)Dinuclear Complexes
11
作者 HU Ji-Xiang ZHANG Qian +3 位作者 XIA Bin LIU Tao pang jiandong BU Xian-He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58-66,共9页
Exploring the discrete complexes with multi-step coloration is still a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 transfer photochromic materials. Herein, we synthesized a series of dinuclear Ln-diphosphonate compounds[Ln=Dy(... Exploring the discrete complexes with multi-step coloration is still a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 transfer photochromic materials. Herein, we synthesized a series of dinuclear Ln-diphosphonate compounds[Ln=Dy(1);Gd(2);Tb(3);Y(4)] with a remarkably and reversibly photoactive coloration phenomenon. These compounds showed two-step coloration behavior, which were the first discrete architectures in the reported electron transfer photochromic complexes. This two-step coloration phenomenon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large distortion of H3-TPT acceptors, which in turn reduced the π-conjugation of electron acceptors and slowed the decay process of electron transfer. The photogenerated stable doublet radicals originated from electron transfer from diphosphonate donor to polypyridine acceptor in these complexes were detected by UV-Vis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 spectra. Furthermore, the photogenerated radicals were estimated by direct curr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and variable temperature ESR spectra, suggesting the doublet radicals in the dinuclear structure for all the compounds. This work revealed a series of discrete phosphonate-based systems with a multi-step coloration process, providing a new pathway for designing multicolor photochromic materials with potential photoswitching or oth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structure Donor-acceptor system Doublet radical PHOTOMAGNETISM Two-step photochrom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