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塔架风电机组吊装设备对比分析
1
作者 彭国祥 朱坤奇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36-138,共3页
随着风能资源的开发,高塔架风电机组逐渐成为建设的重点。文章以安装32台3 MW、轮毂高130 m的风电机组为条件,分析和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吊装设备。首先,阐述了风电场的位置、地形和风电机组参数。其次,比较了QLY1760S专用起重机、650t履... 随着风能资源的开发,高塔架风电机组逐渐成为建设的重点。文章以安装32台3 MW、轮毂高130 m的风电机组为条件,分析和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吊装设备。首先,阐述了风电场的位置、地形和风电机组参数。其次,比较了QLY1760S专用起重机、650t履带起重机和1800t汽车起重机,揭示了不同起重机的性能、适用条件及其在高塔风电机组吊装中的优缺点。最后,阐述了主吊设备的选择、负荷计算和技术要求,特别强调了QLY系列专用起重机的实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塔架 风电机组 吊装设备 起重机 性能
下载PDF
阳明学的政治取向、困境和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国翔 《深圳社会科学》 2019年第3期22-31,156,共11页
中晚明的阳明学具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本文从政治取向这一角度,将中晚明的阳明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深入分析"得君行道"与"觉民行道"这两种不同政治取向的各自涵义及其关系,进而对于阳明学所蕴含的"民众政治... 中晚明的阳明学具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本文从政治取向这一角度,将中晚明的阳明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深入分析"得君行道"与"觉民行道"这两种不同政治取向的各自涵义及其关系,进而对于阳明学所蕴含的"民众政治主体"观念以及儒家传统的政治理想,从一个现代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评价。具体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如何理解阳明学者在"得君行道"之外所另行开辟的"觉民行道"这一路线?其次,如何理解"觉民行道"和"得君行道"在阳明学中作为两种不同政治取向之间的关系?第三,如何理解阳明学中所隐含的"民众政治主体"这一观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最后,如何才能建立儒家的政治主体并实现儒家的政治社会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政治取向 得君行道 觉民行道 君主制与民主制
下载PDF
“事在人为”说“心”“事”——读杨国荣教授《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若干思考
3
作者 彭国翔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17-29,196,共14页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应更为优先较之杨国荣教授在该书中显示的“事本论”的立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反省可以视为一种“心本论”的立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不仅更为肯定“心本论”的本体论立场,更以具体的论证指出了为什么这样一种“心本论”的立场更为合理与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 “事” “心本论” “事本论”
下载PDF
哲学王国中的巾帼:西方历史上的女性哲学家
4
作者 彭国翔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第2期66-78,159,160,共15页
20世纪以前西方历史上有不少女性哲学家,但中文世界至今知之甚少。本文依据西方历史分期的惯例,在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近代时期这四个阶段之中,分别介绍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城的希帕提娅、中世纪英国诺威治的... 20世纪以前西方历史上有不少女性哲学家,但中文世界至今知之甚少。本文依据西方历史分期的惯例,在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近代时期这四个阶段之中,分别介绍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城的希帕提娅、中世纪英国诺威治的朱利安、17世纪英国的玛格丽特·卡文迪士以及18世纪英国的凯瑟琳·考克贲这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哲学家,兼及其它不同时期的另外一些女性哲学家。同时,本文在最后结语部分,也提请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留意发掘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性哲学家,以见东西方哲学王国中人类智慧结晶之整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哲学家 希帕提娅 朱利安 玛格丽特·卡文迪士 凯瑟琳·考克贲
下载PDF
作为世界主义者的孔子: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国翔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6,共11页
依据《论语》和《论语》之外有关孔子的文献,参照“世界主义”这一西方文化传统中具有漫长历史的概念,通过对孔子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的考察,可以论证孔子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孔子的世界主义是“有根的世界主义”。孔子“有根的世界主义... 依据《论语》和《论语》之外有关孔子的文献,参照“世界主义”这一西方文化传统中具有漫长历史的概念,通过对孔子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的考察,可以论证孔子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孔子的世界主义是“有根的世界主义”。孔子“有根的世界主义”之中的“根”,乃是以人心人性为基础的作为一种价值原则的“根”,也即孔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作为道德心灵的“仁”。“仁”的普遍是具体的普遍。从而,孔子“有根的世界主义”不仅具备所有世界主义的基本共识,即超越了地域和族群,更以普遍的人性为价值依归,避免了极端世界主义流于抽象、一般和迂远的问题,而在“理一”和“分殊”之间保持了平衡。这可以说是孔子“有根的世界主义”最大的特点和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世界主义 思想 实践 有根的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儒家传统的静坐功夫论 被引量:7
6
作者 彭国翔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53,共15页
静坐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儒家功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在儒家功夫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作为一种以君子和圣贤人格为追求的功夫实践而非一般的养生方法,静坐在儒家传统中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较之佛、道以及世界上其他... 静坐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儒家功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在儒家功夫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作为一种以君子和圣贤人格为追求的功夫实践而非一般的养生方法,静坐在儒家传统中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较之佛、道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与精神性传统的静坐实践,儒家式的静坐又有何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此,学界迄今似未见较为全面与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为焦点,对儒家静坐功夫论尝试予以总结性的考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出静坐在整个儒家传统的功夫论中并未被作为根本性的功夫实践,主流儒者大都对静坐作为儒家功夫实践的限制有明确的自觉。其次,分析静坐在儒家传统中不被视为根本功夫实践的原因。第三,在此基础上,以佛、道以及亚伯拉罕传统静坐实践和理论为对照,指出儒家静坐功夫的特点以及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静坐 功夫论 道德意识 情感与法则
原文传递
“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被引量:6
7
作者 彭国翔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31,共14页
荀子的功夫论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夫实践所指向的理想人格;一是作为功夫实践具体方法的“治气养心之术”。就前者而言,荀子在继承孔、孟的“士”“君子”和“圣人”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士君子”和“大儒”的特有观念,同时明确界说了理... 荀子的功夫论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夫实践所指向的理想人格;一是作为功夫实践具体方法的“治气养心之术”。就前者而言,荀子在继承孔、孟的“士”“君子”和“圣人”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士君子”和“大儒”的特有观念,同时明确界说了理想人格的不同层次与形态。后者作为身心修炼的过程,指“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经由“师法”的学习,透过“礼乐”的熏陶,对治自身的“气”“性”,以“得师”和“由礼”为根本环节。“心”由“得师”“隆礼”而“化性起伪”,呈现为一个由外而内的“锻造”过程。“气”指“血气”,包括自然欲望、生理本能以及心理情绪在内的身体方面。"心”是认知、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并没有道德之“善”的内容,即便是“虚一而静”的"大清明心”,本身也不以“善”为其固有内容。由于"师法”和“礼乐”都是心外的候选对象,“治气养心之术”需要面对“师”“礼”最初如何产生以及“得师”“由礼”能否必然的问题,成就理想人格也随之成为一种或然的选择和他律的结果。但即便如此,无论就个体还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实践而言,“得师”“由礼”的身心修炼更为切实可行,尤其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来说,即便没有“仁义内在”的预设,也更具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君子 大儒 治气 养心 得师 由礼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温故与知新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国翔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0-49,共10页
21世纪初,笔者曾参与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并提出“援西入中”与“西学素养、文献基础和国际视野”的观念。“援西入中”是对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哲学诠释与建构基本模式的概括,“西学素养、文献基础和国际视野”则是对如何诠... 21世纪初,笔者曾参与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并提出“援西入中”与“西学素养、文献基础和国际视野”的观念。“援西入中”是对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哲学诠释与建构基本模式的概括,“西学素养、文献基础和国际视野”则是对如何诠释与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三个不可或缺且彼此相关方面的总结。笔者后来又提出“援中入西”的观念,强调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共生共成的过程中所可能和应当作出的贡献。本文在对以往提出的观念予以回顾与澄清的基础上,围绕“作为比较哲学的中国哲学”“如何理解‘文献基础’中的‘文献’”“诠释/建构、哲学史/哲学、人物/问题”以及“方法论背后的哲学观”这几个问题,再次对如何诠释与建构现代中国哲学提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西入中 援中入西 文献基础 作为比较哲学的中国哲学 哲学观
原文传递
陈来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哲学
9
作者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9,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来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的构建、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他还推动和引导了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参与了中国哲学的国际学术共同体、促进中国哲学的世界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来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的构建、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他还推动和引导了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参与了中国哲学的国际学术共同体、促进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为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绘上了浓重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来 中国哲学 典范
原文传递
“尽心”与“养气”: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被引量:14
10
作者 彭国翔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0,共16页
把帛书《五行》说部和通行本《孟子》七篇结合起来,作为了解孟子思想的整体文献依据,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进行全面与彻底的考察。孟子功夫论的核心观念是“心”和“气”,而孟子功夫论不同于先秦其他诸... 把帛书《五行》说部和通行本《孟子》七篇结合起来,作为了解孟子思想的整体文献依据,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进行全面与彻底的考察。孟子功夫论的核心观念是“心”和“气”,而孟子功夫论不同于先秦其他诸家“治气养心之术”的地方,既在于孟子对“心”和“气”的理解,也在于孟子“尽心”与“养气”的意涵。孟子的“心”是道德法则、情感和意志的三位一体,孟子的“气”则是以“仁义”为内涵、以“刚大”为特征的作为“德气”的“浩然之气”。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实践,无论“养心”还是“治气”,都不是以外在的规范来约束自然的生命,而是由内而外扩充固有的本心和德气,使之不仅流通贯注于自己作为个体的全副身心,进而遍及自我之外的他人和世间万物,展现为一种内在德性自我推动之下不断外化的过程。这一特点不仅在先秦诸家的功夫论中独树一帜,较之古希腊罗马传统特别是其中以斯多亚派为代表的“精神修炼”,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实践不仅“心”与“身”兼顾,也更为外向和积极健动。而孟子特别提出的“大丈夫”观念,则是其身心修炼功夫所指向的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的“大成”,在孟子对于“圣”和“神”境界的描绘中得到了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帛书 《五行》说部 尽心 养气
原文传递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An Ovenliew 被引量:1
11
作者 peng guoxia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91-119,共29页
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ocus i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particularly after the 1950s, although contemporary Chin... 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ocus i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particularly after the 1950s, although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both in its inception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an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re also explored. In addition to designating separate genr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cluding some of the major issues under discussion and debate as well as giving attention to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this article also tease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in which those issues emerged and developed, and it highlights the salient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New Confucianism NewMarxist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orld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Theme on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12
作者 peng guoxia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1-3,共3页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needs more attention not onl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but also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pri...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needs more attention not onl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but also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primarily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mostly defined by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Chinese Buddhis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in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Westem philosophy has flooded into China and Western philosophical ingredients, such as German idealism, existentialism, and phenomenology, let alone Marxism, have alread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is sens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Chinese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unavoidably been entangled with Western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