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Shaleitian Bulge,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peng jingsong WEI Ajuan +2 位作者 SUN Zhe CHEN Xinlu ZHAO Di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structural geometric analysis, fault activity analysis, structure evolution history and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based on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study area is a superimposed tectonic zone, which experienced early(Paleocene and Eocene) extension and late(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strike-slip and pull-apart.(2)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nt through two periods, 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and the Bohai section was active earlier than the inland section.(3)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displacement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is 4 km since Cenozoic, including 1 km in the Oligocene, and 3 km in the Pliocene-Quaternary.(4) The strike-slip movements hav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sin-mountain restructure in the fault zon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ectonic belt and the conjugate evolution in north-east structural belt.(5) The conjugate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dominate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in shallow forma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injection points and segments of hydrocarbon from the deep layers to shallow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Tan-Lu FAULT sinistral STRIKE slip FAULT THROW hydrocarbon injection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新元古界长龙山组石英砂岩物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赵子霖 周雪威 +3 位作者 李夔洲 郭涛 彭靖松 侯明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2-1353,共12页
【目的】渤海辽东湾海域西南部钻井钻遇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深入研究其物源特征,对华北克拉通太古代至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解剖具有重大意义。【方法】对采自BD4-1a井2482 m附近的五件石英砂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碎... 【目的】渤海辽东湾海域西南部钻井钻遇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深入研究其物源特征,对华北克拉通太古代至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解剖具有重大意义。【方法】对采自BD4-1a井2482 m附近的五件石英砂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石英砂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88.53%~93.06%),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介于69.5~71.6,成分变异指数(ICV)值介于0.69~3.99,样品表现为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风化。Th/U值介于3.46~4.92,Cr/Zr值介于0.17~0.35,ΣREE值介于(8.26~24.12)×10^(-6),LREE/HREE值介于6.28~10.21,δEu值介于0.77~1.04,呈弱负异常。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于2744~1581 Ma,主要年龄峰值为~1845 Ma,次要年龄峰值为~2225 Ma、~2340 Ma、~2600 Ma和~2725 Ma。【结论】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岩石。2.7~2.5 Ga的碎屑锆石是华北克拉通陆壳生长事件及构造热事件形成的记录;2.2~1.8 Ga的碎屑锆石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拼合形成同一结晶基底事件的时间相吻合,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地质记录;而1.8~1.6 Ga的碎屑锆石年龄记录的应该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碎屑锆石 地球化学 物源 哥伦比亚超大陆
下载PDF
环渤中缓坡带盖层逐级破裂与油气阶梯跃升式运移
3
作者 王飞龙 彭靖淞 +2 位作者 王广源 夏成岗 胡安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6,共13页
随着渤海凸起区勘探程度的提高,缓坡带成为重要的勘探接替区,但缓坡带勘探成功率较低,油气运移模式及运移路径精准预测是制约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以环渤中地区为重点,分析了断陷盆地缓坡带多层输导体系条件下盖层破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随着渤海凸起区勘探程度的提高,缓坡带成为重要的勘探接替区,但缓坡带勘探成功率较低,油气运移模式及运移路径精准预测是制约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以环渤中地区为重点,分析了断陷盆地缓坡带多层输导体系条件下盖层破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总结了相应的油气运移模式,并基于运移模式开展油气三维运移模拟,实现了缓坡带油气运移路径的精细预测。研究表明:①渤中凹陷周缘缓坡带普遍具有“盖-断双控阶梯式”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古近系近源和新近系源外2类油气藏。近源成藏的油气直接来自于烃源岩,在东营组区域盖层控制下沿古近系第一输导层顺层运移;源外成藏的油气来自于二次调整运移的充注点,油气顺断层突破东营组盖层后,沿新近系多层楼式输导层呈阶梯式充注运移。②累计盖层断接厚度小于450m是下伏盖层破裂及浅层输导层充注发生的触发条件。③受盖层减薄和断裂活动的耦合控制,缓坡带不同构造部位油气运聚的阶梯环带不同,可以通过“盖-断耦合”分析来预测油气的空间分布,基于这一思路创新开展阶梯跃升式油气立体运移模拟,在蓬莱19-3缓坡带综合预测成功率达88%。④由于坡折断带坡坪转换的正断层的密集发育,加上盖层厚度及其断接厚度的剧烈变化,坡折带之下的斜坡外带通常为近源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中深层为主;坡折带之上的斜坡内带,油气通常在源外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浅层为主。该研究成果对于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勘探有利方向预测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中 缓坡带 盖层 累计断接厚度 充注点 阶梯跃升式运移 运移模拟 蓬莱19-3
下载PDF
黄河中游重要生产煤矿山土壤重金属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春光 彭景颂 +3 位作者 李婉莹 李健 张双腾 余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30,共7页
通过开展黄河中游地区神木市重要生产煤矿山土壤环境调查,借助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山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仅Ni元素变异系数在50%以上,Cd、Hg、Ni元素平均值分别高于中国土壤背... 通过开展黄河中游地区神木市重要生产煤矿山土壤环境调查,借助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山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仅Ni元素变异系数在50%以上,Cd、Hg、Ni元素平均值分别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与陕西土壤背景值,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标准值;研究区Hg、Cd、Cu、Pb、Cr、Zn元素分布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②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依次为Hg>Cd>Pb>Cr>Zn>As>Ni,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Hg>Cd>As>Cu>Pb>Ni>Cr>Zn;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危害,除Hg、Cd外,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危害较低。研究结果可为贯彻落实生产、在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土壤 重金属 动态监测 生态风险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上三叠统小塘子组沉积环境、构造含意与含气远景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霞飞 刘树根 +2 位作者 彭靖淞 董顺利 张银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4-617,共14页
在实测绵竹汉旺和广元何家湾小塘子组(T_3t)地层剖面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它们的沉积相。何家湾T_3t属浅水环境:滨面砂坝、陆架泥、潮坪和浪控三角洲。汉旺T_3t则以显著的深水相为特征:滨面砂坝,海湾泥、中缓坡水道与滑塌席、三角洲前缘... 在实测绵竹汉旺和广元何家湾小塘子组(T_3t)地层剖面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它们的沉积相。何家湾T_3t属浅水环境:滨面砂坝、陆架泥、潮坪和浪控三角洲。汉旺T_3t则以显著的深水相为特征:滨面砂坝,海湾泥、中缓坡水道与滑塌席、三角洲前缘沉积。对汉旺剖面所含黄铁矿结核作了初步研究。T_3t总的说符合富砂泥缓坡的沉积模式。指出汉旺剖面中部的半深水泥岩标志着龙门山活跃的逆冲构造运动,而以上的HST以至须二段下部厚砂体才是构造活动平静期的产物。认为小塘子组底部滨面砂体极具天然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上三叠统小塘子组 浪控三角洲 中缓坡滑塌席 滨面砂体
下载PDF
大尺寸高分辨率硅基OLED微显示技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建兵 秦昌兵 +3 位作者 张白雪 彭劲松 张阳 殷照 《光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1-185,共5页
开发了一款对角线尺寸超过2.4 cm,分辨率为1 400×1 050的单色高亮度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器件驱动芯片中集成行列驱动、DAC、I2C、数据处理、电源模块、温度检测等功能模块。器件亮度大于35 000 cd/m^2,对比度大于10 000∶1,器件... 开发了一款对角线尺寸超过2.4 cm,分辨率为1 400×1 050的单色高亮度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器件驱动芯片中集成行列驱动、DAC、I2C、数据处理、电源模块、温度检测等功能模块。器件亮度大于35 000 cd/m^2,对比度大于10 000∶1,器件亮度均一性大于90%,在10 000 cd/m^2起始亮度下,器件的T50寿命大于7 500 h。器件性能满足AR显示等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微显示 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 高亮度 高级图形扩展阵列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劲松 廖玉姣 《中国西部》 2023年第4期32-44,共13页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和新颖化等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承载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和新颖化等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承载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提升国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持续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安全和韧性。文章通过比较我国其它先进地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仍面临发展层次不高、储备数量不足、产业与资本结合度不高、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度不强等挑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与一体化制度供给、构建企业共享发展环境、强化产学研联盟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的质量,助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 双城经济圈 产业链现代化 安全韧性
下载PDF
阐释学视角下壮族典籍的汉译英研究——以《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为例
8
作者 彭劲松 魏景涛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2-87,共6页
《布洛陀史诗》的汉译英有助于壮族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推介,然而目前对该作品翻译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文章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为研究对象,结合书中的汉译英翻译案例揭示如何将信赖、侵入、吸收和... 《布洛陀史诗》的汉译英有助于壮族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推介,然而目前对该作品翻译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文章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为研究对象,结合书中的汉译英翻译案例揭示如何将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运用于壮族典籍英译,让译文更具连贯性与可读性。引进阐释学翻译理论有助于丰富壮族典籍英译的研究视角和提高译文质量,进而助力壮族典籍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理论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 壮族典籍汉译英 壮族文化推介
下载PDF
3种类型杉木林分生长、密度和材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林峰 高建亮 +1 位作者 彭劲松 姜小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为了给杉木良种选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3种类型(无性系苗、实生苗和萌芽苗)的杉木林分生长性状、密度和木材材性为研究对象,进行方差分析、重复力计算和相关性分析,采用布雷金多性状评定法进行排序,最后比较杉木3种类型林分生长... 为了给杉木良种选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3种类型(无性系苗、实生苗和萌芽苗)的杉木林分生长性状、密度和木材材性为研究对象,进行方差分析、重复力计算和相关性分析,采用布雷金多性状评定法进行排序,最后比较杉木3种类型林分生长性状、密度和木材材性的遗传增益和现实增益。方差分析表明:杉木3种类型林分的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相差较大(8.94%~70.53%),重复力均较高(91.98%~99.9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密度与材质存在着高强度的正相关,而生长性状与密度和材质性状之间存在着中等强度以上的负相关。布雷金多性状评定法发现,以生长性状或综合性状为评定指标时,无性系苗林分得分均排序第一,且遗传增益和现实增益均增益最大。杉木各性状的变异明显受到林分类型的影响,且无性苗林分的性状变异幅度更大,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林木生长与密度、材质性状间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通过性状的综合评价和遗传增益分析,发现无性系苗林分明显更为优秀,可作为高产优质的育种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分 生长性状 密度性状 材质性状
下载PDF
CO_(2)充注对油气藏相态的影响及凝析气藏成因分析——以渤中19-6凝析气藏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陶然 王飞宇 +1 位作者 彭靖淞 王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34,共11页
油气藏中的CO_(2)对油气相态具有重要的影响控制作用。为了探究CO_(2)对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凝析气藏成因的影响意义,基于渤中19-6凝析气藏5口井8组凝析气样品的组分及物性数据,利用PVTsim相态分析技术模拟CO_(2)充注,对CO_(2)充注前后渤... 油气藏中的CO_(2)对油气相态具有重要的影响控制作用。为了探究CO_(2)对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凝析气藏成因的影响意义,基于渤中19-6凝析气藏5口井8组凝析气样品的组分及物性数据,利用PVTsim相态分析技术模拟CO_(2)充注,对CO_(2)充注前后渤中19-6凝析气藏流体相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渤中19-6气藏CO_(2)为无机幔源成因,含量在9.15%~15.76%,δ13 CCO_(2)在-7‰~14.4‰。②CO_(2)能明显降低流体的临界温度(T_(c))、临界压力(P_(c))、临界凝析温度(T_(m))和临界凝析压力(P_(m)),使流体相态从挥发油逐渐过渡到近临界态,最终转变成凝析气。结合研究区油气充注史发现,虽然研究区经历了“早油晚气”的两期成藏过程,但天然气充注后流体相态仍为挥发油,CO_(2)的充注才使古油藏最终转变成现今的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PVTsim 充注模拟 相态变化 凝析气藏成因 渤中19-6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机制与现实逻辑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劲松 何孝容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1-45,共5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强化消费市场、引导消费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深入考察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影响,本文采用KPSM-DID方法对我国15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发现:从时...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强化消费市场、引导消费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深入考察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影响,本文采用KPSM-DID方法对我国15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发现:从时变结构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实施当期及10个滞后期内,均能够显著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发展路径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城市经济规模和促进城市消费水平两个渠道发挥经济作用,该结果在剔除相关因素的影响后依然稳健;双重差分结果表明,锚定2021年7月政策窗口后,国家确定的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锚定2019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的政策窗口,自主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14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但政策影响效能低于国家确定的5个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备较强的经济增长效应,能够大幅推动城市经济与消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城市消费 城市经济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渤海湾凹陷区复杂断裂带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油气运移模拟 被引量:29
12
作者 徐长贵 彭靖淞 +2 位作者 吴庆勋 孙哲 叶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4-692,共9页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移数值模拟,成功预测了复杂断裂带浅层的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富集断块。研究认为,活动断裂带浅层充注存在差异性,垂向优势运移通道的充注点/段是浅层油气运移的起点,对于浅层油气运移及其成藏非常重要;在浅层的断层中,切割深层中转仓或深层主要运移通道、断接厚度小于400m、成藏期断层断距大于80m的断层容易形成凹陷区垂向优势运移通道;新构造运动通过控制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的差异分布,决定了复杂断裂带的差异成藏。研究成果对于复杂断裂带的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凹陷区 垂向优势运移通道 复杂断裂带 充注点 新构造运动 大数据分析
下载PDF
张家口——蓬莱断裂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盆岭再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靖淞 韦阿娟 +2 位作者 孙哲 陈心路 赵弟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构造几何学分析、断层活动性分析、构造演化史分析和油气运移模拟等方法,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的构造样式、断裂活动性、走滑位移量、中央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 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构造几何学分析、断层活动性分析、构造演化史分析和油气运移模拟等方法,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的构造样式、断裂活动性、走滑位移量、中央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运聚进行分析。研究区是早期(古新世—始新世)伸展和晚期(渐新世、上新世—第四纪)走滑-拉分的叠合构造区;张家口—蓬莱断裂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左旋走滑活动有两个阶段,即渐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渤海海域活动较陆地段更早;新生代以来左旋走滑位移量共4 km,其中渐新世活动较弱(1 km),上新世较强(3 km);大规模的走滑活动导致了断裂带围区断裂活动的加剧和盆岭再造,促进了中央构造带的形成和北东向构造带的协同演化;张家口—蓬莱断裂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及其共轭走滑断裂带剧烈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从深层往浅层运移的充注点/段,从而控制了其浅层油气运移及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张家口-蓬莱断裂 郯城-庐江断裂 左旋走滑 断距 油气充注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烃源岩有机相与测井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哲 彭靖淞 +2 位作者 江尚昆 叶涛 郭颖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针对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勘探程度低,烃源岩非均质性强等问题,基于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和改进后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及沉积体系特征,刻画了庙西中南洼围区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 针对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勘探程度低,烃源岩非均质性强等问题,基于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和改进后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及沉积体系特征,刻画了庙西中南洼围区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以C相和D/E相为主,烃源岩品质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C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中南洼南次洼及黄河口东洼东部与庙西中南洼结合部,北次洼分布相对局限;沙四段烃源岩以F相为主,优质烃源岩发育局限,C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中南洼南次洼。此次研究认为,庙西中南洼南次洼是沙三段和沙四段优质烃源岩叠合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应重点关注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洼陷 烃源岩评价 有机相 庙西中南洼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庙西中南洼围区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主控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哲 于海波 +2 位作者 彭靖淞 胡安文 李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5-1677,共13页
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聚类分析,在对比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已发现原油的成因类型、来源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有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成因类型,其中:Ⅰ... 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聚类分析,在对比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已发现原油的成因类型、来源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有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成因类型,其中:Ⅰ型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垦利6-4区和蓬莱25区,其进一步可分为Ⅰ_(1)和Ⅰ_(2)两个亚类,分别对应中高熟沙三型原油和中低熟沙三型原油;Ⅱ型原油来源于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蓬莱31区;Ⅲ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可能有少量的沙三段烃源岩贡献,主要分布在渤中36区。原油地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指示研究区为近源成藏特征。综合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断层活动性分析认为蓬莱25区和垦利6-4区原油类型主要受烃源岩控制,而蓬莱31区和渤中36区原油类型和分布受断裂和烃源岩联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聚类分析 源断耦合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测井-录井资料评价变质岩风化壳结构——以渤海南部渤中X构造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心路 王粤川 +2 位作者 彭靖淞 叶涛 高坤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187,共7页
渤海地区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相继获得较大的发现,但前人对于变质岩风化壳研究多沿用其他岩类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以渤海海域渤中X构造变质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资料及元素录井数据的趋势背景值计算、特征元素... 渤海地区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相继获得较大的发现,但前人对于变质岩风化壳研究多沿用其他岩类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以渤海海域渤中X构造变质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资料及元素录井数据的趋势背景值计算、特征元素提取和聚类分析,建立了一套风化壳定量综合评价方法,其能够清晰地识别和划分变质岩垂向风化壳结构。将该方法在新钻井B井进行了应用,自上而下识别和划分出风化破碎带、强风化裂缝带、弱风化裂缝带和未风化裂缝带4个分带,有利地指导了该区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变质岩 风化壳结构 元素录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阶段及储量增长潜力 被引量:8
17
作者 江尚昆 王德英 +2 位作者 孙哲 彭靖淞 赵弟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
近20余年来,渤海油田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储量持续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勘探阶段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勘探阶段,其储量增长的特征、规律不同,勘探的思路和方法也不相同。在总结前人... 近20余年来,渤海油田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储量持续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勘探阶段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勘探阶段,其储量增长的特征、规律不同,勘探的思路和方法也不相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数量、油气探明程度、探明速率、探井控制面积、储量增长曲线及其变化特征等多因素,指出渤海油田目前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渤海油田储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浅层、中层和深层储量将逐渐呈差异化增长的特征: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仍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可能进入勘探高峰晚期阶段,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中小型油气田数量的比重将逐渐增大,在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同时,浅层应该加强中小型油气田的勘探,加强一体化勘探和油田内部挖潜,加强隐蔽油气藏勘探;中-深层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前期,储量将高速增长,将是推动渤海油田储量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领域,中-深层应该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主要目标,以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阶段 探明程度 储量增长 渤海海域 渤海油田
下载PDF
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粤川 于海波 +3 位作者 彭靖淞 陈心路 孙哲 史梦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8,共11页
近年来渤海海域取得了以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为代表的潜山油气新发现,展示了进一步在潜山寻找规模油气的良好前景。以迄今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分析为基础,从优质储层发育、供烃有效性和油气保存三大关键成藏要素入手,系统剖析了渤海海... 近年来渤海海域取得了以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为代表的潜山油气新发现,展示了进一步在潜山寻找规模油气的良好前景。以迄今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分析为基础,从优质储层发育、供烃有效性和油气保存三大关键成藏要素入手,系统剖析了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表明,优势岩性和岩相是储层发育的前提,多期次多元流体溶蚀和应力叠加是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关键;富烃凹陷潜山油气来源更充足,能否成藏取决于“源-储”匹配关系;潜山油气聚集规模和流体性质与优质盖层有关,是形成大中型轻质油田和天然气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潜山油气富集模式,即低位“溶缝体-源内强供-高压厚盖”天然气富集型、中位“缝溶体-源外强供-中压中厚盖”原油富集型以及中、低位“缝网体-源内强供-中高压厚盖”油气富集型,指出了该地区潜山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潜山 优质储层 供烃条件 超压盖层 富集模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优质烃源岩分布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哲 于海波 +3 位作者 彭靖淞 叶涛 李飞 蔡冬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2-660,共9页
研究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优质烃源岩展布规律、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基于地球化学、测井以及区域地震资料,对庙西中南洼围区优质烃源岩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结合油-源对比分析以及油源断层活动性分析,探讨优质烃源岩的展布对... 研究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优质烃源岩展布规律、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基于地球化学、测井以及区域地震资料,对庙西中南洼围区优质烃源岩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结合油-源对比分析以及油源断层活动性分析,探讨优质烃源岩的展布对原油类型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东部、庙西中南洼南次洼、莱州湾东北洼均发育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沙四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中南洼南次洼。研究区原油可分为沙三型、沙四型和混源型3类。沙三型原油主要分布于蓬莱25区和垦利6-4区,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控制;混源型和沙四型原油主要分布于蓬莱31区和渤中36区,受油源断裂和优质烃源岩联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测井评价 油-源对比 庙西中南洼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与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坤顺 吴庆勋 +2 位作者 彭靖淞 郭颖 马正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6,共8页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前新生代 基底时代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跷跷板”现象 南华纪 锆石U-PB定年 疑源类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