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亚热带地区主要林地类型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赵巧巧 赵筱青 +6 位作者 黄佩 普军伟 周世杰 冯严 顾泽贤 石小倩 储博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2,共10页
[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 [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Duncan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3种林地类型在0~20 cm、20~40 cm及40~60 cm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碳氮比(C/N)水平及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0~60 cm土层,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为14.89~22.05 g·kg^(-1),高于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水平,以常绿阔叶林最高(22.05g·kg^(-1));有机碳密度处于3.42~4.12kg·m^(−2)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4.12kg·m^(−2));土壤C/N在12.99~13.82之间,以桉树人工林最高(13.82);(2)随着土层加深,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C/N均呈下降趋势,以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3)3种林地类型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受土壤密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影响,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土壤C/N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质、p H和坡向,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较小。[结论]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在碳汇方面具有优势,而思茅松纯林碳汇功能较弱。土壤碳含量变化受土壤理化指标影响较大,而受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桉树引种区 林地类型 土壤碳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西南三省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与农业发展耦合关系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冯严 赵筱青 +5 位作者 普军伟 周世杰 施馨雨 陈彦君 顾泽贤 李益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6-1306,共11页
[目的]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发展。探究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8年西南三省(云南、贵州... [目的]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发展。探究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8年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四川)46个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该区域2005—2018年农业发展水平和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格局。[结果]2005—2018年,云贵川46个州(市)的石漠化治理成效存在持续升高、持续下降、先增后减、先减后增4种变化趋势,在空间上高值集中于蜀中和滇中,低值集中于贵州省,呈西部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农业发展水平呈持续升高、持续减少、先增后减3种发展趋势,空间上高值集中在蜀中,低值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局面。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和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集中在0.585~0.790,均处于协调阶段。时间上看,曲靖和遵义等11个州(市)的协调程度逐渐好转,昆明等4个州(市)出现微弱的退化,其余的州(市)均未发生变化。在空间上,成都、雅安等蜀中区域和昆明、玉溪等滇中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稳定居高,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各州(市)的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和农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指数先增后减,整体变化从0.315减少到0.218。存在局部相关的州(市)主要分布于滇中、蜀中和黔西区域,包含成都等23个州(市)。[结论]云贵川3省的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和农业发展之间呈现较好的耦合协调关系,但距优质协调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且空间差异较大,不发达地区耦合协调度低且偏远。今后可考虑从政策、资源要素投入等方面来推进各地区协同进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方石漠化区农业发展战略、石漠化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生态成效 农业发展 耦合关系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云南高原杞麓湖流域的景观格局与水质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普军伟 赵筱青 +5 位作者 顾泽贤 卢飞飞 郑田甜 高翔宇 陈俊旭 易琦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1,共9页
由于人类活动日益增强,高原湖泊杞麓湖景观格局和湖泊水质发生较大改变,探究其变化关系可为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采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RS/GIS技术和Pearson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10年... 由于人类活动日益增强,高原湖泊杞麓湖景观格局和湖泊水质发生较大改变,探究其变化关系可为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采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RS/GIS技术和Pearson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湖泊水质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杞麓湖水质偏差,其中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a呈显著增长趋势,氨氮、总磷和透明度波动较大,2015年整体水质有所改善,但仍为劣Ⅴ类水。(2)杞麓湖流域主要景观类型是林地和耕地,占流域总面积的74%以上,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快(+876.42hm^2),水域(-1 281.42hm^2)和耕地(-794.61hm^2)缩减较多,后5年湖滨湿地大量出现(+1 432.08hm^2);景观格局聚集程度增加,异质性略有减弱,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程度变化不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强烈。(3)水田、旱地和建设用地聚集程度增强及破碎化程度降低与氨氮外的其它水质指标呈正相关,水域面积与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呈负相关,水田与建设用地是杞麓湖水质退化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杞麓湖流域 湖泊水质
下载PDF
云南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田甜 赵筱青 +2 位作者 卢飞飞 普军伟 苗培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0-737,共8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但是有关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的研究甚少。为了研究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通过流失系数法计算2005、2010和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但是有关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的研究甚少。为了研究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通过流失系数法计算2005、2010和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耕地比重、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第一产业产值均与化肥流失量呈正相关;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人均非农收入、环保投资指数均与化肥流失量呈负相关。(2)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与化肥流失量正相关程度最高,均大于0. 9,所以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大小的决定因素是种植结构。建议下一步对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郑田甜 赵筱青 +3 位作者 顾泽贤 普军伟 卢飞飞 苗培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50-1556,共7页
以星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种植业化肥流失量最低为目标函数,种植面积、粮食需求、经济状况等为约束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得到2020年星云湖流域种植结构的优化结果:(1)2005—2015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经济作物(11069.93 hm ^2),最小的是果树(90... 以星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种植业化肥流失量最低为目标函数,种植面积、粮食需求、经济状况等为约束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得到2020年星云湖流域种植结构的优化结果:(1)2005—2015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经济作物(11069.93 hm ^2),最小的是果树(909.40 hm^ 2),缓坡地的种植面积远远大于陡坡地。总体上水稻、旱粮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经济作物逐渐增加,果树先增加后稳定。(2)优化后预测2020年星云湖流域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471.56 hm^ 2,旱粮为2571.53 hm ^2,经济作物为7966.92 hm ^2,果树为2149 hm ^2。相对于2015年,2020年水稻面积增长1276.49 hm ^2,旱粮增长1051.84 hm ^2,果树增加1239.6 hm ^2,经济作物减少3103.01 hm ^2。(3)预测2020年优化后的种植结构下化肥流失量总计663.79 t,2015年为890.55 t,减少25.47%。在各种污染物中总氮减少最多,其次为总磷和氨氮,硝态氮和可溶性磷的流失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种植业结构 线性规划模型
下载PDF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RS data and GIS techniques to assist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 被引量:8
6
作者 pu jun-wei ZHAO Xiao-qing +4 位作者 MIAO Pei-pei LI Si-nan TAN Kun WANG Qian TANG 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0期2528-2547,共20页
The karst mountainous area 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with prominent humanland contradictions.The resource-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RECC)of this region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The development of remo... The karst mountainous area 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with prominent humanland contradictions.The resource-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RECC)of this region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RS)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provides data sources and processing platform for RECC monitoring.This study analyzed and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C by considering particularity in the karst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west China;processed multisource RS data(Sentinel-2,Aster-DEM and Landsat-8)to ex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nine key indexes by GIS techniques(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overlay analysis and raster calculation);proposed the methods of index integration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ECC by GIS;and took a typical area,Guangnan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as an experimental area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dexes and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important indexes affecting the RECC of karst mountainous area are water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position resource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2)Data on cultivated land,construction land,minerals,transportation,water conservancy,ecosystem services,topography,soil erosion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RS data.GIS techniques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into the RECC results.The data extrac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s are feasible on evaluating RECC.(3)The RECC of Guangnan County was in the mid-carrying level in 2018.The midcarrying and low-carrying levels were the main types,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80.00%of the total study area.The areas with high carrying capacit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southeast line of the county,and other areas have a low carrying capacity comparativel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resource-environment statu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RECC.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C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source RS data and GIS techniques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methods can be applied in related field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data/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ying capacity Multisource RS data GIS techniqu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ata Integration Karst mountainous are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下载PDF
格网尺度石漠化山区国土空间碳源/汇核算及碳失衡分区研究
7
作者 陈彦君 赵筱青 +4 位作者 普军伟 陶俊逸 徐逸飞 顾泽贤 陶兰初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5-908,共14页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制定适应国土空间功能的低碳发展策略,对中国县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滇西北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方法,核算国土空间功能的碳源排放量、...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制定适应国土空间功能的低碳发展策略,对中国县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滇西北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方法,核算国土空间功能的碳源排放量、碳汇吸收量,分析其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碳源/碳汇效益,识别碳失衡空间,构建格网尺度下县域国土空间碳失衡综合分区。研究结果:(1) 2010~2020年玉龙县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空间扩张迅速。(2)玉龙县三生空间碳源/汇增加,但碳源排放量增长剧烈,呈现西高东低和东南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3) 2010~2020年碳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玉龙县碳失衡空间占总面积的47.30%,以碳源失衡为主。(4)格网尺度下国土空间碳失衡综合分区划分为生态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先发展区、生态增汇发展区、生产高碳优化区、生活高碳控制区等五个区,并提出县域内部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格网尺度下,玉龙县近十年国土空间一直以生态空间为主,但生活空间扩张加快;三生空间碳源/汇增加,但碳源量远大于碳汇量,工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碳排放量增长量远超生态空间的碳吸收增长量;碳源/汇效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西侧高,东南低的特征。碳失衡空间占国土面积的47.30%;根据低碳发展、减排增汇划分出5个国土空间功能碳失衡综合分区,并提出了低碳发展对策,为中国县域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网尺度 碳源/汇 碳失衡分区 三生空间 石漠化山区
原文传递
云南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优化分区与管控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筱青 李思楠 +2 位作者 普军伟 谈树成 陈俊旭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39-2357,共19页
国土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并构建合理的管控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云南喀斯特典型山区文山市为例,探讨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法及冲突区的修正规则,对喀斯特山区... 国土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并构建合理的管控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云南喀斯特典型山区文山市为例,探讨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法及冲突区的修正规则,对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进行优化分区,并提出国土空间分区及石漠化分区的管控模式。研究发现:(1)云南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优化后可划分为城镇开发边界区、城镇预留区、永久基本农田区、一般农业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一般生态区六种类型,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最大,城镇开发边界区面积最小;(2)城镇开发边界区和城镇预留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东南部,永久基本农田区和一般农业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一般生态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西南部,生态保护红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北部,其中东部和东北部主要为石漠化区;(3)从各国土空间类型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国土空间分区提出了管控措施和模式;从轻度石漠化区、中度石漠化区以及重度石漠化区角度对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提出了石漠化区开发和保护的路径和方法。研究结果可为云南喀斯特山区国土空间的合理发展和石漠化的治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双评价” 优化分区 管控途径 云南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云南省文山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益敏 李驭豪 +5 位作者 赵筱青 普军伟 王茜 谭琨 苗培培 杨一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45-2555,共11页
以云南文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理论框架,选取食物供给、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产水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采用CASA模型、InVEST模型、RUSLE模型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 以云南文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理论框架,选取食物供给、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产水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采用CASA模型、InVEST模型、RUSLE模型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文山市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其中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文山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年均值在17年内整体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有增有减;产水量、食物供给之间为协同关系,二者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保持均呈权衡关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保持间为协同关系;空间分布上,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协同关系的空间格局有所差异,表现为文山市中心区域呈显著协同或显著权衡关系,研究区其他区域零散分布。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制定更为合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滇东南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茜 赵筱青 +3 位作者 普军伟 岳启发 陈星宇 石小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80-2190,共11页
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扰动,喀斯特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喀斯特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以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区域广南县为例,从自然和... 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扰动,喀斯特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喀斯特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以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区域广南县为例,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角度构建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CA对2000、2010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反演,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广南县整体脆弱性变化较小,但脆弱程度在不断加剧。在脆弱等级方面,该县以微度脆弱为主,但轻度、中度和重度脆弱在逐渐增加。广南县沿"者兔-莲城-杨柳井-板蚌"以南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较高,以北地区的脆弱性较低;脆弱性空间集聚效应强烈,北部处于脆弱性低-低集聚区,而西南部和东南部处于脆弱性高-高集聚区;生态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区域生态脆弱性的改善,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恶化。岩性和石漠化面积比重对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为显著,导致喀斯特生态脆弱的基础是喀斯特碳酸盐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广南县
原文传递
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国土空间功能质量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以广南县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思楠 赵筱青 +3 位作者 普军伟 王茜 苗培培 谭琨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50-2367,共18页
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组成整个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分析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状况,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质量分布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 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组成整个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分析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状况,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质量分布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例,基于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综合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国土空间的功能质量与空间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1)城镇和农业功能质量以低值为主,生态功能质量以高值为主,综合功能的高低质量的数量结构较平均,不同功能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四种国土空间功能质量均具有正相关性,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并呈地域分布差异;(3)喀斯特地区各类功能相互影响较大,低耦合区和高耦合区分布差异显著,在建设用地中耦合度最低;(4)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轻度协调,它们的空间分布差异与综合功能质量相似,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区管控措施的提出可有效推动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和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功能质量评价 耦合协调 喀斯特地区 广南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