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固耦合作用对地下储氢库储盖层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
1
作者 邹才能 穆英 +6 位作者 潘松圻 胡志明 端祥刚 袁铭 王珊 高云丛 唐永炳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氢库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储氢方式。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影响地层长期稳定性和评估储氢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探究气体介质和含水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评估最佳...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氢库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储氢方式。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影响地层长期稳定性和评估储氢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探究气体介质和含水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评估最佳储氢工况。陆相页岩具有比杂砂岩和长石砂岩更强的硬度和更高的弹性模量,流固耦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储层岩石的结构稳定性,但是过大的反应强度也增加了氢损失。水及其中的氢离子和弱酸性阴离子是氢气与岩石发生反应的重要介质,有利于提高反应强度。甲烷可以附着在黏土、长石等矿物的颗粒和孔隙表面,减少与无机矿物接触并发生反应的氢气含量,使得反应更加复杂。综合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和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氢气损耗,地层含水饱和度较低且具有甲烷作为垫层气的枯竭气藏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规模地下储氢构造。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最优储氢工况,为枯竭油气藏型储氢库的选址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库 枯竭油气藏 流固耦合作用 纳米压痕技术 微观力学性质
下载PDF
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内涵、路径及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邹才能 李士祥 +12 位作者 熊波 陈艳鹏 张国生 谢小平 刘翰林 马锋 梁英波 朱凯 关春晓 潘松圻 侯梅芳 袁懿琳 罗双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4-936,共13页
超级含油气盆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在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构建兼顾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的“超级能源系统”是转型方向。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新智能“四新为主”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 超级含油气盆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在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构建兼顾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的“超级能源系统”是转型方向。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新智能“四新为主”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框架下,以巨量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与地上丰富风光能源资源高度叠合、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协同开发利用的区域性智慧用能系统构成的“超级能源系统”与以碳循环为主线的碳中和系统相融合,在传统含油气盆地中研究选择具备建成世界级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示范大基地条件的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区位优势明显,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资源丰富,CO_(2)源汇匹配优势显著,具备建成世界级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盆地的基础条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给出了传统含油气盆地转型方向。“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融合发展理念与模式下,盆地区域内基本实现碳中和,进一步夯实能源生产保供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率先建成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世界级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示范盆地,将重塑超级能源盆地勘探开发新理念与新模式,对全球“碳中和”下的能源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能源系统 碳中和系统 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 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世界能源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能源革命 被引量:21
3
作者 邹才能 熊波 +6 位作者 李士祥 马锋 潘松圻 刘翰林 张国生 赵群 关春晓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全球碳中和共识与地区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新能源已成为各个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和规模优势正在不断增强,低成本风能、太阳能、储能将支撑全球能源... 全球碳中和共识与地区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新能源已成为各个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和规模优势正在不断增强,低成本风能、太阳能、储能将支撑全球能源转型,新能源生产与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22年世界新能源消费平均占比达18.2%,预计2050年占比达到55%左右。世界能源在资源、消费地域、技术发展、人均消费量、节能领域、碳排放等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化石能源低碳化提速、新能源规模化提速、能源管理智慧化提速的“三化提速”推动世界能源加快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坚持“六性原则”,即能源生产的“独立性”、能源供给的“绿色性”、能源储备的“安全性”、能源消费的“高效性”、能源管理的“智慧性”、能源成本的“经济性”,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为主、新电力为主、新储能为主、新智慧能源为主“四个为主”绿色智慧的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中国是能源大国但不是能源强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安全发展新战略是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中国能源革命和能源供应格局转变,由2022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碳基能源CO_(2)排放80%以上,转变到2060年非碳新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CO_(2)排放减少80%以上。加快新能源革命是建设能源强国、实现中国能源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对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绿色能源体系与建立绿色生态地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新能源 能源转型 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革命 能源消费 能源安全 能源独立
下载PDF
Connotation,pathway and significance of carbon neutrality“super energy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Ordos Basin,NW China
4
作者 ZOU Caineng LI Shixiang +12 位作者 XIONG Bo CHEN Yanpeng ZHANG Guosheng XIE Xiaoping LIU Hanlin MA Feng LIANG Yingbo ZHU Kai GUAN Chunxiao pan songqi HOU Meifang YUAN Yilin LUO Shuangh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1066-1082,共17页
Super oil and gas basins provide the energy foundation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energy and carbo... Super oil and gas basins provide the energy foundation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energy and carbon neutrality system that balances energy pro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becomes crucia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uch basins.Under the framework of a green and intelligent energy system primarily based on“four news”,new energy,new electricity,new energy storage,and new intelligence,integrating a“super energy system”composed of a huge amount of underground resources of coal,oil,gas and heat highly overlapping with abundant wind and solar energy resources above ground,and a regional intelligent energy consumption system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ssil energy and new energy,with a carbon neutrality system centered around carbon cycling is essential.This paper aims to select the traditional oil and gas basins as“super energy basins”with the conditions to build world-class energy prod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bases for carbon neutrality.The Ordos Basin has unique regional advantages,including abundant fossil fuel and new energy resources,as well as matching CO_(2)sources and sinks,position it as a carbon neutrality“super energy basin”which explores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oil and gas basins.Unde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ode of“coal+oil+gas+new energy+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the carbon neutrality in super energy basin is basically achieved,which enhance energy supply and contribute to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establish a modern energy industry and promote regional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io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class carbon neutrality“super energy system”demonstration basin i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Ordos Basin will reshape the new concept and new mod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per energy basin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lobal energy revolution under carbon neut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energy system carbon neutrality system carbon neutrality super energy system carbon neutrality super energy basin Ordos Basin
下载PDF
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247
5
作者 邹才能 熊波 +6 位作者 薛华庆 郑德温 葛稚新 王影 蒋璐阳 潘松圻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1-420,共10页
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介质,具有实现生态系统有机物的转换和造成温室效应的双重属性。将大气圈中被固定或可利用的二氧化碳定义为"灰碳";无法被固定或利用,并留存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定义为"黑碳"。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介质,具有实现生态系统有机物的转换和造成温室效应的双重属性。将大气圈中被固定或可利用的二氧化碳定义为"灰碳";无法被固定或利用,并留存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定义为"黑碳"。碳中和是人类发展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政治、资源、技术、市场、能源结构等诸多挑战。提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其中碳替代将是碳中和的中坚力量。新能源已经成为第3次能源转换的主角,未来将成为碳中和的主导。目前,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等是新能源的主力军,助力电力部门实现低碳排放;"绿氢"是新能源的后备军,助力工业与交通等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人工碳转化技术是连接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桥梁,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预测2030年中国碳达峰的峰值约110×10^(8) t。按照高、中、低3种情景预测2060年中国碳排放将分别降至22×10^(8),33×10^(8),44×10^(8)t。针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提出7项实施建议。构建中国新的"三小一大"能源结构,推动实现中国能源"独立自主"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碳达峰 碳中和 灰碳 黑碳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
下载PDF
煤系天然气的资源类型、形成分布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97
6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5 位作者 黄士鹏 马锋 孙钦平 李富恒 潘松圻 田文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3-442,共10页
煤系天然气是煤系中煤、炭质泥页岩和暗色泥页岩生成的天然气,是天然气工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巨量的资源规模,包括连续型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和圈闭型煤系气藏等资源类型。通过梳理国内外煤系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重点论述了... 煤系天然气是煤系中煤、炭质泥页岩和暗色泥页岩生成的天然气,是天然气工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巨量的资源规模,包括连续型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和圈闭型煤系气藏等资源类型。通过梳理国内外煤系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重点论述了圣胡安、苏拉特、西西伯利亚、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气的形成与分布特征,明确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战略领域,主要取得3项认识:①欧亚东西向聚煤带和北美南北向聚煤带是全球两个主要聚煤区,晚石炭世—二叠纪、侏罗纪和晚白垩世末期—新近纪是3个主要聚煤期;②"连续型"和"圈闭型"是煤系天然气的两种主要成藏模式,提出生气强度大于10×10~8 m^3/km^2是形成煤系大气田的基本条件,揭示中高阶煤层气向斜富集、低阶煤层气源盖配置的成藏规律;③预测全球煤系天然气剩余资源潜力巨大,源外煤系气仍集中分布在中亚—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源内煤层气集中分布在12个主要国家,预测中国2030年煤系天然气产量有望超过1 000×10~8 m^3,其中常规煤系气产量为(500~550)×10~8 m^3,煤系致密气产量为(400~450)×10~8 m^3,煤层气产量有望达到(150~200)×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天然气 煤层气 致密气 连续型 圈闭型 生气强度 资源潜力 聚煤期 聚煤区
下载PDF
“进源找油”:论四川盆地非常规陆相大型页岩油气田 被引量:110
7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1 位作者 王红岩 董大忠 刘洪林 施振生 张斌 孙莎莎 刘德勋 李贵中 吴松涛 庞正炼 潘松圻 袁懿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51-1562,共12页
源岩油气规模快速发展,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选项;陆相页岩油和气是中国源岩油气最具潜力的组成类型,是中国陆上未来"进源找油"最重要的突破对象。本文首次研判提出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和气发展,应尽快由常规构造-裂缝... 源岩油气规模快速发展,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选项;陆相页岩油和气是中国源岩油气最具潜力的组成类型,是中国陆上未来"进源找油"最重要的突破对象。本文首次研判提出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和气发展,应尽快由常规构造-裂缝石油、致密灰岩与砂岩油向孔隙型页岩油气转变,重点阐述了大安寨段页岩油气4项新进展:①评价侏罗系4套富有机质页岩总生油量245×10^8t,石油总资源量172×10^8t,还有相当规模的天然气资源,既富油又富气,其中67%的油气资源集中在大安寨段;②大安寨段二亚段是侏罗系页岩油和气的"甜点段",黑色页岩厚度一般20~80m,TOC平均值大于2%,Ⅱ1~Ⅱ2型干酪根,Ro主体1.1%~1.4%,处于轻质油-凝析油气窗口,页岩储层孔隙度4%~6%,页理裂缝发育,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50%以上,压力系数1.2~1.8,滞留烃量多为100~200mg/g·TOC,油质较轻,地层埋深较浅,具备与北美页岩油气媲美的地质工程条件;③优选出页岩油气"甜点区"评价的3项核心参数(Ro、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埋藏深度),评价出大安寨段二亚段页岩油"甜点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页岩厚度20~50m,面积约2×104km2;④提出了加快页岩油和气以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核心的风险勘探和开发试验、加强全层系资源评价、加速准备先导试验技术方案等建议,力争推动侏罗系孔隙型页岩油和气突破发现。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和气新认识,可能为真正开启侏罗系源岩油气"进源找油"、规模开发新征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油气 页岩油 页岩气 最佳油气窗口 大安寨段 甜点段 甜点区 资源潜力
下载PDF
“碳中和”的内涵、创新与愿景 被引量:104
8
作者 邹才能 薛华庆 +8 位作者 熊波 张国生 潘松圻 贾成业 王影 马锋 孙倩 关春晓 林敏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6-57,共12页
地质作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5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主要诱因之一。人类工业化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气CO_(2)温室效应加剧,生存环境面临威胁与挑战。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 地质作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5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主要诱因之一。人类工业化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气CO_(2)温室效应加剧,生存环境面临威胁与挑战。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探究“碳中和学”的理论与技术内涵、科技创新体系和发展前景,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结论认为:①碳中和体现“能源学”与“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碳减排、零碳、负碳、碳交易等;②碳中和催生以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为核心的碳工业和以绿氢为核心的氢工业等新产业;“灰碳”和“黑碳”是CO2的两种应用属性,“碳+”“碳-”“碳=”是碳中和的3种产品与技术;③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能源转型规模大,碳中和实现周期较短;二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不确定性、利用经济性、颠覆性技术难预测性等问题;三是转型后可能面临新的关键技术“卡脖子”和关键矿产资源“断链子”等风险;④基于目前的认知预判能源领域的十大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包括煤炭地下气化、中低熟页岩油原位开采、CCUS/CCS、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光伏发电、天基太阳能发电、光储智能微网、超级储能、可控核聚变、智慧能源互联网,同时碳中和需要实施节能提效、减碳固碳、科技创新、应急储备、政策支撑五大战略协同工程;⑤未来我国不同能源类型定位各有侧重,煤炭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与“兜底”作用,石油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急需”与民生原料用品“基石”作用,天然气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新能源最佳“伙伴”作用,新能源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接替”与“主力”作用;⑥碳中和是绿色化工业革命、减碳化能源革命、生态化科技革命的重大实践,将为人类社会、环境与经济带来新的深刻变革;⑦碳中和进程中需遵循“技术的颠覆性突破、能源的安全性保障、经济的可行性实现、社会的稳定性可控”4项原则,重点依靠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保障国家能源“独立自主”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宜居地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达峰 碳减排 碳工业 氢工业 能源转型 能源独立 能源学 碳中和学
下载PDF
论地球能源演化与人类发展及碳中和战略 被引量:53
9
作者 邹才能 马锋 +6 位作者 潘松圻 林敏捷 张国生 熊波 王影 梁英波 杨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1-428,共18页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具有3种来源:地球外部天体能、地球自身能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能。生命起源、能源形成与地球系统密切相关,具有3个尺度的协同演化关系:超长时间尺度上,日-地-月系统演化为地球系统的...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具有3种来源:地球外部天体能、地球自身能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能。生命起源、能源形成与地球系统密切相关,具有3个尺度的协同演化关系:超长时间尺度上,日-地-月系统演化为地球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和地外环境条件;长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演化为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等物质前提和适宜的圈层环境;短时间尺度上,人类文明发展使人类圈层突破了地球系统向地外文明拓展。伴随这一协同关系的演进,碳循环存在无机碳循环、短期有机碳循环、长期有机碳循环3种过程,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利用和全球化圈层改造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自然平衡和闭环路径,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幸福发展。能源转型势在必行,碳中和愿景必将实现,构建“绿色能源命运共同体”是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根本举措。中国加快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筑牢筑强化石能源安全供给“压舱石”,筑高筑大新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增长极”,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高质量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独立自主”的绿色能源体系,实现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革命性转型。能源发展具有化石能源低碳化、新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智慧化三大趋势,依靠绿色创新,贡献绿色能源,建设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演化 地球系统 人类文明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气候变化 科技创新 能源强国
下载PDF
人工制氢及氢工业在我国“能源自主”中的战略地位 被引量:63
10
作者 邹才能 张福东 +7 位作者 郑德温 孙粉锦 张金华 薛华庆 潘松圻 赵群 赵永明 杨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全球正经历从化石能源向氢能等非化石能源过渡的第三次能源体系重大转换期。为给我国实现能源体系转型和"能源自主"战略目标提供参考,综述了国内外氢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人工制氢、储氢技术的发展途径,明确了氢... 全球正经历从化石能源向氢能等非化石能源过渡的第三次能源体系重大转换期。为给我国实现能源体系转型和"能源自主"战略目标提供参考,综述了国内外氢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人工制氢、储氢技术的发展途径,明确了氢工业的战略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氢工业,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在实现我国"能源自主"的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2)全球氢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人工制氢仍主要依靠化石资源,煤炭地下气化制氢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与氢工业相结合的新能源,将是未来能源消费的主体;(4)电解水制氢将贯穿于氢工业发展的全过程;(5)安全、高效储运氢技术是氢能实用化的关键,液态储氢将是未来主要的储氢方式。结论和建议:(1)氢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2)我国发展氢工业,近期应在煤炭地下气化制氢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产业链;(3)中期促使氢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远期力推氢能成为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实现"氢能中国",依靠新能源等实现国家"能源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能源 人工制氢 氢工业产业链 氢能 清洁高效 能源体系转型 能源自主 氢能中国
下载PDF
全球页岩油形成分布潜力及中国陆相页岩油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40
11
作者 邹才能 马锋 +5 位作者 潘松圻 张新顺 吴松涛 傅国友 王红军 杨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全球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在劳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上侏罗统、渐新统—中新统、白垩系和上泥盆统4套页岩层系内。交汇分析北美典型页岩油区块产量与R_(o)数据关系,提出R_(o)为0.7%作为低熟页岩油和中... 全球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在劳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上侏罗统、渐新统—中新统、白垩系和上泥盆统4套页岩层系内。交汇分析北美典型页岩油区块产量与R_(o)数据关系,提出R_(o)为0.7%作为低熟页岩油和中高熟页岩油的界限,系统评价了全球116个盆地157套页岩层系中高熟页岩油、低熟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约2512亿t,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北非和俄罗斯,以前陆盆地中新界、克拉通盆地古生界、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中生界为主。海相页岩油受显生宙以来的海侵影响,富集在稳定克拉通和前陆等类型盆地中,具大面积稳定分布、成熟度适中等特征;陆相页岩油受暖室期气候影响,主要在坳陷、断陷等类型盆地中发育,以微纳米级无机孔隙和微页理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通道,具有沉积相横向变化大、“甜点区段”局部富集等特征。中国石油工业正经历从“陆相页岩生油”向“陆相页岩产油”转变,初步形成源岩油气“进源找油”地质理论、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及低成本开发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快中高熟页岩油“压裂人工油藏”工业化发展,加强低熟页岩油“加热原位转化”技术攻关与工业化试验,推动实现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夯实“稳油增气”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页岩油 中高熟页岩油 低熟页岩油 资源评价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世界能源转型革命与绿色智慧能源体系内涵及路径 被引量:25
12
作者 邹才能 马锋 +10 位作者 潘松圻 赵群 傅国友 张国生 杨依超 于豪 梁英波 林敏捷 王影 熊波 刘翰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3-647,共15页
能源体系转型的实质是“能源革命”。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资源主导”型能源体系发展至今,推动人类进步,但也引发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危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不相适应,亟待研究和发展碳中和背景下的新... 能源体系转型的实质是“能源革命”。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资源主导”型能源体系发展至今,推动人类进步,但也引发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危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不相适应,亟待研究和发展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三新”为主体的“技术主导”绿色智慧能源新体系框架下,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超级能源盆地”理念将重塑未来能源勘探开发的理念与模式。鉴于世界能源的“六个不均”和中国“富煤、油气不足、新能源无限”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中国能源革命”,坚持能源生产独立性、供给绿色性、储备安全性、消费高效性、管理智慧性、成本经济性的“六性原则”;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实施技术主导下的煤炭清洁化、稳油和增气、新能源提速、绿色与智慧“四大科创工程”;实现“能源转型”,加快绿色主导下的化石能源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集中分布协同化、多能管理智慧化“四化发展”,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两个80%”互换,构建绿色智慧能源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新能源 能源革命 原始能源体系 古代能源体系 近代能源体系 现代能源体系 新型能源体系 绿色智慧能源体系 超级能源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从源控论到源储共生系统——论源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及实践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智 邹才能 +5 位作者 吴松涛 潘松圻 王岚 庞正炼 林森虎 李嘉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8-631,共14页
中国非常规油气正实现整体战略发展,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和工业实践历程,本文主要取得4项研究认识:(1)源岩层系油气包括源岩油气和致密油气两种类型,纵向分布新生界、白... 中国非常规油气正实现整体战略发展,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和工业实践历程,本文主要取得4项研究认识:(1)源岩层系油气包括源岩油气和致密油气两种类型,纵向分布新生界、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上古生界、下古生界等5个油气聚集域;(2)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是研究陆上源岩层系油气资源类型、赋存机理、富集规律、分布特征、产出机制、评价方法、关键技术及发展战略的一门新兴油气地质学科,核心是研究和评价源岩层系油气"甜点区(段)""烃源性、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成缝性和经济性""六性关系";(3) 10余年来,中国源岩层系油气研究和生产取得重要进展,致密砂岩气规模发展,致密油稳步发展,页岩气快速发展,页岩油加快探索,煤层气及油页岩油持续发展,2020年中国源岩层系油气产量已占总产量的18%;(4)未来主要攻关方向,建议聚焦解决制约中低压致密油、含水致密砂岩气、中低阶煤层气、陆相及过渡相页岩气、中低熟页岩油等中国陆上源岩层系油气资源规模动用和开发的瓶颈问题,探索创造页岩原位转化和煤炭地下气化两大地下"人工油气藏"颠覆性工程。源岩层系油气将成为"稳油增气"最具潜力的现实资源,预计2030年页岩层系天然气有望超天然气总产量的50%,页岩层系石油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页岩油气 非常规油气 甜点区 地质工程一体化 资源潜力 进(近)源找油
下载PDF
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设碳工业体系的进展、挑战及意义 被引量:23
14
作者 邹才能 吴松涛 +7 位作者 杨智 潘松圻 王国锋 姜晓华 管墨迪 于聪 于志超 沈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5,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_(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_(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地球系统发育3种“碳”,黑碳是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_(2),灰碳是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_(2),蓝碳是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式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_(2)。碳工业体系覆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碳金融等业务,是彻底消除“黑碳”的革命性领域。研发以碳减排、零碳、负碳及碳经济为内涵的碳工业技术体系,构建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清洁利用的战略举措,利于推动4个“80%”的中国能源供应格局转变,即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化石能源CO_(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CO_(2)排放减少80%以上,保障实现80×108t碳减排总量与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国碳工业发展面临CO_(2)排放量偏大、煤炭占比偏高和创新体系偏弱3方面挑战,针对性提出3条应对举措:(1)坚定不移开展碳工业体系建设,保障2060年前如期实现碳中和;(2)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实现革命性转换;(3)加快建立全产业的碳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碳工业体系,利用清洁化能源,实现全球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地球与生态地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工业体系 碳中和 碳汇 绿色地球 碳足迹 碳交易 碳达峰 双碳目标
下载PDF
论中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内涵、挑战及意义 被引量:99
15
作者 邹才能 潘松圻 赵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6-426,共11页
世界能源正处在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发展的'第3次重大转换期',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美国通过超前部署,依靠'非常规油气革命'即将实现'能源独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4大挑战: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规模决定能源消... 世界能源正处在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发展的'第3次重大转换期',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美国通过超前部署,依靠'非常规油气革命'即将实现'能源独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4大挑战: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规模决定能源消费'总量大'、'富煤但油气不足'的资源结构决定能源结构'不清洁'、持续攀升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决定能源供应'不安全'、非常规油气禀赋决定复制美国模式实现能源独立'不可行'。从世界能源大势与中国能源特殊性出发,开启中国'能源独立'长征路,提出'三步走'构想:①2020—2035年,依靠'洁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供给安全'问题;②2035—2050年,依靠'国内生产+海外权益',兑现'生产自主'愿景;③2050—2100年,依靠'新能源+智能源',有望实现中国'能源独立'。中国'能源独立'战略两个重要标志是国内生产量占消费量90%以上、清洁能源生产量占消费量70%以上,能源安全实现'长久安全'和'自主可控',战略意义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相关大产业发展、实现能源管理变革、落实零碳化环保目标。中国'能源独立'是个战略性命题,随着国家实力显著提升,或许不需要国内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相当,就能保障能源供给与消费安全。世界新科技革命或将超出预期,中国'能源独立'梦想将如愿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独立 能源革命 智能源 煤炭 非常规油气 新能源 能源长征路
下载PDF
重大生物事件与化石能源形成演化——兼论地球系统框架下能源学发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潘松圻 邹才能 +8 位作者 李勇 荆振华 刘恩涛 袁铭 张国生 杨智 吴松涛 邱振 刘翰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8-509,I0001,I0002,共14页
地质历史中发生1次生命大爆发和5次生物大灭绝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它们控制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对富有机质层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奥陶纪末、晚泥盆世、二叠纪末、三叠纪末、白垩纪末5次生物大灭绝重大生物事... 地质历史中发生1次生命大爆发和5次生物大灭绝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它们控制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对富有机质层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奥陶纪末、晚泥盆世、二叠纪末、三叠纪末、白垩纪末5次生物大灭绝重大生物事件,对应全球多套富有机质层系,与地球化石能源形成演化和分布具有密切关系。中国能源禀赋“新能源无限、富煤但油气不足”,决定未来依靠新能源实现“能源独立自主”和碳中和。从地球系统演化角度出发,探究能源与地球、能源与环境、能源与人类的多元关系,开展能源学综合研究。能源学是指立足地球系统演化,从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各类能源形成分布、评价选区、开发利用、有序替代、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科学。能源学的内涵包括3个核心内容:①地球系统背景下能源的形成、能源消耗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反馈,体现地球与能源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地球环境孕育人类演进、人类行为改造地球环境,体现地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人类利用技术开发能源、能源驱动人类社会进步,体现人类与能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源学研究聚焦化石能源形成与开发、新能源发展与有序替代、深地与深空能源探索及利用、能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等4个方面。能源学的提出对完善学科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明确能源转型发展方向、推动碳中和地质学研究建设宜居地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大爆发 生物大灭绝 碳中和 化石能源 新能源 能源战略 宜居地球 能源学
下载PDF
World's Energy Transi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 Energy Revolution under Carbon Neutrality(Ⅰ)
17
作者 Zou Caineng Xiong Bo +6 位作者 Li Shixiang Ma Feng pan songqi Liu Hanlin Zhang Guosheng Zhao Qun Guan Chunxiao 《China Oil & Gas》 CAS 2024年第1期3-13,共11页
Under global consensus on carbon neutrality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egional conflicts,new energy has become the primary direction for various countries to achieve energy secu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Represented ... Under global consensus on carbon neutrality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egional conflicts,new energy has become the primary direction for various countries to achieve energy secu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Represented by wind,solar,geothermal,hydrogen and stored energy,and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the technological and scale advantages of new energy are being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Low-cost wind,solar,and stored energy will support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The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enter a rapid development phase.In 2022,the average global consumption of new energy accounted for 18.2%,and it is expected to reach around 55%by 2050.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energy resources,consumption regions,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per capita consumption,energy-saving fields,and carbon emissions is uneven.The acceleration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fossil fuels,the scale-up of renewable energy,and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energy management drives the rapid transition of global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STRENGTHENED ACCELERATION
下载PDF
World’s Energy Transi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 Energy Revolution under Carbon Neutrality (Ⅱ)
18
作者 Zou Caineng Xiong Bo +6 位作者 Li Shixiang Ma Feng pan songqi Liu Hanlin Zhang Guosheng Zhao Qun Guan Chunxiao 《China Oil & Gas》 CAS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and actively yet prudently promotes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It delves deeply into the energy revolution,upholding the follo...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and actively yet prudently promotes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It delves deeply into the energy revolution,upholding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the“independence”of energy production,the“green”energy supply,the“security”of energy reserves,the“efficiency”of energy consumption,the“intelligence”of energy management,and the“economy”of energy costs.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accelerat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energy system that is green and smart,with new energy,new electricity,new stored energy,and new smart energy as the mainstays,to ensure energy security.Currently,China is an energy power but not an energy superpower,and its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still needs further optimization.China’s new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 is composed of energy consumption revolution,energy supply revolution,energy technology revolution,and energy system revolution,complemented by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This approach is aimed at advancing China’s energy revolution and transforming the nation’s energy supply pattern and shifting from a consumption mix in 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REVOLUTION SHIFTING
下载PDF
造缝产烃还是改质造烃?——论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智 邹才能 +4 位作者 吴松涛 潘松圻 李嘉蕊 蒋文琦 王小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94,共12页
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工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点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地质形成条件,发现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在根本上决定了源岩层系油气成功开发的技术路径。储集层属性是指储集层储存和... 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工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点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地质形成条件,发现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在根本上决定了源岩层系油气成功开发的技术路径。储集层属性是指储集层储存和渗滤油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地史时期微—纳米级孔-喉-缝系统充注和聚集了大面积连续型油气资源,人工压裂形成缝网系统突破了致密储层的连通属性短板,成功开发了规模油气资源,突破流动属性短板可能是另一个发展方向。烃源岩属性是指烃源岩滞留、转化和排出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已转化的滞留油气和未转化的残留有机质,滞留及潜在烃类资源规模巨大,地下人工加热等方式理论上可突破烃源岩的有机质数量和成熟度属性短板,可能是实现成功开发的有效路径。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是实现源岩层系油气规模发展的内在潜质基础,公共属性参数是外部环境基础。造缝产烃还是改质造烃?前提是准确研判优选何种内在属性参数,基础是系统整合优化所有外在属性参数,推动实现源岩层系油气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未来中低熟富有机质页岩及油页岩、中高熟富气态烃页岩层系、低变质程度富油煤岩、深层可气化煤炭等是值得期待的战略发展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层系油气 储集层属性 烃源岩属性 微纳米孔喉系统 煤岩油 页岩油 页岩气
下载PDF
论能源革命与科技使命 被引量:43
20
作者 邹才能 潘松圻 党刘栓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共12页
能源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动力和安全的基石。世界能源发展正处在由煤炭、油气向新能源第三次转换的新阶段,形成石油33%、天然气24%、煤炭28%、新能源15%"四分天下"新格局。中国正处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代,"富煤但油气不足&... 能源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动力和安全的基石。世界能源发展正处在由煤炭、油气向新能源第三次转换的新阶段,形成石油33%、天然气24%、煤炭28%、新能源15%"四分天下"新格局。中国正处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代,"富煤但油气不足"的资源禀赋造就煤炭59%、石油19%、天然气8%、新能源14%的"一大三小"结构,需开展能源结构转型革命,迈向煤炭40%、油气31%、新能源29%"三足鼎立"新局面。中国石油工业正在由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发展,形成"常-非并举"格局,开展从单体圈闭"油气藏"到大面积"甜点区"的理论革命、从直井天然能量到水平缝网"人工油气藏"的技术革命、从人工作业到信息智能化低成本开发的管理革命、从能源政治到重塑能源新版图的战略革命。中国能源转型道路选择"减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两大方向,面临煤炭清洁化利用、油气对外依存度攀升、新能源未来支柱产业不明朗"三大挑战",需布局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大战略领域",开展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能源技术侧、能源体制侧"四大革命",把握现行国家政策、"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油价回暖、天然气规模发展、新能源技术革命方向"五大机遇",完成中国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社会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驱动能源转型的两大动力,社会文明发展是内在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根本动力,从传统化石能源向非化石新能源转型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转型 第三次能源转换 新能源概念 “三足鼎立”新局面 战略转型 能源科技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