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孢子菌病1例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潘天宇 刘宏炜 +2 位作者 沈梅丽 李永怀 吴通恒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本文报道了1例由波萨达斯球孢子菌感染导致的球孢子菌病病例。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入院,头面部及全身皮肤可见皮疹,内有脓液。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4.25×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64×10^(9)/L,超敏C反应蛋白85.9... 本文报道了1例由波萨达斯球孢子菌感染导致的球孢子菌病病例。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入院,头面部及全身皮肤可见皮疹,内有脓液。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4.25×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64×10^(9)/L,超敏C反应蛋白85.9 mg/L。胸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影,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症状未好转。随后提取皮肤组织、脓包脓液和外周静脉血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为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后明显好转。本文对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总结诊疗经验,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球孢子菌病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萨达斯球孢子菌 球孢子菌病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下载PDF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比例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纪国文 卫雨清 +2 位作者 刘宏炜 潘天宇 段晶晶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5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比例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2023年3—4月收治的具有呼吸道及相关全身症状的患者153例,按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比例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2023年3—4月收治的具有呼吸道及相关全身症状的患者153例,按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结果分为甲型流感组71例和非甲型流感组82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单核细胞计数(MC)、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单核细胞百分比(MO%),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比例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甲型流感组WBC、NC、LC、EOS及EOS%均低于非甲型流感组(P<0.05),最高体温和MO%均高于非甲型流感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O%诊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704,最佳临界点为9.3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65.9%。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WBC、NC、LC、EOS及EOS%降低,MO%升高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白细胞计数 单核细胞计数比例
下载PDF
甲磺酸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浦柳美 黄国兰 +1 位作者 潘天宇 宋瑞红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 研究甲磺酸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NSCLC晚期患者14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与常规培美曲塞二钠+顺铂(PC)化疗,观察组给与PC化疗加甲磺酸奥希替尼治疗。比较... 目的 研究甲磺酸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NSCLC晚期患者14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与常规培美曲塞二钠+顺铂(PC)化疗,观察组给与PC化疗加甲磺酸奥希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后两组CEA、VEG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4个月,观察组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卡氏评分(KPS)、TNM分期、化疗方案是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甲磺酸奥希替尼治疗NSCLC晚期患者疗效明显。吸烟、KPS、TNM分期、化疗方案是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奥希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效果 预后相关因素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磊 潘天羽 +3 位作者 任娇娇 任婷婷 游俊 朱书秀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9-68,共10页
目的挖掘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颈椎病”或“项痹”和“中药熏蒸”为关键词,检索CNKI、WanFang、VIP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的相关临床文献,使用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 目的挖掘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颈椎病”或“项痹”和“中药熏蒸”为关键词,检索CNKI、WanFang、VIP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的相关临床文献,使用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符合筛选标准的中药熏蒸处方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期刊文献53篇,共涉及中药处方64首,共计106味中药,包含毒性中药10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红花、川芎、威灵仙、当归和羌活;中药分类主要以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毒性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为制川乌、艾叶、制草乌等,中药分类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四气以热性为主,五味以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中药组合14组,因子分析可提取公因子6个,系统聚类可聚为4类。结论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祛风湿、活血化瘀为主,经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熏蒸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可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遣方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 椎动脉型颈椎病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基于Backstepping的改进等速趋近律AGV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潘天宇 楼佩煌 +2 位作者 朱立群 钱晓明 武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0-938,共9页
针对自动导引小车(AGV)轨迹跟踪过程中如何快速平稳消除行进所产生的距离和角度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等速趋近律的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在全局坐标系下建立了AGV运动学模型,基于反演算法(Backstepping)处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得... 针对自动导引小车(AGV)轨迹跟踪过程中如何快速平稳消除行进所产生的距离和角度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等速趋近律的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在全局坐标系下建立了AGV运动学模型,基于反演算法(Backstepping)处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得到AGV的滑模切换函数,从而解决了非线性系统滑模控制切换函数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AGV从任意初始的偏差状态达到滑模切换面,针对等速趋近律中ε常数对趋近过程的影响,通过连续的函数取代原趋近律中的符号函数,得到基于改进等速趋近律AGV滑模控制的切换函数式和轨迹跟踪的控制律式。通过仿真数据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能够使AGV在不同转弯半径和不同速度下均能实现较快的误差纠偏,并最终使系统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导引小车 轨迹跟踪 反演算法 滑模切换函数 改进等速趋近律 非线性系统
下载PDF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多层氧化铈缓冲层薄膜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志杰 潘天宇 +1 位作者 徐源来 赵培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为了增强第二代高温超导薄膜的载流性能,通过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镀有LaMnO_(3)/MgO/Gd_(2)Zr_(2)O_(7)复合涂层的哈氏C276合金基板上制备了2、3、4、5和6层氧化铈缓冲层薄膜。研究了氧化铈薄膜层数对薄膜相组成、结晶度、薄膜微观形... 为了增强第二代高温超导薄膜的载流性能,通过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镀有LaMnO_(3)/MgO/Gd_(2)Zr_(2)O_(7)复合涂层的哈氏C276合金基板上制备了2、3、4、5和6层氧化铈缓冲层薄膜。研究了氧化铈薄膜层数对薄膜相组成、结晶度、薄膜微观形貌和晶粒尺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出了单相(100)氧化铈薄膜。随着薄膜层数的增加,其面内取向变好。薄膜结晶度在2层时最低,在5层时最高。随着氧化铈薄膜层数从2层增加到6层,氧化铈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从28.98 nm增加到86.10 nm。氧化铈晶粒形状从大部分正方金字塔形变为相互正交的矩形棱台形并且晶粒间出现10~50 nm的孔洞。通过引入激光加速前驱体分解,2层氧化铈薄膜的厚度达到136 nm,薄膜沉积速率高达2.45μ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缓冲层薄膜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 晶粒尺寸 多层薄膜
下载PDF
CeO_(2)缓冲层层数对YBa2Cu3O7-σ超导薄膜载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博 陈志杰 +1 位作者 潘天宇 赵培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74-780,共7页
为了提高超导薄膜的载流能力,本文通过MOCVD法,在1-5层(100)取向的氧化铈缓冲层薄膜上制备YBa_(2)Cu_(3)O_(7-σ)薄膜。研究了缓冲层层数对YBa_(2)Cu_(3)O_(7-σ)薄膜物相组成、结晶度、面内取向、微观形貌和超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提高超导薄膜的载流能力,本文通过MOCVD法,在1-5层(100)取向的氧化铈缓冲层薄膜上制备YBa_(2)Cu_(3)O_(7-σ)薄膜。研究了缓冲层层数对YBa_(2)Cu_(3)O_(7-σ)薄膜物相组成、结晶度、面内取向、微观形貌和超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缓冲层数为1-2时,薄膜呈现高度(001)取向生长;当缓冲层数为4-5时,薄膜呈现高度(110)取向生长。其中氧化铈薄膜层数为1时,YBCO薄膜结晶度和面内取向最好,其ω和Ф扫描曲线的FWHM值分别为2.63°和5.21°;随着缓冲层数的增加,YBCO薄膜结晶度和面内取向均呈现变差的趋势。氧化铈缓冲层与YBCO薄膜之间的外延生长关系为YBCO[001]//Ce O_(2)[100]和YBCO[010]//Ce O_(2)[011]。缓冲层数为1的YBCO薄膜表面主要由大面积c轴取向的晶粒组成,其厚度为485 nm,沉积速率为4.85μm/h,其液氮温度(77 K)下的临界电流为20.8 A,相比于缓冲层数为0的超导薄膜临界电流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CVD 超导薄膜 临界电流 缓冲层
下载PDF
基于Leader-Follower策略的双联AGV协同运载控制方法
8
作者 楼航飞 楼佩煌 +2 位作者 武星 潘天宇 钱晓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1年第6期1-5,共5页
针对面向大部件协同运载的双联AGV系统,融合单台全向移动AGV的路径跟踪运动学模型与Leader-Follower策略下的队形保持方法建立了一种双联AGV的协同偏差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Lyapunov反演法,提出一种双联AGV协同运载的运动学控制模型。... 针对面向大部件协同运载的双联AGV系统,融合单台全向移动AGV的路径跟踪运动学模型与Leader-Follower策略下的队形保持方法建立了一种双联AGV的协同偏差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Lyapunov反演法,提出一种双联AGV协同运载的运动学控制模型。最后通过软件仿真和系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模型的运行稳定性、精确性和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控制 双联AGV Leader-Follower策略 路径跟踪
下载PDF
混合模式色谱介质的制备及其在蛋白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仕杰 薛彦晓 +4 位作者 靳海波 何广湘 潘天予 柏张傲 张荣月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制品的制备规模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下游分离纯化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分离纯化手段快速获得目标产物并进一步降低成本是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混合模式色谱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离纯...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制品的制备规模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下游分离纯化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分离纯化手段快速获得目标产物并进一步降低成本是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混合模式色谱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一般兼有多种作用模式,并且其蛋白结合量高、选择性好、洗脱条件温和、具有耐盐吸附等多种特性,可减少对料液的预处理操作,从而提高分离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相关领域中。本文对混合模式色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分离机理、基质、配基类型及其在蛋白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当前混合模式介质的制备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希望能够为该项技术在生物制品制备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模式色谱 层析介质 蛋白纯化 液相色谱
下载PDF
基于多AGV协同搬运的分布式PID队形控制与保持策略
10
作者 潘天宇 楼航飞 刘耀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0年第8期37-42,共6页
为实现多AGV小车的协同搬运,寻找协同运动过程中各AGV物理量趋于相似的最优控制参数。首先由协同队形的运动状态关系获得系统的一致性协议式,进而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分布式PID队形控制方程,通过复常系数线性方程稳定性判据得到该类网... 为实现多AGV小车的协同搬运,寻找协同运动过程中各AGV物理量趋于相似的最优控制参数。首先由协同队形的运动状态关系获得系统的一致性协议式,进而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分布式PID队形控制方程,通过复常系数线性方程稳定性判据得到该类网络拓扑稳定的成立条件,由具体的期望队形得到其复数矩阵以及对应的特征方程和特征值的解范围,不同控制参数的不等式方程解同时成立的最优范围即为运动状态下该队形稳定存在的充要条件。通过数据仿真与实验结果可知,该算法可以有效实现多AGV协同运动的预期队形的形成与保持,为大型物料件的运输提供了新的控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导引运输车 协同搬运 队形控制 拉普拉斯变换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可控变形叶型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龙嘉明 潘天宇 +2 位作者 李宸璋 郑孟宗 李秋实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03-1714,共12页
重点研究了综合考虑变形代价及气动收益的可控变形叶型优化设计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叶型几何与关键气动参数之间的预测模型,量化变形代价及气动收益,并搭建贝叶斯优化框架进行寻优。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及优化框架能够... 重点研究了综合考虑变形代价及气动收益的可控变形叶型优化设计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叶型几何与关键气动参数之间的预测模型,量化变形代价及气动收益,并搭建贝叶斯优化框架进行寻优。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及优化框架能够准确预测风扇变形后的气动性能,且在考虑变形代价的条件下对叶型变形收益边界进行评估。主要结论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叶斯寻优框架可以获得兼顾变形代价以及气动收益的变形方案。相比于单纯的气动优化方案,此方案可以在保证气动性能提升的同时,使叶片最大应力降低14.17%,压电片驱动能耗降低6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风扇 可控变形 智能材料 机器学习 贝叶斯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驱动的复杂进气下风扇转子叶根损失模型
12
作者 石凯凯 鹿哈男 +1 位作者 潘天宇 李秋实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37-1647,共11页
发展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复杂进气下风扇转子叶根损失预测方法。提取了影响风扇转子叶根损失的关键气动参数作为输入变量,熵损失系数作为输出参数;采用计算耗时小的单叶片通道定常模型,通过给定不同边界条件并进行组合来构建样本数据库... 发展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复杂进气下风扇转子叶根损失预测方法。提取了影响风扇转子叶根损失的关键气动参数作为输入变量,熵损失系数作为输出参数;采用计算耗时小的单叶片通道定常模型,通过给定不同边界条件并进行组合来构建样本数据库,使得数据库中样本点尽可能覆盖更广的复杂进气工况;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训练并构建输入变量与输出参数之间的映射,实现叶根损失的快速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损失模型能够准确捕捉叶根损失的径向分布趋势,并且相比于传统损失模型能够大幅提升预测精度。在不同流量、进气旋流以及畸变强度工况下,叶根流动损失平均预测误差基本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损失模型 神经网络 复杂来流 跨声速风扇
原文传递
进口导叶角对叶根失稳压气机流动失稳的影响
13
作者 陈晓松 武文倩 +1 位作者 潘天宇 李秋实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5-222,共8页
以一台航空高速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加装进口导叶调整压气机进气预旋角,采集失稳过程中的动态压力信号,观察不同导叶角度、流动失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负导叶角情况下,压气机由转子叶尖突尖波引起失稳;在零导叶角及较小的正导叶角... 以一台航空高速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加装进口导叶调整压气机进气预旋角,采集失稳过程中的动态压力信号,观察不同导叶角度、流动失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负导叶角情况下,压气机由转子叶尖突尖波引起失稳;在零导叶角及较小的正导叶角情况下,由静子叶根区域的局部喘振诱发失稳;在较大的正导叶角情况下,静子叶根在节流过程中首先出现局部失稳,进一步节流导致叶尖旋转失速团出现,压气机完全失稳。分析认为,导叶角的增加通过降低反力度,调整了转静间的负荷分配,从而引起了失速初始扰动发生上述“转子突尖波-静子局部喘振-静子局部失稳”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压气机 流动稳定性 进气预旋角 失稳先兆 可调进口导叶
原文传递
风车状态下转子性能及通道内流动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达 鹿哈男 +1 位作者 潘天宇 李秋实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06-1520,共15页
为探究低展弦比压气机转子在风车状态下由压气机模式向涡轮模式转化过程中性能、内部流场结构以及气动损失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片和流体间能量传递的简化数值计算方法,以获得某转速下的风车状态临界流量点。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为探究低展弦比压气机转子在风车状态下由压气机模式向涡轮模式转化过程中性能、内部流场结构以及气动损失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片和流体间能量传递的简化数值计算方法,以获得某转速下的风车状态临界流量点。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重点对比了同一转速线上压气机工况点(小流量工况)、风车临界点和涡轮工况点下叶尖泄漏损失的演化机制,同时探究了叶片通道内流动分离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随着转速的增加,转子风车状态临界流量呈现近似线性的变化趋势。而同转速下随流量增大,叶尖泄漏流从吸力面流向压力面,并与压力面上的低能量流体进行掺混,造成了流动堵塞。同时,从压气机模式转向涡轮模式的过程中,叶尖区域的流动分离从吸力面分离转变为压力面分离,随后分离强度和尺寸逐渐增大,造成的气动损失显著增加;而在轮毂区域,流动分离始终保持吸力面分离,其分离尺度沿径向有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车状态 气动性能 流场结构 风车临界点 压气机转子
原文传递
边界层抽吸效应对分布式推进系统气动性能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容 潘天宇 +1 位作者 李秋实 张健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6-1083,共8页
为探究边界层抽吸(BLI)效应对飞机的气动性能影响,采用基于沿流线体积力模型的飞机/发动机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分布式推进系统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BLI效应主要影响飞机中心体部分及发动机外整流罩的气体流动,对翼身融合体(B... 为探究边界层抽吸(BLI)效应对飞机的气动性能影响,采用基于沿流线体积力模型的飞机/发动机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分布式推进系统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BLI效应主要影响飞机中心体部分及发动机外整流罩的气体流动,对翼身融合体(BWB)的融合段及外翼段的升阻力影响较小。保持飞行条件和飞行攻角不变,飞机的升、阻力系数均随着无量纲化的发动机流量增加而增大,存在最佳无量纲化的发动机流量对应最大升阻比。发动机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机身表面的局部超声区和整流罩外的激波分布,布局在机身尾缘处会获得更好的升阻比,最大升阻比对应的无量纲化的发动机流量为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推进系统 翼身融合体 边界层抽吸 沿流线体积力模型 内/外流一体化计算
原文传递
Streamwise-body-force-model for rapid simulation 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flow fields 被引量:6
16
作者 Cui Rong Li Qiushi +1 位作者 pan tianyu Zhang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205-1212,共8页
A streamwise-body-force-model (SBFM)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the overall flow simulation for the distributed propulsion system, 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flow fields. In view of axial stage effects, fan or... A streamwise-body-force-model (SBFM)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the overall flow simulation for the distributed propulsion system, 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flow fields. In view of axial stage effects, fan or compressor effects could be simplified as body forces along the streamline. These body forces which are functions of local parameters could be added as source terms in Navier-Stokes equations to replace soli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blades and hubs. The val- idation of SBFM with uniform inlet and distortion inlet of compressors shows that pressur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gree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configuration, via a blended wing body aircraft with a distributed propulsion system using the SBFM, has been completed. Lift coefficient and drag coefficient agree well with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Results show that to reach the goal of rapid integrated simulation 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flow fields,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based on SBFM is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craft Blended wing body Boundary layer ingestion Distributed propulsion sys-tem Integrated simulations Streamwise-body-force-model
原文传递
系统响应对局部喘振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闫昭琦 潘天宇 +2 位作者 孙大坤 郑孟宗 李秋实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9-1225,共7页
局部喘振型叶根失速先兆是在跨声速压气机中发现的一种起始于叶根的低频轴对称扰动,经研究表明其扰动频率由系统的Helmholtz频率决定,进而猜想系统响应在局部喘振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在压气机及出口容腔内新增动态传感器以... 局部喘振型叶根失速先兆是在跨声速压气机中发现的一种起始于叶根的低频轴对称扰动,经研究表明其扰动频率由系统的Helmholtz频率决定,进而猜想系统响应在局部喘振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在压气机及出口容腔内新增动态传感器以监测扰动的发展和系统的轴向振荡,从而深入揭示系统响应与局部喘振传播的物理关联。结果表明:系统响应对叶根起始的单个扰动及旋转失速团的形成没有影响,其作用阶段主要在单个扰动发展为连续扰动的过程中。在局部喘振发展过程中,单个扰动首先激励了系统流量的轴向波动,同时容腔内压力也发生了周期性振荡。在系统响应的反馈作用下,单个扰动的幅值被放大,并能持续发展成为连续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喘振 系统响应 叶根失速 跨声速压气机
原文传递
蜻蜓起飞过程飞行特征实验
18
作者 郑孟宗 李秋实 +1 位作者 潘天宇 张健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0-1458,共9页
针对蜻蜓自由起飞过程和准自由起飞过程进行实验观测,采用两个光轴相互垂直的高速摄像机进行拍摄,通过特征点匹配和三维重构方法准确地捕捉了两种起飞过程中蜻蜓身体和翅膀的运动参数,并进行运动特征分析与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蜻蜓在自... 针对蜻蜓自由起飞过程和准自由起飞过程进行实验观测,采用两个光轴相互垂直的高速摄像机进行拍摄,通过特征点匹配和三维重构方法准确地捕捉了两种起飞过程中蜻蜓身体和翅膀的运动参数,并进行运动特征分析与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蜻蜓在自由起飞过程中采用同步振翅,离地后逐步转换成异步振翅(约110°),最大瞬时竖直加速度可以达到20m/s^2;在准自由起飞过程中采用异步振翅(相位差180°),之后相位差逐步降低,最大瞬时竖直加速度为12m/s^2;此外发现同步振翅、大攻角下拍及大拍动角有利于升力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 起飞 运动规律 气动力 飞行参数
原文传递
翼间干涉效应对蜻蜓悬停气动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彭连松 郑孟宗 +2 位作者 潘天宇 苏冠廷 李秋实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4-273,共10页
蜻蜓在悬停飞行过程中,通过控制翅膀的运动规律,进行前后翅相位差为180°的扑翼运动。为了分析两对翅膀之间的干涉效应对悬停气动性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手段对蜻蜓悬停状态的串列扑翼和单对翅扑翼进行模拟。通过对两种模式下... 蜻蜓在悬停飞行过程中,通过控制翅膀的运动规律,进行前后翅相位差为180°的扑翼运动。为了分析两对翅膀之间的干涉效应对悬停气动性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手段对蜻蜓悬停状态的串列扑翼和单对翅扑翼进行模拟。通过对两种模式下的流场进行分析,并计算对比了悬停效率、气动力及气动功率的数据,发现了悬停状态下翼间干涉的气动效应:尾迹集中效应和来流偏折效应。尾迹集中效应可以减少翅膀附近的涡耗散和尾迹耗散,提高悬停效率;来流偏折效应可以通过减小后翅在下拍过程中的来流攻角,从而降低前缘涡的尺寸和强度,降低悬停功率。数值结果表明:在运动规律相同的情况下,与单独拍动的前翅和后翅进行的悬停相比,串列双翅悬停的效率分别提高了18.6%和25.5%,功率分别降低了4.8%和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 扑翼 翼间干涉 悬停 气动特性
原文传递
Instability Inception of a Single Rotor Embedded in a Transonic Stage with Partial Surge Inception
20
作者 pan tianyu WU Wenqian +1 位作者 ZHENG Mengzong LI Qiush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Partial surge is a type of instability inception discovered in our previous studies.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partial surge is localized in the blade hub region,and the flow oscillation it caused will lead to the sta... Partial surge is a type of instability inception discovered in our previous studies.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partial surge is localized in the blade hub region,and the flow oscillation it caused will lead to the stall cells in the rotor tip.While since all information about partial surge is obtained from the compressor stage experiments,what will happen to the stall process after the stators are removed is also an issue that worth investigating.So,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single rotor embedded in the transonic compressor stage with partial surge inception.Firs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uniform inlet conditions show that,although partial surge appears at high rotor speed in the stage case,it does not occur at any speed in the single rotor case.Then,it is foun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at the absence of partial surge may be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rotor hub loading,so an experiment with increased hub loading is carried out,but still fails to trigger partial surge.Finally,the reason why partial surge doesn’t occur in the single rotor is discussed.From these result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artial surge cannot occur in the single rotor case,and the large-scale comer separation in the stator hub is consider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artial su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onic rotor instability inception partial surge blade loading corner separ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