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修饰BMSCs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邱林 金先庆 +2 位作者 paul a kingston 罗小辑 丁幸坡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通过将转染TGF-β3c2s2基因的兔BMSCs移植于兔耳瘢痕模型,观察转基因BMSCs对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重1.7~2.5kg,雌雄不拘。取第3代兔BMSCs,经Ad-TGF-β3c2s2在感染复数150下转染,培养孵... 目的通过将转染TGF-β3c2s2基因的兔BMSCs移植于兔耳瘢痕模型,观察转基因BMSCs对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重1.7~2.5kg,雌雄不拘。取第3代兔BMSCs,经Ad-TGF-β3c2s2在感染复数150下转染,培养孵育24h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备用。将纯化、浓缩的Ad-TGF-β3c2s2颗粒,DMEM/F12(不含FBS)稀释为1×108pfu/mL备用。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兔耳分别制备两个2cm×2cm大小的腹侧全层皮肤、软骨缺损创面。将每只兔的4个创面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Ad-TGF-β3c2s2组(B组)、BMSCs组(C组)和BMSCs/Ad-TGF-β3c2s2组(D组),并以自身正常皮肤作为正常对照(E组)。将备好的细胞及病毒液分别按创面分组进行局部移植。于术后21、45、90d行大体观察、瘢痕硬度和厚度测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大体观察:A、B、C组上皮化后创面均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伤后45d瘢痕增生程度达高峰,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持续至90d,D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高出周围皮肤的瘢痕形成。术后45d和90d,A、B、C组瘢痕厚度和硬度明显高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愈合后创面厚度和硬度与正常皮肤接近。HE染色观察:A、C组伤后45d可见浅层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粗大,呈交错网织状排列;B组和D组结构与正常皮肤接近,但较E组胶原排列致密,表皮较A、C组薄;90d各组结构与45d相似。BrdU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伤后21、45d,C、D组均能见到散在分布、胞核染色阳性的棕色细胞,A、B、E组均为阴性。结论创面局部移植人TGF-β3c2s2基因修饰的BMSCs,具有抑制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3c2s2基因 BMSCS 细胞移植 增生性瘢痕 创面愈合
下载PDF
TGF-β 3c2s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面愈合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邱林 金先庆 +2 位作者 paul a kingston 罗小辑 丁幸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4012-4016,共5页
目的:外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创面的愈合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伤愈合时期引入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及其他影响因素。调节创伤愈合机制,即可能改变细胞外基质结构。达到预防瘢痕形成的目的。实验拟观察TGF-β3c2s2基因转染的骨髓间... 目的:外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创面的愈合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伤愈合时期引入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及其他影响因素。调节创伤愈合机制,即可能改变细胞外基质结构。达到预防瘢痕形成的目的。实验拟观察TGF-β3c2s2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与重塑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2007-0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四五周龄日本大耳白兔2只,体质量300~400g,雌雄不限;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质量1.7-2.5kg。雌雄不限,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选取四五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分离培养骨髓闻充质干细胞。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每只兔耳腹侧制作2个皮肤、软骨全层缺损创面共80个。创面以自身对照为前提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个创面:实验组:加入Ad—TGF-β3c2s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加入消毒的DMEM/F12(不含胎牛血清):腺病毒组:加入Ad—TGF—β3c2s2腺病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实验评估:观察瘢痕形成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瘢痕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和检测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①实验组在整个过程中无明显高出周围皮肤的瘢痕形成。其他组上皮化后。创面均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伤后45d瘢痕增生程度达高峰。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持续至90d左右。②实验组和腺病毒组结构较接近正常皮肤,比正常皮肤胶原排列致密。略厚: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伤后45d可见浅层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粗大呈交错网织状排列。③实验组伤后21,45,90d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和正常皮肤(P〈0.01)。其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高于其他组和正常皮肤(P〈0.01)。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结论:TGF-β3c2s2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局部创面。对创面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有显著影响。通过这种影响减轻创面修复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