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街区更新与品质提升
1
作者 彭长歆 《当代建筑》 2024年第5期4-5,共2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期,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被适时提出,并自上而下地促进了关于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及城市更新模式的讨论与创新实践的开展,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存量化时代”的主要“增量机会”。城市更新通过改造、拆除、重建,以及...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期,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被适时提出,并自上而下地促进了关于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及城市更新模式的讨论与创新实践的开展,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存量化时代”的主要“增量机会”。城市更新通过改造、拆除、重建,以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创新实践 街区更新 品质提升 自上而下 转型期 拆除 中国式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的范式转型
2
作者 彭长歆 孙婧 《世界建筑》 2024年第8期4-1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区域城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但该地区在1990年代后期受到了土地、人口、环境的制约,城市建设逐渐由“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提升。2015年,泛珠三角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区域城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但该地区在1990年代后期受到了土地、人口、环境的制约,城市建设逐渐由“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提升。2015年,泛珠三角区域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前沿探索区域,各城市普遍通过“存量”转型推动了城市发展,如动力机制、更新主体、改造模式的转变等。本文将重点探讨转型演变及其内涵,并通过多元视角实证转变过程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更新 范式转型
下载PDF
中山纪念与市政改良:岭南近代中山公园的创建
3
作者 王艳婷 彭长歆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跟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中山纪念建筑或空间场所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以中山公园的分布最为广泛,而岭南地区尤为突出。选取岭南近代59座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回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跟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中山纪念建筑或空间场所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以中山公园的分布最为广泛,而岭南地区尤为突出。选取岭南近代59座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回溯中山公园创建的缘起,并从筹建与选址、空间的建构及功能多样化三方面论述其营建特征。研究表明:1)中山公园经历了从中山纪念到与市政治理结合的过程;2)中山公园在筹建方式上表现为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参与,它们多选址山水形胜处,且部分位于城市中轴线上;3)中山公园通过空间建构积极推广了孙中山符号,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新的内涵;4)中山公园采取了功能化的空间配置方法。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岭南近代中山公园的营建逻辑及岭南园林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同时也能为当今纪念性公园的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近代园林史 岭南园林 中山公园 市政改良
下载PDF
从“集庙议事”到“庙产投变” 广州西关街坊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演变研究
4
作者 顾雪萍 彭长歆 《时代建筑》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街坊”,既是清代广州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的组织方式。一个街坊空间单元即为一个治安自治区域,以街闸作为边界,以街庙作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庙、同街闸就属于同一街坊。受街坊的形成时间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州西关的... “街坊”,既是清代广州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的组织方式。一个街坊空间单元即为一个治安自治区域,以街闸作为边界,以街庙作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庙、同街闸就属于同一街坊。受街坊的形成时间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州西关的街坊形态多样。清中期新兴居住区的开发,建构了“南北主街+东西支巷”的街坊“空间模型”,深刻塑造了西关的交通组织和空间形态。在民国时期城市改良的浪潮中,广州庙产投变、开辟马路等活动弱化了西关街坊组织的功能,重塑了西关的城市景观,奠定了今日西关旧城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西关 街坊 街庙 空间组织 形态
下载PDF
花木生产与园林营造:清末广州花地的生产性景观及其公共化
5
作者 张欣 彭长歆 《广东园林》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清末广州花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贸易史、植物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三行外贸时期,作为广州观赏植物的培育与产销基地,花地是清政府特许西方人可以游憩的地方之一,也是西方植物学家获取中国植物样本的主要来源地。以现状为基础,综合应... 清末广州花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贸易史、植物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三行外贸时期,作为广州观赏植物的培育与产销基地,花地是清政府特许西方人可以游憩的地方之一,也是西方植物学家获取中国植物样本的主要来源地。以现状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与历史地图,对比考证花地的河涌分布,复原清末花地园圃的历史空间格局,并进一步梳理了花地花木培育、销售等生产性景观的形成,以及私园化、公共化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繁荣的中西贸易与园事活动推动下,清末广州花地形成了以河涌为地理基础,以花圩为展销地,数十处苗圃花园集合的独特生产性景观。中西人士频繁开展的赏游活动推动了花地的私园营造与公共化,促使园林成为公共活动、文化和知识生产的主要空间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史 岭南园林 广州十三行 花地 生产性景观
下载PDF
从果基鱼塘到岭南名园--清末广州海山仙馆园林空间营造机理溯源 被引量:3
6
作者 彭长歆 姜琦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9,共10页
海山仙馆系晚清广州富商潘仕成所建私园。作为清末岭南园林发展盛期的典型代表,海山仙馆与奢华的行商花园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以潘的交往游历为基础,考察园主的造园意志和日常生活,尝试廓清海山仙馆的源流变迁与空间布局,并对主要园林... 海山仙馆系晚清广州富商潘仕成所建私园。作为清末岭南园林发展盛期的典型代表,海山仙馆与奢华的行商花园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以潘的交往游历为基础,考察园主的造园意志和日常生活,尝试廓清海山仙馆的源流变迁与空间布局,并对主要园林建筑进行空间溯源。海山仙馆的空间格局源于明清广州城西围垦造田形成的果基鱼塘,经由唐荔园的早期私园化,实现从农业生产景观到岭南名园的转变。潘借鉴蓬莱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顺应基塘围合并联的分布特征,将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海山仙馆具备了雅集、贮藏等诸多功能,并发展出相应的空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园林 行商园林 海山仙馆 潘仕成
下载PDF
乡村建筑遗产的保育与活化——广东地区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彭长歆 孙婧 《新建筑》 2023年第2期11-17,共7页
乡村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是展现乡村活力与品质的精神场所。随着广东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遗产空间满足现代化生活、生产水平要求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文章通过观察广东地区乡村建筑遗产工作现状与制度建立情况,阐... 乡村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是展现乡村活力与品质的精神场所。随着广东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遗产空间满足现代化生活、生产水平要求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文章通过观察广东地区乡村建筑遗产工作现状与制度建立情况,阐述当下乡村建筑遗产保育与活化的主要工作方法与路径。以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实施策略和成效为支撑,总结其特点与经验,期望为乡村建筑遗产的保育与活化工作带来实操性启示,激发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遗产相关工作理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乡村建筑遗产 保育 活化 广东地区
下载PDF
从行栈到商馆:清代广州十三行建筑演变研究
8
作者 顾雪萍 彭长歆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4-41,共8页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商馆建筑向“殖民地外廊”风格的转变。与此同时,十三行商馆也经历了从散布于珠江沿岸到“自成一区”的区域格局,经历了火灾后重建的“小变革”与战争后重建的“大变革”,乃至最后的覆灭。十三行的空间演变紧扣广州贸易之百年风云,是城市近代变迁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十三行商馆 建筑演变 文化交汇
下载PDF
1949年至1978年广州的“新村”建设研究
9
作者 陈健聪 彭长歆 《住区》 2023年第5期12-22,共11页
文章以广州“新村”为观察视角,对1949~1978年广州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脉络与住区对城市发展和居住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该时期广州“新村”与广州的城市建设有密切的联系。1949~1978年广州的“新村”是根据国家发展政策和经济情况,... 文章以广州“新村”为观察视角,对1949~1978年广州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脉络与住区对城市发展和居住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该时期广州“新村”与广州的城市建设有密切的联系。1949~1978年广州的“新村”是根据国家发展政策和经济情况,及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节省造价为目标,因应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和居住需求而设计和建设的,类型和形式丰富。广州的“新村”满足了工人、水上居民、华侨、知识分子等人群的居住需求,促进了广州城郊发展,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也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对1949~1978年广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建筑 城市住宅 1949~1978年 广州 住区建设 新村
下载PDF
清末广州河南造园史录——以《番禺河南小志》为线索
10
作者 王艳婷 彭长歆 《住区》 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
清末广州园事繁荣,整体呈现出较高的造园水平,从规模上来看以广州河南地区为甚。在繁荣的中西贸易推动下,广州绅商纷纷选择河南地区营建私宅园林,产生了同文行潘家花园和怡和行伍家花园等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以《番禺河南小志》为线索... 清末广州园事繁荣,整体呈现出较高的造园水平,从规模上来看以广州河南地区为甚。在繁荣的中西贸易推动下,广州绅商纷纷选择河南地区营建私宅园林,产生了同文行潘家花园和怡和行伍家花园等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以《番禺河南小志》为线索,在整体解读、筛选提取、对比甄别、推断领悟书中有关园林记述内容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广州河南潘家、伍家等造园活动。研究发现,“园中园”为潘家、伍家花园的典型特征。园内陈设中西混合,反映出外贸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类型园林表现出较强的公共性,反映了晚清广州园林近代转型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河南小志》 中国园林史 岭南园林 行商园林 广州河南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Oil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Superhydrophobic Cotton Cellulose Aerogel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一帆 peng changxin +2 位作者 崔升 WU Xiaodong JIANG Shengju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21年第4期538-545,共8页
Superhydrophobic cotton cellulose (CC) aerogel was prepared from budget cotton with huge output.CC aerogel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commercial cotton extract as a precursor through the nano-self-assembly process,CO2... Superhydrophobic cotton cellulose (CC) aerogel was prepared from budget cotton with huge output.CC aerogel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commercial cotton extract as a precursor through the nano-self-assembly process,CO2 supercritical drying process,and vapor deposition.Typical,uniform hydrophobic CC aerogel structure can be confirmed by sever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Maximum specific surface areas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are 213.80 m^(2)·g^(-1) and 184.33 m^(2)·g^(-1)with average pore sizes at 14.01 nm and 32.56 nm.The water contact angle is up to 153°,showing its superhydrophobic property.The maximum adsorption efficiency can be up to 16.0 g·g^(-1),which exhibits excellent cycling property after 5 adsorption tests.The oil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the superhydrophobic CC aerogels i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s well.This superhydrophobic CC aerogel has excellent ad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simple,rapid,effective oil contamination treatment which has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oil adsorption and water remediation in oil ad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HYDROPHOBIC oil adsorption cotton cellulose AEROGEL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隽宇 陈康富 +1 位作者 陈静文 彭长歆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1期7-16,共10页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了结合遗产廊道整体性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构想,利用GIS技术进行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首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高中低敏感区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分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与空间分布集聚分析,确定文化遗产廊道的主题与基本空间格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空间可达性,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区域;最后,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得到最终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文化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实现从文化遗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转变,本研究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遗产廊道 适宜性分析 江门市
下载PDF
浅论民用涡轴发动机一台发动机不工作功率
13
作者 周淳 单晓明 +2 位作者 彭畅新 赵尊盛 彭文辉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第9期68-70,共3页
本文介绍了民用涡轴发动机OEI功率状态的概念及其种类,追溯了30秒和2分钟OEI功率概念的由来,论述了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并对民用涡轴发动机OEI状态在总体及各部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涡轴 OEI功率 单发应急
下载PDF
城外造景:清末广州景园营造与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 被引量:9
14
作者 彭长歆 王艳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7-132,共6页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史 近代园林 岭南园林 公园 市政绿化
下载PDF
从空间营造到文化生产——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再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长歆 张欣 《风景园林》 2022年第9期128-134,共7页
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 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生产等。研究表明:馥荫园继承了东园南侧的宅院区并向南改建、拓展,改变了东园时期以北侧荷塘区为主景的布局方向;与东园雅集所形成的诗文等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游客通过摄影与绘画记录馥荫园的景物,外销画、摄影及铜版画等各类图像作品将馥荫园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以更直接的方式向世界传播。这一过程不仅是营造主体、空间格局与使用方式的转变,也隐含着清末广州园林文化生产的转向,成为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及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史 岭南园林 行商园林 东园 馥荫园 广州花地
下载PDF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先驱——慎昌洋行的建筑实践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长歆 《建筑师》 2017年第5期59-66,共8页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备选型、安装、...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备选型、安装、运行与营建设计结合在一起,对中国近代电力、纺织、面粉等工业的现代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慎昌洋行倡导在工业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钢结构技术的重要引入者,其建筑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梳理慎昌洋行的发展历史,探讨了该行工业设计体系的形成及特点,认为其建筑实践是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史 工业遗产 慎昌洋行 工业建筑
下载PDF
一个新传统的形成:1958年的华南工学院建筑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长歆 卢亚宁 《新建筑》 2019年第5期134-138,共5页
在经历了1952年院系调整后,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发展高峰。陈伯齐等建筑系师生将政治运动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契机,开展大规模的人民公社规划与设计、修订教学大纲、创立城市规划专业、成立建筑设计院与亚热带建筑... 在经历了1952年院系调整后,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发展高峰。陈伯齐等建筑系师生将政治运动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契机,开展大规模的人民公社规划与设计、修订教学大纲、创立城市规划专业、成立建筑设计院与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自办学术刊物《建筑理论与实践》,等等。这些成就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设计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建筑教育史的角度来看,1958年既是扬弃旧传统,确立新中国时期华工建筑教育主体性格的一年;也是开启新传统,奠定新格局的一年,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建筑 建筑教育 华南工学院建筑系 岭南学派
下载PDF
超越原型:中国近代基督教青年会体育空间的建构与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长歆 顾雪萍 《建筑师》 2020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在"德、智、体、群"的人格培养宗旨下,体育空间成为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中最早出现的、规范化的提供现代体育活动的空间之一,基督教青年会建筑中的体育场所在推广现代体育运动、培养专业... 在"德、智、体、群"的人格培养宗旨下,体育空间成为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中最早出现的、规范化的提供现代体育活动的空间之一,基督教青年会建筑中的体育场所在推广现代体育运动、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青年会建筑中体育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这种空间类型的原型与引入,以及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史 基督教青年会会所 体育空间 人格培养
下载PDF
从田园到都市——广州昌华街的空间生产与建筑演进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长歆 周晓娟 《城市建筑》 2018年第1期38-45,共8页
广州昌华街的形成既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西关地区历史地理的变迁,也反映了城市居住形态的现代转型。作为西关地区新型居住区之一,昌华街有着不同于西关其他街区的空间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建筑技术、材料及装饰等也呈现出样本丰... 广州昌华街的形成既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西关地区历史地理的变迁,也反映了城市居住形态的现代转型。作为西关地区新型居住区之一,昌华街有着不同于西关其他街区的空间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建筑技术、材料及装饰等也呈现出样本丰富、性状清晰的特点。尝试采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梳理昌华街历史街区的形成及建造历史脉络,从城市的角度探究街区的空间结构和街巷肌理,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昌华街居住建筑演进发展的历史、建筑形式及建筑装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西关 昌华街 空间生产 建筑演进
下载PDF
广州黄埔船坞工业遗产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长歆 李童 陈丽 《当代建筑》 2020年第4期26-31,共6页
黄埔船坞工业遗产是广东近代造船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包括柯拜船坞、录顺船坞、于仁船坞等。其中,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座采用西式方法建造的柯拜船坞已停止使用,于仁船坞被改建为游泳池,录顺船坞经过改造至今仍在使用。文章试图考证黄埔船... 黄埔船坞工业遗产是广东近代造船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包括柯拜船坞、录顺船坞、于仁船坞等。其中,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座采用西式方法建造的柯拜船坞已停止使用,于仁船坞被改建为游泳池,录顺船坞经过改造至今仍在使用。文章试图考证黄埔船坞的历史沿革,研究其现状遗存,并对其遗产价值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中国近代建筑史 黄埔船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