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蛋白质机器的抑郁障碍脑分子网络图谱构建及应用
1
作者 谢鹏 徐华泰 +1 位作者 philipp khaitovich 王建 《中国基础科学》 2018年第1期45-48,62,共5页
脑认知科学的情感环路与蛋白质科学中不同蛋白质机器间相互作用形成关系网络的交叉与整合,构成了当今全球脑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全新领域。抑郁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脑精神疾病,主要罹患青壮年。我国现有5 775万抑郁障碍患者,... 脑认知科学的情感环路与蛋白质科学中不同蛋白质机器间相互作用形成关系网络的交叉与整合,构成了当今全球脑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全新领域。抑郁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脑精神疾病,主要罹患青壮年。我国现有5 775万抑郁障碍患者,其中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抑郁障碍已成为全球首位致残性疾病。因此,围绕抑郁障碍全球脑科学研究热点,将系统构建抑郁障碍脑分子数据库及全景展现蛋白质、代谢分子的网络图谱,并基于所获得的大数据集从"Brain and body"抑郁症肠道微生物致病学说和抑郁障碍潜在蛋白质机器的两个角度研究和阐述难治性抑郁、抑郁伴自杀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通过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先导化合物的抗抑郁应用及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展,以期构建抑郁障碍临床分子分型诊断体系,实现抑郁障碍个体化诊疗,开拓抑郁障碍治疗全新格局。提出的4个研究内容包括基于蛋白质机器的抑郁障碍脑分子网络图谱的构建、"微生物-肠-肝-脑"轴调控抑郁障碍分子网络的脑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脑分子网络中自杀和难治性抑郁等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机制研究以及抑郁障碍脑分子网络图谱的关键节点蛋白质复合体的筛查及临床分子分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脑分子网络图谱 脑-肠轴 肠道微生物 自杀干预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基于PCR技术的人脑基因可变剪接差异性研究
2
作者 张晓宇 熊洁仪 +3 位作者 梁洪雨 邵宁一 philipp khaitovich 杨洪一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6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对人脑的基因可变剪接位点差异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RNA-Seq得到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推测出在不同年龄的7对样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表达的某些基因具有可变剪接位点的差异性;为验证此推测,设计7对引物,提取不... 目的:对人脑的基因可变剪接位点差异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RNA-Seq得到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推测出在不同年龄的7对样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表达的某些基因具有可变剪接位点的差异性;为验证此推测,设计7对引物,提取不同年龄样本的RNA,通过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序列。结果:在已剪接和(或)未剪接产物预期片段处有明显的条带。结论:通过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后,确定在不同年龄间存在可变剪接差异。基于PCR技术的基因可变剪接分析对RNA-seq数据集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是一种有效新颖的PCR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剪接 聚合酶链式反应 MRNA前体 RNA-SEQ 大脑前额叶皮层
原文传递
利用激光显微切割与microarray技术对恒河猴脑中白质与灰质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的研究
3
作者 梁洪雨 张晓宇 +2 位作者 邵宁一 philipp khaitovich 赵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9期1605-1608,共4页
目的: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和microarray技术比较恒河猴脑组织中前额叶皮质(prefontal cortex,PFC)与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CBC)的灰质与白质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dissection,LCM)与microar... 目的: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和microarray技术比较恒河猴脑组织中前额叶皮质(prefontal cortex,PFC)与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CBC)的灰质与白质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dissection,LCM)与microarray技术的有效结合,提取恒河猴PFC与CBC的白质与灰质,分别提取RNA,合成cDNA文库。最后利用GeneChip 1.0 ST芯片技术,分析得出大脑与小脑中灰质与白质的表达差异性。结果:无论是灰质还是白质,在PFC中的高表达基因都要远远多于在CBC中的高表达基因。结论:使用LCM可以提取单一的细胞群,从而用于要求更为精确的实验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纤维切割 灰质 白质 微芯片
原文传递
De novo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ingle amino-acid variants in human brain 被引量:2
4
作者 Zhi-Duan Su Quan-Hu Sheng +8 位作者 Qing-Run Li Hao Chi Xi Jiang ZhengYan Ning Fu Si-Min He philipp khaitovich Jia-Rui Wu Rong Zeng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21-433,共13页
The detection of single amino-acid variants (SAVs) usually depends on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database. Here, we describe a novel method that discovers SAVs at proteome level independent of SNPs dat... The detection of single amino-acid variants (SAVs) usually depends on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database. Here, we describe a novel method that discovers SAVs at proteome level independent of SNPs data. Using mass spectrometry-based de novo sequencing algorithm, peptide-candidates are identif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oretical protein database to generate SAVs under pairing strategy, which is followed by database re-searching to control false discovery rate. in human brain tissues, we can confidently identify known and novel protein variants with diverse origins. Combined with DNA/RNA sequencing, we verify SAVs derived from DNA mutations, RNA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unknown post-transcriptional mechanisms. Furthermo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human brain tissues reveals several tissue-specific differential expressions of SAVs.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novel access to high-throughput detection of protein variants, which may offer the potential for clinical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mechanist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amino-acid variants (SAVs) de novo PROTEOMICS human brain tissu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