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蛋白DIA技术的爆震性聋外周血差异蛋白及生物学分析
1
作者 秦含黛 朱玉华 +7 位作者 李东艳 黄邦清 刘明波 戚国伟 于一丁 孙彩 邱昕 于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 分析患者外周血蛋白组学变化,寻找不同阶段爆震损伤患者外周血差异蛋白及相关通路。方法分别选取短期及长期爆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血清,通过蛋白质组学DIA技术筛选出外周血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分析患者外周血蛋白组学变化,寻找不同阶段爆震损伤患者外周血差异蛋白及相关通路。方法分别选取短期及长期爆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血清,通过蛋白质组学DIA技术筛选出外周血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短期损伤组相对正常组差异表达蛋白共95种,主要包括ALDOA等;生物分析显示以上蛋白主要富集于糖酵解等通路;长期损伤组相对正常组差异表达蛋白共21种,主要包括SOD3等;生物分析显示以上蛋白种类主要集中在胆固醇代谢通路。结论 爆震性耳聋发生早期可出现细胞间黏附性降低与炎症相关蛋白增加,长期接触爆震声患者的载脂蛋白表达增多。以上相关蛋白及通路的发现为爆震性聋发生后不同阶段干预提供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震性耳聋 血清蛋白 蛋白组学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烟花爆竹燃放对四川盆地边缘城市环境空气的影响及其污染传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齐国伟 张兵 +3 位作者 邹爱华 王松 陈燕 陈丹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104,共13页
为了解四川盆地边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特征,选取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乐山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春节期间乐山市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及其组分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除夕夜... 为了解四川盆地边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特征,选取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乐山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春节期间乐山市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及其组分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时间段内,乐山市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PM_(10)、PM_(2.5))浓度与SO_(4)^(2-)、F^(-)、Al、K、Mn、Cu、Zn等组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了0.48~0.73;Al、Si、K、Mn、Cu、Zn等组分浓度之间也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78~0.98。其中,K+浓度占比从0%上升到7.32%,SO_(4)^(2-)浓度占比从18.94%上升到24.73%,Cl^(-)浓度占比从0.46%上升到4.29%,Cu元素浓度占比从0.05%上升到0.30%,Al元素浓度占比从5.87%上升到7.46%。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期间,乐山市中部和北部区域的重污染主要与东南、东北、西北、偏南、西南大渡河峡谷气流在该区域相互作用形成的涡旋状环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花爆竹 盆地边缘 环境空气 传输特征 禁放区
下载PDF
污染天气条件下人工降雨对成渝西南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
3
作者 龚韬 张勇 +3 位作者 齐国伟 肖瀛川 邹爱华 罗兆威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98,共11页
基于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控形势的严峻性,选取该区域西南部的乐山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16—2020年人工降雨对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发现:冬季改善效果最好,平均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约10,对应的SO_(2... 基于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控形势的严峻性,选取该区域西南部的乐山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16—2020年人工降雨对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发现:冬季改善效果最好,平均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约10,对应的SO_(2)、NO_(2)、CO、O_(3)、PM_(10)、PM_(2.5)浓度分别降低1.8μg/m^(3)、3.8μg/m^(3)、0.1 mg/m^(3)、8.1μg/m^(3)、6.9μg/m^(3)、8.9μg/m^(3);其次是春季,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AQI约8,对应的6项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1.0μg/m^(3)、3.3μg/m^(3)、0.1 mg/m^(3)、8.1μg/m^(3)、6.1μg/m^(3)、8.4μg/m^(3);再次是夏季,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AQI约3,对应的6项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0.6μg/m^(3)、1.6μg/m^(3)、0.03 mg/m^(3)、6.9μg/m^(3)、1.2μg/m^(3)、2.0μg/m^(3);秋季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AQI约1,对应的6项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0.4μg/m^(3)、0.6μg/m^(3)、0.01 mg/m^(3)、3.5μg/m^(3)、0.1μg/m^(3)、0.1μg/m^(3)。计算不同季节降雨总量与污染物削减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春季人工降雨总量与O_(3)浓度削减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夏、秋两季人工降雨总量与PM_(2.5)浓度削减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天气 人工降雨 成渝地区 环境空气质量
下载PDF
不同大气化学机理对O_(3)模拟生成的影响
4
作者 付虹 李迪 +2 位作者 刘岳军 齐国伟 江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9期123-130,共8页
研究用臭氧等值线绘制程序(OZIPR)是一种空气质量模型,可以模拟城市大气O_(3)生成过程。本研究使用OZIPR模型,分别结合CB05机理和SAPRC07TC机理,模拟乐山市大气中O_(3)及相关成分的生成。CB05机理和SAPRC07TC机理模拟的O_(3)浓度与实测... 研究用臭氧等值线绘制程序(OZIPR)是一种空气质量模型,可以模拟城市大气O_(3)生成过程。本研究使用OZIPR模型,分别结合CB05机理和SAPRC07TC机理,模拟乐山市大气中O_(3)及相关成分的生成。CB05机理和SAPRC07TC机理模拟的O_(3)浓度与实测浓度偏差较小,平均相对偏差小于16%,当O_(3)超标浓度较高时,选择CB05机理更适合,当O_(3)超标浓度较低时,选择SAPRC07TC机理更贴近。CB05机理模拟的氢氧自由基(HOx)、H_(2)O_(2)、HNO_(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浓度都高于SAPRC07TC机理,尤其是H_(2)O_(2)和PAN,CB05机理计算的H_(2)O_(2)浓度是SAPRC07TC机理的2.6倍,PAN平均浓度比SAPRC07TC机理高5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05机理 SAPRC07TC机理 臭氧 OZIPR模型
下载PDF
隐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建立与防护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戚国伟 刘宸箐 +8 位作者 徐增志 刘晨 陈立伟 李欢 胡一勇 方舒 郭维维 于宁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3-468,共6页
目的通过脉冲噪声分别对豚鼠进行30、15次的暴露,分析比较豚鼠的听力学变化,探索建立隐性听力损失模型的适合条件。同时给予氢气,探究其对隐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ABR听阈正常的豚鼠1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脉冲噪声30... 目的通过脉冲噪声分别对豚鼠进行30、15次的暴露,分析比较豚鼠的听力学变化,探索建立隐性听力损失模型的适合条件。同时给予氢气,探究其对隐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ABR听阈正常的豚鼠1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脉冲噪声30次组、脉冲噪声15次组、氢气吸入+脉冲噪声15次组。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63 dB SPL,脉宽为0.25ms,间隔时间为6.5s。分别于脉冲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24h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豚鼠在30次脉冲噪声暴露24h后,其ABR短声阈值及短纯音(16 kHz 70 dB SPL)Ⅰ波幅值产生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15次脉冲噪声暴露组豚鼠其各项听力学指标都发生显著改变;氢气预处理组同单纯脉冲噪声暴露15次组的暴露24h后听力学指标相比,其ABR短声阈值及短纯音(16 kHz 70 dB SPL)Ⅰ波幅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中脉冲噪声暴露30次及15次均对豚鼠听力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脉冲噪声暴露15次的豚鼠,其各项听力学指标都符合隐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特点,脉冲噪声暴露15次是建立隐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的可行条件。此外,氢气防护组较单纯脉冲噪声暴露组,听力学指标存在显著差别,表明氢气对隐性听力损失具有预防作用,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直接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听力损失 脉冲噪声 豚鼠 氢气
下载PDF
隐性听力损失的诊断方法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戚国伟 于宁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6-151,共6页
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类表现为嘈杂环境中语言理解能力下降、空间定位能力降低的阈上听觉功能缺失性疾病。由于缺乏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困难,更遑论进行正确治疗。本文结合隐性听力损失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 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类表现为嘈杂环境中语言理解能力下降、空间定位能力降低的阈上听觉功能缺失性疾病。由于缺乏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困难,更遑论进行正确治疗。本文结合隐性听力损失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综述了隐性听力损失诊断性研究与基础实验中所涉及到的检查方法,以期对后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听力损失 听力检查 临床诊断 基础实验
下载PDF
代谢组学技术在噪声性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戚国伟 于宁 +1 位作者 杨仕明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2-246,共5页
代谢组学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众多医学研究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代谢组学在听觉科学,特别是噪声性聋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分析耳蜗淋巴液代谢物的变化情况,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全面追踪噪声性聋的发病过程及... 代谢组学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众多医学研究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代谢组学在听觉科学,特别是噪声性聋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分析耳蜗淋巴液代谢物的变化情况,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全面追踪噪声性聋的发病过程及转归,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但是,耳蜗淋巴液的有限容量及获取来源也限制了代谢组学技术的深入应用。本文就目前代谢组学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启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噪声性聋 耳蜗 淋巴液
下载PDF
治理格局下高校内部控制的构建:功能、体系和运行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戚国伟 雷雯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第2期10-14,共5页
内部控制是保证组织合规运行、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是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背景和内外需求进行了梳理,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职能职责、体系架构、建设机制及权衡... 内部控制是保证组织合规运行、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是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背景和内外需求进行了梳理,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职能职责、体系架构、建设机制及权衡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治理格局下,高校内部控制可通过承担“督导、评价、建议”职责,实现“控风险、增效能、促善治”的功能价值;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层分类推进;建设过程中要着眼战略目标并把握自身实际,处理好应然与实然、形式与实质、督导与主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以有效管用的内部控制推进治理体系完善,促进事业发展和目标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治理体系 内部控制
下载PDF
基于HIL的车辆道路偏离预警系统测试及评价方法
9
作者 高艳 高奥 +6 位作者 齐国巍 张东波 赵德银 张博 王洪雨 景海娇 张家旭 《汽车文摘》 2019年第9期31-35,共5页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车辆道路偏离预警系统(LDW)在越来越多的车辆上成为标准配置项。而为保证LDW系统在车辆发生偏移时能够准确的发出报警,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为了节约实车测试成本,采用虚拟仿真硬件在环(HIL)技术的仿真测试...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车辆道路偏离预警系统(LDW)在越来越多的车辆上成为标准配置项。而为保证LDW系统在车辆发生偏移时能够准确的发出报警,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为了节约实车测试成本,采用虚拟仿真硬件在环(HIL)技术的仿真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HIL技术提出LDW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并通过自动化测试程序提出大量的报警点距车道线的距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均方根、高斯拟合、正态分布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最终在行业里首次提出采用“3σ”原则来评价车辆道路偏离系统的报警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道路偏离预警系统 HIL 大数据分析 正态分布 安全
下载PDF
Ductile deformation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retrograded eclogites from the Hongqiyingzi Complex in Chicheng,northern Hebei,China 被引量:2
10
作者 LIU ShiRan ZHANG JinJiang +1 位作者 qi guowei WANG M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610-1621,共12页
The rheology of rocks at depth remains a key point in earth sciences. Deformation of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rocks from the subduction zone has not been fully studied; in particular,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rheology of rocks at depth remains a key point in earth sciences. Deformation of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rocks from the subduction zone has not been fully studied; in particular,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eclogite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fabric of retrograded eclogites from the Hongqiyingzi Complex in Chicheng, north Hebei, China, based on photomicrograph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 analysi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plastic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garnets during exhumation, but they do not show an obvious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LPO). This can be interpreted as being caused by the simultaneous activation of multiple slip systems in the garnets during deformation by dislocation creep. The plagioclases have a special fabric; the(001) LPO presents a maximum in Z direction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with a new [100](001) slip system. The misorientation angle distribution(MAD) of the plagioclases in the deformed retrograded garnet augens shows a special bimodal distribution with peaks in both a low-angle range(<40?) and a high-angle range(>140?). In the retrograded garnet augens(i.e. "white eye socket" garnets) the maximum peak moves from a high-angle range to a low-angle range when we analyze only those plagioclases surrounding the residual garnet porphyroclast. Deformation behavior is controlled by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the host grain and the grain boundary sliding process. Hornblendes in different layers and the retrograded garnet augens show almost the same strong LPO patterns, which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001](010) slip system; and MAD diagrams show a peak in a low-angle range(<40?). Integrating recent studies on metamorphism and geochronology, we argue that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exhumation periods together with retrograded metamorp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IC Microstructure Retrograded eclogites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 Hongqiyingzi Complex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around the Gyirong basin, north Himalaya, and onset of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被引量:43
11
作者 YANG XiongYing ZHANG JinJiang +4 位作者 qi guowei WANG DeChao GUO Lei LI PengYuan LIU J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046-1058,共13页
Gyirong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are located at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malayan orogen, where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and N-S trending rift converged. The north Himalayan orogen here can be d... Gyirong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are located at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malayan orogen, where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and N-S trending rift converged. The north Himalayan orogen her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etrologic-tectonic units successively from south to north: 1) the Greater Himalayan crystalline complex (GHC); 2) the STDS shear zone; 3) the Tethyan Himalayan sedimentary sequence (THS); 4)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such as Gyirong and Oma basins; and 5)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Structural studies show that this area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formation: 1) the earlier south-directed thrusting, preserved both in the GHC and THS; 2) top-down-to-north slip along the STDS, normal faults related to this slip formed the early controlling structures of the Cenozoic basins,and the tilted pattern of the blocks between the basins indicated a north-directed slip; 3) east-west extension, the resultant N-S trending normal fault formed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s; and 4) lat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n the syn-deformational (leuco-) granite along the STDS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 activity of the STDS occurred at ca. 26 Ma, but its onset may have begun as early as ca. 3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DEFORMATION stage syn-deformational granite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nset a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