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缺乏生物扰动背景下的早期海底胶结作用
1
作者 代明月 尹忠雷 +3 位作者 齐永安 韩兰兰 陈松华 卿诗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41-2052,共12页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发育在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之上,并明显截断下伏的碳酸盐沉积物。本文通过对硬底界面之下颗粒间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胶结物和等厚环边的微晶胶结物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早期海底胶结作用,该时期早期...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发育在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之上,并明显截断下伏的碳酸盐沉积物。本文通过对硬底界面之下颗粒间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胶结物和等厚环边的微晶胶结物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早期海底胶结作用,该时期早期胶结区靠近沉积物—水界面,易受潮汐和波浪冲刷而暴露海底,并在持续搅动的高能环境中经历磨蚀和平整,形成硬底。由于硬底形成后几乎没有受到强烈改造和持续生物侵蚀的影响,通常表现出简单、平坦的表面形态。研究区馒头组二段含硬底层段形成于低、高能交替的潮间—潮下水道环境,以微晶方解石为主要的胶结剂沉淀;张夏组含硬底层段形成于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期,以物理化学沉淀和早期海底胶结作用为主。研究区出现的硬底表明,该时期海水化学条件和海底生态环境利于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胶结。硬底作为早期海底胶结作用的突出证据,对于研究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及岩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形成过程及成因也为古海洋化学条件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硬底 华北地台 寒武系苗岭统 早期海底胶结
下载PDF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以豫西济源孙家沟组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伟 许欣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8,共1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盆地 孙家沟组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
下载PDF
河南鹤壁地区地幔捕虏体中铁质小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3
作者 侯广顺 张艳林 +4 位作者 姜江 闫鑫洁 齐永安 向世红 李英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4,共6页
为探究地幔捕虏体中铁质小球特征和成因,以河南鹤壁地区蒋家顶金伯利岩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中铁质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进行体式显微镜照相、扫描电镜表面形态照相和化学成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小球呈圆球形,直径0.5~1 mm,部分小球带... 为探究地幔捕虏体中铁质小球特征和成因,以河南鹤壁地区蒋家顶金伯利岩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中铁质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进行体式显微镜照相、扫描电镜表面形态照相和化学成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小球呈圆球形,直径0.5~1 mm,部分小球带有乳状突起;小球成分以铁质为主,根据Fe质量分数大致可分为低Fe小球和高Fe小球两组;随着小球中Fe质量分数升高,Al,Si,Ca,Ti等亲石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减少,O质量分数随Fe质量分数变化关系不明显;低Fe小球中Mg质量分数随Fe质量分数升高逐渐增加,高铁小球中Mg质量分数随Fe质量分数升高逐渐减少;根据铁质小球来源、形态和成分特征,推测小球为捕虏体中辉石绝热减压少量熔融的产物。小球记录了地幔捕虏体随金伯利岩侵位至近地表发生的减压熔融→快速冷凝的短暂地质过程,对研究地幔非平衡熔融和初始岩浆的化学成分等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地区 金伯利岩 地幔捕虏体 铁质小球 减压熔融
下载PDF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交替发育
4
作者 张彦欣 齐永安 +3 位作者 刘炳辰 代明月 王敏 李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3-705,共13页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发育了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和凝块石)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登封馒头组三段下部以叠层石灰岩及含垂直潜穴鲕粒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被风暴作用导致的凹凸不平界面所分隔,叠层石形成于中等能量的滩间...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发育了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和凝块石)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登封馒头组三段下部以叠层石灰岩及含垂直潜穴鲕粒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被风暴作用导致的凹凸不平界面所分隔,叠层石形成于中等能量的滩间坪环境,而垂直潜穴发育于持续搅动的高能鲕粒滩环境;登封张夏组底部以凝块石灰岩和生物扰动构造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以厚薄不均的泥岩层为分界面,二者均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之下的深水低能环境;卫辉崮山组以叠层石灰岩和生物扰动构造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二者以凹凸不平的界面或薄泥岩层相分隔,叠层石保存于中等能量的潮间坪沉积,而生物扰动构造则形成于低能的台地缓斜坡。当环境条件有利于微生物成席时(如清洁的水体、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和坚硬的底质),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和微生物席底会大量发育。当环境条件不适合微生物席发育时(如浑浊的水体、交替变化的水动力条件和松软的底质),后生动物便开始在沉积物中掘穴,留下各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和混合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发育 寒武系 后生动物扰动构造 控制因素 微生物成因构造
下载PDF
豫西鲁山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邢智峰 刘云龙 +2 位作者 付玉鑫 齐永安 郑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4,共9页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梦山组隶属于中元古界汝阳群,在构造古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层面发育了大量的MISS,且类型多样。MISS类型的分布特征对精细环境有良好的指示作用;MISS的大量发育表明了当时微生物群落的繁盛,揭示了当时的微生物群落对古环境具有的强大改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 鲁山地区 云梦山组 古环境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沉积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6
作者 邢智峰 林佳 +3 位作者 周虎 李妲 齐永安 郑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沉积学、...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沉积记录,识别出宜阳地区在该时期由陆源近海的滨湖沉积环境向河流沉积环境过渡的古环境,重建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地理面貌。沉积特征显示,此期整体气候条件为炎热半干旱,并且在长兴期末期与奥伦尼克期早期出现了极端干旱气候,可能是受到当时全球性巨型季风环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二叠纪末陆地大灭绝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抑制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 古环境 古气候 河湖相沉积
下载PDF
豫西荥阳P⁃Tr之交孙家沟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伟 刘云龙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李妲 付玉鑫 李婉颖 许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8-1143,共16页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孙家沟组的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孙家沟组主要为早中期的河流沉积过渡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陆相浅水富氧沉积环境;孙家沟组沉积期的古气候主要为温暖湿润,前期出现了几次干热变化,且整个沉积期风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r之交 孙家沟组 陆相沉积环境 古气候 荥阳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齐永安 李小燕 +1 位作者 陈白兵 庆国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41,共8页
鲕粒灰岩和微生物岩及其形成的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广泛发育于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对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特征的分析,可以用于判断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条件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而重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面貌。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 鲕粒灰岩和微生物岩及其形成的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广泛发育于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对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特征的分析,可以用于判断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条件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而重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面貌。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在豫西宜阳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识别出了两套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即鲕粒滩-滩后微生物丘组合和鲕粒滩-滩间(后)微生物丘组合。鲕粒滩以放射-同心状和放射状鲕粒为主,泥晶或微亮晶方解石胶结,形成于强弱动荡条件交替的鲕粒浅滩环境;微生物丘中的微生物岩包括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以单独一种或两种类型在地层中交替发育,组成的钙化微生物为葛万菌和附枝菌,形成于低能为主的滩后(间)潮间坪或滩间局限海环境。海平面升降、水动力条件的高低控制了鲕粒滩-微生物丘组合和微生物丘中不同类型微生物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滩 微生物丘 海平面升降 馒头组二段 宜阳地区
下载PDF
河南省鹤壁地区地幔捕掳体中尖晶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广顺 魏世鹏 +4 位作者 袁稳 张艳林 齐永安 向世红 李英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4,共9页
河南省鹤壁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区与西部相对稳定区的过渡带上,出露有大量的地幔捕掳体,是研究华北克拉通的一个地幔窗口。本文分析了鹤壁地区土门金伯利岩和新生代上峪橄辉玢岩所携带的地幔捕掳体中尖晶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并探... 河南省鹤壁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区与西部相对稳定区的过渡带上,出露有大量的地幔捕掳体,是研究华北克拉通的一个地幔窗口。本文分析了鹤壁地区土门金伯利岩和新生代上峪橄辉玢岩所携带的地幔捕掳体中尖晶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并探讨该地区的岩石圈地幔性质。土门金伯利岩所携带的地幔捕掳体中的尖晶石Mg^#介于21.58~78.66,Cr^#介于18.08~73.97;上峪橄辉玢岩所携带的地幔捕掳体中尖晶石Mg^#介于48.96~77.00,Cr^#介于18.78~64.10。山东蒙阴地区的地幔包体代表华北古生代古老难熔型地幔,昌乐-山旺和河北汉诺坝等新生代地幔代表华北中新生代新生饱满型地幔。与山东蒙阴、昌乐-山旺、河北汉诺坝等地区地幔尖晶石的对比表明,土门和上峪的尖晶石相地幔介于难熔型地幔和饱满型地幔之间,以过渡型岩石圈地幔为主。尖晶石-橄榄石矿物温度压力计算表明,土门和上峪的捕掳体温度主要集中在1031~1090℃,压力集中在1.70~1.88 GPa,处于明显偏高的地幔热流状态,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地区 地幔捕掳体 岩石圈地幔 尖晶石 过渡型地幔 矿物化学特征
下载PDF
华北寒武纪—奥陶纪豹皮状碳酸盐岩系生物扰动成因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梦瑶 齐永安 +3 位作者 史云鹤 高星 苏中堂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103,共13页
华北地区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了大量的生物扰动白云岩/生物扰动灰岩,选择两个代表性剖面——河南登封寒武系剖面和山西兴县奥陶系剖面进行碳酸盐岩系生物扰动成因研究。河南登封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中的遗迹化石较单一,主要为Thalassino... 华北地区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了大量的生物扰动白云岩/生物扰动灰岩,选择两个代表性剖面——河南登封寒武系剖面和山西兴县奥陶系剖面进行碳酸盐岩系生物扰动成因研究。河南登封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中的遗迹化石较单一,主要为Thalassinoides、含有少量Planolites;山西兴县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5亚段中遗迹化石较丰富,识别出的遗迹化石共7个遗迹属,分别为Arenicolites、Cylindricum、Helminthopsis、Lorenzinia、Planolites、Teichichnus、Thalassinoides,其中Thalassinoides占主导地位。朱砂洞组主要为滨岸碳酸盐潮坪相,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5亚段主要为局限台地相。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相关实验手段及方法,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生物潜穴及围岩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结构分析,发现生物潜穴内部主要为白云石,基质围岩主要为方解石,生物潜穴在野外露头上表现为颜色不一的斑块状。两个剖面大量发育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海生迹),Thalassinoides的三维潜穴系统为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为回流渗透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潜穴充填物白云石化,从而形成了大量豹皮状的生物扰动白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奥陶系 生物扰动 白云岩 Thalassinoides(海生迹)
下载PDF
地球科学双语课程综合教学改革实践
11
作者 刘仰光 齐永安 宋党育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8年第4期67-71,共5页
该文针对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地球科学双语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和实践中的不规范性等特点,在授课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实践表明,地... 该文针对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地球科学双语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和实践中的不规范性等特点,在授课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实践表明,地球科学双语课程的综合教学改革加强了地球科学双语课程教学团队、教材、教学模式、实践基地和实验平台的建设,在提高授课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实验平台建设
下载PDF
豫西济源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中、下段遗迹组构与沉积环境
12
作者 邢智峰 许欣 +4 位作者 齐永安 郑伟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79-4294,共16页
豫西济源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中、下段发育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共鉴定出7属9种,包括:Skolithos linear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alternatus、Scoyenia gracili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aenidi... 豫西济源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中、下段发育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共鉴定出7属9种,包括:Skolithos linear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alternatus、Scoyenia gracili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aenidium barretti、Didymaulichnus roualti和根迹,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1)Skolithos遗迹组构,代表泥质、细砂质的河流或滨湖环境;(2)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构,代表低‒中等水能河流堤岸或滨湖泥坪环境;(3)Scoyenia遗迹组构,代表周期性淹没的洪泛平原环境;(4)Taenidium遗迹组构,代表半干旱气候下的洪泛平原环境;(5)Rhizoliths遗迹组构,代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中‒低等水能的河流堤岸或河漫环境.二马营组中、下段遗迹组构及沉积特征反映河湖相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相继发育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该沉积期气候以半干旱‒温湿的多次交替为特征,同时伴随着氧化条件与还原条件的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组构 中三叠统 沉积环境 豫西地区 沉积学 环境地质
原文传递
河南卫辉地区寒武系苗岭统馒头组二段中的铁质叠层石
13
作者 李靖博 齐永安 +4 位作者 刘小梅 代明月 何雯逸 许旰潇 杜耀刚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7-307,共11页
河南卫辉地区寒武系馒头组二段顶部发育连续沉积的铁质叠层石。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与沉积古地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卫辉罗圈村剖面馒头组二段的铁质叠层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铁质叠层石形成于潮间-浅潮下带滩后微生物丘礁... 河南卫辉地区寒武系馒头组二段顶部发育连续沉积的铁质叠层石。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与沉积古地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卫辉罗圈村剖面馒头组二段的铁质叠层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铁质叠层石形成于潮间-浅潮下带滩后微生物丘礁,发育有大量铁矿化的葛万菌(Girvanella)丝状体。地球化学测试显示铁质叠层石中的含铁矿物为赤铁矿;叠层石样品的主量元素Ca、Al、P和Ti含量较高且Al、Fe和Ti元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微量元素呈现与地壳类似的丰度和变化规律;稀土元素总量较高,总体偏向于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且无明显Eu异常;这些特征说明铁质叠层石的含铁矿物来自陆源。沉积古地理分析表明,含铁矿物很可能来自鄂尔多斯陆的陆源风化产物随陆地径流南下进入研究区。铁质叠层石中铁含量与葛万菌的密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反映出赤铁矿的沉淀与葛万菌的发育密切相关。葛万菌的光合活性通过增加pH值和氧气浓度来提高铁氧化速率,其细胞外聚合物吸引三价铁离子,为铁矿物的积累提供成核位点,丝状体的运动性有助于捕获沉淀物,从而形成明暗交替纹层的铁质叠层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万菌 铁质叠层石 微生物铁矿化作用 物源分析 馒头组
原文传递
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蓝细菌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亚生 孙晓芳 +4 位作者 张国成 齐永安 包洪平 任军峰 黄正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7,共13页
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发育一层珊瑚生物层,是扬子板块奥陶纪以珊瑚为主的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水深一直缺乏有效的限定。本文研究首次在该珊瑚层中发现蓝细菌,包括Girvanella和Rothpletzella。蓝细菌生活的水体深... 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发育一层珊瑚生物层,是扬子板块奥陶纪以珊瑚为主的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水深一直缺乏有效的限定。本文研究首次在该珊瑚层中发现蓝细菌,包括Girvanella和Rothpletzella。蓝细菌生活的水体深度不超过50m,从而将该珊瑚生物层形成时的水体深度限定在50m以内。珊瑚生物层的下伏灰岩地层产出大型腕足动物,但属种单调,不产任何珊瑚。本文研究在该层灰岩中发现的蓝细菌Hedstroemia和Garwoodia,是两个典型的潟湖相蓝细菌,因此推测该层灰岩中珊瑚的缺失不是因为水太深,而是因为环境的局限。该剖面下部有一套与页岩互层的灰岩,以前被认为是深水相的,但这次在其中发现了蓝细菌Acuasiphonoria,因此也应该是浅水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蓝细菌 古水深 生物礁 古生态 上奥陶统
原文传递
Microbial and molecular fossils from the Permian Zoophyco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6
15
作者 GONG YiMing XU Ran +4 位作者 XIE ShuCheng HUANG XianYu HU Bin qi yongan ZHANG GuoC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8期1121-1127,共7页
The trace fossil Zoophycos was enrich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Guadalupian Maokou Formation of Permian in Laibin, Guangxi of South China, and characterized by observable lamellae within its spreiten. Associated with... The trace fossil Zoophycos was enrich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Guadalupian Maokou Formation of Permian in Laibin, Guangxi of South China, and characterized by observable lamellae within its spreiten. Associated with these lamellae are the prolific coccus- and spirillum-shaped microbe fossils. These microbes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are 0.4―3.0 μm in diameter or length. Molecular fossils, including normal alkanes (dominated by C18, without an odd-over-even predominance), acyclic isoprenoids (such as pristane (Pr) and phytane (Ph)), extended tricyclic terpanes, pentacyclic triterpanes, steranes, al-kylcyclohexanes, dibenzothiophenes, benzonaphthothiophenes, benzobisbenzothiophenes, were in-strumentally identified in the wackestone characterized by the occurrence of abundant Zoophycos (composite ichnofabric indices are 4) and crowded microbial fossils. The value of the Pr/Ph ratio is less than 1, indicative of a dysoxic condi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bundant sulfur compounds (the thio-phene series) rela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reductive sulfur favors the occurrence of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The association of abundant microbial colonies with microbial molecular fossils within the spreiten suggests that trace fossils Zoophycos would be a multifunctional garden carefully constructed by the Zoophycos-producer, where different microbial colonies were orderly and carefully planted and cultured in different minor lamellae within spreiten. H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Zoophycos-producer symbiosed with microbial colonies on the mutual basis of food supply and the redox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FOSSILS ZOOPHYCOS microbes molecular FOSSILS PERMIAN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