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下庄铀矿田基性岩脉Ar-Ar定年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新认识 被引量:26
1
作者 骆金诚 齐有强 +3 位作者 王连训 陈佑纬 田建吉 石少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60-2678,共19页
基性岩脉是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对研究地幔性质和地球动力学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区内发育了大量与铀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基性岩脉。前人从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对基性岩脉和铀矿... 基性岩脉是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对研究地幔性质和地球动力学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区内发育了大量与铀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基性岩脉。前人从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对基性岩脉和铀矿床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有关铀矿床的成因及其与基性岩脉内在联系仍有不同认识。本研究新获得一批下庄铀矿田基性岩脉的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数据,识别出一期形成于200~190Ma的基性岩脉,标志着华南地区在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结束后岩石圈伸展裂解作用可能至少在200~190Ma已经开始。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粤北下庄至少发育三期基性岩脉:200~190Ma、~180Ma和145~140Ma,与华南地区在此期间广泛的岩石圈伸展作用相对应。结合成岩成矿作用的时差以及铀矿体与基性岩脉的空间关系,笔者认为准确的获得基性岩脉的侵位时代与铀的成矿作用的年龄,是探讨基性岩脉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前提。当基性岩脉与铀的成矿作用年龄接近或具有对应关系时,铀矿床中基性岩脉可能不仅可提供幔源流体(∑CO2矿化剂和He)参与铀的成矿作用,也可为铀的沉淀富集提供理想场所(还原障);当基性岩脉与铀的矿化作用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时差时,基性岩脉也可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条件,且与基性岩脉相关的深大断裂可为幔源流体(∑CO2矿化剂)参与铀成矿过程提供运移通道。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基性岩脉的侵位与铀的矿化作用是否存在时差,基性岩脉均可以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场所,进而促进铀的成矿作用。因此,本文深化了花岗岩型铀矿区内铀成矿作用与基性岩脉内在联系的认识,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铀矿床 基性岩脉 铀成矿作用 AR-AR年龄 下庄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伸展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晓峰 华仁民 +5 位作者 马东升 徐净 张龙 齐有强 武丽艳 朱艺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8,共13页
华南地区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属于陆内构造演化环境。华南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个时期,其中晚侏罗世成矿期与华南中生代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的形成基本属于一个时期。这些斑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同时... 华南地区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属于陆内构造演化环境。华南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个时期,其中晚侏罗世成矿期与华南中生代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的形成基本属于一个时期。这些斑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同时期的俯冲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明显不协调的关系,且与俯冲有关的、后俯冲伸展背景以及陆陆碰撞有关的斑岩铜矿的线性分布特点明显不同,尤其是早白垩世斑岩铜矿的分布明显呈面状分布,与华南中生代地壳明显减薄的区域基本一致。虽然这3个时期的斑岩型铜矿在地球化学上显示出弧岩浆岩的特点,但是地质事实证明在这3个时期,华南岩石圈发生了明显的伸展作用,尽管每个时期华南不同地区岩石圈伸展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我们把华南这种类型的斑岩铜矿归称之为"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可能是岩石圈伸展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陆下岩石圈地幔或者下地壳被改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上涌 岩石圈地幔 斑岩成矿 华南
下载PDF
LA-ICP-MS/FT方法在矿床保存研究中的应用——以赣东北德兴铜矿和银山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闵康 高剑峰 +2 位作者 齐有强 刘燕 杨曙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91,共12页
矿床保存是成矿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裂变径迹研究是揭示矿床保存条件和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建立了LA-ICP-MS/FT方法,该方法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与已有外探测器法分析结果对比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基于此方法,对赣... 矿床保存是成矿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裂变径迹研究是揭示矿床保存条件和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建立了LA-ICP-MS/FT方法,该方法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与已有外探测器法分析结果对比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基于此方法,对赣东北德兴铜矿与银山铅锌矿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得到了德兴成矿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71.4±8.6 Ma,银山地区英安斑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77.1±8.3 Ma。这一结果表明,在区域整体抬升背景下,两个矿区均以较低的剥蚀抬升速率抬升至地表。两个矿区样品磷灰石平均裂变径迹围限长度分别为12.32±1.77μm和12.56±1.91μm,对应Dpar值为2.45±0.19μm和1.84±0.17μm,径迹长度频度分布属于单峰型,证实两个矿区为单向冷却过程且没有遭受后期明显的热扰动。进一步温度‒时间热模拟路径显示,德兴和银山在70 Ma前经历了快速隆升过程,然后开始缓慢抬升,到约20 Ma开始再次快速隆升。结合前人报道的U-Th/He定年结果,100 Ma以来,德兴可能比银山具有相对更高的隆升量(~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矿床保存 德兴铜矿 银山铅锌矿 赣东北
下载PDF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4
作者 LIU Shen HU Ruizhong +8 位作者 FENG Caixia GAO Shan FENG Guangying LAI Shaocong qi youqiang Ian M. COULSON YANG Yuhong YANG Chaogui TANG 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045-1057,共13页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data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s reported herein.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U-Pb ...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data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s reported herein.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U-Pb zircon analyses of two samples from the investigated mafic dykes yield consistent ages ranging from 121.9 Ma ± 0.47 Ma to 122.9 Ma ± 0.61 Ma. The mafic dy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87Sr/86Sr) i ranging from 0.7087 to 0.7089, low εNd(t) values ranging from -16.9 to -17.8, 206Pb/204Pb = 17.15 to 17.17, 207Pb/204Pb = 15.45 to 15.47, and 208Pb/204Pb = 37.59 to 37.68. Results from 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 that the mafic dykes a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lithospheric mantle that was variably hybridized by melts derived from foundered lower crustal eclogite. The mafic dykes may have been generated through subsequent insignificant crystal fractionation and very minor crustal contamination during magma ascent.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current findings provide new evidence that the intense lithospheric thinning beneath the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of eastern China occurred at ~120 Ma, and that this condition was caused by the removal of the lower lithosphere (mantle and low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China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foundering mafic dykes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