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董少峰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74,共20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位素、碳酸盐岩△47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方解石U-Pb定年以及FIB-CT等技术方法,探讨了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流体与孔隙演化的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开放、封闭和半开放等3种早期成岩体系,分别对应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潮间带-潮下浅水带的藻(灰)云岩中的强大气淡水作用(带),干旱条件下的潮上-潮间带膏盐岩-含藻纹层泥晶云岩的弱大气淡水作用以及早期表生-浅埋藏下的细菌微生物-灰泥相互作用。大规模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埋藏-构造期的去云化作用分别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卡尼阶(226.50 Ma±9.68 Ma)与诺利阶(211.50 Ma±1.50 Ma),地层温度分别为43~54℃和50℃。在白云石(δ^(18)O_(水)=-0.83‰~9.70‰)与方解石(δ^(18)O_(水)=-1.16‰~12.94‰)的胶结过程中,随着胶结物晶体增大,δ^(18)O_(水)总体逐渐降低,指示了温度升高与盐度升降变化。统计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格架孔(占比32.38%)、扩溶缝洞(占比43.69%)和微孔隙。微孔隙连通性好,富有机酸的孔隙流体抑止了规模性的胶结作用,导致部分孔隙得以保存。向上变浅的浅水潮下带-潮间带“米氏(级)微生物岩沉积旋回”,以及开放-半开放早期成岩体系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成岩流体迭加改造作用导致了储层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流体 微生物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塔北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多类型共生鲕粒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钱一雄 何治亮 +3 位作者 陈代钊 储呈林 董少峰 张庆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74,共19页
碳酸盐岩中的鲕粒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之一。塔里木盆地北部露头剖面、星火1井区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潟湖相及浅滩相沉积中发现了多种类型鲕粒及其共生现象。文中通过剖面详勘、岩心观察以及薄铸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 碳酸盐岩中的鲕粒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之一。塔里木盆地北部露头剖面、星火1井区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潟湖相及浅滩相沉积中发现了多种类型鲕粒及其共生现象。文中通过剖面详勘、岩心观察以及薄铸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阐明了不同类型鲕粒的基本特征及分布,探讨了鲕粒成核、生长的特殊沉积环境和成岩改造等过程。按显微结构、特殊形态、组合以及成岩改造,依次将研究区奇格布拉克组鲕粒划分出12种类型,其中大气淡水、快速拟晶白云岩化、重结晶、交代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主要发现于中等水动力条件形成的同心(圈)鲕、同心—放射状鲕等。近源风暴引起的底流和涡流产生的撕裂、磨损及搬运作用为泥晶(大)鲕、薄皮鲕、放射状泥晶(正常或大)鲕、脑状鲕以及部分球(或细菌)鲕、复鲕的成核和微生物作用提供了基本条件,而文石—白云石海中低能环境下的黏性软底质中广泛发育的文石—高镁方解石胶结促进鲕粒的形成;前者发育于潮道或浅滩环境,后者发育于潮坪—潟湖环境,短暂风暴潮或底流是两者共生的可能原因。微生物参与泥晶成核、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台阶状生长、差异性成岩改造是前寒武纪多种类型鲕粒发育的主控因素。鲕模孔、粒间(内)溶孔、晶间孔、有机微孔等孔隙具有一定储集意义。对奇格布拉克组鲕粒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前寒武纪古海洋和大气组分、黏性软底质中成核与生长中的水动力及微生物作用、早期成岩改造及孔隙形成与保存机理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类型鲕粒 成核 鲕粒生长 风暴作用 沉积环境 奇格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微区原位碳氧同位素分析技术对碳酸盐岩成岩流体性质的约束——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为例
3
作者 韩俊 尤东华 +2 位作者 钱一雄 董少峰 彭守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随着分析测试水平的提高,微区原位地球化学分析作为揭示复杂沉积—成岩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微区原位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常规分样方法获取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对比讨论了同生期—埋藏期海水胶结作用、表生期大气... 随着分析测试水平的提高,微区原位地球化学分析作为揭示复杂沉积—成岩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微区原位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常规分样方法获取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对比讨论了同生期—埋藏期海水胶结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充填作用与多阶段白云石化流体交代—胶结充填作用。结果显示,微区原位取样碳氧同位素分析有利于揭示胶结物形成过程的多期、多阶段的流体性质演化。常规分样获取的此类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值可能是多期次产物的混合值。对于相对单一的产物,如碳酸盐岩基质组分、大气淡水成因方解石等,常规分样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基本可以满足研究需要。微区原位取样碳氧同位素分析提供了一种相对“低成本、高精度”的分析手段,对精确示踪碳酸盐岩成岩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同位素 海水胶结作用 大气淡水 白云石化 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彭州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孔隙表征、分布及成因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凌方 钱一雄 +3 位作者 宋晓波 曹波 尤东华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的微生物白云岩和微粉晶白云岩是油气主要的储集岩。在此,采用了多种分析手段及统计方法,深入研究了主要岩性的孔隙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及其与岩相(尤其是微生物岩)、白云石晶体大小等关系,综合划分出4...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的微生物白云岩和微粉晶白云岩是油气主要的储集岩。在此,采用了多种分析手段及统计方法,深入研究了主要岩性的孔隙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及其与岩相(尤其是微生物岩)、白云石晶体大小等关系,综合划分出4种储集体类型及致密层段(隔层),初步提出了孔隙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具残余藻结构的白云岩占近四分之三多为泥微晶、粉晶白云石;高频旋回中,自下而上,以藻凝块—藻球粒(藻砂屑)—藻纹层—纹层泥晶;晶粒以颗粒—粉(细)晶—微晶—泥晶呈规律变化;中三叠世的干燥-炎热、超盐度和碱性沉积环境利于微生物岩发育,潮下带上部凝块-叠层石至潮间藻纹层-叠层石至潮上带的薄(藻)纹层的向上变浅的米级旋回,导致中、上部往往发育高孔渗带;早期快速的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及大气淡水作用、浅埋藏期的烃类充注及多期构造裂隙对孔隙演化均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表征 储集体分布 储层成因 白云岩 雷口坡组 彭州气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26
5
作者 何治亮 云露 +6 位作者 尤东华 彭守涛 张宏 王康宁 钱一雄 焦存礼 张继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1,共9页
中国多旋回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具有多因素联合控制与多阶段复合成因的总体特点。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北部地区超深层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之上存在相对完整的上奥陶统、志留系,几期不整合没有叠加且暴露时间相对较短,... 中国多旋回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具有多因素联合控制与多阶段复合成因的总体特点。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北部地区超深层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之上存在相对完整的上奥陶统、志留系,几期不整合没有叠加且暴露时间相对较短,储层发育受控于沿断裂发生的深循环岩溶作用,主要沿断裂带分布。阿-满过渡带南部地区奥陶系超深层储层发育受控于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分段性及热液流体改造,分别形成了热液白云岩储层(古城墟隆起鹰山组下段)、热液流体交代形成的硅化岩储层(顺南斜坡区鹰山组上段)、热液流体改造形成的微生物岩储层(顺托-顺南地区一间房组)。基于断裂-流体主控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式和针对性的地震采集、处理工作,通过叠前各向异性裂缝反演、多参数定量雕刻与叠后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及与应力场模拟的结合,可预测储层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超深层 储层成因 储层预测 阿-满过渡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四段白云岩特征与成因——来自于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14
6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黄康俊 邓美洲 李勇 董少峰 王琼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1180,共20页
白云岩化是影响储层发育是否的重要沉积-成岩过程。作者通过在对川西地区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至雷四段的岩相学,碳、氧、锶、镁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划分出含膏的泥晶云岩AD0、泥晶云岩D0、泥粉晶云岩D1、粉细晶云岩D... 白云岩化是影响储层发育是否的重要沉积-成岩过程。作者通过在对川西地区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至雷四段的岩相学,碳、氧、锶、镁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划分出含膏的泥晶云岩AD0、泥晶云岩D0、泥粉晶云岩D1、粉细晶云岩D2、微生物云岩MD、含灰质藻云岩CD(交代结构)以及去云化的泥粉晶云岩(CD0CD1)等七类白云岩。白云石有序度及铁、锰含量较低。阴极发光以暗紫、暗紫红、蓝紫为主;次为玫瑰红、橙红及橙黄红色。δ^(13)CPDB=1. 95‰~2. 46‰,δ^(18)OPDB=-4. 05‰~2. 70‰;^(87)Sr/^(86)Sr=0. 70778~0. 70807,δ^(26)Mg=-1. 872‰~-2. 124‰,其中δ^(13)C_(PDB)、^(87)Sr/^(86)Sr的平均值与中三叠世全球海水相似;δ^(18)O_(PDB)为弱负漂及正偏移。从D2、D1至D0、AD0,Sr、Na和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和δ^(18)O_(PDB)逐渐增加; AD0、少量D0或MD相对富含硅、铝,并与高(低镁)方解石、黏土、有机质等共生。离子组成反映出白云石的前驱物以方解石型为主,少量为文石、原白云石结构。存在广盐、稍咸和超盐度的碱性等沉积环境。白云岩形成主要受向上变浅米级旋回序列,干燥、炎热为主、偶夹潮湿古气候以及古地貌-古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浅潟湖的萨勃哈(AD0或D0)、环潮缘至局限台地(D0-D1、微生物诱导MD)、潮间-潮下的微生物礁(席)构成的障壁的台缘带(MD-CD1-CD)、潮坪-开阔台地(D0-D2-CD1、MD)等环境,以萨勃哈和受蒸发泵-密度差驱动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类型 岩相学 地球化学 白云岩化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多类型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尤东华 曹自成 +3 位作者 徐明军 钱一雄 王石 王小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2-10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是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之一,发育多类型白云岩储层,其成因机制是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构造-沉积背景分析、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与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原位微区碳氧同位素、全岩碳-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是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之一,发育多类型白云岩储层,其成因机制是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构造-沉积背景分析、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与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原位微区碳氧同位素、全岩碳-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数据,分别解剖了浅埋藏型、岩溶型与热液改造型白云岩储层的显微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浅埋藏白云石化相关储层的白云石自形程度好,不同产状白云石具有较一致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反应了相似的白云石化流体来源特点。岩溶型白云岩储层表现为去白云石化作用与大气淡水成因方解石的胶结,具有贫18 O和富放射性87 Sr特征。热液改造型白云岩储层通常以萤石和石英等热液矿物为典型标志。热液流体通常具有高温高盐度特点,形成储集空间的过程中相关白云石与方解石胶结物以贫18 O和Eu正异常为特征。白云岩储层的多成因特点决定其发育分布受岩相、局部构造位置和流体性质等多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 去白云石化 热液流体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中晚期断弯褶皱-大气水岩溶储集体形成——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羊吉坎大湾沟组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钱一雄 田蜜 +3 位作者 李慧莉 陈跃 沙旭光 李洪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51,共14页
在新疆柯坪羊吉坎中奥陶统大湾沟组碳酸盐岩岩溶特征刻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褶皱脱空分析等综合研究,并结合了古气候分析等溶蚀实验结果,揭示了喜马拉雅中晚期受断弯褶皱抬升及大气水溶蚀控制岩溶作用过程;估算了受构... 在新疆柯坪羊吉坎中奥陶统大湾沟组碳酸盐岩岩溶特征刻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褶皱脱空分析等综合研究,并结合了古气候分析等溶蚀实验结果,揭示了喜马拉雅中晚期受断弯褶皱抬升及大气水溶蚀控制岩溶作用过程;估算了受构造挤压的层间滑脱以及溶蚀作用所产生孔隙大小。褶皱脱空(VSD模拟计算)可产生0.2%~0.5%孔隙发育带,占目前有效空洞率的1/50~1/100,但前者为"达西流及溶蚀作用"起了重要的作用。羊吉坎岩溶剖面中发育了机械破碎-流水充填物(角砾岩)、钙华及巨晶方解石;与大湾沟组的围岩相比,其δ13C(PDB),δ18O(PDB)偏负明显、两者呈线性关系,缝洞中方解石中发育了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典型的大气水岩溶标志;由下而上连续钙华沉积δ13C(PDB),δ18O(PDB),δ34S(V-CDT)偏负的程度减弱;从钙华、巨粗晶至(长)柱面的偏三角面体的方解石中,Al2O3,Fe2O3,MgO,K2O,Na2O含量依次降低;反映了半潮湿-潮湿至半潮湿-干旱气候条件及其水动力的变化。进一步推断,在潮湿气候和强水动力条件下,高1.5~2.0 m的溶洞体最短可在5 ka内形成,而相对干旱期需要较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脱空(VSD) 地球化学 岩溶 碳酸盐岩 大湾沟组 喜马拉雅中晚期 柯坪-羊吉坎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新疆若羌县红柳沟新元古界平洼沟组原生白云岩特征、沉积环境及年代厘定 被引量:3
9
作者 钱一雄 储呈林 +3 位作者 李曰俊 张庆珍 李王鹏 杨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0-586,共17页
新元古界白云岩是反映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重要承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报道了以原定为青白口系硝尔库里群中的平洼沟组含沥青微生物白云岩为代表的原生白云岩的特征、沉积环境及年代厘定等研究成果。通过岩相... 新元古界白云岩是反映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重要承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报道了以原定为青白口系硝尔库里群中的平洼沟组含沥青微生物白云岩为代表的原生白云岩的特征、沉积环境及年代厘定等研究成果。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锆石年代学等资料研究表明:平洼沟组是一套藻鲕粒-团粒云岩,绵层状、纹层状细粒、纹层-粗粒状胶结波纹状、锥状、穹窿、柱状叠层石和球粒黏结状微生物岩为主的原生白云岩,夹有风暴岩,属于潮间至潮下浅水沉积。平洼沟组发育了2个向上变浅-变深旋回的内-中缓坡微生物丘、滩相。广泛发育了葡萄状、纤状及纤柱状、放射-束状等海底胶结物,具有较高Mg/Ca、“帽型”为主的稀土配分模式,属于典型的文石海及原白云石沉积。综合叠层石圆锥-柱状的形态结构、正高漂移δ13 C(PDB)(平均值7.80‰)、δ18 O(PDB)(-1.82‰)和比当时海水稍高的87 Sr/86 Sr(0.70807)以及下覆碎屑岩中锆石U-Pb年龄数据,将其厘定为Sturtian冰期后的成冰纪(685~635 Ma)的一套温暖气候下,富镁、富硅的海水以及海底热液参与的原生白云石沉积。平洼沟组虽历经漫长地质演化史,仍能保留一定的储集性,与下覆冰沟南组泥质烃源岩构成了一套生储组合,有一定油气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白云岩 岩相学 地球化学 平洼沟组 新元古界 若羌县
下载PDF
浅变质泥页岩的基本特征及环境分析--以阿尔金红柳沟Ⅰ号剖面新元古界冰沟南组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一雄 储呈林 +8 位作者 李曰俊 王毅 张仲培 杨鑫 李王鹏 马红强 陈跃 邵志兵 庄新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3-207,共15页
阿尔金西北缘红柳沟Ⅰ号剖面的新元古界冰沟南组泥页岩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一套与硅质岩互层、浅变质、厚近60 m、曾具有生烃能力的陆棚沉积。通过实测地层剖面、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构造属性、物源区、风化作用及沉积... 阿尔金西北缘红柳沟Ⅰ号剖面的新元古界冰沟南组泥页岩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一套与硅质岩互层、浅变质、厚近60 m、曾具有生烃能力的陆棚沉积。通过实测地层剖面、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构造属性、物源区、风化作用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该泥页岩主要属于富硅黏土岩、富泥硅质页岩,次为泥—硅混合页岩;与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相比,其Si、Mg、K、P、Sc、Y、Hf、Th、Sc等含量相似,Ti、Mn、Fe、Ta、δEu n、δCe n和ΣREE等值相对较高,Al、Ca、Na,Nb和Zr等值较低。冰沟南组泥页岩由再循环沉积碎屑、中基性及中酸性侵入岩作为第一沉积物的来源,与大陆上地壳硅铝质和一般页岩组成接近;物源区为温暖、湿润条件下中等化学风化条件;自下而上可划分出3个厌氧—缺氧为主、偶夹有氧化的沉积旋回;下部叠加了热流体改造。统计表明,40%左右黏土含量的泥页岩段富集主要微量元素(稀土)及有机质,是陆棚中的贫氧—缺氧、生产力较高、生烃潜力最好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矿物岩石 地球化学 冰沟南组 新元古界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碎屑岩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一雄 王亮 +4 位作者 康志宏 陈跃 贾存善 田蜜 张永东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7,共8页
对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恰特组、坎地里克组中的含砾石英粗砂岩进行了锆石特征及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二组物源区年龄谱相似,以中元古界延展系—狭带系变质基底的再沉积锆石为主;其中,坎地里克组中的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型比例相对较... 对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恰特组、坎地里克组中的含砾石英粗砂岩进行了锆石特征及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二组物源区年龄谱相似,以中元古界延展系—狭带系变质基底的再沉积锆石为主;其中,坎地里克组中的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型比例相对较高;但两者均指示了较稳定的构造-沉积环境;恰特组、坎地里克组中的最年轻岩浆锆石分别为(459.6±9)Ma和(465.9±9.1)Ma;恰特组次之,年龄为(477.2±9.2)Ma;谐和年龄为(482.3±5.5)Ma,反映了玛列兹肯群中原定的下奥陶统恰特组及坎地里克组应为上奥陶统,可能属岛弧(后)盆地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含砾石英粗砂岩 上奥陶统 锆石U-PB年龄 玛列兹肯群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理论技术进展与攻关方向 被引量:44
12
作者 何治亮 马永生 +7 位作者 朱东亚 段太忠 耿建华 张军涛 丁茜 钱一雄 沃玉进 高志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3-546,共14页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和超深层推进,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油气资源,成为世界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围绕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成因机理、地质模式、地球物理预测和储层精细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层...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和超深层推进,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油气资源,成为世界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围绕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成因机理、地质模式、地球物理预测和储层精细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集体的成因研究上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原始高能相带和早期白云岩化作用是优质储集体发育的基础;构造抬升导致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早期物质基础与后期深埋的构造-流体环境是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保持的关键。针对碳酸盐岩成岩流体识别示踪和成岩期次定年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碳酸盐岩储层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岩演化过程分析和成储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分别在高压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岩石骨架弹性变化规律与岩石物理模型、多相态混合孔隙流体弹性性质变化规律以及高分辨率储层反演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在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精细建模方法上,分别形成了结合多点统计与沉积过程模拟的地质建模技术、孔隙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智能优化地层沉积反演建模技术、多尺度数据融合岩石物理相建模技术、细胞自动机断控岩溶过程数值模拟技术。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还面临一系列的重大理论技术难题。有关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的学术观点纷争,深层储层地震预测还存在重大技术瓶颈,目前尚缺乏成熟有效的深层储层精细表征与建模技术。未来需要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明确成岩流体类型,通过高温高压溶蚀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索复杂流体作用下,特别是有机成岩流体作用下的储集空间形成与保持机制;开发出更高温压条件下的岩石弹性测量系统,分析强非均质性带来的地震波传播的尺度效应,以地质目标模型为导向不断优化储层刻画技术流程;探索攻关多场耦合下的储层沉积、成岩正反演数值模拟技术,发展多尺度数据融合、多方法协同的储层智能建模技术,提升深层储层建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岩石物理模型 地震预测 精细地质建模 地质过程模拟 地质模式 碳酸盐岩储层 深层-超深层
下载PDF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44
13
作者 何治亮 马永生 +4 位作者 张军涛 朱东亚 钱一雄 丁茜 陈代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共14页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乎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白云岩分布的国家。从华北地区的元古宇到第四系的盐湖沉积物,都能见到各种类型的白云岩(石),但白云岩在层位和区域上分布不均,类型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下古生界白云岩分布最为普遍,而上古生...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乎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白云岩分布的国家。从华北地区的元古宇到第四系的盐湖沉积物,都能见到各种类型的白云岩(石),但白云岩在层位和区域上分布不均,类型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下古生界白云岩分布最为普遍,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仅有局部地区发育白云岩。中国白云岩的类型和与之相对应的白云岩化作用主要有:微生物(生物)白云岩化、萨布哈白云岩化、回流渗透白云岩化、热液白云岩化和混合水白云岩化。由于白云岩化作用是一个持续或断续的、复杂的过程,即使同一层系的白云岩也会经历多期次、多类型白云岩化作用的叠加改造。白云岩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储层,其类型多、形成时间跨度大。在深层和古老海相层系之中,白云岩比灰岩更易于形成优质的油气储层,由此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形成的湖相白云岩也具有很好的储集性能,是非常规油气的重要赋存场所。白云岩储层按照其形成主控因素可以大致分为4种基本类型:相控准同生溶蚀型、面控表生溶蚀型、断控深埋改造型和深埋生烃溶蚀型。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受构造、层序、岩相、流体和时间五因素的联合、复合作用所控制。这些因素和成储机制的差异,造就了白云岩储层发育展布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层 成因机理 白云岩化 白云岩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REE Compositions of Lower Ordovician Dolomites in Central and North Tarim Basin,NW China:A Potential REE Proxy for Ancient Seawater 被引量:3
14
作者 ZHANG Xuefeng HU Wenxuan +6 位作者 JIN Zhijun ZHANG Juntao qian yixiong ZHU Jingquan ZHU Dongya WANG Xiaolin XIE Xiao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10-621,共12页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Lower Ordovician dolomite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Tarim Basin are studied. Most dolomite samples are more or less contaminated by clay minerals. Their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Lower Ordovician dolomite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Tarim Basin are studied. Most dolomite samples are more or less contaminated by clay minerals. Their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tions have been consequently changed, showing both seawater-like and non-seawater-like features. The clay contamination should be disposed before the REE data are used. Through ICP-MS and ICP-AES analyses, the REE features are well documented. The clay contamination is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by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trace elements and REE contents. The dolomites, at least in the Tarim Basin, are thought to be pure when their total LREE contents are less than 3×10^-6. Through comparison, the pure dolomites show similarities in REE patterns but differences in REE contents with co-existing pure limestone, which indicates that dolomitization may slightly change the REE compositions. Nevertheless, whatever the change is, the pure dolomites may act as a potential REE proxy for Ordovician seawater, which would be significant for ancient massive dolomite strata that lack lime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LOMITE REE clay contamination Tarim Basin
下载PDF
Types,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ore Evolution of Late Ediacaran Microbial Carbonates,Tarim Basin,NW China
15
作者 TANG Pan CHEN Daizhao +2 位作者 qian yixiong WANG Yuanzheng YANG 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62-1375,共14页
The Upper Ediacaran microbial carbonates of the Tarim Basin are potential reservoir geobodies for futu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with rising interest in exploration for deeply-buried reserves.However,little knowledge ... The Upper Ediacaran microbial carbonates of the Tarim Basin are potential reservoir geobodies for futu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with rising interest in exploration for deeply-buried reserves.However,little knowledge has been acquired on the types of microbial carbonates that are present,the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pore evolution,hampering predictions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se carbonates.Integrated with petrography and in-situ U-Pb dating geochronology analyses,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types of microbial carbonates present and to reconstruct the por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the potential reservoir rocks.The Upper Ediacaran microbial carbonates of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based on their features in terms of different scales(macro-to micro-):microbial laminite,stromatolite,spongiomicrobialite and microbial-peloidal wackestone/mudstone.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show that all these microbial carbonates have low porosity and very low permeability with poor connectivity.These carbonates were subject to long-term and complex diagenetic processes,mainly consisting of dissolution,compaction,pervasive dolomitization,cementation and fracturing.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spaces are contributed by vugs and dissolution-enlarged pores,which are likely to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widespread uplift of the Aksu area in the terminal Ediacaran.In contrast,the cementation of the fine-to-medium crystalline dolomite greatly reduced the pre-existing pores.Pore typ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ifferent microbial fabrics,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re evolution of the microbial carbon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carbonate Late Ediacaran reservoir property pore evolution Tarim Basin
下载PDF
四川盆地阆中地区灯影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小奇 周凌方 +4 位作者 赵姗姗 钱一雄 王彦青 杨俊 王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3-493,共11页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近年来在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北斜坡阆中地区的天然气勘探中,灯影组四段储层内发现沥青呈广泛分布,但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沥青的有机...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近年来在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北斜坡阆中地区的天然气勘探中,灯影组四段储层内发现沥青呈广泛分布,但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阆中地区灯影组储层沥青的成因和来源,探讨了沥青对古油藏规模和相关油气成藏条件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阆中地区灯影组储层中的沥青为正常埋藏演化过程中热裂解作用成因,其质量含量、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和δ^(13)C平均分别为1.36%、4.29%和-32.3‰。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震旦系灯影组沥青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沥青主要来自阆中地区西侧拉张槽内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并经裂解作用而形成,灯影组四段下伏的灯影组三段和陡山沱组泥质烃源岩可能也有一定贡献。阆中地区的古油藏规模约为32.3×10^(8)t,裂解生气强度可达49.23×10^(8)m^(3)/km(2),天然气的保存条件是控制阆中地区灯影组四段现今气藏规模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储层沥青 反射率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地区首次发现古老烃源岩
17
作者 李王鹏 王毅 +5 位作者 钱一雄 邵志兵 储呈林 张仲培 李慧莉 杨伟利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3-547,共15页
前寒武系是全球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埋深大,是否发育规模性的优质烃源岩层段一直没有定论。近期,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时,于新疆若羌县红柳沟新发现一套厚层黑色泥页岩。野外露头剖面实测显示,剖... 前寒武系是全球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埋深大,是否发育规模性的优质烃源岩层段一直没有定论。近期,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时,于新疆若羌县红柳沟新发现一套厚层黑色泥页岩。野外露头剖面实测显示,剖面发育连续,厚约为326.2 m,底部为千枚岩段;下部为硅质岩段,厚约为180.1 m,以硅质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上部为砂泥岩段,厚约为132.3 m,以黑色泥页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实测剖面上覆叠层石白云岩。新发现的黑色泥页岩位于剖面上部砂泥岩段的中亚段,厚约为60 m,有机碳含量(TOC)为1.04%~4.81%,发育在还原沉积环境。剖面下部粉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显示,这套黑色泥页岩的最大沉积年龄晚于新元古代拉伸纪晚期,其形成可能与全球性的冰期事件相关。虽然新发现的黑色泥页岩未获得精确的年代学数据,但区域地质概况、野外地层接触关系、新获得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等证据都支持这套黑色泥页岩沉积时代在寒武纪之前,它可能为塔里木盆地周缘目前发现的一套品质较好的古老烃源岩,具有重大的油气勘探价值及古环境研究意义,并坚定了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古老地层开展油气勘探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新元古代 古老烃源岩 深层 冰碛岩
原文传递
Using in situ REE analysis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diagenesis of dolomite of Lower Paleozoic,Tarim Basin 被引量:7
18
作者 WANG XiaoLin JIN ZhiJun +4 位作者 HU WenXuan ZHANG JunTao qian yixiong ZHU JingQuan LI 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681-693,共13页
In situ RE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dolomites from Tarim Basin were obtained by LA-ICP-MS analysis,and the data were normalized to standard seawater(Seawater Normalized=SWN).Most of the samples have a ΣREE range of... In situ RE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dolomites from Tarim Basin were obtained by LA-ICP-MS analysis,and the data were normalized to standard seawater(Seawater Normalized=SWN).Most of the samples have a ΣREE range of less than 20 ppm.All samples show similar REESWN distributions with heavy REE depletion,and positive Ce anomaly,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dolomitization fluids(seawater).According to the origin and diagenetic process of dolomite,two types of dolomite are determined and described as follows:1) syndepositional dolomite,with the highest REE concentrations(more than 20 ppm),the cores of which are more enriched in REE compared with their cortexes,indicating that they underwent the dolomitization of calcareous sediments by hypersaline and subsequent diagenesis decreased the REE content of the cortex because of the low REE concentration of the diagenetic fluids;2) diagenetic dolomite,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groups.(1) burial dolomite which has higher REE concentrations than limestone,but lower than syndepositional dolomite.This shows that pore fluids with high salinity dolomitized the pre-existing limestone;(2) void filling dolomite which has the similar REE patterns with the matrix dolomite.In addition,the Eu anomaly is not obvious,suggesting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s originated from the diagenetic fluids;(3) recrystallized dolomite,whose REE concentration was obviously decreased,indicating that the REE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during the recrystallization processes;and(4) hydrothermal altered void-filling dolomite,which has the lowest REE concentration,but obvious positive Eu anomaly,reflecting its hydrothermal activity related origin.Thus,the diverse REE signatures,which were recorded in different dolomites,reta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ir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subsequent diagenetic processes.In situ REE analysis of dolomite is an effective probe into the origin and diagenetic process of dolom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LOMITE ORIGIN DIAGENESIS in situ REE distribution Lower PALEOZOIC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Early dolomitisation of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 cyclic carbonates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3
19
作者 GUO Chuan CHEN DaiZhao +2 位作者 DONG ShaoFeng qian yixiong LIU CunG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283-1298,共16页
High-frequency metre-scale cycles are present within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 carbonate successions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These metre-scale cycles were variably dolomitised from top to bottom. Three ty... High-frequency metre-scale cycles are present within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 carbonate successions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These metre-scale cycles were variably dolomitised from top to bottom. Three types of replacive dolomites were recognised, including dololaminite(very finely to finely crystalline, planar-s to nonplanar-a dolomite;type-1), patterned dolomite(finely crystalline, planar-s dolomite; type-2), and mottled dolomite(finely to medium crystalline,nonplanar-a(s) dolomite; type-3). Petrographic evidence indicate these dolomites were primarily deposited in supratidal to restricted subtidal environments, and formed in near-surface to shallow burial realms. Geochemically, all types of dolomites have similar δ13C and 87Sr/86 Sr ratios comparable to calcite precipitated in equilibrium with the Early-Middle Ordovician seawater. These geochemical attributes indicate that these dolomites wer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and likely formed from connate seawater-derived brines. Of these, type-1 dolomite has δ18O values(.4.97‰ to.4.04‰ VPDB)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seawater dolomite of the Early-Middle Ordovician age. Considering the absence of associated evaporites within type-1 dolomite, its parental fluids were likely represented by slightly evaporated(i.e., mesosaline to penesaline) seawater with salinity below that of gypsum precipitation. More depleted δ18O values(.7.74‰ to.5.20‰ VPDB) of type-2 dolomite and its stratigraphic position below type-1 dolomite indicate the generation of this dolomite from mesosaline to penesaline brines at higher temperatures in near-surface to shallow burial domains. Type-3 dolomite yields the most depleted δ18O values(–9.30‰to –7.28‰ VPDB), pointing to that it was most likely formed from coeval seawater-derived brines at highest temperatures in a shallow burial setting. There is a downward decreasing trend in δ18O values from type-1 through type-2 to type-3 dolomites, and in abundance of dolomites, indicating that the dolomitising fluids probably migrated downward from above and persisted into shallow buri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白云岩 下奥陶统 中国西北 环状碳酸酯 交代白云石 碳酸盐岩地层 早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