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联系
1
作者 乔清举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结晶,“六个必须坚持”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责任和担当为指归,...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结晶,“六个必须坚持”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责任和担当为指归,以递进展开的方式依次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论、实践主体论、实践原则论、实践本质论、实践方法论、实践目标论六层内涵,系统回答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包含的“为谁干”“谁来干”“怎样干”“从哪干”“怎么干”“干到哪”等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智慧和舍我其谁的人格魅力。中国文化主张“大国制义”,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文明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发展的文明责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个必须坚持 内在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自信 “两个结合”
下载PDF
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被引量:1
2
作者 乔清举 《船山学刊》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精神力量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及理论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乔清举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融汇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汲取古今中外人与自然相处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系统、深邃、严密的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回答了我国为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融汇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汲取古今中外人与自然相处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系统、深邃、严密的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仍列专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质是通过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并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做出中国贡献。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并产生了广泛世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环境生产力 绿色GDP
下载PDF
戴震生态哲学思想论略 被引量:1
4
作者 乔清举 赵庆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72-77,共6页
生态的维度是戴震哲学固有的、本质性的维度,而学界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注。戴震的生态哲学主要包括"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态本体论、"仁者,生生之德"的生态德性论、"以情絜情"的生态功夫论和"协于... 生态的维度是戴震哲学固有的、本质性的维度,而学界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注。戴震的生态哲学主要包括"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态本体论、"仁者,生生之德"的生态德性论、"以情絜情"的生态功夫论和"协于天地之德"的生态境界论四部分内容。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深化戴震哲学研究,推进儒家生态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生生 以情絜情 “协于天地之德”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
5
作者 魏云涛 乔清举 《理论与评论》 2020年第6期84-96,共13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生态地存在是人类应然的存在方式。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存在形态的根本改善。天人合一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分对待,重新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存在身份。广泛认同自然生命的新生命观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生态地存在是人类应然的存在方式。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存在形态的根本改善。天人合一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分对待,重新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存在身份。广泛认同自然生命的新生命观和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道德共同体思想,凸显了人作为存在的主体性及其意义。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适度节俭的生活理念、以人为本的法制观念构成绿色发展理念,直接改善了人的存在处境。通过审美与功夫达致与生态本体为一的境界,人得以返归本真存在,确立安身立命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论“两个结合”及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乔清举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3,12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近代中国面临的既要维持自身文明的道义高度,又要实现现代化的两难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即产生了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出是“第一个结合”的生动体现。提出“第二个结... 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近代中国面临的既要维持自身文明的道义高度,又要实现现代化的两难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即产生了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出是“第一个结合”的生动体现。提出“第二个结合”、强调“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两个结合”辩证统一,“第一个结合”包含向“第二个结合”发展的逻辑,“第二个结合”完成了这一逻辑,把“结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确立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文明维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性、结构性、建设性力量。“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种理论的对接,一个文明实体--中华文明--的赓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类型的世界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承担的文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原文传递
湛若水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乔清举 魏云涛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10,共8页
甘泉的生态哲学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化和深化,包括“生生,天地之仁”的生态本体论、“人心即天地之心”的生态德性论、“体物不遗”与“参赞化育”的生态功夫论和“万物同体”的生态境界论。在他的生态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人的本质... 甘泉的生态哲学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化和深化,包括“生生,天地之仁”的生态本体论、“人心即天地之心”的生态德性论、“体物不遗”与“参赞化育”的生态功夫论和“万物同体”的生态境界论。在他的生态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人的本质和世界的生生之仁的本质的统一;“体物不遗”与“参赞化育”的功夫论说明人不仅静态地与世界的生态本质一致,而且动态地通过生态实践帮助天地万物实现其生生本质,从而实现人自身的本质;“万物同体”的生态境界是通过生态实践功夫所达到的主客统一的精神层次,包含参赞化育的道德实践而又超越道德实践,包含情景交融的审美趣味而又超越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一之学 生态本体论 生态德性论 生态功夫论 生态境界论
原文传递
论朱伯崑先生对张载气论的易学哲学阐释 被引量:1
8
作者 乔清举 魏云涛 《哲学门》 2020年第2期265-282,共18页
朱伯崑先生从其注重理论思维和概念辨析的易学哲学范式出发,系统而深入地阐释了张载基于易学的气论思想,弥补了哲学史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推进了对张载哲学的理解深度。朱先生将张载气论的源头上溯至两汉卦气说,分析了理学三家思想的易... 朱伯崑先生从其注重理论思维和概念辨析的易学哲学范式出发,系统而深入地阐释了张载基于易学的气论思想,弥补了哲学史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推进了对张载哲学的理解深度。朱先生将张载气论的源头上溯至两汉卦气说,分析了理学三家思想的易学渊源;以气象统一的易学哲学进路论证了张载之气的物质内涵及其与太虚的关联,阐述了阴阳二气推移的物质运动诸规律;揭示了张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物两体”太极观中“太极”之“一”的“统一”与“单一”两重内涵,指出其为导致“世界两重性”矛盾的根源。这些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辨析 理论思维 气论 气象合一 太极 两重性
原文传递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内在义蕴及其展开——以“南镇观花”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2
9
作者 乔清举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58,F0003,共11页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寂”不是物不存在,而是人对物的存在无感应,物不在人的意义世界之内,不与人构成生命共同体。接着阳明的思路讲,心外无物的义蕴可展开为:(1)“存在应当被感知”,即人应当通过感知与物相通,构成意义世界;(2)“存在应当被关切”,即人应当让外物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与之构成生命共同体;(3)“存在应当与人为一体”,即人应当通过致良知的道德实践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使自身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同时得到澄明和提升。“南镇观花”本质上表达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成为圣人的一条路径,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明白 生命共同体
原文传递
Feng Youlan's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Creation
10
作者 qiao qingju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23-38,共16页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creation of a philosophical system, Feng Youlan (Fung Yu-lan) has still not been surpassed in the circl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creation of a philosophical system, Feng Youlan (Fung Yu-lan) has still not been surpassed in the circl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His text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wo volumes) has particular value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linking of antiquity and modernity, and of China and the West, a feat realized through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set forth in the Six Books ofZhenyuan ~A~ (six philosophical monographs) and widely known as the New Learning of Principle system, has ontologically established the primacy of Principle, and, culturally, has instantiate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ll of which retains its significance even today. Feng's thought on realms in his philosophy of life is centered around understanding-based self-enlightenment and has open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flective thought about,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it falls short in its failure to acknowledge that "understanding-based self-enlightenment should also be a dynamic process of practice." Feng showed his academic orientation, distinguished by syncretizing the Learning of Principle and the Learning of Mind, by integrating philosophical creation into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his late years; however, this syncretism can be pushed further with regard to the issue of unit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continuity betwee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bef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n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of the mind after th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Feng thinks in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has made to the world is in it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subsequent to this assertion, one can point out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can also make contribution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n Chinese philosophy, benevolence has an ontological meaning, and is the ontological basis for man and all the other beings to exist in the oneness, as well as the ontological basis for man and the world to be united. Chinese philosophy contains valuable insights in overcoming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establishing a new view of subjects, a new view of objects, and, consequently, creating a new type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and realizing a second enlightenment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undertaking the primacy of Principle unity of subjectand object the second enlighten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