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8)Ga-PSMA-11 PET/CT 双时相SUVmax 与前列腺癌临床病 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建芳 万麒昌 +5 位作者 秦露平 谢良骏 李锦萍 伍清宇 梁子超 程木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8-454,共7页
【目的】探讨68Ga-PSMA-11 PET/CT双时相前列腺癌原发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初次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共19例,年龄(69.0±7.4... 【目的】探讨68Ga-PSMA-11 PET/CT双时相前列腺癌原发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初次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共19例,年龄(69.0±7.4)岁。所有患者均行68Ga-PSMA-11 PET/CT双时相检查,检查后两周内均行前列腺癌根治术。通过阈值自动分割法,计算出前列腺癌原发病灶在标准相SUVmax1、延迟相SUVmax2、双时相SUVmax差值SUVmax3。收集所有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UVmax值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以P<0.05标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UVmax1、SUVmax2、SUVmax3在格林森评分(GS)≤7组与GS>7组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845、0.893。SUVmax1、SUVmax2、SUVmax3在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2组与ISUP>2组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84、0.852。SUVmax3在T分期≤T2组与T分期>T2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Vmax1、SUVmax2在T分期≤T2组与T分期>T2组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3在D’Amico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Vmax1、SUVmax2在D’Amico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1、SUVmax2、SUVmax3在总PSA≤20 ng/mL组与>20 ng/mL组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1、SUVmax2、SUVmax3在神经侵犯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923、0.974。【结论】SUVmax2、SUVmax3与前列腺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呈密切正相关,与标准相比较,68Ga-PSMA-11 PET/CT双时相显像在前列腺癌术前的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方面或许可提供更有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68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格林森评分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秦鲁平 王诺 +1 位作者 张萍 邓本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30-1134,共5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点之一。PSCI发病率高,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神经科医师应警惕PSCI的发生,并指导患者积极预防PSCI以改善患者预后...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点之一。PSCI发病率高,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神经科医师应警惕PSCI的发生,并指导患者积极预防PSCI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PSCI的发病率、影响因素、神经心理评估、影像学、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等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评估 影像学研究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诺 张首龙 +4 位作者 秦鲁平 朱宣 张敏敏 邓本强 吴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大脑中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大脑中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管评估结果提示,15例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脑中动脉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4例,中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3例。HR-MRI检查提示10例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有斑块形成,其中7例为弧形斑块、3例为环形斑块。T1加权像增强检查结果提示8例患者斑块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复杂,HR-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管壁及斑块情况,为病因判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大脑中动脉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6个产地红曲中洛伐他汀及桔霉素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齐方圆 任丹 +2 位作者 黄紫妍 秦路平 朱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8-953,共6页
目的建立HPLC-PDA/FLR法测定16个产地红曲中洛伐他汀与桔霉素的含量。方法洛伐他汀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ZORBAX Eclipse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28℃;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8 n... 目的建立HPLC-PDA/FLR法测定16个产地红曲中洛伐他汀与桔霉素的含量。方法洛伐他汀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ZORBAX Eclipse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28℃;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8 nm。桔霉素7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ZORBAX Eclipse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柱温28℃;体积流量1.0 mL/min。用SPSS 2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内酯式洛伐他汀、酸式洛伐他汀、桔霉素分别在10.01~206.4μg/mL(r=0.9995)、5.222~208.9μg/mL(r=0.9994)、1.000~500.0 ng/mL(r=0.999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9%、99.32%、95.67%;16个产地红曲中内酯式洛伐他汀、酸式洛伐他汀、桔霉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含量最高产地分别为浙江宁波、浙江建德、福建屏南。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红曲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 洛伐他汀 桔霉素 HPLC-PDA/FLR
下载PDF
巴戟天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制备及其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沈燚 何玉琼 +5 位作者 张奇 刘梦琴 辛海量 张泉龙 秦路平 张巧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研究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的制备方法及其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MOIG中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的含量;通过对AB-8、ADS-17、D101、H... 目的研究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的制备方法及其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MOIG中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的含量;通过对AB-8、ADS-17、D101、HPD400、HPD600、HP20、S-8、SP850、XDA-1、XDA-6等型号大孔吸附树脂进行静态吸附-解吸附实验筛选大孔树脂型号,并优化大孔树脂富集MOIG的条件;以由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为模型评价MOIG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结果经过优选,XDA-1型大孔树脂对MOIG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附作用,优化的XDA-1型大孔树脂富集MOIG的条件为:上样液中MOIG的质量浓度为19.15 mg/mL,p H值为1.0,树脂柱的径高比为1︰7,上样流速为2.0 BV/h(1 BV=80 mL),上样体积为0.75 BV,树脂吸附时间为11 h,7 BV水洗脱以除去其他的成分,10%乙醇以3.0 BV/h流速洗脱MOIG。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OIG中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的总含量可达54%以上。MOIG对由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但能抑制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P<0.05,P<0.01)。结论 XDA-1型大孔树脂可用于富集MOIG,得到的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总含量在54%以上;MOIG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环烯醚萜苷 大孔树脂 破骨细胞 骨吸收
下载PDF
氧糖剥夺条件下p75神经营养素受体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
6
作者 陈甲 秦鲁平 +3 位作者 赵明 陈蕾 吴涛 邓本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探讨氧糖剥夺(OGD)条件下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的表达变化和作用。方法SH-SY5Y细胞OGD模型的建立采用三气培养箱无糖无血清培养方法。模型成功建立后设立3组:无血清常规培养组(对照组)、OGD组... 目的探讨氧糖剥夺(OGD)条件下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的表达变化和作用。方法SH-SY5Y细胞OGD模型的建立采用三气培养箱无糖无血清培养方法。模型成功建立后设立3组:无血清常规培养组(对照组)、OGD组和OGD+p75NTR竞争性阻断剂LM11A-31处理组(OGD+LM11A-31组)。在细胞培养12 h时用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3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检测试剂盒测定LDH释放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比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75NTR的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SH-SY5Y细胞OGD模型。细胞培养12 h时,对照组、OGD组和OGD+LM11A-31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80±4.06)%、(50.34±5.55)%、(64.68±4.59)%,LDH释放活力分别为(46.93±5.49)U/L、(353.09±30.67)U/L和(282.20±25.60)U/L,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82±0.45)%、(14.98±2.59)%和(7.36±1.98)%,p75NT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6±0.01、0.41±0.02和0.19±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94、142.10、36.28、221.20,P均<0.05)。多重比较显示,OGD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LDH释放活力高于对照组,凋亡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75NTR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均<0.05);而LM11A-31处理后OGD+LM11A-31组细胞存活率高于OGD组,LDH释放活力低于OGD组,凋亡细胞比例低于OGD组,p75NTR蛋白表达低于OG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均<0.05)。结论OGD条件下p75NTR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表达增加,可能促进了神经损伤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素受体 氧糖剥夺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神经凋亡
下载PDF
慢性脑低灌注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血清p75神经营养素受体细胞外段水平及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陈甲 秦鲁平 +4 位作者 罗猛 赵明 陈蕾 吴涛 邓本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2-607,共6页
目的检测慢性脑低灌注性血管性认知损害(CCH-VCI)患者血清p75神经营养素受体细胞外段(p75NTR-ECD)水平,并探讨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8年8月至12... 目的检测慢性脑低灌注性血管性认知损害(CCH-VCI)患者血清p75神经营养素受体细胞外段(p75NTR-ECD)水平,并探讨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8年8月至12月收治的34例CCH-VCI患者,以及同期相同年龄段的36名中老年健康人和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75NTR-ECD、TNF-α、IL-1β、IL-6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CCH-VCI患者血清p75NTR-ECD水平与TNF-α、IL-1β、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CH-VCI组血清p75NTR-EC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544.36(440.88,628.50)pg/mL vs 276.49(262.59,313.87)pg/mL、366.87(337.09,450.4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87.500、335.500,P均<0.05)。CCH-VCI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分别为196.02(141.20,280.35)pg/mL、68.23(60.79,91.94)pg/mL、51.04(40.24,65.26)pg/mL,缺血性脑卒中组分别为218.67(143.76,281.28)pg/mL、76.87(59.10,99.91)pg/mL、64.45(43.13,86.76)pg/mL,均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3.71(56.94,79.81)pg/mL、42.98(34.52,51.34)pg/mL、14.97(11.76,21.1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1.000、4.000,106.000、132.000,48.000、13.000;P均<0.05)。CCH-VCI患者血清p75NTR-ECD水平与TNF-α水平存在相关性(r=0.391,P=0.022),但与IL-1β和IL-6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32、0.164,P=0.855、0.355)。结论慢性脑低灌注损伤后p75NTR可能与TNF-α等炎性因子有关,并共同参与了CCH-VCI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低灌注 血管性认知损害 p75神经营养素受体细胞外段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苦味酸类成分蛇麻酮和葎草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夏天爽 林柳悦 +3 位作者 蒋益萍 张巧艳 秦路平 辛海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研究苦味酸类成分蛇麻酮和葎草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以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所分离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蛇麻酮处理低(10-15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以... 目的研究苦味酸类成分蛇麻酮和葎草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以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所分离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蛇麻酮处理低(10-15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以及葎草酮处理低(10-15 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药物处理后,分别用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法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矿化水平的影响。采用破骨细胞计数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检测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法检测骨钙素(OCN)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形成相关蛋白骨桥蛋白(OPN)、骨涎蛋白(BSP)、骨形成蛋白(BMP-2)以及骨吸收相关蛋白组织蛋白酶K(C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在骨代谢调控方面的作用。结果在大鼠成骨细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蛇麻酮在10-15、10-14 mol/L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P<0.05),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提高ALP活性以及骨矿化水平(P<0.05,P<0.01),在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OCN的表达(P<0.01),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BSP和BMP-2的表达(P<0.05);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ALP活性以及骨矿化水平(P<0.01)、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OCN、OPN的表达(P<0.05,P<0.01),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BSP和BMP-2的表达(P<0.05)。在大鼠破骨细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蛇麻酮和葎草酮在10-15~10-13mol/L浓度下均可降低破骨细胞数目(P<0.01),抑制CK的表达(P<0.05,P<0.01);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可抑制MMP-9的表达(P<0.05,P<0.01)。结论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初步明确了蛇麻酮和葎草酮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来防治骨丢失,为骨质疏松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酸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蛇麻酮 葎草酮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验证探讨畲药黄荆条黄酮类成分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9
作者 朱珊珊 汪洋 +2 位作者 张奇 秦路平 张巧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7期609-616,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验证探讨畲药黄荆条黄酮类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TCMSP数据库筛选黄荆条的黄酮类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取活性成分的靶点;通过Gene Cards...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验证探讨畲药黄荆条黄酮类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TCMSP数据库筛选黄荆条的黄酮类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取活性成分的靶点;通过Gene 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RA的治疗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荆条抗RA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R软件对黄荆条抗RA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Western blot验证黄荆条醇提物(HJT-E)及关键成分木犀草素(LUT)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MMP9、COX-2和AKT1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共得到活性成分靶点309个,RA治疗靶点455个,黄荆条黄酮类成分抗RA的50个靶点;黄荆条治疗RA的关键黄酮类成分主要有LUT、槲皮素、芹菜素、金合欢素等,关键靶蛋白主要有CASP3、MMP9、PTGS2、AKT1等;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黄荆条黄酮类成分可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细胞实验验证结果显示,HJT-E及LUT可通过抑制MMP9、COX-2和AKT1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证实了本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畲药黄荆条黄酮类成分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调控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及缓解炎症反应以发挥抗R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荆条 黄酮类 黄荆条醇提物 木犀草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UPLC-Q-TOF-MS代谢组学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抗类风湿关节炎及并发骨丢失的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燚 孙艺琦 +5 位作者 李鹤鸣 张泉龙 赵琦明 徐金龙 秦路平 张巧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3-460,共8页
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和骨丢失的治疗作用,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应用牛Ⅱ型胶原诱... 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和骨丢失的治疗作用,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应用牛Ⅱ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typeⅡ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 rats,CIA),CIA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8周,每周根据足肿胀程度进行关节炎指数评价,ELISA法检测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Masson染色观察CIA大鼠股骨微结构,UPLC-Q-TOF-MS检测血清代谢产物的变化,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血清样品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构建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表明CIA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血清IL-6水平和血清骨代谢相关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C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Ⅰ)、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DPD)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水平显著增加,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的比值显著降低,关节骨组织结构和软骨破坏;MOIG治疗显著降低CIA大鼠的关节炎评分,减轻关节足趾肿胀,逆转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改善关节骨组织和软骨的微结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CIA大鼠血清中有24个代谢物发生变化;与正常组比较,CIA大鼠有13个与RA相关的显著变化的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与CIA模型组比较,MOIG治疗大鼠有15个代谢物显著回调,主要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因此,MOIG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减轻CIA大鼠足肿胀,改善软骨和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环烯醚萜苷 类风湿关节炎 代谢组学 UPLC-Q-TOF-MS 氨基酸代谢
原文传递
巴戟天环烯醚萜苷下调GSK-3β抑制JAK2/STAT3和NF-κB通路减轻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骨破坏的机制
11
作者 沈燚 孙艺琦 +6 位作者 李鹤鸣 叶欣园 杜金蔓 鲍荣华 张泉龙 秦路平 张巧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63-2772,共10页
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骨丢失的治疗作用,并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破骨细胞功能和活性的作用机制。应用牛Ⅱ型胶原诱导类... 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骨丢失的治疗作用,并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破骨细胞功能和活性的作用机制。应用牛Ⅱ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大鼠(typeⅡ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 rats,CIA)为模型(实验中所有操作均获得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IACUC-20180410-03),灌胃给药8周,显微CT观察CIA大鼠的骨小梁微结构变化,LPS诱导破骨细胞模型进一步观察体外抗炎症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MOIG显著增加CIA大鼠骨密度,改善骨小梁微结构。体外实验表明,MOIG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分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和F-actin环的形成,抑制TNF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的募集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IκBα]的降解及p65的磷酸化表达,从而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同时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oplasmic 1,NFATc1)和c-Fos(cellular oncogene fos)的表达,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的活性;MOIG还抑制Janus激酶2(Janus activating kinase 2,JAK2)/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蛋白的磷酸化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通路的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MOIG显著抑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活性,GSK-3β基因沉默显著抑制破骨细胞F-actin环的形成、p65的磷酸化以及STAT3信号的激活,且MOIG和GSK-3β基因沉默同时作用后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因此,MOIG可通过调控GSK-3β抑制JAK2/STAT3和NF-κB通路的激活来减缓RA的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环烯醚萜苷 类风湿关节炎 骨丢失 破骨细胞 NF-ΚB通路 JAK2/STAT3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吴茱萸致肝毒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罗棋 惠慧 +3 位作者 田港 徐晓芬 秦路平 单琪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9-425,共7页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肝毒性 网络药理学 毒性机制预测 细胞代谢
原文传递
仙茅苔黑酚类酚苷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和破骨细胞形成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梦琴 张奇 +6 位作者 朱露琳 方颖琪 徐金龙 朱波 秦路平 吴岩斌 张巧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7,共9页
目的探讨仙茅苔黑酚类酚苷(orcinol glucoside in Curculigo orchioideson,COOG)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及破骨细胞形成分化的影响。方法3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去卵巢组。再将去卵巢大鼠分为5组,连续12周... 目的探讨仙茅苔黑酚类酚苷(orcinol glucoside in Curculigo orchioideson,COOG)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及破骨细胞形成分化的影响。方法3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去卵巢组。再将去卵巢大鼠分为5组,连续12周分别灌胃给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溶液,1 mg·kg^(-1)尼尔雌醇(nilestriol,Nyl-1),15、45和135 mg·kg^(-1)COOG。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和尿液的生化指标。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测定破骨细胞的数目;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F-actin环的结构和形态;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破骨细胞TRAP的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破骨细胞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结果去卵巢大鼠骨密度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尿钙排出增加,血清抗氧化物水平降低。COOG在15、45和135 mg·kg^(-1)剂量下,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显著降低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fredused glutathione hormone,GSH)的水平,降低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减少尿钙排出。苔黑酚葡萄糖苷(sakakin,Sak)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orcinol gentiobioside,Og)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CK的活性和MMP-9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F-Actin环的形成。结论COOG能够减缓去卵巢大鼠的骨丢失,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茅苔黑酚类酚苷 卵巢切除术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骨吸收
原文传递
黄芪-当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6
14
作者 向璐 张巧艳 +2 位作者 赵琦明 秦路平 龚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96-2213,共18页
黄芪-当归是近代中药方剂中的常见药对,二者均为益气补血常用药,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黄芪-当归具有调节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抗脏器纤维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多用于肾脏综合征、糖尿病病变、贫血... 黄芪-当归是近代中药方剂中的常见药对,二者均为益气补血常用药,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黄芪-当归具有调节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抗脏器纤维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多用于肾脏综合征、糖尿病病变、贫血等的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未来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开发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黄芪-当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该药对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当归 黄芪 当归 黄芪甲苷 阿魏酸 气血两虚证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模式铁皮石斛可培养内生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景瑄 陈文华 +3 位作者 李思琦 魏云瀚 秦路平 朱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17-292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可培养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多样性差异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3种栽培模式(石壁附生、断木附生、大棚种植)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可培养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多样性差异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3种栽培模式(石壁附生、断木附生、大棚种植)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分析其菌群结构与分布规律。结果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023株,划分为152个形态型,经分子鉴定后确定为29个分类单元,归属到真菌界2个门3个纲11个目15个科18个属;不同栽培模式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耙齿菌属Irpex、隔孢伏革菌属Peniophora为3种栽培模式共有属;石壁附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断木附生次之,大棚种植最低。茎鲜质量、生物量与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隔孢伏革菌属Peniophora s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Hypoxylon sp.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丰富了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资源,为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铁皮石斛高产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内生真菌 栽培模式 生长性状 多样性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含延胡索-川楝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婉璐 秦路平 张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4704-4711,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延胡索-川楝子药对(简称"延胡索-川楝子")方剂组方规律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及方剂的后续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华人民... 目的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延胡索-川楝子药对(简称"延胡索-川楝子")方剂组方规律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及方剂的后续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包含延胡索-川楝子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统计主治病症频次、配伍药材频次、组方归经频次;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含延胡索-川楝子方剂的药材核心组合进行统计分析(设置支持度分别为10%、20%、30%,置信度为0.90);选择较高频次归经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51首含延胡索-川楝子方剂,涉及主治疾病8种(频次≥2),包括胃痛、胁痛、带下病、痛经、盆腔炎、月经失调等;涉及主治证候9种(频次≥2),包括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血虚证、胞宫血热证等;常配伍药材17味(频次≥5),包括白芍、木香、甘草、香附等;常用药材组合20种(频次≥6),其中核心药材组合包括延胡索-白芍-川楝子、延胡索-甘草-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延胡索-香附-川楝子;组方归肝脾胃经频次较高;常与延胡索-川楝子配伍归肝经的组方核心药材有5种,包括木香、白芍、陈皮、砂仁、沉香,其中核心药材组合(频次≥7)包括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延胡索-白芍-川楝子、延胡索-陈皮-川楝子、延胡索-陈皮-白芍-木香-川楝子。常与延胡索-川楝子配伍归脾胃经的组方核心药材有3种,包括沉香、白芍、砂仁,其中核心药材组合(频次≥4)包括延胡索-沉香-川楝子、延胡索-白芍-川楝子、延胡索-砂仁-川楝子。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川楝子方剂所用药物多理气止痛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此外,以3种归经组方规律的对比分析,反映了含延胡索-川楝子方剂不同归经组方的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为"异病同治"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延胡索-川楝子药对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延胡索 川楝子 药对 组方规律
原文传递
西红花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家豪 陆洁淼 +2 位作者 丁钰婷 秦路平 朱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99-2505,共7页
目的探讨西红花Crocus sativus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浙江建德、上海崇明、陕西澄城西红花球茎根际土,用传统涂布法分离根际细菌,分析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球茎生长性状、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结... 目的探讨西红花Crocus sativus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浙江建德、上海崇明、陕西澄城西红花球茎根际土,用传统涂布法分离根际细菌,分析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球茎生长性状、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分离得到西红花根际细菌2450株,划分为65个分类单元,归属到4个门,6个纲,17个科,28个属,31种;其中最优势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频率为66.76%),最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频率为57.71%);产地和土壤理化因子影响西红花根际细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陕西澄城2根际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H′=2.5901),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多样性指数呈最大正相关(r=0.910,P<0.05);有机质与苍白杆菌属分离频率呈最大负相关(r=−0.956,P<0.01);球茎纵径与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r=−0.806,P<0.05);球茎鲜质量与根际细菌菌群结构显著相关,其中球茎鲜质量与芽孢杆菌属分离频率呈最大正相关(r=0.793,P<0.05)。结论西红花根际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产地土壤理化因子、球茎鲜质量与西红花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显著相关,高丰度芽孢杆菌属可能对西红花球茎生长起有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 根际细菌 菌群结构 多样性 土壤理化因子
原文传递
白术内生细菌AM14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宿主根腐病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威 刘世禹 +2 位作者 王诗语 秦路平 朱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75-3080,共6页
目的筛选得到能够防治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根腐病的内生细菌。方法采用传统分离法从白术健康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以白术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半裸镰刀菌F.incarnat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划... 目的筛选得到能够防治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根腐病的内生细菌。方法采用传统分离法从白术健康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以白术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半裸镰刀菌F.incarnat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滤纸片法筛选拮抗细菌;制备拮抗菌菌悬液,采用灌根法进行盆栽白术根腐病防效试验;通过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检测及16SrRNA技术对拮抗细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白术组织中共分离得到246株内生细菌,平板对峙筛选得到抗根腐内生细菌18株,其中AM14对3种病原菌生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平均抑菌率达80.68%;盆栽试验进一步表明AM14对白术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70.49%;经鉴定AM14为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结论内生细菌AM14具有良好的白术根腐病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内生细菌 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茄病镰刀菌 半裸镰刀菌
原文传递
植物大麻素2型受体调节剂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练晨霞 胡思婧 +3 位作者 张巧艳 赵琦明 秦路平 龚婉 《中国中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294-6306,共13页
过度和持续性炎症反应是一种潜在的病理状态,会导致神经、呼吸道、消化、循环和内分泌等多种系统的疾病。大麻素2型受体(CB2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广泛分布在免疫细胞、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病理条件下的炎症反应,CB2R... 过度和持续性炎症反应是一种潜在的病理状态,会导致神经、呼吸道、消化、循环和内分泌等多种系统的疾病。大麻素2型受体(CB2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广泛分布在免疫细胞、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病理条件下的炎症反应,CB2R活性下调是炎症的重要标志,且CB2R调节剂也被证实具有抗炎作用。该文通过探讨CB2R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挖掘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总结大麻以外的植物提取物和化合物来源的CB2R调节剂发挥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炎症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大麻素2型受体 药用植物 调节剂
原文传递
Salvia miltiorrhiza: Traditional medicinal uses,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被引量:83
20
作者 SU Chun-Yan MING Qian-Liang +2 位作者 RAHMAN Khalid HAN Ting qin lu-pi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63-182,共20页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SM) is a very popular medicinal plant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for many years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either alone...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SM) is a very popular medicinal plant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for many years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hinese plant-based medicines.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SM have been performed, they are scattered across a variety of publications. The present review is an up-to-date summary of the publishe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ditional uses,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side effects, and drug interactions with SM,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better utilization of SM. SM contains diverse chemical components including diterpenoid quinones, hydrophilic phenolic acids, and essential oils. Many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SM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focusing o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ffects, and the antioxidative, neuroprotective, antifibrotic,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eoplastic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SM has beneficial therapeutic properties and has a potential of being an effective adaptogenic reme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SH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TITUMOR Side effect Revie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