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轮宽度记录的1861年以来松潘地区秋雨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春学 秦宁生 +2 位作者 庞轶舒 罗玉 李金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6-303,共8页
为了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松潘地区秋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利用采自四川省松潘县二道海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重建了松潘地区过去150 a秋雨指数,回归方程的误差缩减值(RE=0.19)、乘积平均数(t=3.46)和F检验值(... 为了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松潘地区秋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利用采自四川省松潘县二道海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重建了松潘地区过去150 a秋雨指数,回归方程的误差缩减值(RE=0.19)、乘积平均数(t=3.46)和F检验值(16.4)都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重建方程稳定可靠。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150 a松潘秋雨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是年代际波动显著,先后出现了3个偏强时段和4个偏弱时段。(2)从秋雨指数突变检验来看,松潘秋雨可以分为3个时期,1861—1910年、1961—2010年为明显波动期,1911—1960年为相对平稳期。(3)不同时期松潘秋雨的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61—1910年松潘秋雨的强弱主要由北方冷空气的强弱主导,1911—1960年则主要受夏季风系统控制,1961—2010年松潘秋雨受冷暖空气同步异常的影响。总体来说,1861—2010年松潘秋雨主要呈现出年代际波动的变化特征,这种年代际差异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夏季风系统对松潘秋雨影响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松潘 秋雨指数 重建
下载PDF
白河流域年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2
作者 王春学 陈超 +2 位作者 李小兰 秦宁生 庞艳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1期90-94,共5页
基于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分析白河流域年径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建立拟合模型,利用CMIP5模式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的模拟结果,预估21世纪白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2年白河流域年径流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 基于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分析白河流域年径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建立拟合模型,利用CMIP5模式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的模拟结果,预估21世纪白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2年白河流域年径流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气象站观测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以红原、阿坝站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降水量为自变量,唐克站年径流量为因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该方程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验证期同号率达100%,说明其稳定可靠。对21世纪白河流域年径流量的预估表明,RCP2.6情景下,其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可以维持在当前水平;RCP4.5情景下,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8×10^(8)m^(3)/10 a,21世纪中期和末期分别减少17%和19%;RCP8.5情景下,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10^(8)m^(3)/10 a,21世纪前、中、末期分别减少20%、24%和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河 径流量 CMIP5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61-2016年长江源区径流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玉 秦宁生 +4 位作者 周斌 李金建 刘佳 王春学 庞轶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利用长江源区沱沱河站和直达门站1961—2016年月平均径流量数据,运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集中期、集中度、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指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统计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年内、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 利用长江源区沱沱河站和直达门站1961—2016年月平均径流量数据,运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集中期、集中度、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指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统计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年内、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源区1961—2016年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沱沱河站径流量集中度、相对变化幅度、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高于直门达站。1996年是沱沱河站径流量发生显著突变的年份,2004年是直门达站径流量发生显著突变的年份。沱沱河站存在8~12 a和3~4 a的周期振荡特征,直门达站存在6~8 a和3~4 a左右的周期振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年内变化
下载PDF
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1961-2011年径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滞后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玉 秦宁生 +4 位作者 周斌 李金建 王春学 刘佳 庞轶舒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8,共7页
[目的]分析51 a来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径流量在降水的年代、年代际、季节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以及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61—2011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沱沱河水文站和气象站的径流量和... [目的]分析51 a来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径流量在降水的年代、年代际、季节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以及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61—2011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沱沱河水文站和气象站的径流量和降水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累积距平、变差系数、集中度、集中期等统计方法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沱沱河流域51 a来年际及四季径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年际、春季、夏季增加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00×10~8 m^3/10 a,6.00×10~6 m^3/10 a,6.30×10~7 m^3/10 a;径流量和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之间。径流量与降水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径流对降水均具有滞后效应,多年平均滞后时间为10 d左右,且滞后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扩大趋势。[结论]近51 a来研究区径流量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增加趋势,径流对降水具有10 d左右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沱河 径流 降水 相关关系
下载PDF
S2S模式对四川汛期极端降水的预测技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庞轶舒 秦宁生 +2 位作者 刘博 孙昭萱 杨淑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600,共15页
基于1995—2010年四川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季节(S2S)预测计划中8个模式的回报数据,采用命中率、误警率、Heidke技巧评分、误差和偏差5个指标评估分析了各模式对四川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S2S各模式... 基于1995—2010年四川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季节(S2S)预测计划中8个模式的回报数据,采用命中率、误警率、Heidke技巧评分、误差和偏差5个指标评估分析了各模式对四川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S2S各模式对四川极端降水的预测技巧整体较低,表现为“低命中率,高误警率,预测值远小于实际值,偏差较大”的特征。各模式的预测技巧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而提高,在天气尺度高于次季节尺度。各模式的最高定性预测技巧出现在川西高原南部,最低出现在盆地东部或攀西地区。预测偏差基本呈现出“盆地大,攀西地区次大,川西高原小”的分布特征,最大值均位于盆地西部沿山地区。各模式在汛期各月的预测技巧不同,定性预测技巧在主汛期尤其是盛夏高于其他时段,但定量预测技巧却在盛夏最低。综合定性和定量预测技巧,英国气象局(UKMO)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大气科学与气候研究所(CNR-ISAC)的模式分别在天气尺度和次季节尺度中对四川极端降水的预测能力较高。分区来看,对于盆地—攀西地区预测能力较高的模式与全省一致。而在川西高原,韩国气象局(KMA)的模式在天气尺度中预测能力较高,澳大利亚气象局(BoM)和CNR-ISAC的模式则在次季节尺度中预测能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季节—季节(S2S)模式 极端降水 预测技巧 检验评估
下载PDF
ENSO事件的季节演变对西南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庞轶舒 秦宁生 +1 位作者 王春学 罗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1-593,共13页
采用西南120站逐月夏季降水,美国CPC年逐月Nino3.4指数,NCEP/NCAR逐月环流等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的季节演变对西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衰减对西南降水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影响菲律宾对... 采用西南120站逐月夏季降水,美国CPC年逐月Nino3.4指数,NCEP/NCAR逐月环流等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的季节演变对西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衰减对西南降水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影响菲律宾对流活动进而持续调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实现,与ENSO事件的结束季节有重要关联。在El Nino(La Nina)衰减年,随着事件结束时间从冬季向春、夏季推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释放能量增大(减弱),西太副高向大强西南(小弱东北)的方向发展,加强(抑制)南海的水汽输送,影响着孟加拉湾水汽输送,从而影响西南降水异常分布,其显著区域随着事件结束季节的推迟而扩大,在El Nino衰减次年更为突出。依据能量累积释放效应,从前一年9月开始的逐月Nino3.4区累积海温能更好指示夏季西太副高的强弱和大小,当4-5月的累积海温超过±0.5时,与夏季副高面积、强度指数的符号一致率为100%。因此,能够依据累积海温判断夏季西太副高强弱、大小,从而判断西南夏季降水的异常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夏季降水 ENSO季节演变 累积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西南夏季降水多因子降维客观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庞轶舒 周斌 +2 位作者 祝从文 秦宁生 杨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1-486,共16页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多模态时间稳定性判别标准,提出一种筛选稳定高相关预测信号的思路,对1981~2016年西南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多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时空特征和可预测模态关键信号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结...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多模态时间稳定性判别标准,提出一种筛选稳定高相关预测信号的思路,对1981~2016年西南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多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时空特征和可预测模态关键信号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前9个模态在预测时效为3年和近10年内稳定,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0%,是西南夏季降水的主要模态。结合稳定高相关概念和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得到主模态PC(Principal Component)系数的最优预测信号和预测方程。回报检验结果表明,各方程对PC系数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复相关系数为0.62~0.84,均通过了99.99%的显著性检验,同号率均大于69%。构建的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对西南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正负趋势和异常级有较好的回报效果:距平相关系数(Anoma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简称ACC)平均值为0.58;时间相关系数(Tempor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简称TCC)在除零星站点外的整个区域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区域通过99.9%的显著性检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平均分为84,其中区域降水最异常的十年,PS平均分为87.1。经过13年(1971~1980年和2017~2019年)的预报检验,该模型的PS平均分为72。其中2017~2019年的PS均分为77,优于发布预测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夏季降水 多因子 时间稳定模态 稳定高相关 预测模型
下载PDF
1850年以来川西高原北部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春学 秦宁生 +3 位作者 周斌 庞轶舒 罗玉 茅海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195,共8页
为了研究历史时期川西高原北部的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采自四川省阿坝州境内4个样点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使用Miami模型重建了1850—2010年阿坝州13个站点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具有表征... 为了研究历史时期川西高原北部的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采自四川省阿坝州境内4个样点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使用Miami模型重建了1850—2010年阿坝州13个站点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具有表征过去气候变化的潜力,并且与温度决定的气候生产力(M T)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阿坝州M T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状况,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变化型,其中西部和北部为大值带。1850—1950年M T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1950—1980年逐渐减小,随后一直到2010年迅速增加。阿坝州M T在1967年和1990年前后分别出现两次突变,同时M T有显著的准2 a周期和4~5 a周期。研究表明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历史时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过去161 a阿坝州M T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年际、年代际波动,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M T的增加速率和绝对值都达到1850年以来最大,这也从侧面为全球变暖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树木年轮
下载PDF
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年际振荡对长江上游径流量多寡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庞轶舒 秦宁生 +2 位作者 罗玉 王春学 周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3-366,共14页
利用年际增量、小波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TIOD)年际振荡对次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特征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和秋季TIOD均具有显著的年际振荡特征,... 利用年际增量、小波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TIOD)年际振荡对次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特征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和秋季TIOD均具有显著的年际振荡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90年代之后尤为明显。两者的滞后相关系数为0.42,通过了99.9%的显著性检验,即秋季TIOD较前一年增强(减弱),有利于次年长江上游径流量较前一年偏多(少)。秋季TIOD对次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多寡的影响,是通过调制降水,尤其是夏季降水来实现的。当秋季TIOD增强时,赤道印度洋海温呈东西"-+"分布,其中偏暖区延伸至南北纬20°,偏冷区与西太平洋的偏冷区相通。赤道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上空激发出增强的Walker型环流,中心位于印度洋正上方。随着时间的发展,暖性Kelvin波产生并向东传播,印度洋偏暖区以及冷暖海温差异中心东移。至次年夏季,西印度洋暖海温中心移动至东印度洋边缘至南海区域,偏冷海区东退至日界线附近。印度洋上空增强的Walker型环流消失,高层转为偏东气流与105°E附近加强爬升的气流相连。与此同时,105°E以东的Walker环流加强,高层为西风,400 hPa以下为深厚的东风区。高低空环流相互耦合并配合科氏力的影响,赤道以北副热带地区负涡度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异常反气旋北扩,系统外围的西南气流加强南海和孟湾水汽的输送,使得次年夏季长江上游全流域处于水汽辐合上升区,降水显著偏多,从而影响了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多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长江上游 年径流量 年际增量
下载PDF
长江上游夏季径流量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及检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庞轶舒 张俊 +1 位作者 秦宁生 李金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基于1980—2020年长江上游夏季径流量、降水和气温等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最优子集回归等方法,分析径流量、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探讨引发径流量变化的前兆气候异常信号,并构建径流量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径流量多寡直接取决... 基于1980—2020年长江上游夏季径流量、降水和气温等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最优子集回归等方法,分析径流量、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探讨引发径流量变化的前兆气候异常信号,并构建径流量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径流量多寡直接取决于流域总降水量,两者表现出显著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特征,年际增量之间的相关系数(TCC)为0.88,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流域平均气温对径流量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影响径流量变化的关键前兆气候信号为孟加拉湾冬季风、春季高原季风等8个气候特征量。所建模型在建模时段内(1981—2015年)的拟合值与观测值的TCC为0.81,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符号一致率(SCR)为77.1%,在径流量变化异常年为100.0%;均方根误差为0.57。在2016—2020年的后报试验中,模型预测与观测值的SCR为80.0%,均方根误差为0.99。经反演的预测径流量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19.3%。该模型对长江上游夏季径流量及其年际变化的预测准确率大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径流量 年际增量 气候预测信号 径流量预测模型
下载PDF
近57a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异同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伍云华 秦宁生 彭晓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4期43-47,共5页
利用1956~2012年长江和黄河源区内2个水文站点逐月流量数据,分析了近57a两江源区径流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径流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黄河源区则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 利用1956~2012年长江和黄河源区内2个水文站点逐月流量数据,分析了近57a两江源区径流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径流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黄河源区则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近57a来,长江源区各季节及年平均径流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为年平均、春季和秋季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表现为上升趋势的特征。长江源区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比较可靠,在1998年前后可能也存在一次突变;而对于黄河源区,则在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长江源区年径流量主要存在9~10a和准22a的变化周期,而黄河源区年径流主要存在4a、7~8a和准16a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径流 变化特征
下载PDF
Vegetation Index Reconstruction and Linkage with Drought for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Tree-ring Data 被引量:1
12
作者 LI Jinjian WANG Shu +2 位作者 qin ningsheng LIU Xisheng JIN Liy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684-695,共12页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bu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remains limited. As a typical semi-humid and semi-arid cold plateau region, it is important to unde...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bu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remains limited. As a typical semi-humid and semi-arid cold plateau region,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long term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variations and find the potential caus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four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ies, the regional mean NDVI for July and August spanning the period 1665–2013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a regression model, and it explained 43.9% of the total variance during the period 1981–2013. In decadal, the reconstructed NDVI showed eight growth stages(1754–1764, 1766–1783, 1794–1811, 1828–1838, 1843–1855, 1862–1873, 1897–1909, and 1932–1945)and four degradation stages(1679–1698, 1726–1753, 1910–1923, and 1988–2000). And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significant cycles of2–3 yr and 3–8 yr were identified. In additiona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DVI and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 during the past 349 yr, and they were mainly in phas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drought/wet and NDVI, there was significant asymmetry in extreme drought years and extreme wet years. In extreme drought years, NDV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DSI, and in extreme wet years the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RECONSTRUCTION dendrochronology tree ring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May-Jun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1360-2005 as reconstructed by tree rings of Sabina Tibetica in Zaduo,Qinghai Province 被引量:8
13
作者 SHI XingHe qin ningsheng +3 位作者 ZHU HaiFeng SHAO XueMei WANG qingChun ZHU XiD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6期3023-3029,共7页
Based on tree-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Zaduo area in southern Qinghai Province, a 646-year ring-width seri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response function,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 Based on tree-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Zaduo area in southern Qinghai Province, a 646-year ring-width seri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response function,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ring-width series is sensitive most to May and June mean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t Zadu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herefore, May-June mean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in Zaduo area since 1360 is reconstructed using this ring-width serie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cross-validated in the calibration period of 1961-2005. The calibration equation can explain 59.8% of the total variance. Since high temperature could reinfor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result in water stress, the high values are more reliable than the low values in the reconstructed series. By further analyzing upon the reconstructed series, it shows that on the in-ter-annual scale there are 6 periods with higher temperature: 1438-1455, 1572-1612, 1684-1700, 1730-1754, 1812-1829 and 1853-1886; while there are 5 periods with lower temperature: 1547-1571, 1701-1729, 1755-1777, 1830-1852 and 1887-191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ising of temperature in recent 50 year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ings-width series nearby which are also sensitive to the mean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by ring-widths, it i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of inter-annual scale is fairly common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温度变化 月平均 青海省 平均最高气温 年轮宽度 年际尺度
原文传递
1374~2012年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佳 秦宁生 +2 位作者 李金健 周斌 罗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83-1696,共14页
依据长江源区1374~2012年重建径流,采用水文统计和交叉小波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近600年变化趋势、突变、周期等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径流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年平均径流量在20世... 依据长江源区1374~2012年重建径流,采用水文统计和交叉小波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近600年变化趋势、突变、周期等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径流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年平均径流量在20世纪以前以减少趋势为主,但2000年之后有增多趋势。年代际变率波动明显,丰水期、枯水期数量基本相同,但持续时间不等;突变现象集中在16世纪20年代~17世纪中期,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期;源区径流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以准16~32 a周期为主。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其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且同相位变化主要集中在1710~1730年、1900~1930年的准8 a周期和1730~1800年、1810~1950年的准32 a周期上;气温与径流的相关性弱于降水量,在不同时期二者正负相关性存在差异。通过滑动相关分析经流与ENSO、PDO、NAO指数的关系,发现径流与NAO、PDO在部分时间窗口显著相关。3个环流指数与径流的显著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1700~1850年的16~32 a周期和1600~1800年的准64 a周期;结合气温、降水与环流指数相关关系,可推断ENSO、NAO和PDO指数通过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滞后影响径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重建 气候变化 差积曲线 交叉小波
原文传递
近400年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流量周期特征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春学 秦宁生 +3 位作者 周斌 庞轶舒 罗玉 肖丁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8-251,共14页
本文基于重建的1595~2006年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流量(澜沧江流量)和NOAA古气候资料,应用MTM-SVD方法对澜沧江流量周期变化规律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0年澜沧江流量与厄尔尼诺有显著负相关,在年代际的13.5年和年际... 本文基于重建的1595~2006年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流量(澜沧江流量)和NOAA古气候资料,应用MTM-SVD方法对澜沧江流量周期变化规律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0年澜沧江流量与厄尔尼诺有显著负相关,在年代际的13.5年和年际的5年周期上存在显著协同变化,并且分别对当年春末和上年秋初的大气环流有很好的响应。在13.5年和5年典型循环过程中,二者都表现出反位相的对应关系,当厄尔尼诺指数偏低(高)时,澜沧江流量偏多(少)。但是进一步分析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发现在13.5年周期中,澜沧江流量主要受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而在5年周期循环中,澜沧江流量则主要受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调控。在13.5年典型周期循环中,中部型厄尔尼诺会引起双圈沃克环流异常,同时激发PJ(太平洋-日本涛动)遥相关波列,并影响澜沧江源区气温和降水,从而导致澜沧江流量异常;在5年周期循环中,东部型厄尔尼诺会引起单圈沃克环流异常,同时激发EU(欧亚)遥相关波列,进而影响澜沧江流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流量 周期 厄尔尼诺 MTM-SV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