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中应用的思考
1
作者 谭成轩 张鹏 +9 位作者 王继明 丰成君 戚帮申 王惠卿 李滨 陈群策 吴满路 孙炜锋 秦向辉 张重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7-769,共13页
强构造活动区,因其原位地应力集中突出、变化复杂、各向异性显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问题和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原位地应力测量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应用的经验和不足,然后研究了原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 强构造活动区,因其原位地应力集中突出、变化复杂、各向异性显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问题和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原位地应力测量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应用的经验和不足,然后研究了原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技术及作用,最后给出了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中应用建议。研究表明在强构造活动区,不能仅仅依据有限深孔地应力测量结果确定深埋地下工程总体地应力设计参数,而应开展三维地应力场综合研究,揭示其三维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深埋地下工程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地应力设计参数,避免因地应力设计参数偏大或偏小造成工程建设浪费或工程病害;在强构造活动区,饼状岩芯密度与地应力测量大小成反比,在饼状岩芯发育深度范围之下未来会形成但仍未形成饼状岩芯的深度范围往往地应力最高、应力最为集中,深埋地下工程应避免该深度范围;原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可以动态揭示某一构造部位地应力大小的相对变化趋势和演化过程,并可计算地应力实时监测期间不同时域地应力状态绝对值,当大地震或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后,不用开展新的地应力绝对测量,就可以快速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深埋地下工程地质安全风险等,为深埋地下工程损毁修复提供量化设计地应力参数及预防变形破坏应力应变预留阈值,评价断层活动危险性。研究成果可为强构造活动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构造活动区 饼状岩芯 原位地应力测量 压磁电感法地应力实时监测 应力应变预留阈值
下载PDF
深埋隧道精细地应力场反演研究——以滇西南双江至沧源高速姜染山隧道为例
2
作者 李红明 孙炜锋 +6 位作者 张红日 秦向辉 冯坚 魏见海 兰素恋 张重远 孙东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7-1257,共11页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隧道精细应力场准确反演以及主要地质条件对地应力场影响问题,以滇西南双江至沧源高速姜染山隧道为例开展研究。采用精细DEM数据、实测地质资料建立隧址区精细地质模型,以地应力实测数据和GPS速度场数据作为联合...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隧道精细应力场准确反演以及主要地质条件对地应力场影响问题,以滇西南双江至沧源高速姜染山隧道为例开展研究。采用精细DEM数据、实测地质资料建立隧址区精细地质模型,以地应力实测数据和GPS速度场数据作为联合约束条件,开展姜染山隧道工程区精细地应力场反演计算,揭示了隧址区精细应力场特征及主要地质条件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隧道区模拟变形速度场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模型能够较好反映工程区现今构造应力环境;隧址区地应力场存在应力水平西高东低、主应力方向局部偏转的特征,近E-W向的小黑江断裂对研究区地应力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造成主应力方向小幅偏转,未造成应力量值急剧变化,局部次级断裂和地形叠加影响作用有限;隧道沿线最大主应力在7.47~27.23 MPa之间,中间主应力在1.59~15.12 MPa之间,最小主应力在0.01~6.71 MPa之间,隧道沿线应力水平总体上未表现出明显异常特征;基于反演精细应力场数据的岩石应力强度比方法计算结果显示,现今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岩石强度应力比结果总体在0.20~0.48之间,表明隧道围岩整体为无岩爆和轻微岩爆情况。本研究实例表明,复杂地质条件下,利用精细DEM和实际断层资料等,可以建立适合工程区尺度的精细地质模型,有效揭示工程区应力场特征和主要地质条件影响作用,支撑隧道围岩工程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深埋隧道 精细应力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双江-沧源高速
下载PDF
雪峰山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群策 孙东生 +5 位作者 崔建军 秦向辉 张重远 孟文 李阿伟 杨跃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53-865,共13页
利用最新研制的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设备在雪峰山2000m科钻先导孔内开展了原地应力测量,在孔深170~2021m范围内获得了16个测段的有效地应力测量数据,是国内首次利用水压致裂法获得的孔深超过2000m深度的原地应力测量成果。测量结果表... 利用最新研制的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设备在雪峰山2000m科钻先导孔内开展了原地应力测量,在孔深170~2021m范围内获得了16个测段的有效地应力测量数据,是国内首次利用水压致裂法获得的孔深超过2000m深度的原地应力测量成果。测量结果表明,地应力随孔深增加而逐渐加大,对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分别为:SH=0.03328H+5.25408,Sh=0.0203H+4.5662,在孔深2021m深度,其实测值分别为66.31MPa和43.33MPa。基于实测数据,结合钻孔成像测试和井温测试结果,对测点应力状态进行了综合分析。在170~800m深度范围,三向主应力关系为SH>Sh>Sv,有利于逆断层活动;孔深1000~2021m表现为SH>Sv>Sh,表明该区域深部应力结构属于走滑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西—北西西方向。基于实测地应力数据及莫尔-库伦破裂准则,对测区附近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该区域断层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断层活动性 雪峰山
下载PDF
大地震前后实测地应力状态变化及其意义--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向辉 陈群策 +4 位作者 谭成轩 张重远 丰成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实测地应力状态在连续地震事件前后的变化特征,对于应用地应力实测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缺少典型实例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跷碛和映秀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汶川地震前至芦山地震后获得的地应力... 实测地应力状态在连续地震事件前后的变化特征,对于应用地应力实测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缺少典型实例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跷碛和映秀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汶川地震前至芦山地震后获得的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征地应力状态的特征参数在汶川和芦山地震事件前后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意义。研究表明,跷碛地区地应力状态特征参数K_(HV)、K_(Hh)和μ_m变化表现为芦山地震后值(QQ-14)大于汶川地震前(QQ-99),QQ-99结果大于汶川地震后值(QQ-09),而主应力梯度系数变化为QQ-09>QQ-14>QQ-99;分析认为K_(HV)、K_(Hh)和μ_m变化规律能准确反映汶川和芦山地震事件前后跷碛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而仅用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梯度系数变化特征,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构造应力场调整变化情况;映秀地区,除K_(Hh)外,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梯度系数、K_(HV)和μ_m均表现为汶川地震后结果大于震前,其变化反映的应力场调整变化特征需要补充数据检验;利用地应力状态参数变化规律开展地震预报探索研究时,长期的、可对比的高质量地应力测量数据是研究有所突破的关键。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减灾防灾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地应力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等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地震 特征参数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预报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宁夏固原地区原位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其成因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斌 秦向辉 +1 位作者 陈群策 孙东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3-994,共12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活动特征。为了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利用宁夏固原地区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活动特征。为了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利用宁夏固原地区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个钻孔的主应力关系整体表现为S H>S v>S h,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属于走滑型应力状态,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平均为N59°W,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位有差异,推断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现今NWW向走滑剪切应力环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到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的影响,应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利用Mohr-Coulomb准则及Byerlee定律,摩擦系数取0.6~1.0,对研究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析后发现,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的地应力大小未达到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处于较稳定的应力状态。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地块关键构造部位的断裂活动性分析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海原断裂带 六盘山断裂带
下载PDF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谭成轩 张鹏 +4 位作者 路士龙 朱建竹 丰成君 秦向辉 孟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66-876,共11页
当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大地震发生时,中国科学家已不再像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发生时那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超前初步认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具... 当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大地震发生时,中国科学家已不再像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发生时那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超前初步认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特别是原位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已发现绝对地应力大小高值异常和相对地应力大小临震异常变化。论文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报国际主流观点与认识,梳理了地应力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认识,探讨了2004Parkfield earthquake钻孔应变监测结果给予的启示,详细介绍了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地震预报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是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 地震预报 北京平谷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 四川宝兴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地应力测量及断层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士安 杜建军 +3 位作者 刘卫东 秦向辉 吴满路 宗开红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8-27,共10页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非常活跃的深大断裂带,其中F5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5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了查明研究区现今浅层地壳应力状态和分析地震的危险性,应用水压致裂法...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非常活跃的深大断裂带,其中F5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5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了查明研究区现今浅层地壳应力状态和分析地震的危险性,应用水压致裂法在江苏省开展了两孔地应力测量工作。测试结果显示地应力结构为SH>Sh>Sv,表明现今地应力状态有利于断层发生逆冲活动。但是,地应力量值属于中低水平,并且对结果进行特征参数Kav、KHV、KHh和μm值的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地应力积累水平较弱;同时,采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结合拜尔定律,分析了断层的稳定性,认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尚未达到断层失稳的临界地应力状态。本文为区域内的地震地质研究和分析断裂导致的各种地质灾害提供了数据,对于江苏省的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江苏段 地应力测量 断层稳定性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环境地质影响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5
8
作者 甘浩男 王贵玲 +3 位作者 蔺文静 张薇 秦向辉 张重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沿热点,其发电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几乎不对人类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因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发现EGS开发过程中,热储改造注水运行可导致大量的微震事件出现,少数EGS工程的注水过...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沿热点,其发电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几乎不对人类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因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发现EGS开发过程中,热储改造注水运行可导致大量的微震事件出现,少数EGS工程的注水过程与当地3级以上地震明显相关,需要密切关注。文章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原理、技术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主要的EGS相关环境影响事件进行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的EGS环境影响研究进展,提出了下一步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以为国内EGS工程选址及开发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诱发地震 风险降低 韩国浦项 瑞士巴塞尔
下载PDF
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场址深部岩体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星光 王驹 +1 位作者 秦向辉 陈群策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4-2645,共12页
为了给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工程设计提供应力边界条件,采用水压致裂法,在场址内部的4个钻孔中进行地应力测量,完成90段压裂试验和34段水压裂隙印模试验,根据测得的地应力及其方向,揭示场址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基于场址地应力... 为了给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工程设计提供应力边界条件,采用水压致裂法,在场址内部的4个钻孔中进行地应力测量,完成90段压裂试验和34段水压裂隙印模试验,根据测得的地应力及其方向,揭示场址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基于场址地应力分布规律,结合室内测定的场址岩石启裂应力参数,根据地下实验室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地下实验室主体结构受力行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场址岩体地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深度为60~600 m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σH)小于25 MPa,与场址钻孔岩石的单轴压缩强度相比为低地应力水平。同时,σH普遍大于垂直应力(σv),表明场址地应力场主要受水平构造应力的控制。此外,所有测点的σH方向均为NE,优势方向为NEE,平均为N55°E,与北山预选区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基本一致。获得了斜坡道、竖井和水平巷道启裂指标的分布特征,为完善试验巷道和硐室的布置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 地应力场 启裂应力
下载PDF
Tectonic Stress Stat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_s 8.0 Earthquak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0
作者 MENG Wen CHEN Qunce +2 位作者 WU Manlu FENG Chengjun qin xiang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7-89,共13页
Crustal tectonic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in situ stres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stress state near active fault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ustal dynamics a... Crustal tectonic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in situ stres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stress state near active fault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usta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occurrences. In this paper, using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 results obtain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an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st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 8.0 earthquake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stress, which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ncipal stresses, increases with depth and distance from the active fault in the calm period or after the earthquakes, and tends to approach to the regional stress level outside the zone influenced by the fault. This distribution appears to gradually reverse with time and the change of fault properties such as frictional strength. With an increase in friction coefficient, low stress areas are reduced and areas with increased stress accumulation are more obvious near the fault. In sections of the fault with high frictional strengths, in situ stress clearly increases in the fault. Stress accumulates more rapidly in the fault zone relative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eventually leading to a stress field that peaks at the fault zone. Such a reversal in the stress field between the fault zone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stress field is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stress state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 finite elementmethod Longmenshan active fault zone
下载PDF
前列地尔注射液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研究
11
作者 秦向辉 常海民 +2 位作者 甘莉 王彦 闫超 《上海医药》 CAS 2021年第19期74-78,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前列地尔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方法:以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4.0 mm×250 mm,4 mm)、0.025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 2.5)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0 ...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前列地尔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方法:以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4.0 mm×250 mm,4 mm)、0.025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 2.5)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0 nm,柱温35℃。结果:前列地尔在0.2~1.6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6 μg/mL,定量限为0.2 μg/mL,回收率为84.19%~103.30%,RSD为8.4%(n=9)。结论:前列地尔主成分色谱峰可与有关杂质完全分离,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前列地尔注射剂有关物质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有关物质 注射剂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Reexamining the Seis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12
作者 qin xianghui CHEN Qunce +4 位作者 FENG Chengjun DU Jianjun WU Manlu MENG Wen SUN Dong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67-577,共11页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estimated using measured in-situ stress data obtain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radient...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estimated using measured in-situ stress data obtain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radient coefficients of principal stresses versus depth decrease from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revealing that the stress level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present-day stress levels and surface ruptures generat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indicates that the accumulated tectonic stress beneath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lieved in form of surface ruptures. This resulted in the stress remaining high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ut relatively low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Abnormal high pore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an extremely low frictional coefficient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adjustment and seismic events observ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long this fault,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ion results using the Coulomb frictional-failure theory incorporating frictional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4 to 1.0.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eismological hazard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y analyzing fault instability using the Coulomb frictional-failure theory,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pore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state of th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under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state fault activity seismological hazard Coulomb frictional-failure theory Yingxiu-Beichuan fault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sent Crustal Stress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3
作者 CHEN Qunce MENG Wen +4 位作者 WU Manlu FAN Taoyuan ZHANG Chongyuan qin xianghui LI Guoq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20-321,共2页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the largest marginal sea in West Pacific formed by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 Pacific plate and India-Australian plate, and is thus considered to be a unique natural labora...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the largest marginal sea in West Pacific formed by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 Pacific plate and India-Australian plate, and is thus considered to be a unique natural laboratory to study oceanic dynam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s (Xie et al., 2006; Luan and Zhang, 2009). Besides, the SCS contains enormous petroleum resources for its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oil-gas generation,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o intensively study the marine in-situ stress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FM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sent Crustal Stress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下载PDF
基于测试系统柔度分析的水压致裂法确定最大水平主应力误差分析与讨论
14
作者 杨跃辉 孙东生 +6 位作者 秦向辉 李阿伟 孙炜锋 张重远 李冉 孟文 陈群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85-3396,共12页
最大水平主应力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是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梳理国内外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规程或建议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用于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几个主要公式之间的差异及其适用性,并以测试系统柔度为主要影响... 最大水平主应力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是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梳理国内外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规程或建议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用于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几个主要公式之间的差异及其适用性,并以测试系统柔度为主要影响因素,较为细致和深入地分析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计算精度的误差来源及其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甘肃北山花岗岩钻孔获取的深孔水压致裂实测数据为例,基于KGD理论模型对裂缝重张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定量研究系统柔度对最大水平主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以剔除柔度影响因素的理论计算值为“修正值”,给出孔深18~930m深度范围共计6个测段的实测数据和“理论修正值”,结果表明,受系统柔度影响,随测试深度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测试结果误差逐渐增加。当测试深度为930 m时,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24.55%。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应用中最大水平主应力测量结果误差问题提供参考,也为开展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的误差分析,以及进一步提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水压致裂法 系统柔度 重张压力 最大水平主应力 误差分析
原文传递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中系统柔度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秦向辉 陈群策 +6 位作者 赵星光 张重远 孙东生 孟文 丰成君 王斌 杨跃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9-1202,共14页
为了系统研究水压致裂测量中测试系统柔度的影响作用,利用新型水压致裂测试系统开展了现场试验。试验通过监测水压致裂测试过程中井口、压裂段和封隔器压力变化特征,分析了测试系统柔度对压裂参数和主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系统柔... 为了系统研究水压致裂测量中测试系统柔度的影响作用,利用新型水压致裂测试系统开展了现场试验。试验通过监测水压致裂测试过程中井口、压裂段和封隔器压力变化特征,分析了测试系统柔度对压裂参数和主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系统柔度影响会造成井口的压裂参数Ps,Pr,Pb和SH值总体上大于压裂段对应结果。井口和压裂段的Ps,Pr,Pb,SH之间的绝对差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0.375,0~0.75,0.125~0.875和-0.25~0.875 MPa,相对差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5%,0~6%,0~4%和0~5%。Pb绝对差值除受测试系统柔度影响控制外,还受地层力学性质和地应力水平影响,而测试系统柔度影响Pr绝对差值机制复杂,需要进一步补充流量数据分析。同时,利用新型水压致裂测试系统,提出了准确获取关闭压力的新方法--关闭试验法。试验数据表明,关闭试验法能有效消除测试系统柔度和管路摩阻对Ps的影响,提高关闭压力结果准确性。使用压裂段压力数据、关闭试验方法能有效降低测试系统柔度和管路摩阻等对压裂参数和主应力结果的影响,而在仅使用井口压力数据时,建议对Ps,Pr,Pb和SH按照最大5%,6%,4%和5%的比例折减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测试系统柔度 现场试验 压裂参数 关闭试验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西缘地应力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重远 杜世回 +6 位作者 何满潮 秦向辉 李彬 陈兴强 陈群策 孟文 黄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4-968,共15页
拟建川藏铁路林芝—通麦段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西侧,构造和应力环境非常复杂,查明其现今地应力特征对于铁路线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隧道科学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采用水压致裂法在林芝—通麦段实施总计20个钻孔原地应力测量,根据实... 拟建川藏铁路林芝—通麦段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西侧,构造和应力环境非常复杂,查明其现今地应力特征对于铁路线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隧道科学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采用水压致裂法在林芝—通麦段实施总计20个钻孔原地应力测量,根据实测数据对该段的现今地应力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围岩稳定性和工程灾害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林芝—通麦段实测主应力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加,但整体应力积累水平相对偏低,500 m以深发育走滑型应力,表明水平主应力占主导,与区域动力学环境和主要构造活动方式相一致;(2)实测SH平均方位角为N61°~72°E,与震源机制解、GPS和壳幔各向异性资料揭示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其受区域构造运动方式控制;(3)林芝—通麦段隧道Ⅱ和Ⅲ级围岩以中等~极强岩爆为主,初始岩爆埋深约为400 m,岩爆风险随埋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拉月隧道发生强烈~极强岩爆比例最高;(4)基于Hoek-Brown准则预测显示,围岩脆性破坏深度随埋深增大而线性增加,其中拉月隧道最大埋深处围岩脆性破坏深度可能将达1.4倍隧道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川藏铁路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岩爆 脆性破坏 围岩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